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4792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docx

《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docx

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

 

煤及煤层气工程课程设计

 

题目

院(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日

1矿井概况及安全条件

1.1井田概况

1.1.1交通位置

新建煤矿位于七台河矿区西北部,行政区属七台河市新兴区。

矿址东北距七台河火车站约2.5公里,东南距七煤(集团)公司约15公里。

地理座标:

东经130°53′北纬45°45′。

区内有矿区专用线经七台河站与牡佳线接轨,公路可通往依兰、佳木斯、鸡西、宝清、密山、哈尔滨等市县及对苏口岸,铁路、公路、交通运输都很方便。

如图1.1

图1.1新建矿交通位置示意图

1.1.2地形与地势

矿区地形属漫岗及丘陵区,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标高在160-190米之间。

1.1.3气象与地震

矿区地处亚寒带,年均气温3℃,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风向多为西北和西南,风力3-4级。

1.1.4水源

井田内有新、老两条七台河,均为季节性河流,新七台河河床宽约20米,平水期流量0.5-1.5m3/秒,洪水期流量为10-25m3/秒。

老七台河平水期流量小于0.1m3/秒,洪水期流量10-30m3/秒、井田北部有倭肯河,属常年河流,河宽约30米,水深1-2米,平水期流量10-30m3/秒,洪水期流量达1000m3/秒以上,河道蜿延曲折,属老年期河流,井田西部有条较大的季节性水沟----西大沟,是汛期主要的防泛地点。

1.2地质特征

1.2.1区域地层

勃利煤田区域地层自下而上简述如下:

下元古界黑龙江群Ptihs

黑龙江群主要分布于桦南县东南的湖南营、头道沟、二道沟、闫家及林口县虎山以南。

由白云质大理岩、石墨石英片岩、角闪片岩等组成。

厚约3690m。

下元古界麻山群:

Ptims

麻山群分布于虎山以西山区、桦南县石头河以西、罗泉东山、勃利县的吉兴河、大四站等以南低山区。

主要岩石为黑色云母片岩,红柱石云母石英片岩,石墨石英片岩,厚约7940m。

震旦系马家街组。

Z1m

分布于桦南县马家街,双鸭子屯一带。

岩性为含红柱石,十字石,石榴石千枚状炭质板岩,夹多层灰白色结晶灰岩及大理岩,局部夹少量斜长角闪片岩,二云片岩及绢云母石英片岩等。

本组厚520-1127米。

泥盆系下统新中组D1S

仅见于密山县东连珠山西坡。

上部为灰色粉砂质板岩,下部为黄褐色中粗粒花岗质砂岩。

厚111米,与下伏元古界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泥盆系下统下黑台组D1XH

分布于密山县珍子山一带。

上部为浅灰褐色生物灰岩、夹粉砂质板岩,顶部为凝灰质板岩,下部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含石英质细砾岩,本组厚23-158米,与下伏新中组为整合接触。

泥盆系中统上黑台组D2S

出露于老黑背及七里嘎山等地,岩性为钙质砂岩,硬砂岩,凝灰质板岩,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生物碎悄灰岩、多呈韵律沉积、本组厚65-282米。

泥盆系中统青龙山组D2Q

分布于宝清县青龙山一带,以灰白色粉砂质叶岩,硅质叶岩为主,夹细砂岩,灰白色结晶灰岩,酸性凝灰岩,下部为结晶灰岩及细砂岩,含砾砂岩,本组厚885米,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清。

泥盆系上统老秃顶子组D3L

分布于煤田东部七里嘎山,老黑背、老秃顶子等地。

上部为灰色砂岩、泥质叶岩、板岩、中下部为灰白色、浅黄色、灰紫色流纹班岩、凝灰熔岩、凝灰角砾岩夹硅质叶岩,本组厚582米,与下地层上黑台组为整合接触泥盆系上统

七里嘎山组D3C

出露于七里嘎山,为灰绿、黄褐色英安质凝灰岩、凝灰质板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和多层紫色凝灰岩、粉砂岩、本组厚104米,与下伏老秃顶子组为整合接触。

石炭系上统光庆组C3G

分布于珍子山以东一带,岩性为砾岩,含砾砂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及凝灰质板岩,粉砂岩与硬砂岩互层,本组厚1227米,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清。

石炭系上统庙山组C3M

分布于珍子山,七里嘎山等地,为黄褐色细粒,中粗粒硬质砾岩,凝灰质岩夹粉砂岩及板岩,本组厚398米,与下伏光庆组为整合接触。

石炭系上统珍子山组C3Z

出露于密山县境内珍子山,七里嘎山等地,上部为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夹粉砂质叶岩,泥质叶岩薄层。

下部以凝灰岩。

凝灰质粉砂岩、叶岩、夹薄层紫色叶岩。

本组厚276米,与下伏庙山组为整合接触。

二迭系下统塔头河组P1T

分布于密山县珍子山以东,二龙山林场以南山区。

上部为黑色叶岩、炭质叶岩,中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和空晶石板岩。

下部为杂色砂叶岩夹炭叶岩。

本组厚97米,与下伏珍子山组整合接触。

二迭系上统二龙山组P2L

出露于密山县二龙山林场以南。

上部为灰绿色暗绿色玄武岩,同玢岩夹碱性岩石。

下部为安山质凝灰砂砾岩夹含砾晶悄泞灰岩。

本组厚400米,与下伏塔头河组为整合接触。

二迭系上统杨岗组P2Y

分布于密山县西裴德一带,上部为白色流纹岩,英安岩及其凝灰熔岩,中部为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少量凝灰岩。

下部为褐绿色凝灰岩,凝灰熔岩,英安岩。

本组厚2016米,与下伏二龙山组为不整合接触。

二迭系上统城山组P2CH

分布于密山县青年水库以南,以黄灰白色砾岩,含砾砂岩,硬砂质长石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板岩,安山岩,英安岩,凝灰质砾岩及煤线。

本组厚323米,与下伏杨岗组为整合接触。

三迭系上统南双鸭山组T3n

分面于密山县兴凯以北,宝密公路以东山区。

为一套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凝灰质泥岩等组成。

厚2615米,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清。

白垩系中统万隆组J2W

分布于种马场,万隆村大崴子一带及茄子河、东方红、青龙山等勘探区。

以浅紫、灰绿色安山岩、英安岩、集块岩、角砾岩、凝灰质砂岩、夹多层中粗砂岩、粉砂岩和煤层。

万隆组在各地岩性有差异,在茄子河、东方红、青龙山等区以火山岩为主,夹少量正常沉积岩,在马场为多层滚园较好的安山质砾岩夹胶结坚实的粉细砂岩,本组厚650-1000米,与下伏基底元古界混合花岗岩为不整合关系。

白垩系上统城子河组J3CH

以106号煤层顶部砾岩层之底界为界,以上地层为城子河组,其下为滴道组。

城子河组是主要含煤组是重点勘探开采对象。

在区内广泛分布,青龙山、七台河、桃山、茄子河、铁东、龙湖、七峰等地发育较好。

为灰白色粗中细砂岩、灰黑粉砂岩,泥岩和岩叶岩夹数层凝灰岩,含可采煤层10—40层。

中下部产海相动物化石。

本组厚900-2300米,与下伏滴道组为整合接触。

白垩系上统穆棱组J3m

在煤田西部以42号煤层顶部含砾粗砂岩为界,含砾粗砂岩层以上划为穆棱组、其下划为城子河组。

分布于桃山以西新民屯,保安屯一带及大义西部,铁山等地。

岩性以灰黑色粉岩和灰白色细砂岩为主。

中粗砂岩较少,夹数层凝灰岩,含可采煤层1-5层。

本组厚400-600米,与下伏城子河组为整合接触。

白垩系下统东山组K1d

分布于铁东、龙湖、珠山、勃利平原,多数地区岩性为灰绿,浅紫色安山质集块岩,角砾岩,夹闪长玢岩,安山岩。

本组向东厚度增大、熔岩居分增多。

在铁东区东山组为滚园较好的安山质砾岩,凝灰质砂砾岩。

东部龙湖、北兴等地为角砾岩或熔岩。

本组厚为50-400米,与下伏穆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下统猴石沟组k1h

分布于勃利、小五站、北兴、龙湖西部、金沙农场等地。

以黄绿,浅绿色粉细砂岩为主,次为中粗砂岩及泥岩,夹6-8层玻屑晶屑凝灰岩,本组厚500-2000米,与下伏东山组为整合接触。

下第三系八虎力组E2-3b

分布于桦南县梨树园、民主村一带,上部由巨厚砾岩、砂岩、粉砂岩互层及薄层油叶岩和煤层组成,600-680米。

下部由砂岩、粉砂岩、叶岩及可采煤层组成、下部厚30-50米,全组厚630-730米,与下伏猴石沟组为不整合接触。

上第三系道台桥组N1-2d

分布于桦南桃源屯、曙光农场及勃利双兴等地,由半胶结构的砾石,砂岩及透镜状粘土组成。

本组厚30-50米,不整合复盖于白垩系地层之上。

上第三系玄武岩:

BN2

分布于北部种马场及岚峰、宝密桥等地。

为青灰色,少量为紫色致密气孔状玄武岩夹砂泥质松散沉积岩,厚70-250米,不整合复盖于下伏中、新生界或元古界地层之上。

第四系

在本区分布较广、区内沟谷、河床、尤为平缓丘陵平原有大面积分布。

为冲积层,洪各层、坡积层、残积层的砂、砾石、粘土,亚粘土,部分沿河谷分布黑色气孔状玄武岩。

本组厚3-50米,与下伏花冈时代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1.2.2地质构造

勃利煤田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是一个弧形构造。

新建煤矿位于勃利煤田弧型构造前弧西翼内侧。

区内构造形态以南西向倾斜的单斜构造为主,断层较发育。

1)、褶曲:

井田内岩层倾角较小,褶曲表现不甚明显,只有一个宽缓褶曲,位于勘探线南部,褶曲轴为北东向。

2)、断层:

井田内断层较发育,断层又以NW向NE倾斜,并行排列的张扭性正断层为主。

井田内控制有大中型断层29条,其中逆断层只有2条,绝大多数是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正断层。

24条大中型断层在开采实践中已控制。

本区断层控制程度可分为可靠和较可靠两种,可靠断层即断层走向和倾向均有勘探工程和巷道控制,较可靠断层为勘探工程控制断层确实存在,本区可靠断层21条,较可靠断层8条。

现将落差较大断层叙述如下:

我矿主要断层特征可归纳为:

以张扭性正断层为主,阶梯状并行排列,北西走向,东北或西南倾向。

(1)、F1:

走向S75°E~N43°W,倾向N15°E~N47°E,倾角47度左右,正断层,落差20~40m,走向延展于13线~D线之间,2个钻孔及小窑实见。

(2)、F2:

走向断层,与F1平行,走向N40°W,倾向N50°E,倾角50°左右,正断层,落差25~55m,走向延展于20线—D线之间,2个钻孔及老二井实见。

(3)、F3c:

走向断层,与F1、F2平行,走向N20°~40°W,倾向NE,倾角50°左右,正断层,落差20—70m,走向延展较长、穿越全区,2个钻孔及二、三井、新立矿实见。

(4)、F4:

走向N38°—50°W,倾向N40°—52°E,倾角58°左右,正断层,落差50—200m,穿越全区,钻孔及实际揭露情况交好,其上盘煤层较陡、下盘煤层较缓。

(5)、F6:

走向东南,倾向西南,倾角65°左右,正断层,落差10—35m,走向延展于12线—10线之间,2个钻孔及红升六井实见。

(6)、F7c:

走向N40°—50°W,倾向N40°—50°E,倾角60°左右,正断层,落差10—50m,西部落差大,东部落差小,走向延展于12线—8线之间,4个钻孔及一、四井实见。

(7)、F8c:

走向N40°W,倾向N50°—75°E,倾角71°左右正断层,落差10—80m,东部落差大,西部落差小,走向延展于19线—6线之间,2个钻孔及五井、小井实见。

(8)、F8:

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40°左右,正断层,落差25m左右,走向延展于12线—20线之间。

(9)、F9:

边界断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52°左右,正断层,落差100m左右,向南落差小,走向延展于12线-B安线之间2个钻孔及多处小井实见。

(10)、F11:

边界断层,走向东45°南,倾向南西,倾角72°左右,正断层,落差260—400m,穿越全区2个钻孔及桃山矿揭露。

(11)、F13:

与F14断层斜交,走向N50°W,倾向EW,倾角65°左右,正断层,落差30—130m,西部落差大,东部落差小,走向延展于10线-7线之间,4个钻孔及多处小井实见。

(12)、F14:

边界断层,走向NS,倾向W,倾角75°左右,正断层,落差150-250m,B安线以东发育,西部交于F9,东风矿和我矿均以揭露。

(13)、F15:

走向断层平行于F3、F4,走向SE,倾向EN,倾角65°左右,正断层,落差0—15m,走向延展于15线—D线之间,新建矿九采区实见。

(14)、F16:

走向SE,倾向NE,倾角72°左右,正断层,落差0—50m,西部落差小,东部落差大,走向延展于19线—D线之间,F7的分叉断层,新建矿一采区实见。

(15)、F17:

平行于F16,西部交于F18,走向NW,倾向NE,倾角60°左右,正断层,落差0—10m,走向延展于19线—D线之间,新建矿一采区实见。

(16)、F18:

走向NW,倾向NE,倾角48°左右,逆断层,落差50—30m,走向延展于19—D线之间,新建矿一采区实见。

(17)、F19:

走向NW,倾向NE,倾角56°左右,正断层,落差10—40m,走向延展于19-D线之间,新建矿一采区实见。

(18)、F20:

走向N40°W,倾向N50°—70°E,倾角70°左右,正断层,落差26m左右,F8的伴生、分叉断层,1个钻孔及直属五井、四井实见。

(19)、F22:

走向ES,倾向NS,倾角70°左右,正断层,落差22米左右,走向延展于10—9线之间,F6的分叉断层,三采五井实见。

(20)、F10:

走向EW—NW,倾向N—EN,倾角60°左右,正断层,落差20m左右,走向延展于7—8线之间,成月牙形尖灭一个钻孔及服务公司小井实见。

(21)、F21:

走向SN,倾向E,倾角61°左右,正断层,落差8米左右,走向延展于7—18线之间,新建矿一采区87层—85大巷实见。

(22)、F25:

走向SN,倾向E,倾角45°左右,正断层,落差10米左右,走向延展于7—18线之间,新建矿一采区、三采区实见。

(23)、F29:

走向SN,倾向W,倾角59°左右,正断层,落差60米左右,走向延展于A—19线之间,新建矿二采区揭露。

(24)、F30:

走向SN,倾向E,倾角72°左右,正断层,落差15米左右,走向延展于7—8线之间,呈弧形搌布,两翼被F13切割,其与F13之间形成孤立块段。

(25)、F34:

走向SN,倾向E,倾角62°左右,正断层,落差60米左右,走向延展1300米左右,搌布于12—21线之间,一个钻孔及建材小井实见。

(26)、F35:

走向NW,倾向NE,倾角55°左右,逆断层,落差80—120m,走向自西部井田边界延展至21线,61—104钻孔是实见。

(27)、FD:

走向E20°-40°W,倾向SW,倾角50°左右,正断层,落差0—50m,走向延展于18—H线之间,此断层被F3切割扭曲落差变化较大。

2个钻孔及新立矿、新建矿实见。

(28)、F3:

走向N15°—40°W,倾向N50°~75°E,倾角60°左右,正断层,落差20m,走向延展于19—H之间,4个钻孔及新立矿实见。

(29)、F7:

走向NW,倾向NE,倾角59°左右,正断层,落差70-100m,走向延展于E—5线之间,1个钻孔及新兴矿见,呈弧形搌布,两翼被F4切割,其与F4之间形成孤立块段。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次生小断层明显增加。

特别是落差小于5m的小断层连续出现,形成小断裂密集区,直接影响开采和回采率提高。

如:

经二采85、87,三采96层揭露,A线与13线间,有明显的小构造带。

又如,经一采87、90层揭露在7线与18线处,也有一小构造带,F:

24、F:

25、F:

26的伴生小构造带等。

这些小构造带的展布方向亦为北西向,与大中型断层的走向一致。

在生产中揭露的落差在5米以下的小断层,无法进行编号,只能在图面上以断层产状表示,此类断层无预见性,延展长度较小,产状变化较大。

3)、岩浆岩

本区内无岩浆岩体侵入。

上述褶曲与断裂构造为本区的构造骨架,反映了本区的构造格局。

1.2.3煤层及煤质

1)、含煤性

本矿地层为中生界下白垩系鸡西群城子河组下部,地层厚度约800米,含煤24层,总厚11.93米,含煤系数1.49%。

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13层,现开采82、85、87、90、91、92、93、96、98等9层煤,而85、87、90、93、96是我矿的主力煤层。

2)、主采煤层

本区参与储量计算的煤层共11层,其中参与能利用储量计算的煤层计10层,自上而下为82、85、87、90、91、92、93、94、96、98号煤层。

参与暂不能利用储量计算的煤层计1层,为95号煤层。

其中主要可采煤层有85、87、90、91、92、93、94、96计9层。

这些主要可采煤层发育情况好。

储量多,它们的合计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80%以上。

本区内煤层厚度和结构均发育稳定,发生变化处均为渐变。

下面将主要煤层发育情况加以叙述:

82煤层

赋存较稳定,9线以东F4以西之间较发育,局部可采,。

最大厚度0.88m,一般厚度0.64m。

单一结构无夹矸,属较稳定型煤层。

85煤层

赋存较稳定,F14以东、7线之间发育稳定,局部可采,。

最大厚度1.11m,一般厚度0.90m。

单一结构无夹矸,属较稳定型煤层。

87煤层

赋存稳定,F29以东较发育稳定,从13线向西分叉,大部可采,。

最大厚度1.80m,一般厚度1.35m。

单一结构,偶有夹石,夹石厚一般为0.10-0.20m,为炭质泥岩,属稳定型煤层。

90煤层

赋存稳定,F29以东发育稳定9线以西分叉变薄,全层可采,。

最大厚度1.64m,一般厚度1.30m。

单一结构,属稳定型煤层。

91煤层

较不稳定,A线至F29之间较稳定,局部可采,。

最大厚度1.04m,一般厚度0.70m。

单一结构,属较不稳定型煤层。

92煤层

较稳定,A线至18线发育稳定,局部可采,。

最大厚度1.04m,一般厚度0.8m。

为单一结构至夹一层矸石,夹石厚一般为0.10-0.20m,为炭质泥岩,有0.20米伪顶,为炭质页岩。

属较稳定型煤层。

93煤层

赋存稳定,15线-G线间发育稳定,全区可采,。

最大厚度2.22m,一般厚度1.00m。

单一结构至夹一层矸石,夹石厚一般为0.10-0.20m,为炭质泥岩,属稳定型煤层。

94煤层

不稳定,七台河以东发育较好,局部可采,。

最大厚度1.44m,一般厚度1.0m。

为单一结构至夹一层矸石,夹石厚一般为0.10-0.20m,为炭质泥岩,属不稳定型煤层。

95煤层

不稳定,F8以东17-13线发育稳定,局部可采,。

最大厚度1.30m,一般厚度0.60m。

单一结构,属不稳定型煤层。

96煤层

赋存稳定,全区可采,。

最大厚度1.40m,一般厚度1.10m。

单一结构,属稳定型煤层。

98煤层

不稳定,F8以东17-13线发育稳定,局部可采,。

最大厚度0.90m,一般厚度0.65m。

单一结构,属不稳定型煤层。

总括本区可采煤层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可采煤层分布面积大,各煤层基本全区分布。

(2)、薄煤层多。

本区除87、93号煤层局部为中厚煤层外,其余均属薄煤层。

(3)、全区除82、92、93、94号煤层局部有一层夹矸外,其余可采煤层均属简单结构煤层。

(4)、煤层厚度变化具有明显规律性。

主要煤层的富煤带、分叉变薄带一般都9至13线以东,有时富煤条带与变薄条带在纵向上具有一定交叉,但也具有一定继承性。

如南部的变薄条带,85、87、93、91和96层均在这一条带内发生程度不同的变薄。

这一条带的向东延续便形成本区西部煤层发育不及东部的特点。

1.2.4水文地质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力性质,含水层充水空间类型,将该区划分两个水文地质区;又根据不同的地貌单元结合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关系将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区划分三个水文地质亚区。

1)、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水水文地质区

分布于龙湖河谷以及大的冲沟地段,多呈条带状分布。

地下水位浅,迳流量小,多以孔隙潜水状态出现。

本区接受两侧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出现局部承压。

是井田地下水的迳流排泄区。

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3.5米左右,水位标高在155-170米之间。

2)、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区

(1)、冲沟、河谷地下水排泄亚区

分布范围与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基本一致。

该区上部第四系地层发育,直接与第四系砂砾含水层相接触。

是本区地下水的迳流排泄区,也是基岩裂隙水的主要集聚区。

地下水位埋深小于13.18米,据水60-水1号孔抽水资料,q=0.2591/s.m,k=0.326m/d。

(2)、丘陵斜坡地下水迳流亚区

分布于勘探区中东部的丘陵斜坡地带。

其上部分较薄的残一坡积层,厚约1-5米。

大气降水以垂直运动,又有水平运动。

岩层透水性较好,地下水埋深大于13.18米。

据根抽水资料,q=0.03571/sm,k=0.112m/d。

(3)、低山丘陵顶部地下水补给亚区

分布于勘探区西部、南部的地表分水岭地带。

地势较高、坡度大、基岩局部裸露。

第四系残层较薄,厚0.2-1.5米。

地下水埋深大于40米。

由于地形陡峻,有利于降水转成地表迳流流失,而不利于地下水的聚集,风化裂隙带几乎无水,岩层含水性很弱,根据抽水分析,q<0.002311/s.m,k<0.00708m/d。

1.3矿井生产概况

1.3.1矿井开拓方式

井田开拓方式主要有平硐开拓、斜井开拓、立井开拓以及综合开拓,

斜井开拓又分为片斜井开拓和集中斜井开拓,由于我井田走向长度、倾斜长度较小,煤层厚度较小且储量不大,所以我井应采用片斜井开拓。

采用片斜井开拓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回采巷道布置应该布置在不同的海拔高程

2)、风桥利用。

在煤层内布置井筒时要在主斜井与回风平巷相交的地点构筑风桥

3)、片井延伸。

可利用原有井筒进行延伸,若井田倾斜长度较大,可采用暗井延伸

4)、井筒布置。

片盘斜井的井筒一般延煤层真倾斜方向布置

5)、联合矿井。

当矿区浅部以片斜井群开发时,可以联合相距较近的几个片盘斜井,在地面以窄轨相互连接,共用一个地面工业广场,集中考虑地面煤炭储存、洗选、外运、矸石排放、材料供应和设备维修等,组成一个联合矿山企业。

此时各片盘斜井作为联合企业的下属开采区。

2矿井瓦斯地质及抽采参数

2.1煤层瓦斯基础参数

2.1.1煤层瓦斯压力

96号煤层的瓦斯压力

,具有突出危险性。

2.1.2煤层瓦斯含量

93号煤层瓦斯含量为

,2号煤层瓦斯含量为

2.1.3煤层透气性系数

煤层透气性系数:

93号煤层透气性系数

,96号煤层透气性系数

2.1.4煤质

93号煤层煤的密度为

,水分

、灰分

、挥发份

;96号煤层煤的密度为

,水分

、灰分

、挥发份

2.2矿井瓦斯储量及可抽量

矿井瓦斯储量应为矿井可采煤层的瓦斯储量、受采动影响后能够向开采空间排放的不可采煤层及围岩瓦斯储量之和。

瓦斯储量的大小标志着瓦斯资源多少,同时亦是衡量有无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可按下式计算:

(2-1)

式中:

Wk—矿井瓦斯储量,Mm³;

Wl—可采煤层的瓦斯储量,Mm³;

(2-2)

Ali—矿井可采煤层i的地质储量,Mt;

X1i—矿井可采煤层i的瓦斯含量,m³/t;

W2—受采动影响后能够向开采空间排放瓦斯的各不可采煤层的总瓦斯储量;

(Mm³)(2-3)

A2i—受采动影响后能够向开采空间排放的不可采煤层的地质储量,Mt;

X2i—受采动影响后能够向开采空间排放的不可采煤层的瓦斯含量,m³/t;

W3—受采动影响后能够向开采空间排放的围岩瓦斯储量,Mm³,按下式计算:

W3=K(W1十W2)(2-4)

K—围岩瓦斯储量系数,取K=0.15。

矿井可开发瓦斯量(或称可抽采量)是指在既定的开采技术条件下,按照目前的抽采技术水平所能抽出的最大瓦斯量。

它反映着矿井瓦斯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其抽采工艺技术和抽采能力密切相关,一般采用下式计算:

Wkc=ηk·Wk(2-5)

式中:

Wkc—矿井可抽瓦斯量,Mm³;

ηk—矿井瓦斯抽采率,按照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

Wk—矿井瓦斯储量Mm³;

按上式计算得出煤层的瓦斯储量及可抽量,计算可得:

2号煤层的瓦斯储量

式中:

—矿井瓦斯含量,

—工作面的走向长度,

—煤层厚度,

—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