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3927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5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docx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docx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考试388题含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试题388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本国际化逐步扩展的进程是

A.从商业资本到借贷再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从借贷资本到商业资本再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C.从产业资本到借贷资本再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从商业资本到产业资本再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

①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是唯心主义的③是庸俗唯物主义的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⑤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B)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④

D.③④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B)

A.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肯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4.马克思说: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表明(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等同

5.杰出人物的产生是(D)

A.完全必然的

B.偶然的机遇

C.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6.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D)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7.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D)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方法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B)。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9.社会形态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10.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D)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1.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行为是(B)

A.市场竞争

B.商品交换

C.劳动力买卖

D.追求利润

12.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种趋势的根源是(A)

A.垄断统治

B.竞争的存在

C.资本主义私有制

D.资本家追求垄断利润

1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C)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14.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是指私人或国家垄断资本(B)

A.对国外输出借贷资本

B.对国外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

C.在国外建立金融资本的银行网

D.将商品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15.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是(D)

A.各国民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拥有海外机构最多的银行

C.欧洲的国际资本市场

D.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16.二战前的国际分工是(A)

A.工业国与原料国之间的垂直分工

B.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

C.按工艺实现的专业化分工

D.按生产阶段实现的专业化分工

17.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B)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欧洲联盟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七国集团

18.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19.“参与制”是金融寡头(A)

A.在经济上实现其统治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B.在政治上实现其统治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C.在文化上实现其统治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D.在军事上实现其统治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20.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经济特征是(B)

A.货币输出

B.资本输出

C.劳动力输出

D.自然资源输出

2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

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C)

A.分析方法

B.综合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2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

(A)

个人主义

利己主义

自由竞争

社群主义

A.

B.

C.

D.

2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6.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A)

A.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例

D.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28.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29.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0.马克思说: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3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32.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3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34.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5.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是一个(A)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社会意识范畴

3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C)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37.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B)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38.“万物皆备于我”是(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

A.革命性和批判性

B.实践性和阶级性

C.科学性和历史性

D.辩证性和彻底性

4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2.“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了以下哪些内容?

①生产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科技协作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B)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A)

A.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44.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C)

A.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B.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45.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D)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7.商品价格是(A)

A.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C.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D.由市场的竞争机制决定的

4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D)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49.资本主义银行的职能是(D)

A.吸收存款和销售债券

B.发放贷款和买卖股票

C.期票贴现和买卖股票

D.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5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代表着(D)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5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C)

A.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B.争夺短缺资源的产物

C.生产的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D.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结果

52.垄断价格的出现(D)

A.违背了价值规律

B.否定了价值规律

C.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D.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53.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C)

A.前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后资本主义

54.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二个阶段是(C)

A.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资本积累阶段

B.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C.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

D.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55.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C)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银行资本

56.纯粹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的源泉是(D)

A.商品价值

B.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D.剩余价值

57.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D)

A.产业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B.货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C.生产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D.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58.股息收入的资本化是(D)

A.股份资本

B.股东投资

C.股票面值

D.股票价格

59.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是(D)

A.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之一

B.唯心主义特有的思维方法之一

C.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的思维方法

D.辩正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

60.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是(B)

A.出卖农产品所实现的剩余价值

B.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

C.土地本身所创造的收入

D.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6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D)

A.各国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体化

B.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趋同化

C.各国经济体制的一体化

D.资源配置的一体化

62.生产性流通费用的补偿是通过(B)

A.商品价值的创造获得的

B.商品价值的实现获得的

C.商品价值的形成获得的

D.商品价值的增值获得的

63.从产业资本循环的商品资本的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是(C)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业资本

D.借贷资本

64.平均利润的来源是(B)

A.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C.本部门预付资本的总额

D.全社会预付资本的总额

65.生产价格形成的条件是(D)

A.剩余价值的产生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平均利润的形成

66.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表明(B)

A.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C.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

D.平均利润率取代了价值规律

67.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的概念是(D)

A.劳动生产率

B.剩余价值率

C.年剩余价值率

D.利润率

68.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在于(D)

A.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引起的

B.商品供求关系变动引起的

C.平均利润变动引起的

D.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

69.资本主义农业中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B)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垄断

C.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70.平均利润的形成是(B)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增加的结果

71.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C)

①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

②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③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④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72.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B)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土地可以作为商品买卖

D.地主与农业资本家的矛盾

73.在认识的起点的几种提法中,正确的是(D)

A.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B.概念是认识的起点

C.表象是认识的起点

D.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74.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

①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②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③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④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⑤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A)

A.①②④

B.①⑤

C.②④

D.③④⑤

75.真理的发展是一个(D)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76.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具有(C)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77.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B)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78.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这是真理问题上的(B)

A.唯物论

B.辩论论

C.二元论

D.诡辩论

79.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D)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0.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D)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8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82.概念.判断.推理是(B)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8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D)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8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实现统治的手段主要是(B)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控制新闻出版等宣传工具

D.设立“民间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85.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86.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是(D)

A.卡特尔

B.康采恩

C.托拉斯

D.混合联合公司

87.人们认识的起点是(C)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88.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C)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B.认识——实践——认识的辨证运动

C.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

D.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8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D)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概念—感觉

D.实践—认识—实践

90.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B)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9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认识客体含义的是(C)

A.认识的客体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现存在的事物

92.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D)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93.一切真知都来源于(B)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94.认识的本质是(C)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9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

C.社会实践

D.科学兴趣

96.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C)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9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B)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98.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一定调整,这种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A)

A.一定的促进作用

B.一定的阻碍作用

C.极大的促进作用

D.彻底解放的作用

9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100.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各种经典文献

B.科学家的活动

C.文学艺术家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01.认识的客体是(A)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外部自然界

102.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

这是一种(A)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0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

A.物质性

B.存在性

C.可知性

D.运动性

10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5.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06.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D)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10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0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普遍联系的环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永恒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观的问题

A.

B.

C.

D.

109.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解决的根本办法是资本主义制度(B)

A.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B.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C.不断地自我扬弃

D.向国际垄断过渡

单选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10.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包括:

(A)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A.

B.

C.

D.

1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大资本输出是形成(C)

A.食利者阶层的主要原因

B.宗主国的主要原因

C.食利国的主要原因

D.附属国的主要原因

112.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链条中(C)

A.最坚固和环节

B.最复杂的环节

C.最薄弱的环节

D.最明显的环节

113.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C)

A.前者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后者是剩余价值

B.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D.前者价值增值少,后者价值增值多

1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11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B)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116.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C)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117.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游春,回来后向母亲报告各自的观感.哥哥说:

“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

"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B)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人对它的主观感受程度

B.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主观感受,正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118.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B)

A.它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C.它是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D.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119.“人化自然”是指(D)

A.整个自然界

B.人本身的自然

C.未被人认识的自然

D.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

120.“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