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_精品文档.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9833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_精品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_精品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_精品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_精品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_精品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_精品文档.ppt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_精品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_精品文档.ppt(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_精品文档.ppt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2,本章要点,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沿袭了早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传统,着重从国家的视角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学者着重从企业的角度展开对国际直接投资动因和条件的分析,形成了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

3,第一节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第二节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第三节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4,第一节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一)古典资本流动理论及其发展代表人物:

托马斯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俄林,5,国际贸易相关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亚当斯密(AdamSmith)是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6,2、比较优势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即使一个国家在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没有成本绝对低廉的产品,但只要集中力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廉或不利程度相对较小、相对效率较高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都能给各贸易国带来经济利益;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7,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FactorEndowmentTheory),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

广义:

除了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它是研究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的,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EilFilipHeckscher)、萨缪尔森(P.A.Samuelson)等,8,4、波特钻石模型(PorterDiamondModel),钻石模型又称菱形理论或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

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图波特钻石模型,9,

(二)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输出理论代表人物:

马克思“过剩资本”更高的利润率列宁大量的“过剩资本”提高利润,10,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决定因素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转向建立综合性或一般化的理论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对原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理论,11,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2,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司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以市场失效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综合理论,典型的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3,跨国公司理论学派的共同出发点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论基础,14,第二节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一、差异论纳克斯利率的差异资本的充裕程度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K.Kojima)“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15,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存量相对充裕的国家利率比较低,而资本存量相对稀缺的国家利率比较高。

只要后者的利率绝对高于前者的利率,那么,肯定会发生部分资本从前者向后者的流动,16,边际产业扩张理论(TheoryofMarginalIndustryExpanding)日本“小岛清”模式: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iyoshiKojim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

17,可以把“比较优势(成本)原理”作为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共同的基础按边际产业扩张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取代贸易,而是补足贸易、创造(或扩大)贸易“边际产业”概念可以扩大,更一般地可称为“边际性生产”应立足于“比较成本原则”进行判断应重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意义“比较成本与比较利润率两者相关的主张”,18,1、创立的背景垄断优势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论:

只有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有能力进行FDI。

能较好地解释当时美国FDI的实践。

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崛起,并与美国、西欧一起成为国际生产领域的主导力量,日本FDI迅速发展。

日本经济学界认为,海默理论无法解释日本企业的FDI活动。

在实证研究日本FDI实践的基础上,日本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FDI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19,2、理论的主要内容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三大基本命题:

资本要素可以用经营资源来代替;比较利润率与比较成本有关;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寡头垄断性质按照动因不同,对外直投资分为四种类型:

(1)自然资源导向型

(2)劳动力导向型(3)市场导向型(4)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20,比较分析日、美FDI的特点,日、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

集中于比较劣势行业;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互补。

21,主张FDI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边际产业:

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微观上:

投资者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丰厚的利润,投资与贸易互补。

宏观上:

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社会福利都可以得到增进。

投资国:

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东道国:

有利于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22,3、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评价,分析方法和所得结论方面有独到之处:

从宏观经济利益出发,强调以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则制定基于各国国情的FDI战略,提出了“贸易创造型投资”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解释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FDI的动机、过程和结果。

不足之处:

仅反映了日本特定时期FDI特点,不具普遍的意义。

例如: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大企业对欧洲及北美在制造业上的大量投资,以及近年来在高科技产业上的投资都使日本的海外投资趋向美国模式。

23,思考: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模式真的比美国模式更有效吗?

24,第三节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一、现代主要跨国公司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海默(S.Hymer)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基本观点海默利用两个基本观点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即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25,1、垄断优势理论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Hymer)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InternationalOperationsofNationalFirms:

Astud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用垄断优势解释美国FDI的理论:

美国企业FDI主要因为拥有技术和规模等垄断优势。

导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教授认同和支持,但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1974年,海默英年早逝。

此后,金德尔伯格进行了补充、发展、系统表述和广泛宣传,使其受到广泛重视。

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

26,垄断优势知识优势产品差异优势规模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27,选择直接投资方式的依据与条件拥有技术优势仅仅是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直接投资的成本既低于出口方式的成本又低于许可证交易成本时,才应当选择直接投资,28,2、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

(1)对传统国际投资理论的批判传统国际投资理论:

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的;资本从资本丰裕国流向资本稀缺国;国际投资发生的根本原因:

各国间利率的差异;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

追求较高的利率。

29,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不同运行规律:

1914年以前,美国有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证券投资则几乎没有;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对外证券投资却增长缓慢。

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难以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

30,为了证明上述观点,海默列举了许多事实:

如近一个世纪中,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对各国利率的差异并不敏感;各国同一行业中往往存在交叉直接投资;美孚石油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1958年的财务报告表明,他们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在当地进行筹资。

31,

(2)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立论基础:

市场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

市场不完全性:

市场受到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而呈现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

垄断优势:

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独占所形成的优势。

32,跨国公司FDI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且具有平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权利,企业不具有市场力量,因而不会出现跨国公司和FDI。

市场不完全性四种类型:

(1)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

专利、技术秘密、特殊的管理技能、资本和商誉等;

(2)商品市场的不完全性:

商品的差异、市场技能和价格联盟等;(3)规模经济导致的不完全性:

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4)政府政策及管理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性:

政府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的政策和管制。

33,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进行FDI的决定因素独有技术优势市场垄断优势。

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生产垄断优势。

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规模经济优势。

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

34,

(1)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ReactionTheory)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从寡占反应论的角度对垄断优势论作了重要补充。

分析了美1948-1967年FDI状况,子公司有一半集中在三年内建立,集中程度高。

西欧对美国FDI:

寡占行业的少数几家寡头公司,大多同期成批发生的。

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战后美FDI主要原因。

寡占反应行为与FDI的关系以及影响寡占反应行为的各种因素。

3、垄断优势论的发展,35,寡占反应理论一些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对其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

其目的是防止竞争对手可能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保持彼此间竞争力的均衡,维护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任何一家寡头企业都不可能排挤掉另一家寡头企业,36,

(2)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ReactionTheory)将FDI分为两大类:

进攻性投资:

率先在国外建立第一家子公司的寡头公司所进行的投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防御性投资:

同行业的其他寡头公司追随进攻性投资,在同一地点进行投资。

(寡占反应行为来解释)在寡占行业和市场结构中,每一家寡头大公司都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