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5956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8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5页。

这首诗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大海比喻理想,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终将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恰当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的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隽永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时通过分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含义。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3.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朗读训练,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

3.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难点

1.朗读技巧的训练。

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突破

1.朗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朗读训练中需要给学生以切实具体的指导,要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读指导的不足。

可以拿一个片段甚至一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来教,一句一句地教,一遍一遍地教,乃至把某一个词的读音、语气、语调抽出来单独地教。

朗读教学也要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得越深入越细腻,朗读起来感情传达得越好。

朗读教学是一种训练,“训”好才能“练”好,没有“训”,没有指导,是很难“练”好的。

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这除了需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关于意象方面的知识,还要联系学生以前学的诗歌当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也要经过相当的积累才能使学生能准确地、深入地、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意象。

3.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需要联系实际,但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故联系实际的人生背景不够,这就要求教师举出自己或者名人的人生经历启发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电脑。

2.制作好课件。

3.布置学生预习,并初步诵读诗歌。

 

◆学生准备

1.预习通过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

2.熟读诗初步体会作者的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随老师进入新课。

2.检测预习。

2.做注音解词练习,巩固预习知识。

3.朗读训练。

3.朗读训练。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

二、检测预习(约分钟)

三、朗读训练(约分钟)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节课讲的内容,导入新课。

1.巩固上节课的内容,随老师进入新课学习。

2.解读课文,分析诗歌意象的寓意和对一些关键句子的理解。

2.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涵义。

3.总结课文。

3.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课的内容,导入新课(约分钟)

二、讲解诗歌(约分钟)

三、总结课文(约分钟)

本课总结

诵读诗歌,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而诵读则必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对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的准确把握。

熟练的朗读能力是必须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揣摸、积累,然后才能形成的。

这首诗歌以一个向往外面的山区孩子寻找大海为全诗的抒情线索,以“山”比喻困难,以“海”比喻理想,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我们总会有实现自己理想的那一天。

板书设计

1在山的那一边

一、生字词

二、朗读训练

1.读准字音3.合适的语气

2.恰当的停顿4.准确的情感

三、课文解析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有人说,“人越长越大,理想越却变越小”,也有人说“理想是小孩子才有的,大人就没有理想了”,你怎样理解这些观点?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痴________想凝________成喧________腾

诱________惑一瞬________间隐秘________

2.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于是,我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4)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而喧腾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

(2)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4.填空。

(1)这首诗有两节,第一节写“我”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节写“我”长大后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山比喻________,海比喻________,这首诗作者体现出的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略

2.

(1)于是,我\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4)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而\喧腾

3.

(1)拟人

(2)比喻

4.见教学步骤

 

◆个性练习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实现理想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和失败的时候该怎么办?

教学探讨与反思

1.这首诗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所以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初中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如:

预习、学习、复习、听课、作笔记、查找资料等方面。

2.通过这首诗的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克服困难,要从失败中站起来,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地求索,实现自己的理想。

补充资料

1.关于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

1978年~1982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毕业后分到湖北郧阳师范专科学校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1994年回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2.关于诗歌的意象

诗歌,除了在形式上要讲究节的均齐、句的匀称、押韵等外还要注意在意境的塑造和意象的选择。

在这里先谈谈诗歌的意像。

“意”是意念、意思、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心理特征,“象”是形象、实体、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意象,顾名思义是“有意之象”,因此有必要将意象锁定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空间。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失去意象则诗歌不再有诗性意味的凭借点。

六朝时期已经有了意象的概念,可是唐以后被新起的意境的概念给淹没了。

中国诗学再度关注意象,是在引进美国意象派诗歌以后。

意象和意境非常容易搞混,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区别点在“象”和“境”的差异。

“象”是通过语言体现诗人意志的实体,“象”随意变而变。

它倾注了诗人的情感或意志。

如果倾注的是情感,就是“移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把自己的溅泪、惊心移植到花鸟上了,这样的花鸟就是有情(意)之象。

所以意象是心理实体或心理空间,当诗歌表达了意象,诗人就回到了“语言的家园”。

“意境”的“境”,不仅表达与意象相似的“意志的实体”的意思,但更多地被语境化和虚拟化了。

这主要是受到佛教入土中国的影响有关系。

佛教倡导境界,唐王昌龄首创境界一词,唐人司空图、皎然都把意境视为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段,客体为境,主体为意,主客合一即为意境,所以意境更多意指诗歌的一种状态、一种效果。

中国的诗歌中有许多意象是经常用到并具有代性的。

如:

“柳”,谐音“留”暗含“留恋、挽留”之意,常出现在送别的诗中,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有“折柳”;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莲,与“怜”音同,“怜”即有“爱”的意思,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月亮,用以烘托情思常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类似的例子很多,在这儿不能一一列举。

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歌中感情的具体外化是通过意象的选用来完成的,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优美巧妙的意象是一首成功的诗篇佳作所必须的要素。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1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

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