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9494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docx

《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docx

初一下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教师配答案综述

二一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2.品味意味深长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鉴赏作品的壮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探险的意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知识链接】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

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导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拽出来_zhuaì_无垠_yín_战栗_lì_履行_lǚ_

辜负_gū_钦佩_qīn_鲁莽_mǎng_告罄_qìng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姗(shān)姗姗来迟载(zǎi)装载凌(líng)冰凌眶(kuāng)眼眶

珊(shān)珊瑚栽(zāi)栽种陵(líng)陵墓筐(kuāng)竹筐

删(shān)删除裁(cái)裁缝绫(líng)绫罗绸缎诓(kuāng)诓骗

跚(shān)蹒跚哉(zāi)快哉菱(líng)菱角框(kuàng)门框

3.成语填空

坚持不(懈)不可思(议)风(餐)露宿精疲力(尽)

毛骨(悚)然(耀)武扬威寸步之(遥)海市(蜃)楼

二、合作交流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人类哪些优秀品质?

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

明确:

①诚信,勇于承认失败,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

②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需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③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

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下时,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的悲壮。

④无私的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而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他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的流露。

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的。

2.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热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

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找出答案。

明确:

从课文最后两句话找到答案: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3.在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4.请你说一说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明确: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三、探究质疑

阅读“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至“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回答问题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明确: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心情。

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

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

为什么?

明确:

这是作者站在斯科特一行人的角度的观点,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明确:

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明确: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

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总结反思】

二一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2.角色复述,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2.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3.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导学过程】

合作交流

1.谈谈理解: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明确: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2.谈谈理解: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明确: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3.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探险者为什么选在1月进行南极活动,而不是7月?

明确:

南极位于南半球,冬夏季刚好与北半球相反。

因此,1月恰好是南极大陆的夏季,是那里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候。

只不过由于南极大陆号称“风极”,那儿的风雪一年四季都相当惊人。

所以,斯科特他们才会接连遭遇狂风暴雪的袭击。

二二《在沙漠中心》(二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目标

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重点难点】

1.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时数】2课时

【知识链接】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圣埃克絮佩里,法国作家,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二战时参加盟军在北非的抗战,1944年在执行第八次飞行侦查任务时失踪。

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人类的大地》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每章都有一个主题,独立成篇,从航线说到同志,飞行、飞机和行星、绿洲、沙漠、沙漠中心,最后归结到人。

贯穿这些文章的线索是飞行员的感受、激情和思索,是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是作者对友谊、责任、勇气、毅力的颂扬,是对人类、文明、战争、品质的深层思考。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新课导入

1.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

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

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2、检查字词的预习。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fú(辐 )射  筛( shāi)糠 打gé(嗝 )  乙醚(mí)

犁huá( 铧 ) 虫zhì(豸 ) yē( 噎 )住    遮bì( 蔽)

口干舌zào( 燥 )硌( gè )着脐( qí)带  真dì( 谛)

2.根据词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1)佛教指世间一切生灵;后指众多的普通的百姓。

(芸芸众生 )

(2)死在值得死的地方。

指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 死得其所 )

(3)比喻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 卷土重来 )

三、合作交流

1.朗读课文,请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明确:

本文主要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

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

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

2、作者遇到了哪些困境与危险?

明确:

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

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

 

3、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请你找出相关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明确:

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

4、作者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原因:

明确:

①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②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③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⑤20、21自然段,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

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5、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四、拓展延伸

1.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示例:

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重点语段、重点句子

2、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

一、探究质疑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 

明确: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 

明确: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 

明确: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

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

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 

明确: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二、拓展延伸

1.很幸运,最后他们俩遇上商队获救了。

他曾写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

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也跟障碍进行了较量。

他们飞翔在万里长空,悬挂在满天乱云之间,要与高山、海洋、风暴钩心斗角。

绚丽多彩的土地和天空,风吹粼粼的海面,金黄色的晨曦晚霞,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对他们是生命的庇护,还是死亡的诱惑?

他们看到的太阳,是经历磨难重重的星夜后看到的光明的太阳;他们看到的大地,是穿越风雨雷电后看到的宁静的大地;他们看到的人,是迷失在冰天雪地、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

在这种严酷的职业锻炼下,经历多次生与死的搏斗,圣埃克絮佩里向我们展示的人生意义,行动价值,心灵底蕴究竟是什么呢?

老师在他身上看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

①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②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

③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

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2.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

人生怎样才算成功?

明确:

人生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也不是一帆风顺,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是不同的,每个人对成功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人类进步、文化多元的标志。

我们不强求一致,只要是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人类整体的生活、人生态度都是可取的,并且应该得到尊重。

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

要记住:

面对生活,豁达而不旁观,一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凭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面对生活,清爽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着地一路欢歌。

  

 

二三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关于背景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

【导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_sǒng_缭绕_liáo_峰巅_diān_摄氏度_shè_

滞留_zhì_崎岖_qū_窒息_zhì_轮廓_kuò_

2.多音字注音组词

济(jǐ)_济南_颤(chàn)_颤抖_散(sǎn)_散文_

(jì)_救济_(zhàn)_颤栗_(sàn)_散步_

3.成语填空

养精蓄(锐)斩钉(截)铁异口同(声)齐心(协)力

勇往直(前)步(履)艰难头(晕)眼花腰(酸)背痛

4.课文内容填空

(1)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2)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二、合作交流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

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困难的?

明确:

三大困难:

寒冷、黑夜和缺氧。

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靠意志、毅力、协作和牺牲精神克服困难。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和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有利于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课文中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地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在一张一弛中,给人美的享受。

4.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明确:

他同样是英雄,值得赞赏。

一是临危之时,把死亡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希望给战友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他不能到达顶峰,并非思想上的懈怠和精神上的畏缩,而是身体方面的客观原因所造成的。

三、探究质疑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

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

"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

"继续前进!

"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而()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

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

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B)

A.轮廓低矮果断大胆B.轮廓低矮大胆果断

C.外形高大大胆果断D.外形高大果断大胆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明确:

①提示事情发展的进程。

②略写运动员们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

3.段⑶中写到“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

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4文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斩钉截铁”表明了说话语气的果断坚决。

“异口同声”表明两人的说法完全一致。

用这两个词,强调了屈银华和贡布向主峰发起进攻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

5.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明确:

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三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第二课时

精读精练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

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

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

……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

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

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