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632157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x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x

济源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经典诵读对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研究》

研究报告

(执笔人:

段艳艳)

济源市济水东街学校语文课题组

(该课题主持人为东街学校校长吕学功同志,课题组成员为东街学校教师段艳艳牛静赵小芬张东燕倪东萍牛科科李艳丽)

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

从2007年10月开始,我们东街学校语文组对小学1到6年级开展《经典诵读对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研究。

经过快2年的实验,我们惊喜的发现,这次研究的实施,去得了明显的效果。

经典,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位师生的心性。

老师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

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诵读的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记忆力加强,注意力更加集中,识字量显著增加,同时经典诵读也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阅读能力。

关键字:

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传统语文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经典诵读关于多种能力的培养。

自从1903年语文学科独立之后“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的琅琅诵读声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对一看就懂、索然无味的白话文的繁琐分析。

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即四个字“举一反三”。

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的目的。

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

而这样的教学也间接导致了现在的小学生文化底蕴不深厚,对国学知之甚少。

所以,语文教育从语文学科独立开始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整治。

因此,语文教育应该回归传统,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

最近几年来,各地相继举办了围绕着“与经典同行”主题相关的讲座或比赛,如台湾王财贵博士极力倡导儿童读经活动,以及北京、天津等地也举办了儿童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弟子规》等活动。

伴随着优秀诗文这样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

2.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

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小学生处在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抓住时机背诵一些永恒的经典名篇,将能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一个民族的精神痕迹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而经典作品就仿佛一条条珍贵的深深的痕迹,它烙在每一代人的心里,见证了民族灵魂的薪火相传。

当下学生对经典诵读方面的缺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而且我们认为经典诵读是提高小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让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多种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

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具体表现在:

(1)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

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

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

(2)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经典诗文,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

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3)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

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

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这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止匕外,经典教材都是文言,经典诵读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基础。

2007年10月,我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开展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各种能力的实验。

我校进行的“经典教育”研究,是在广泛吸取国内外“读经运动”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在确保完成国家规定科目教学任务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了课程的调整,将中国古代的经典经文、诗、词融入到课程之中去,让孩子从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全方位修身养性,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

学校语文教师在任教语文学科的同时承担了经典诵读课的研究任务。

我们一直在考虑能不能找到一个切入点,将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我们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来弥补当今语文教学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经典诵读对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研究》了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诵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心理学发展依据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

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

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

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

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3.成功的经典诵读成果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

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

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许多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切实地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情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1、课题研究的目的

“诵读经典古诗文”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汇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丰富视野,陶冶情操,能主动搜寻传统文化的精华,顺承传统美德。

我校研究的“经典诵读提高学生多种能力”是在全国大中城市相继开展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目的又有三个:

一是通过儿童经典诵读,使儿童达到文化的熏陶、智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培养;二是通过儿童经典诵读,带动家长、老师或其他人,诵习、研习古代经典文化,醇化道德人格,弘扬中华文化。

三是通过诵读典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等多种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

异彩纷呈的经典古诗文,充满智慧的哲学素养,完备深刻的道理,无不给人以启迪与深思。

诵读经典古诗文特有的功能在于它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思维和行为。

通过研究本课题,试图让孩子们贴近古人,学长补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诵读习惯,使记忆力增强,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增加识字量,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提高。

三、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以及目标

(一)研究的对象

学校1-6年级的所有学生利用课内外的专门时间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课题重点是我校各班选择适合自己诵读的经典文章,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古代文化,为培养优雅人格奠定基础,并在诵读经典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提高语文修养。

课题难点是研究对象的选定以及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三)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他校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2、调查法:

实验初、实验中、实验末分别对学生进行调查,即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

3、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人员对调查研究的对象,做好相关的跟踪记录,定期进行情况分析。

4、经验总结法。

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反思、总结、提升。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

儿歌、三字经、弟子规、《诗经》等20首

三四年级:

唐诗20首

五六年级:

宋词、元曲名家名篇20首

四、研究的过程与内容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学期伊始,我校课题研究小组即严格按照总课题组要求制定了切实有效的课题研究计划。

计划包括:

友好学校观摩学习,编选教材,营造氛围,活动实施等内容。

本学期因为迎接国家“两基”检查工作无比繁重,任务十分艰巨,部分研究计划的实施受到冲击,进展比较缓慢。

但各实验班级还是能有条不紊的读背经典。

除了做好以上的工作外,各班级还做了大量的有特色的活动。

(二)营造深厚的经典氛围

为了激发学生背诵经典的欲望,学校特别重视氛围的营造。

“读美文,启迪智慧;诵经典,传承文明”的大型条幅挂在了教学楼最显眼的位置;各班级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丰富橱窗内容。

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开辟有诗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等等,教室里“诗情画意诵经典”、“句句金玉”、“藏经阁”等板块无不在向学生展示经典的魅力。

“诵经典美文,做龙的传人”让学生感觉到做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静心布置了“诗情画意诵经典”这个版块,她用A4纸设计了一个版面,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诗词,然后感觉诗词来配插图,绝大部分学生配的插图非常精美,成为班级文化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三)精心指导经典诵读

每一学期,各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上一节经典诵读的指导课,针对在平时指导经典诵读过程中的问题,大家共同商讨,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一二年级的“走进三字经”,三年级的“与古诗来个约会”,四年级的“与春天携手”,五年级的“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六年级的“挽起春天的手”等生动活泼的活动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一个个展示了自己经典诵读取得的成绩。

如四年级的张冬燕老师在实践中,运用“激趣一导法一引背一摘录一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她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导法。

“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

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

学诗授法。

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

第二步:

配诗悟法。

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

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她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背会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同时了解《水调歌头》等。

第三步:

展读用法。

即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

“每周一诗”栏目,有系列地每周刊出一首古诗,作为重点赏析,教师稍作点拨、引导,让学生欣赏诵读,自悟其意,自得其乐。

(3)引背。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她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

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

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

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考查,同学作适当引导:

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4)摘录。

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

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

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用。

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

但教师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

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四)组织特色诵读活动

1、根据学龄段确定不同的诵读目标与任务。

第一学期,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组织学生背诵唐诗。

《游子吟》、《滁州西涧》、《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芙蓉楼送辛渐》、《出塞》、《山居秋暝》、《鸟鸣涧》……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学生都会背了二三十首古诗。

有一个班有80%的学生一个学期背诵了45首古诗。

第二学期,在巩固唐诗的基础上接触宋词。

《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鱼霖铃》(寒蝉凄切)、《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鹊桥仙》(纤云弄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可以有所接触。

到第四个学期,背诵的重点就是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篇幅不是太长的可以整篇背诵,篇幅很长的著作中选一部分相对浅显的文章。

像《大学》、《中庸》、《论语》都可以分章节进行背诵全文。

第五、六学期重点背诵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对于五经的诵读,要求与四书类似,有选择性地进行,如果从三年级开始,时间安排可以更从容,内容可以更丰富。

利用每个假期诵读适量的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等。

2、积极开展晨言晨语活动。

“晨言晨语”是我们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结合德育课题开展的特色活动。

校大队部循序渐进地选择中华经典诗文中难易适中、易于朗读的名句、古诗在“晨言晨语”中学习。

每天晨检时,由各班学委负责领读、抽背,并进行一周总结、一月反馈,力争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3、结合心理规律,安排诵读活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有着“先快后慢”的原则,学到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进行复习就会只剩下原来的25%3o因此辅导员在指导诵读时可采取第一天教新内容,第二天复习背诵,第三天背诵并复习前面所学内容的方法;并在学校统一规定的读诵时间之外,每周加读一个早自习;每一周让家长检查背诵。

每周一、三、五利用十五分钟成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宝贵时间。

在诵读新内容的同时,及时复习巩固,使诵读事半功倍。

4、设立诵读比赛大擂台。

以中华经典诵读为内容,各班以小品、课本剧、美文演唱(《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诗文朗诵、讲故事等创造性活动展示诵读成果。

力求形式多样,多角度多方面反映学习过程、学习成果。

比赛强调“创意”二字,独树一帜,力求百花开放的局面。

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激动的告诉老师,这是自己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会以这次表演为起点认真诵读学习祖国的文化宝藏。

5、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诵读方法。

(1)熟读成诵。

即是让学生多读,指导朗朗出声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着情感到熏陶,读多了,自然就成诵了。

(2)打节拍读。

这个方法特别适合诵读古诗。

每读一首古诗,先将节拍的节律划分好,然后试着让队员打节拍,然后再边读边打,如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此基础上标上重音,指导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地读。

(3)联系扩充。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或某一篇古文,与其题材或者内容相近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中强化了记忆,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譬如在诵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是苏轼所写同是一个观赏地点--西湖,但是描述的手法则不同,前者是诗人对西湖晴天和雨天中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色,并且用一个比喻把西湖比作了古代美女,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

在写作上显得很柔和,很美妙。

后者是诗人在杭州上任时写的一首诗,是他正在西湖上观景,偶遇一场大雨的即兴之作。

在狂风急雨中欣赏西湖,以及雨后水天相连的平静。

这样通过对比、分析,更容易理解诗意的奥妙和其中的韵味。

(4)配乐吟唱。

配乐吟唱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诵读方式。

许多著名的经典名篇如《满江红》、《水调歌头》、《虞美人》等都可以吟唱,学生们兴趣昂然的徜徉在音乐和古诗词的海洋。

学生们纷纷把喜欢的古诗词配上熟悉的音乐进行歌唱展示,将吟唱经典的范围进行了大幅度的拓宽,对多形式的诵读经典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效果。

(五)创办诵读特色作业

我们为了加大加深经典诵读的力度,各个年级根据对经典诗文的感悟,创办出各有特色的班级作业,一年级的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二年级的《诵经典,明诗意》,《我们的童话》;三年级的《我们和春天有个约会》;四年级《感悟书中人物》《和书中人物对话》;五年级的《走进诗词》;六年级的学生除了把名言改写成了文章以外,还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始阅读经典的美文,写出了《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各个年级还给自己班级的作业配上了精美的插图,制作成了一本本漂亮的小册子。

(六)开展读以致用活动

经典诵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在试验的后期,高年级的老师尝试在习作教学指导学生引用名言名句或诗句,使他们的表达更加精妙。

在学校的一次征文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有学生这样表达: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亲爱的妈妈,我就是你手中的宝,妈妈,多少次在炎炎烈日,你给我买冰棒、买汽水,而我让你吃时,你却总是说:

“我牙疼,不能吃凉的!

"妈妈,我知道,你是舍不得吃冰棒和汽水啊!

冰棒和汽水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营养品,但我认为它比高级营养品还管用,因为那里面有你对我浓浓的爱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妈妈,我就是你手中的线,身上的衣,你的关爱时时记在我的心中,明天就是你的节日了,停下你手中的活吧,让儿子为你捶捶背,揉揉肩吧。

五、研究的结果分析

经过两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摸索出一些较为实用的经典诵读教学方法。

“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学生有热情,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导读老师。

“小朋友!

跟我念!

”是导读的六字真言。

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三字经的方式,让学生和老师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该记忆的时候给他记忆,不该理解的时候不要强求理解。

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喜欢诵读并且能享受到诵读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孩子的诵读态度和诵读热情,尽量给孩子创造一种和谐的、愉悦的诵读氛围。

让孩子享受读经的乐趣,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提高和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探索和学习,我们逐渐发现三种读经方式对孩子来说效果很好,对老师和学生也深有帮助。

1、化整为零法。

就是把经典诵读教学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

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跟老师诵读某篇经典一两遍,然后开始上语文课。

在念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不要求孩子能会读多少或者理解多少,而是告诉孩子今天不会读没有关系,明天会读就行;明天真的不会读老师也不会生气,相信你一定会读的;在这样反复的等待中孩子也就顺理成章的能阅读了,并且阅读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发现从事经典诵读的孩子,阅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阅读的水平也有显著提高,不但在读经方面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采用“三百读经教学法”来让学生读经。

所谓“三百”,乃是三个“一百”,即:

每天进度平均一百字,每一百字至少念一百遍,每天让每一个读经的孩子都得到一百分。

首先,每天进度一百字,刚开始可能有点难度,从五十个字开始也可以,视其能力慢慢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