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7040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docx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docx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四单元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单元(课)主题

比例

单元(课)课时数

14

本课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第1课时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二度备课

一、课前游戏

拍手复习比2:

4和6:

3,并求比值。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照片激趣

师:

小小的游戏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善于发现,多思考,就会有所收获。

我想把自己的生活照放大,出现了下面三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这张照片之所以没有变形,是因为它是由原照片“按比例”放大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

教师板书课题:

比例

2.迁移猜想

很多新的概念都是和原有知识有联系的,你认为“比例”会和什么知识有联系?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课件隐去“变形”照片,呈现剩下照片的数据):

我给出这两张照片的数据,你能找到它们长和宽的比吗?

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后,与同桌交流。

按比例放大的两张照片有什么特点?

原来不变形、按比例缩放指的是可以找到两个比值相同的比。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这样的一个等式。

板书:

5:

4=10:

8或

=

2.丰富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很多“按比例”缩放的现象,是不是也能从中找到这样一个等式呢?

(出示国旗图):

国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请你看看这两面国旗的尺寸,它们的长与宽的比是不是也能组成这样一组算式呢?

国旗长2.4m,宽1.6m。

国旗长60cm,宽40cm。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冲突设疑,深化理解比例的意义。

既然国旗是“按比例”缩放的,那是不是国旗中任意数据组成的比都能构成等式呢?

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

4.讨论交流,抽象归纳比例的概念。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预设:

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写成的等式。

(课件呈现):

两个比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成为比例呢?

数学书上是这样描述比例的。

学生齐读比例的概念。

四、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基本练习。

刚才大家在照片、国旗尺寸中找到了比例。

你能不能判断下面四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如果能,请你把它写下来。

2.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比值都是3/5的比例。

3.开放练习

现在,提高难度,老师给出一个比10:

5,看看谁能在1分钟内写的比例最多。

教师出示:

10:

5=():

()

学生在1分钟内写出了许多不同的比例。

五、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本》第26页。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单元(课)主题

比例

单元(课)课时数

14

本课教学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2课时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和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二度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写一个比值是2的比,可以是整数比也可以是分数比或小数比,同桌检查一下,比值是不是2。

如果我从中任意选2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谁来报一下,再来一个,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比值相等,可以组成比例。

中间用=连接,那你们同桌两人的比能组成比例吗?

你和你后座的比能组成比例吗?

把你们写的比组成的比例写在草稿纸上。

我们已经写了好几个比例了,谁来说说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课件演示:

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

(一)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一个比例有几个数组成,这四个数就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外项、内项。

如果这个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那么它的外项和内项分别在哪里呢?

板书分数的形式:

这是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

(二)猜数: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比例

12:

□=□:

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你能猜猜这两个内项是哪两个数吗?

1.根据学生回答有序板书。

2.你能报出两个内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在自己草稿本上试试。

3.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4.请大家仔细观察上面这些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5.验证:

大家非常善于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那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拿出刚才我们与同桌,前后座组成的比例,再来验证一下。

展示汇报。

你们都是这种规律吗?

有不同的吗?

(三)小结

3、分层练习。

1.学是为了用,请判断下面各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6:

3和8:

5

(2)1/3=1/6和1/2=1/4

(3)5/9和10/18

2.课件出示:

2、3、5、6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3.课件出示:

3a=4b那么a:

b=():

(),你怎么想的?

4.课件出示:

a:

b=4:

2,则a一定是4,b一定是2.这种说法对吗?

说得完吗?

只要怎样就行?

你很会观察,更会思考。

5.猜猜我是谁?

课件出示:

6:

()=5:

4,猜猜()里会是谁呢?

你是怎么想的?

你真了不起,如果把()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解比例。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本》第27页。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单元(课)主题

比例

单元(课)课时数

14

本课教学内容

解比例

第3课时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二度备课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为什么?

6:

3和8:

4

: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

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汇报。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独立审题、思考。

(2)引导学生把未知项设为X,列出比例:

X:

320=1:

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说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10x=320×1。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师: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我们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学生独立计算。

师小结: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

解比例

=

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

”(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的步骤是怎样的?

预设: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P42“做一做”。

2.P43第7题。

3.P44第8题。

学生独立解比例。

全班汇报,交流。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本》第28页。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单元(课)主题

比例

单元(课)课时数

14

本课教学内容

练习课

第4课时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会正确地解比例。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题意列出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二度备课

一、基本练习

1.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1)学生独立写一写,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这样的比例你能写几个?

为什么?

(2)说说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

9和9:

121/2:

1/5和5/8:

1/4

1.4:

2和28:

407.5:

1.3和5.7:

3.1

(1)引导学生先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判断,并说说判断的方法。

3.解下面的比例。

2.4:

1.6=X:

402/5:

1/4=1/2:

X

=

=

(1)学生独立解比例。

(2)学生汇报,说说解比例的方法。

二、综合练习

1.P43练习八第6题。

学生说说小红的说法对吗?

为什么?

2.P44第10题。

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出比例。

3.解决问题(P44第9、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收集信息。

(2)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比例。

(3)解出比例。

三、拓展练习

1.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1)3×40=8×15

(2)2.5×40=0.5×2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

=

(2)0.63:

()=():

10

学生独立思考,说说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本》第29页。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单元(课)主题

比例

单元(课)课时数

14

本课教学内容

正比例

第5课时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二度备课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都有去商店买东西的经历,而在这里面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有没有信心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正比例的有关知识。

------出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米

1

2

3

4

5

6

7

8

...

总价/元

3.5

7

10.5

14

17.5

21

24.5

28

...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

比值是多少?

2.学生根据提示,完成上面几个问题。

3.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4.汇报交流

5.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y/x=k(一定)

6.教学正比例图像

(1)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数都看作一个数对,引导学生在格子纸上描点,然后连线。

(2)观察图,,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射线。

(3)、根据图像判断,如果买9米彩带,总价是多少?

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4)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引导学生在格子纸上查找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举一举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的例子。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作业设计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单元(课)主题

比例

单元(课)课时数

14

本课教学内容

练习课

第6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二度备课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请你说一说正比例的意义。

2、根据刚才所说的,想一想成正比例需要几个要素?

指名说正比例的意义,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

两个量是否都变化,是否相关联,比值是否相等。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青岛啤酒厂有一条自动生产线,每分钟生产啤酒60瓶,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产啤酒多少瓶?

讨论学习:

生产啤酒的数量与生产的事件是不是成正比例?

1、分组学习,可以利用列表的方法。

2、检查学习效果。

3、练一练:

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指名辨别,并说明理由,要求说清楚两个量的比值是谁,是不是一定。

4、判断练习

(1)每个小朋友年年都要长高,那么小明的身高和年龄。

(2)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平行四边形得高与面积

(3)每公顷播种量一定,播种土地的公顷数与需种子数。

5、概括小结

谈话:

①:

我们在用比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两种相关联的量要成正比例关系)

②: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

(a分析判断b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c设未知数列等式d求解e检验写答语)

尝试解题,学生练习后讨论小结解题步骤。

学生同桌讨论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补充练习:

2个箱子能装24瓶啤酒,40箱能装多少瓶啤酒?

(用比例解)

(关注学生正确找出成正比例的两个量:

每箱啤酒的瓶数一定,啤酒总瓶数与箱数成正比例)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尝试练习:

用比例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找清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什么,它们之间的比值是多少。

三、练习九的第1---7题

四、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作业设计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单元(课)主题

比例

单元(课)课时数

14

本课教学内容

反比例

第7课时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二度备课

一、训练铺垫,情境导入

1.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①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和面积

②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③圆的周长和半径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

老师提供给大家一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出示例2中表格。

杯子的底面积

(平方厘米)

10

15

20

30

60

...

水的高度

(厘米)

30

20

15

10

5

...

 

小组讨论:

①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汇报

2.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

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3.阅读第47页内容。

小组讨论说说:

4.组织学生说一说:

反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

汇报: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式子表示:

X×y=k(一定)

5.完成第48页“做一做”

三、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8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做完的题。

(4)积一定,一个因数和另一个因数。

四、课堂反馈思考,拓展应用

学习了这节课,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作业设计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单元(课)主题

比例

单元(课)课时数

14

本课教学内容

练习课

第8课时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列表、关系式、画图等),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练习、讨论、探究、分析合作,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以及说理能力,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二度备课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出示表格。

表一:

路程/时间

40

80

160

200

320

时间(时)

1

2

4

5

8

表二  

速度

120

90

60

40

30

时间

3

4

6

9

12

1.说一说。

提问:

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

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

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

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学生汇报:

速度×时间=路程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

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

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三、完成练习九第8---16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节课,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作业设计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单元(课)主题

比例

单元(课)课时数

14

本课教学内容

比例尺

第9课时

1.知识与技能:

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二度备课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老师为了考考大家,给同学们出个脑筋急转弯:

一只蚂蚁不到

20秒钟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思考回答:

在地图上。

师:

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自学课本第53页中的例1上面的知识,把重要的地方画上线,不懂的问题用铅笔标在书上。

并思考下列各题。

  

(1)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      )。

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有(    )比例尺和(    )比例尺。

  

(2)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   )的形式。

2.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

在每一幅地图都有比例尺。

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3.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师:

比例尺1:

500是什么意思?

师:

比例尺1:

5000000是什么意思?

4.学生回答,师评价并规范学生语言:

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5.学习例1,出示例1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要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关键要知道什么?

指名汇报公式。

学生独立计算,强调单位要统一。

6.思考:

比例尺能带单位名称吗?

比例尺一定的情况下,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关系?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教学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十第1---4题。

四、课堂总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作业布置或作业设计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单元(课)主题

比例

单元(课)课时数

14

本课教学内容

比例尺的应用

第10课时

1.知识与技能: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