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待别依所有差别.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392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docx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待别依所有差别.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docx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

(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

第二者,总之经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出家菩萨应行法施。

第二,观待特别的所依身所行布施的差别,总的来说,经中说在家菩萨应当修财布施,出家菩萨应当行法布施。

《菩萨别解脱经》云:

“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萨,以七珍宝充满殑伽沙数诸佛国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

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萨,开示宣说一四句颂,此所生福极多于彼。

舍利子,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

《菩萨别解脱经》里佛说:

舍利子,如果有在家菩萨以黄金、白银等七种珍宝,充满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国土,供养诸佛如来。

舍利子,如果有出家菩萨开示宣说一四句偈,此所生的福德极多于前者。

舍利子,如来没有开许出家菩萨修诸财布施。

这里的较量是非常明显的,在家菩萨用那么多的七宝充满恒河沙数国土供养诸佛如来,却远远比不上出家菩萨开示宣说一颂法义的福德,因此出家菩萨应专注在法的布施上。

《集学论》说:

此中密意障碍闻等,谓遮出家特集财宝而行布施。

若无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获得,当行财施。

《集学论》中说到,此经中的密意是说,出家菩萨若做财布施会障碍于圣法的闻思修等这个极其重要的缘起的命脉。

因为以缘法的闻思修会出生无量无数的功德,它是大道的根本,因此遮止出家菩萨特意去积集财宝而行布施,那样有舍本逐末的过失。

再者,前者实际比后者重要得多,而且功德也远大于后者。

如果不妨碍自己善法的修作,由于宿世所积很大的福德力所感,有好多的财宝,那当然应当行财布施,因为这样不会妨碍他对于圣法的闻思修。

这是因为他是以福德力本来就有这么多的财物,那当然应当做财布施。

一来,不必耗费很大的精力就能积累很大的福德,而且本来具有这么多的资财,做财布施也不会妨碍他的闻思修。

霞惹瓦云:

“我不为汝说施功德,我是宣说摄持过患。

”是于出家辛勤追求、集积财宝而行布施,令其净戒多生疮尤不喜之语。

霞惹瓦说:

我不给你讲说布施的功德,我是给你讲说摄持财物的过患。

这是对于出家者辛勤追求、集积财宝而行布施,使得净戒多生染污罪过的不欢喜的话。

霞惹瓦很善巧,假使说布施的功德,你们会把一切的重心都放在积财布施上面,那对于更重要的净戒会生各种的染污过失。

因为出家的身份很特别,他要守持更为重要的清净戒,而且出家本来要远离世俗。

所以说我是给你讲说摄持财物的过患。

这样做就显明了由摄持财物就会发生各种贪嗔、竞争、骄慢等等的无量过患。

(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分三:

一、法施 二、无畏施 三、财施)

施性差别有三。

施以舍为体性,就所施的方面可以有体性上的三种差别,所谓惠施妙法、惠施无畏、惠施财宝。

一、法施

法施者,谓无颠倒开示正法,如理教诲工巧等明世间无罪事业边际,令受学处。

法布施指无颠倒地开示正法,如理教诲工巧等明的世间无罪事业,尽其边际,令有情受种种学处,这些都属于法布施的内涵。

二、无畏施

无畏施者,谓从王、贼等人间怖畏,狮、虎、鲸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种怖畏,救护有情。

无畏施,指从国王、盗贼等的人间怖畏,狮子、老虎、鲸鱼等的非人怖畏,水灾、火灾等的大种怖畏当中救护有情。

所谓无畏施就是惠施有情无畏。

包括人间、非人、大种或者自然灾害等在内的各类怖畏,当众生陷在怖畏当中的时候,能把他救脱出来,施舍给他无畏,这称为无畏布施。

三、财施

财施分二:

一、实舍财施 二、唯意乐施

财布施有实际施舍财物和仅仅意乐施舍两种类型。

一、实舍财施

初中分三:

一、舍财道理 二、若不能舍当如何行 三、习近对治布施障碍

初中分四:

一、惠施何田 二、何心惠施 三、如何行施 四、施何等物

实际做舍财布施的修习次第分三:

一、要了知舍财的道理;二、要明确在不能舍施时应当如何行;三、假使有布施的障碍应该如何习近它的对治,由此在心中建立这样的修行。

其中舍财道理,也就是大乘菩萨施舍财物的修行相状如何,这又包括田、心、方式、施物四个方面。

缘起的差别相上应该明确惠施哪种境田、以什么样的心惠施、如何来行布施、要施何等财物。

这些方面具体了知以后在缘起上不会愚昧,而且能够具有大乘布施的内涵。

今初(惠施何田)

略有十种:

一诸亲友于自有恩,二诸怨敌谓作损害,三中庸者俱无恩怨,四有德者谓具戒等,五有过者谓戒犯等,六劣于己,七与自等,八胜于自,九者富乐,十者贫苦。

“十”代表圆满,菩萨布施的对象包括整个法界里的各类有情,并无一轻一重的偏颇之心,这里以“十”代表圆满,它包括了各个方面。

譬如从关系上有于亲、于怨、于中庸者都作惠施,对自己有恩的亲友们应当惠施,对自己作损害的怨敌也应当作惠施,对于于自己无恩无怨的中庸者还应当作布施,如同世尊在因地时就算对怨敌也施舍身肉等。

再者,就有德、有过两方面来说,并非只施一者不施另一者,对于具戒等的有德者应作供养,对于犯戒等的有过者应作布施。

再者,与自身相比较有所谓的劣、等、胜三类,劣于自己者作布施,与自己相等者作布施,胜于自己者作布施。

再者,从经济状况来说,富乐者做布施,贫苦者做布施。

总而言之,无不布施。

二、何心惠施分二:

一、应具的意乐;二、应断的意乐。

在了解所施的境田之后,又要了知大乘菩萨当以什么心来作惠施,这又需要从积极的应具和消极的应断两方面来认识。

也就是正面,作为一个菩萨要具足什么样的大乘的意乐或者说极广大的善心;负面,要知道断除哪些不好的意乐或者说狭小邪僻的心,这样正面负面都认识之后,对于惠施之心就有正确的认识。

一、应具意乐分二:

一、总的应具三种意乐;二、别说

(二、何心惠施)

意乐分二。

初当具足何等意乐者。

一、总的应具三种意乐

就是缘所为事、所施物、行施田三分要发生相应的大乘的善心。

缘所为事,谓作是念“当依此故圆满无上菩提资粮——布施波罗蜜多”。

缘所为事的意乐就是心里要这样想:

我做这个布施的目的何在呢?

我就是要依靠行这一次布施来圆满成就无上菩提的资粮——布施波罗蜜多。

也就是心里想,为了成就无上菩提,我要依靠施舍这个物资来圆满成佛的资粮——布施度。

缘所施物,谓于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当念“菩萨一切所有于有情所先已施故”。

缘所施物的意乐如何呢?

就是把自己的这个物具当作是其他众生的东西,就像别人在自己这里寄存的东西,现在取回去了那样,所以我要送还给他。

应当忆念:

菩萨的一切所有在众生那里先前都已经惠施的缘故。

这是缘所施物的善心,不是说我拥有什么,看你很可怜,我来施给你,不是这样想的。

应当想我所有的东西全是众生的,现在众生来了是他来取寄存之物,我应当恭恭敬敬地奉施给他。

这就像过去圣者所说,我虽是个国王,但是我的东西只有出家三衣而已,其它全是众生的。

缘行施田,为善知识,谓于来乞未乞诸田,应念“此等满我布施波罗蜜多”。

缘行施田的意乐或善心,就是对于做布施的境田应当把他想成是善知识。

不管是现在来乞的还是将来来乞的所有的布施之田,都应当想:

这些善知识是来圆满我布施波罗蜜多的,这全是助成我行布施度的师长。

因此菩萨见一切众生全是善知识,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因为有众生才有菩提,这样就认识到菩提属于众生。

当具如是三种意乐。

也就是在行一个布施的时候,要具足这样三种意乐:

所为事应当想我做这个布施是为了圆满无上菩提的资粮;所施的物应当想这是众生的东西,我奉还给他;布施的境田应当想他是来成就我布施度的善知识。

《摄波罗蜜多论》云:

“乞者现前诸佛子,为增菩提资粮故,当于自物住他想,于他应起知识想。

《摄波罗蜜多论》说:

乞者来到跟前,诸佛子为了增长菩提资粮的缘故,应当对于自己的物具安住在此物属于他人的想法当中,对于前来乞求的境田应当想他是助成我行布施度的善知识。

二、别说分二:

一、别说缘所为事的意乐;二、别说缘田的意乐。

在总的了解了大乘布施应具三种广大的善心后,又要就别别分知道缘所为事应当具体起怎样的意乐,缘各种田又应当分别起什么意乐。

这样就能更精细地把握缘起,使它极为相应、具足大乘的义利、能利益众生。

因此为了对缘起不愚昧,还要了解别别分怎么起大乘的善心,这都牵涉着具体操作的问题。

一、别说缘所为事的意乐

施一一物,念为如是如是而施,缘所为事意乐,广说如《妙手问经》及《摄波罗蜜多论》,应行了知。

施一件一件物品的时候,应当心想为了如是如是的目的而行惠施,缘所为事的意乐,广说要按《妙手请问经》《摄波罗蜜多论》来作了解。

《六波罗蜜多经》里说:

“若施医药,愿与一切众生得六度药,疗生死病,悉得痊除,获涅槃乐。

若施衣服,愿与一切众生得惭愧服以覆其身,离诸陋形,端严殊妙,获金色身,最胜无比。

若施三宝师僧父母种种灯烛,愿与一切众生得一切智眼。

若施音乐,愿与一切众生得真天耳,十方世界所有音声,皆悉闻知。

这里举了几个例子,如果施舍有情医药,当时起心,愿和一切众生都得到六度妙药,治疗生死疾病,使得生死的烦恼业苦的病悉皆痊愈,获得一切苦因苦果寂灭的涅槃之乐。

如果惠施衣服,祈愿和一切有情都同得惭愧之衣,覆盖自身,远离丑陋,端严殊妙,获得金色之身,最胜无比。

如果施舍三宝师僧父母各种灯烛等的光明,愿和一切众生得到一切种智之眼。

如果惠施音乐,愿和一切众生得到真实天耳,对于十方世界各种粗细的音声一时普皆闻知。

二、别说缘田的意乐

如前所说缘田意乐,于一切境皆应起故,是总意乐。

前面所说的缘田意乐是对于一切各类的境都应当起的缘故,是总意乐。

也就是对于一切来乞求的布施境田都做善知识想。

别意乐者,于诸怨害以慈意乐,于诸有苦以悲意乐,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诸有恩以舍意乐,而行惠施。

别别的意乐就是针对来乞求者的不同状况发生相应的意乐。

对于那些来作怨害的乞求者应当以慈愍之心布施,对于那些具苦的有情应当以悲愍之心布施,对于那些具德的有情应当以欣喜之心布施,对于那些有恩的有情应当安住在平等舍的意乐中而行惠施。

又于诸田当住舍心,行善施果亦当回施乞等有情,特于苦田当住悲愍。

再者,对于这些田要住在舍心或者平等心当中,而且行善布施的果报也要回施给乞丐等的一切有情。

特别是对具苦之田要住在悲愍心当中。

这样布施在缘起上会非常相应,也处理得非常妥当。

如月称云:

“施谓离悭贪,于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净,悲施及施果,二俱施来求,此施无悭吝,善士所称赞。

如同月称菩萨所说:

大乘的布施心中远离悭贪,对于那些具戒的器和破戒的非器,都以平等心来作布施,这样的布施是清净的布施。

以悲心布施的善根和布施的果报二者也全数施舍给乞者,这种施是没有悭吝的,是完全施舍的,这是为善士所称赞的大乘布施。

以下再引经证明对于苦田尤其应当住在悲愍心当中。

《无量功德赞》云:

“若见诸贫劣,众生有求心,无悲希果报,寻余有德器,意坏虽行施,等同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诸乞者。

《无量功德赞》里先说明不具大悲的布施是不好的,以此反显世尊深知这种胜劣的道理,因此他一向以大悲心来布施乞者。

这里这样说,假使见到诸贫贱下劣的众生有来乞求或求助的心,却没有悲心,认为他们不殊胜,只希求果报而去寻求那些具德的布施境,这已经失坏了菩提心,虽然做布施,但是由于自身贪求异熟果报的缘故,其实和乞丐没有差别。

这是对于苦田不具悲愍的一种不好的相状。

世尊有平等的悲心,因此他见到这种过患以后,以大悲心布施一切来乞求者。

这是以极大的悲心对具苦者行施,而不是只去供养那些具德者,不是一味的追求大的福报。

大乘菩萨苦田尤其要住在悲愍中来行布施,世尊也已经作出了典范的缘故。

二、应断的意乐分二:

一、断恶见取等七种;二、断邪命意乐等七种。

次当断除何等意乐中。

在认识了大乘布施应具的意乐或者广大的善心后,又要就负面认识应当断除哪些偏邪、狭隘等的意乐或者不好的心。

一、断恶见取等七种分七:

一、无恶见取意乐;二、无高举意乐;三、无依止意乐;四、无怯弱意乐;五、无背弃意乐;六、无望报意乐;七、无希望异熟意乐。

远离此等七种不正的意乐就是指去掉见解上的邪谬,或者心态上的高举、怯弱,或者果报上的望求回报、希求异熟等等。

这些狭小的、颠倒的、无勇悍的等等的意乐去除之后,就会出现纯洁的大乘的善心。

一、无恶见取意乐

无恶见取意乐者,谓念布施全无果报,及念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计瑞相吉祥而施,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