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6698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术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术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美术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美术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复习资料.doc

《美术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复习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复习资料.doc

美术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0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平面或立体)”。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

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

“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

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

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5、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

6、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

7、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0、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方面。

1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4、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5、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和活动效果的评价。

也就是说,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16、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它们是将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幼儿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将幼儿的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17、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纯度、明度。

18、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黄色。

19.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20.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主动性。

21.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象,并通过颜色的对比渐变、重复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22.遮挡式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23.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

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解释学循环”的方法。

24.意愿画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25.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分为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实用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前者被称为重“艺”的美术教育,后者则被称为重“技”的美术教育。

2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

27.写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28.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29.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生活现象。

30.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涂鸦”期、“象征期”、“概念画”期三个阶段。

31.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32.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33.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

34.传统智能可应用性的定义就是解答智力测验试题的能力。

这种观点运用统计方法,与不同年龄接受测试者的解答加以比较,从__测验分数___推断出他们的能力,认为测量出来的能力就是智能。

35.所谓解释是指__探讨_____一件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

36.展开性目标陈述的是儿童___学习行为__变化的过程,它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37.阿恩海姆从他的“_知觉分化_”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认为有其合理之处。

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

二.选择题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B、手工和欣赏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素描B.绘画C.色彩

2.A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B.零乱式C.并列式

3.A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他将其概括为八大类型)。

A.里德B.阿恩海姆C.西泽克

4.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B.直觉性C.弥漫性

5.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

A.完形性B.主动性C.情感性

6.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B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蒙台梭利B.福禄倍尔C.冈仓觉

7.1923年幼儿教育家C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C.兴趣阶段D.游戏阶段

9.罗恩菲尔德在分析和解释儿童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个人成长特征时,分别从智慧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B、创造性成长七个层面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

A.性格成长B.感情成长C.心理成长

10.民主教育家B在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些重要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幼儿教育体系,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

A.陈鹤琴B.蔡元培C.陶行知

11.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C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B.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12.台湾地区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A在其著作《幼儿画教学艺术》一书中从五个方面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在进行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价时值得注意的方面。

A.潘元石B.潘公凯C.潘元丰

13.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A。

A.“概念画”期B.成熟期C.形象期

14.C是德国的教育家,德国幼儿园的创始人。

他把艺术教育纳入幼儿的教育活动之中,A.卢梭B.罗杰斯C.福禄倍尔

15.对于儿童为什么喜欢绘画,陈鹤琴不赞成“天赋说”和“生理机能说”,他提出“C”说。

A.模仿B.本能C.刺激一反应

16.B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

A.梁启超B.康有为C.蔡元培

17.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B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A.兴趣B.年龄C.能力

18.方向不定的弧线、曲线、波状线等自由曲线组成的形状称为非规则的A。

这类形状常见于大自然,如波浪、河流、海滩、花、草、枝、叶等。

A.自由形状B.想象形状C.涂鸦形状

19.幼儿在表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A.第一,统为一形。

第二,多面变形。

第三,单一面。

第四,正侧面同在。

B.第一,单一面。

第二,正侧面同在。

第三统为一形。

第四,多面变形。

C.第一,统为一形。

第二,正侧面同在。

第三,单一面。

第四,多面变形。

20.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

A.教师的教学效果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C.天赋

21.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2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组织原则有审美性原则、C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A.实用性B.目的性C.创造性

23.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B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

A.原创性B.实用性C.活泼性

24.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A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

A.审美心理B.创造心理C.制作心理

25.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C。

A.福禄倍尔B.皮亚杰C.弗兰兹.西泽克

26.在线条上,水平线意味着放松、平静与休止;B意味着静态张力、准备就绪、抵抗力、支撑;斜线意味着动作、活力和不平衡;弧线、曲线、波浪线给人以流畅、舒缓、优雅之感。

A.直折线B.垂直线C.曲直线

27.A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

A.天赋说B.生理机能说C.刺激反应说

28.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B.物尽其用C.因意选材

29.A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

“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A.鲁迅B.陶行知C.康有为

30.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而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C。

A.油画棒B.蜡笔C.毛笔

31.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C。

A.绘画能力B.作画灵感C.手的控制能力

32.A是指分析上述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

A.形式分析B.描述C.解释

33.阿恩海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C和视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A.听知觉B.触知觉C.视知觉

34.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的教育家是A。

A.蔡元培B.陈鹤琴C.张雪门

35.C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

A.2-3岁B.3-4岁C.4-5岁

36.屠美如认为不同时期的儿童绘画有着不同的特征,儿童只能画出一个物体的空间,但是不能参照一条轴线表现一系列物体的相对高度,是C的表现。

A.双轴阶段B.单轴阶段C.前轴阶段

37、美术也称______、______或______。

A、形体艺术B、影像艺术C、造型艺术D、视觉艺术E、民间艺术F、空间艺术

38、《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

______。

A.加登纳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