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6505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择题.docx

《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题.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择题.docx

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c)

A17世纪B18世纪

C19世纪D20世纪

2、下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是(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西方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毕生最伟大的两大理论贡献是(a)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中最根本的是(d)

A彻底的科学性B坚定的革命性

C鲜明的阶级性D自觉的实践性

9、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bcd)

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10、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abc)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12、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abc)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李大钊的理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3、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b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4、“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c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像

6、认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b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结构性

D.层次性

8、“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观点认为:

b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c

A.物质的

B.运动的

C.实践的

D.精神的

11、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

a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庸俗唯物主义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14、“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b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15、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c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1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d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9、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

“可语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2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2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A、普遍性和同一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与局部

D、同一性和斗争性

25、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A、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2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

A、事物保持一定的质的量的限度

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2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31、唯物辨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的前进性

B、质变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32、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否定方面是指:

b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需要的方面

33、“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

c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3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衰邦”的说法是:

a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

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

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

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36、“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几乎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

”这是:

c

A、唯心主义决定论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非决定论

3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

这说明:

b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物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d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bd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b

A.反映的观点

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1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c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15、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c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沦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9、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发展的”,这句话说明d

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1、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

b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2、“学而不思则惘”是指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原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2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5、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8、概念、判断、推理是。

a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3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于b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所决定的

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所决定的

3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3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c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

D.社会基本矛盾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A.国家政权

B.军队

C.政治与法律制度

D.思想意识形态

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b

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

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历史人物的出现:

d

A.具有历史必然性

B.具有历史偶然性

C.与历史条件无关

D.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

11、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A.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国际环境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c

A.人吃喝穿住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功

C.物质生活资科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形成

1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

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

d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16、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有相对独立性

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21、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a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科学技术水平

D.国家政权的性质

2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b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3、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c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4、生产资料包括: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劳动产品

25、社会形态是指: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27、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d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8、经济基础是指:

a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2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

d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c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

31、社会基本矛盾是:

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

32、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

3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d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

3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d

A.根本动力

B.唯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35、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3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b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37、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a

A.人的社会关系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

D.人的白身需要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d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2、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d

A.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B.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休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d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c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5、价值的实体是:

b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6、商品生产行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c

A.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位量增大

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价值规律的作用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b

A.供求机制

B.价格机制

C.竞争机制

D.激励机制

11、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c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址的鉴定来体现

12、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

d

A.价格始终同价值相等实现的

B.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

C.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1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c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劳动力商品理论

1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贡献在于:

b

A.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B.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

C.扩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容和范围

D.提出了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问题

1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

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

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

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1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c

A.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B.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C.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1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

d

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

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

C.只会创造出新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D.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1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劳动力的价值:

c

A.由劳动时间决定

B.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D.由一系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19、雇佣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中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d

A.剩余价值

B.劳动力价值

C.商品的全部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2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21、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

d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

D.只有能增值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22、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b

A.资本不同部分的物质形态不同

B.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

可变资本体现剥削关系

D.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b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a

A.生产使用价位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位的价值增值过程

B.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C.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5、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一程和价位增值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d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