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907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5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docx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docx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

2018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高考命题研究(考前突破)

【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知识点一】从物质观、意识关角度命题

一、物质观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方法论:

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原理: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方法论:

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原理:

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

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方法论: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意识观

1.物质决定意识

(1)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原理: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方法论:

①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考命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

可见光通信是利用LED灯的光线实现“有光照就能上网”新型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研发团队采用光学和电学相协调的处理方法,突破了可见光空间通道互干扰高效抑制等关键技术,实时通信速度至50gbps(比特每秒),进入集成化微成化设计与实现阶段。

材料表明(  )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前提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高考命题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关于经济增长,李总理重申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

他认为7~8月份疲软的发电量、信贷等数据是高基数,外部经济低迷以及内部深层次矛盾造成的正常调整,符合政府预期。

只要就业不出问题(1~8月就业几乎完成全年任务),经济就处于合理区间。

经济定向调控出现“新常态”。

“新常态”下,政策重心向“促改革”转移,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将存量和增量货币引导至三农、小微和新兴产业,切实增强三农、小微和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阅读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李克强总理关于经济增长的论述,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立足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在“新常态”下,我们的政策必须做出一定调整。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新常态”下我们必须做出政策的调整,重心转移,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三农、小微和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高考命题知识点二】从实践观、真理观角度命题

一、实践观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真理观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具有条件性、具体性。

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考命题3】真理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测得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

科学家发现这一能谱与以前的理论预期存在两处偏差。

相关结果发表在2月12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该发现说明了:

①真理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真理在不断否定自身中得到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人类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高考命题4】认识过程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了一副令人费解的对联: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意思是:

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年老以后,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书了,可惜已经力不从心了。

这一对联告诉我们(  )

①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认真读书 ②对读书认识的深化根源于人的生活阅历 

③实践和读书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来源 ④对读书的价值判断具有差异性和时代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答案】A

【解析】③表述错误,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多个,但来源只有一个;材料并没有体现对读书价值判断的差异性,④不选。

【高考命题知识点三】从联系观、发展观角度命题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2)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原理:

整体和部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1)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2)方法论: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2)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趋势)

(1)原理: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量变和质变(发展的状态)

(1)原理: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高考命题5】联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主要在供给侧。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的哲理是: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应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③改革始终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 

④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固有联系方能实现质的飞跃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A

【高考命题6】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呈现上升趋势,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就会达到峰值,经过拐点之后,环境污染程度就会逐渐下降。

这告诉我们:

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发展就是在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的循环往复 

③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总是推动事物前进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②否认了发展的前进性,④中“总是”错误;“理论告诉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体现人能够认识和发展规律,“污染由多到少”说明工业化过程有渐进的发展过程,故①③可选。

【高考命题知识点四】从矛盾观、否定观角度命题

一、矛盾观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①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原理: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2)方法论:

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5.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