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制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3413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的制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物质的制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物质的制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物质的制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物质的制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的制备.docx

《物质的制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制备.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的制备.docx

物质的制备

第三节物质的制备

【高考新动向】

考点梳理(三年9考高考指数:

★★★)

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掌握几种重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制备。

3.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考纲全景透析】

一、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1.O2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①用KClO3和MnO2制取:

2KClO32KCl+3O2↑.

②用H2O2和MnO2制取:

2H2O22H2O+O2↑

(2)反应装置

固+固气(KClO3和MnO2).

(3)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4)验满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观察是否复燃.

2.CO2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

(2)反应装置:

固+液―→气.

(3)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4)验满方法:

蘸有石灰水的玻璃棒靠近瓶口,表面变浑浊,证明CO2已收集满.

3.H2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Zn+H2SO4===ZnSO4+H2↑.

(2)反应装置:

固+液―→气.

(3)收集方法: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4.NH3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2)反应装置

固+固气.

(3)收集方法

向下排空气法.

(4)除杂:

用向上排空气或排饱和食盐水除去混有的水蒸气.

5.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3)验满方法:

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集气瓶口。

(4)尾气处理:

多余的Cl2用强碱溶液吸收。

二、几种重要物质的制备

1.乙酸乙酯的制备

(1)原理

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CH3COOCH2CH3+H2O

(2)收集:

饱和碳酸钠溶液

现象:

碳酸钠溶液上层有无色油状特殊香味的液体。

(3)注意事项

①试剂的混合方法:

先取无水乙醇,再沿器壁慢慢加入浓硫

酸,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冰醋酸;

②长导管不要插入液面下;

③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中和乙酸,吸收乙醇,降低乙酸

乙酯的溶解度。

2.氢氧化铝的制备

(1)原理

离子方程式:

Al3++3NH3·H2O====Al(OH)3↓+3NH4+

(2)注意事项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但不溶于氨水,制备时一般用可溶性盐与氨水反应。

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原理

化学方程式: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2)操作步骤

加热蒸馏水至沸腾,逐滴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不可搅拌。

【热点难点全析】

※考点一常见气体的制备与收集

1.气体实验的操作顺序

1.实验过程

装置连接→气密性检查→装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气体制取。

(1)仪器的装配和连接:

组装整套仪器时,通常遵循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

此外还要注意“先塞后定”(带导管的胶塞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2)加试剂顺序:

先固后液,即固体先放入,液体后滴加。

(3)其它操作顺序:

先检验气密性,后装入药品(便于在装置漏气时进行调整和更换仪器),所有装备工作完毕后最后点燃酒精灯。

(4)仪器的拆卸:

仪器的拆卸顺序一般与装配顺序相反。

在有热源加热的情况下拆卸时,应注意防止倒吸

2.常见气体制备装置的类型及选择

(1)固+固(加热):

适用于制O2、NH3、(CH4课本没有)

制备原理:

①制氧气:

②制氨气: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管口冷却后倒流而引起试管破裂。

②铁夹应夹在距管口l/3处。

③固体药品要放在试管底部平铺开,加热时首先均匀预热,然后在试管的最后部位集中加热,并逐步前移。

④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里不能过长,否则会妨碍气体导出。

⑤如用排气法收集气体,当停止制气时,应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撤出,然后再撤走酒精灯。

以防止水倒流。

(2)固+液体(不加热):

适用于制CO2、H2、H2S(SO2、NO2、NO课本没有制法)

①常规类

制备原理:

a.制CO2:

b.制H2:

c.制SO2、NO2、H2S、NO:

注意事项:

a.瓶内气密性要好。

b.先放固体后加液体。

c.加人酸的量要适当。

d.生成气体微溶或难溶于水。

②启普发生器类

制备原理:

a制CO2:

b制H2:

c制H2S:

注意事项:

a.在简易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口应深入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的作用而无法使用。

b.加入大小适宜不溶于水的块状固体,如果太碎会落入底部的酸中使反应无法控制。

造成容器内压力过大,导致酸液溢出。

c.加人酸的量要适当。

d.在导管口点燃氢气或其它可燃性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纯度。

(3)固+液或液+液(加热):

适用于制C2H4、Cl2、SO2、乙酸乙酯、蒸馏(HCl课本没有)

abcdef

制备原理:

a.制C2H4:

b.制Cl2:

c.制NO:

d.f用于Cu和浓硫酸制取SO2:

e.冰醋酸和乙醇浓硫酸作用下制乙酸乙酯:

注意事项:

a、瓶内反应物体积不宜超过烧瓶容积的1/3。

b、a、b、c加热前应放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c、a装置温度计插入反应液面以下,测反应液温度;b装置温度计水银球与支管端口处相平,测气体温度,便于控制馏份。

d、d装置便于随时加入液体,但随反应进行烧瓶内压强增加,液体不易滴入。

(改进方法见e)

注意点:

①用KMnO4制取O2时,为了防止生成的细小颗粒堵塞导管,在大试管口放一松软棉花。

②实验室制取氨气时,由于氨气极易与空气中的水结合,导致外部空气向试管里“冲”,里面氨气向外逸出,在小试管口放一疏松棉花。

③在制取C2H2时,若用大试管为反应器时,在大试管口放一松软棉花,防止生成的泡沫喷出。

④Cu和浓硫酸制取SO2做性质试验的小试管口堵一块蘸有少量碱液的棉花防止污染。

3.气体的收集装置

根据气体溶解性(分子极性)和密度(相对分子量,与29比较)不同,把气体的收集方法分为排液法(常为排水法)和排气法(常为排空气法)。

装置图见下:

(1)排液法:

难溶或微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

例如:

H2、O2、CO、CH4、NO(只能用排液法收集)、CH2=CH2、CH≡CH等。

注:

Cl2不用排水法收集,但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CO2可以用排饱和NaHCO3收集。

排液法的典型仪器是a,注意导管只能伸入集气瓶内少许。

(2)排气法:

不与空气反应且密度与空气相差较大的气体;又可分为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

用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一定要伸入集气瓶底部,把空气尽量排出。

为了减少空气扩散,集气瓶口可盖上毛玻璃片(如图b);试管口轻轻塞上一小团疏松的棉花(如图d)

(3)向上排空气法:

式量大于29的气体。

如O2、CO2、SO2、H2S、Cl2、NO2(只用排空气)、HCl等;典型装置是b。

(4)向下排空气法:

式量小于29的气体。

如H2、CH4、NH3等;典型装置是c。

【典例1】下图是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可用于(  )

A.浓硝酸与铜反应制取二氧化氮

B.碳化钙与饱和食盐水反应制取乙炔

C.浓氨水与生石灰反应制取氨气

D.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

【答案】B

【解析】图为“固体+液体”制难溶于水的气体的装置.A项,生成物易与水反应;C项,生成物极易溶解于水;D项,反应需加热

※考点二气体的净化及尾气的吸收

1.气体的净化

(1)常见净化原理:

气体的净化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遵循以下原理:

A.不损失主体气体;B.不引入新杂质;C在密闭容器中进行;D.先除易除的气体。

①物理方法:

a.液化法:

利用沸点不同从空气中分离N2和O2。

b.水洗法:

利用溶解度不同从N2和NH3中除去NH3;从NO和NO2中除去NO2。

②化学方法:

a.氧化还原法:

灼热铜丝网除去混合物中的O2(2Cu+O2=2CuO);CuO除去H2、CO等。

b.酸碱法:

NH3和CO2通过碱石灰除去CO2。

(CaO+CO2=CaCO3)

c.沉淀法:

除去CO2中的H2S通过CuSO4溶液。

H2S+CuSO4=CuS↓+H2SO4

③最常用的为洗气法:

a.用饱和NaCl除去Cl2中的HCl;

b.用饱和NaHCO3除去CO2中的HCl、SO2等;

c.用酸性高锰酸钾除去气体中的SO2;(如CO2中的SO2)

注意:

以下考得比较少:

④用饱和NaHSO3除去SO2中的SO3;[浓硫酸也可除SO3(SO3易溶于浓硫酸)];冷却同样可以除SO3。

⑤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醇或乙酸;

(2)常见净化装置

①易溶于水或能与水反应不生成其他气体的杂质用水吸收。

如H2(HCl)、N2(NH3)、NO(NO2)(括号内为杂质气体,下同),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水的a装置来除去杂质气体。

②酸性杂质用碱性吸收剂、碱性杂质用酸性吸收剂来吸收。

如CO(CO2),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NaOH溶液的a装置,也可用盛碱石灰的b装置或c装置或d装置来除去杂质。

③还原性杂质,可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来吸收或转化;氧化性杂质,可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来吸收。

例如CO2(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灼热CuO的e装置来除去杂质。

④选用能与气体中杂质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或可溶性物质的试剂作吸收剂来除去杂质。

如O2(H2S),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CuSO4溶液的a装置除去杂质。

(3)常见干燥剂及气体的干燥

液态干燥剂

固态干燥剂

装置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碱石灰

可干燥气体

H2、O2、Cl2、SO2、CO2、CH4、N2、CO

H2、O2、Cl2、SO2、CO2、CH4、N2、CO

H2、O2、NH3、N2、CO、CH4

不可干燥气体

NH3、H2S、HBr、HI

NH3

Cl2、H2S、HCl、SO2、CO2

2.尾气处理装置

通常有毒和有污染的尾气必须适当处理。

常用经典仪器有:

①吸收溶解度较小的尾气(如Cl2、SO2等)用图A装置。

②吸收溶解度较大的尾气(如HCl、NH3等)用图B、C装置。

③CO等气体可用点燃或收集于塑料袋(气球)中的方法除去,如图D、E。

【典例2】在实验室中可按如图所示装置来干燥、收集气体R,多余气体R可用水吸收,则R是()

A.HCl  B.Cl2  C.CO  D.NH3

【解析】选D。

干燥剂是固态的,同时尾气吸收使用倒置的漏斗,说明该气体极易溶于水;此外由图中集气瓶进、出气导管的长短分析,该气体密度应小于空气密度。

【高考零距离】

【2012年高考】

1、(2012·上海高考·16)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B.③是氨气发生装置

C.②是氨气吸收装置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B【解析】本题通过NH3的制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实验分析、实验评价能力。

①装置在管口处又生成NH4Cl,无法制得NH3,A项错误;选用装置③,使用浓氨水与CaO或NaOH作用,可制取NH3,B项正确;②作为NH3的吸收装置,漏斗插入水中,不能防止倒吸,C项错误;利用④收集NH3时,收集气体不纯,D项错误。

2、(2012·山东高考·30)(14分)实验室采用MgCl2、AlCl3的混合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制备MgAl2O4,主要流程如下:

MgCl2、AlCl3的混合溶液(A)

氨水(B)

MgAl2O4

过滤

高温焙烧

干燥

洗涤沉淀

沉淀反应器

(1)

为使Mg2+、Al3+同时生成沉淀,应先向沉淀反应器

中加入________(填“A”或“

B”),再滴加另一反应物。

(2)如右图所示,过滤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

(3)判断流程中沉淀是否洗净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

高温焙烧时,用于盛放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

(4)无水AlCl3(183°C升华)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

实验室可用下列装置制备。

装置B中盛放饱和NaCl溶液,该装置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F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

用一件仪器装填适当试剂后也可起到F和G的作用,所装填的试剂为__________。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掌握沉淀分步析出的原理,即谁先满足QC>KSp,谁先析出沉淀;另外,对于混合分离、提纯的实验原理及所用到的仪器要做到心中有数,如蒸发操作要用到蒸发皿,灼烧要用到坩埚和坩埚钳。

同时要注意题目信息的运用,如AlCl3遇潮湿的空气易发生反应,注意制备它的过程中必须与水隔绝的问题。

【解析】

(1)为保证同时产生两种沉淀,保证足够大的OH-的浓度,同时满足QC>KSp,故应先向沉淀反应器中加入氨水,即B。

(2)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

(3)除了生成沉淀Mg(OH)2、Al(OH)3外,还生成了可溶性的NH4Cl,故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时,可检验可溶性的氯离子即可,所用的试剂为硝酸和AgNO3溶液。

高温焙烧时所用盛放的仪器为坩埚。

(4)从制取的氯化铝易与水反应来看,制取氯化铝的一定不用与水接触,故F中试剂的作用是防止G中水蒸气进入E中,导致氯化铝与水发生反应。

装置B的作用为吸收氯气中的HCl。

(5)所填试剂必须满足两个功能,一是吸水,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装置E,二是进行尾气处理,因氯气与碱反应,因此选用试剂碱石灰。

【答案】

(1)B

(2)漏斗下端尖嘴未紧贴烧杯内壁。

(3)AgNO3溶液(或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坩埚

(4)除去HCl,吸收水蒸气碱石灰(或NaOH与CaO混合物)

3(2012·大纲版全国卷·28)(15分)现拟用下图所示装置(尾气处理部分略)来制取一氧化碳,并用以测定某铜粉样品(混有CuO粉末)中金属铜的含量。

(1)制备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2)试验中,观察到反应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尾气的主要成分是;

(3)反应完成后,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字母)

a.关闭漏斗开关b.熄灭酒精1c.熄灭酒精灯2

(4)若试验中称取铜粉样品5.0g,充分反应后,反应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g,则原样品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

(5)从浓硫酸、浓硝酸、蒸馏水、双氧水中选用合适的试剂,设计一个测定样品中金属铜质量分数的方案;

①设计方案的主要步骤是(不必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

②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题指南】实验是高考题的重要内容。

要解好实验题必须平时要认真做好化学实验,重视实验的操作与原理。

这是一道基础的化学实验试题,通过CO的制备,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掌握程度,对实验方案的分析评价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解析】

(1)制备CO的化学方程式:

HCOOH

CO↑+H2O

(2)实验中,观察到反应管中发生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尾气的主要成分是CO、CO2

实验步骤:

先通入一会儿CO后,再加热,后停止加热,然后继续通入CO直至玻璃管冷却为止,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先熄灭酒精灯2,然后关闭漏斗开关,最后熄灭酒精灯1.

(4)若实验中称取铜粉样品5.0g,充分反应后,反应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g,剩余固体全部为铜,由差量法

原样品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

(5)要测定铜的质量分数,需要把浓硫酸稀释,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即可求出铜的质量分数。

设计实验方案的主要步骤:

将浓硫酸用蒸馏水稀释,让样品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干燥,称量剩余固体铜的质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1)HCOOH

CO↑+H2O

(2)样品粉末逐渐变红色,CO、CO2

(3)cba

(4)80%

(5)①将浓硫酸用蒸馏水稀释,让样品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重、计算。

4(2012·海南高考·17)17.(9分)

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

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l40℃脱水生成乙醚。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1,2-二溴乙烷

乙醚

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密度/g·cm-3

0.79

2.2

0.71

沸点/℃

78.5

132

34.6

熔点/℃

-l30

9

-1l6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备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b.加快反应速度c.防止乙醇挥发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在装置C中应加入,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b.浓硫酸c.氢氧化钠溶液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层(填“上”、“下”);

(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洗涤除去;(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b.氢氧化钠溶液c.碘化钠溶液d.乙醇

(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的方法除去;

(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

[解析]

(2)根据题中暗示,当然是选碱来吸收酸性气体;(3)制备反应是溴与乙烯的反应,明显的现象是溴的颜色褪尽;(4)1,2-二溴乙烷的密度大于水,因而在下层;(6)根据表中数据,乙醚沸点低,可通过蒸馏除去,(不能用蒸发,乙醚不能散发到空气中)(7)溴易挥发,冷水可减少挥发。

但如果用冰水冷却会使产品凝固而堵塞导管。

[答案]

(1)d

(2)c(3)溴的颜色完全褪去(4)下(5)b(6)蒸馏(7)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冷却可避免溴大量挥发;1,2-二溴乙烷的沸点较低(9℃),过度冷却会使其凝固而使气路堵塞。

(除末问2分外,均为每空1分)

5(2012·山东高考·30)(14分)实验室采用MgCl2、AlCl3的混合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制备MgAl2O4,主要流程如下:

MgCl2、AlCl3的混合溶液(A)

氨水(B)

MgAl2O4

过滤

高温焙烧

干燥

洗涤沉淀

沉淀反应器

(5)

为使Mg2+、Al3+同时生成沉淀,应先向沉淀反应器

中加入________(填“A”或“

B”),再滴加另一反应物。

(6)如右图所示,过滤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

(7)判断流程中沉淀是否洗净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

高温焙烧时,用于盛放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

(8)无水AlCl3(183°C升华)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

实验室可用下列装置制备。

装置B中盛放饱和NaCl溶液,该装置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F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

用一件仪器装填适当试剂后也可起到F和G的作用,所装填的试剂为__________。

【解析】

(1)为保证同时产生两种沉淀,保证足够大的OH-的浓度,同时满足QC>KSp,故应先向沉淀反应器中加入氨水,即B。

(2)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

(3)除了生成沉淀Mg(OH)2、Al(OH)3外,还生成了可溶性的NH4Cl,故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时,可检验可溶性的氯离子即可,所用的试剂为硝酸和AgNO3溶液。

高温焙烧时所用盛放的仪器为坩埚。

(4)从制取的氯化铝易与水反应来看,制取氯化铝的一定不用与水接触,故F中试剂的作用是防止G中水蒸气进入E中,导致氯化铝与水发生反应。

装置B的作用为吸收氯气中的HCl。

(5)所填试剂必须满足两个功能,一是吸水,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装置E,二是进行尾气处理,因氯气与碱反应,因此选用试剂碱石灰。

【答案】

(1)B

(2)漏斗下端尖嘴未紧贴烧杯内壁。

(3)AgNO3溶液(或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坩埚

(4)除去HCl,吸收水蒸气碱石灰(或NaOH与CaO混合物)

6(2012·江苏高考·6)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图1图2图3图4

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用图2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

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参考答案】D

【分析】本题属于基础实验与基本实验操作的考查范畴。

A.图1所示装置中氢氧化钠会与Cl2反应。

B.NH4Cl晶体受热分解,会“假升华”。

C.纯碱是可溶性固体,不能用此装置,改在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的组合中进行。

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有机层从下口放出,水层从上口倒出,实现分液。

本题以常见气体制取、蒸干、除杂、萃取、分液为实验操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实验原理的应用能力,试图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实验操作的真实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掌握中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一些典型物质的性质。

【解析】选D。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氯气和氯化氢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两种物质均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错误

B

氯化铵受热分解,图3操作得不到氯化铵晶体

错误

C

图4得到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挥发出的氯化氢和水蒸气,二氧化碳不纯

错误

D

四氯化碳密度大于水,在下层,水层在上,且两层液体互不相容,用分液可以进行分离

正确

【2011、2010年高考】

1.(2011·浙江高考·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色硅胶干燥剂含有CoCl2,干燥剂呈蓝色时,表示不具有吸水干燥功能

B.“硝基苯制备”实验中,将温度计插入水浴,但水银球不能与烧杯底部和烧杯壁接触

C.“中和滴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干燥或润洗后方可使用

D.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解析】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熟悉实验化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选A。

A项错误,无水CoCl2呈蓝色,具有吸水性,吸水后生成粉红色的CoCl2·6H2O;B项正确,烧杯底部温度高,测出的温度比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要高,烧杯壁的温度较低,测出的温度比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要低;C项正确,滴定管和移液管需考虑残留水对待没液稀释的影响;D项正确,利用SO2的还原性,用KMnO4酸性溶液除去,并用浓硫酸除去带出来的水蒸气。

2.(2010•上海卷)右图是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

B.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

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

D.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化学实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知识。

分析装置图,可知氨气和氯气接触时发生反应:

4NH3+6Cl2=2NH4Cl+4HCl+N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