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515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docx

《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docx

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师用

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他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

失败后,他被贬谪永州,后又转柳州,直至死在那里。

故又称“柳柳州”。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

在永州,作者一住就是10年。

作者为了排遣郁闷,搜奇觅胜,放情山水,写了许多山水游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心胸气度寄托在里面。

即为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4篇。

其他7篇是: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作品中写鱼,既写了鱼的悠然自得,也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写溪水和溪岸,通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的比喻,“明灭可见”的描写,以及动静相融的笔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溪身和溪流的特点。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从小丘西行:

向西。

心乐之:

感到快乐。

伐竹取道:

砍伐。

水尤清冽:

格外,非常;寒冷。

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估计数目。

日光下澈:

通“彻”,穿过,透过。

影布石上:

倒映。

佁然不动:

呆呆的样子。

俶尔远逝:

忽然。

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爬行一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

互相交错、参差不齐。

四面竹树环合:

环绕合抱。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以其境过清:

因为;凄清。

不可久居:

停留。

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去,离开。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联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

太阳光直照水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头上。

④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逗乐。

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

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长时间停留。

3.简要分析选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

第二段写景采用了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4.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5.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得出小石潭“其境过清”的结论。

答:

①位置偏僻。

②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

③作者对环境的感受。

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八年级下册:

《马说》 韩愈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人,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幼年早孤,由嫂抚养。

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

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在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间写了《马说》一文。

二、文章思想内容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

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一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二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

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

然而“执策”的庸人却曰:

“天下无马!

”这一反差,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不满。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故虽有名马:

即使。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马者:

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

尚且,况且。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马棚,马厩。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且欲与常马等:

等同,一样。

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打;以,按照;道,规律,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华,通“才”。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其真无马邪:

表推测,反问的语气。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如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喂马的人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

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⑥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B)

A.骈死于槽枥之间 (piān)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

C.才美不外见 (jiān)

D.其真无马邪 (yè)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5.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第三段中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示例:

对千里马遭遇的惋惜,对饲马者(当权者)埋没人才的痛恨之情。

7.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示例:

需要自身的实力,也需要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还需要外界对自己实力的欣赏。

8.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

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③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八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内容梳理

1.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常去滁州城外琅琊山游玩,与山中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2.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写作特点:

①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全文共21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立意转折的标志。

③语句骈散结合,加强了韵律美,全文共用21个“也”,25个“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二、重点字词

1.环:

环绕 诸:

众多 尤:

尤其,特别 蔚然:

茂盛的样子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

靠近 名:

命名,取名 辄:

就 自谓:

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自号:

给自己取别号 意:

情趣 得:

领会 寓:

寄托 开:

消散 暝:

昏暗 晦明:

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佳:

美 伛偻:

脊梁弯曲,借指老人 提携:

牵抚,借指小孩 渔:

钓鱼,捕鱼 为酒:

酿造酒 洌:

(酒)水清 肴:

荤菜 蔌:

蔬菜 杂然:

杂乱的样子 陈:

摆放 酣:

畅饮 丝:

弦乐器 竹:

管乐器,都借指音乐 交错:

交互错杂 颓然:

精神不振的样子。

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已而:

不久 翳:

遮蔽 上下:

树的上部和下部

2.秀

3.山行(沿着山路) 自号(取别号) 野芳(香花)

临溪而渔(钓鱼,捕鱼) 乐其乐(以……为快乐)

三、重点语句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那是醉翁亭。

3.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译:

给它取名的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译: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幽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

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四、中考链接

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是指何而言的?

(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

2.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

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

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或: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3.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

(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

示例:

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

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4.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

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

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

(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旷达)

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

(提示:

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6.《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

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