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教案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9913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八上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八上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八上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八上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教案2.docx

《八上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教案2.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教案2.docx

八上教案2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单元第6课总第课时

课题

阿长与山海经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

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

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教学

方法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三、认真阅读课文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惊诧、迁徙、敬佩、叠映、率先、警醒、湍急、滋养、坚持不懈、绵延悠长

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聆听

 

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教师归纳

 

三、仔细研读课文

 

四、总结

 

六、布置作业

思考:

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

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

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吸引人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单元第6课总第课时

课题

阿长与山海经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

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

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教学

方法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教师:

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

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其他学生思考: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

她的这一举动寄托

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

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

指名回答

 

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其他学生思考

 

热烈讨论

 

明确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归纳分析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而当"我"说:

"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欣喜之态溢于言表。

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

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全班齐读第18-28自然段。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事情的起因:

"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

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

"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提问:

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

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

"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

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1、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前后位讨论交流

 

全班齐读第18-28自然段。

 

学生发表意见

 

聆听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单元第7课总第课时

课题

《背影》

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爱的伟大

重点

1.望父买橘  

难点

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家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

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

对,是朱自清。

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

对,《春》。

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

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

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

为什么会这么有名?

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观看图片

 

了解作者

 

聆听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二、默读课文

 

三、生字新词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写的什么事?

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交卸  奔丧  踌躇 迂腐  蹒跚颓唐  琐屑晶莹 差使狼藉 簌簌 拭

课文写背影,一共有几次呢?

四次。

好,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

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

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

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

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⑵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

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⑶第三次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

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⑷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

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

也就是: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掌握字词

 

讨论回答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单元第7课总第课时

课题

《背影》

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爱的伟大

重点

1.望父买橘  

难点

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五、重点分析

课文四写背影,我们都已经把他们找出来了,我们看一下,是哪一次,最让你感动?

 

那我们就精彩回放一下,看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父亲的穿戴:

黑、深青;布 

同学们找找看,作者朱自清当时是什么衣服啊?

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

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

──家境不好,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

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读书思考

 

找找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研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六、作业布置

爬月台动作:

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同学们,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都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啊?

对,那父亲爱儿子,朱自清作为儿子,他理解父亲的深情吗?

为什么?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证据,说他不理解父亲,有什么证据?

说他理解父亲、爱父亲,你又有什么证据(思考3分钟)。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B.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提示下,想象父亲买橘子的情景。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证据

 

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单元第8课总第课时

课题

老王

(1).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4).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重点

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

方法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自读,把握文意

背景音乐:

《让世界充满爱》) 

    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1、思考    

a.“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b.“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2、合作研讨

 

(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虽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合作研究

 

三、拓展延伸

 

总结

 

板书设计

(2)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

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3)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

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小组讨论解疑,教师点拨、明确: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三、拓展延伸:

造句: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

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板书:

 

苦:

 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1、 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

 善良 朴实 

语言 简洁 朴素 

2、 杨绛作品——— 真实 震撼 

叙事 琐碎 平淡 

学生小组讨论解疑,教师点拨、

 

练习造句

 

高唱歌曲

 

记录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单元第9课总第课时

课题

信客

1.理解、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2.学习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作品的阅读方法。

3、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重点

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

方法

1、自读点拨法。

2.诵读品味法。

3.拓展延伸。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语 设计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三、人物研究,整体把握

同学们,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

也许人们难以想像,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1.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唏嘘(xīxū)嫉妒(jídù)猝然(cù)昏厥(jué)

 

各抒己见

 

聆听

 

记住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阅读初步感知文意

 

深入揣摩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六、课堂小结

2.学生默读全文,依脉络提示,标示、批注你所认为的关键语句,初步感知文意。

请学生自己谈出所感知的信客形象。

提示:

课文共四节,行文脉络是:

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

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4)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5.学生深入揣摩:

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看法和例句,并引导体会。

佳句示例:

教师归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掂量视诚实为生命的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总觉得是那个沉重,其实不仅做人,乃至维系社会秩序的规则不是正承受着信用危机的挑战吗?

愿我们能以平和的心态诚实待人,诚实处事,去奠基诚信大厦。

七、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生听读课文录音,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

学生畅谈信客的形象,听教师归结

 

学生流畅诵读,思考:

 

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

 

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单元第10课总第课时

课题

《台阶》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重点

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和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

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复述

 

三、问题研讨——读懂人物

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

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因为课文比较长,所以课下已经安排了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熟悉了课文。

为了能对文章有更明晰的认识,我给大家提供了三个要点,作为复述这篇文章的提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几句较完整的话,包括这三个要点,来概括、复述本文。

通过复述,我们再次熟悉了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聆听

 

复述情节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问题研讨——读懂人物

 

四、读懂作者

 

六、读出学问

1、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

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2、明确了这个问题,找到了这句话,我们也就抓住了本文的“文眼”,这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和任务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大家对抓关键句理解全文这个方法有更深的体会,我们将全文化成几个小研讨问题,来细心体会一下。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

2)、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

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以下几个问题要求相同。

[明确:

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3)、艰苦的准备后,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如何描写的?

父亲是什么形象?

[明确:

描写略

为梦想而努力,不怕吃苦,谦卑

4)、造好高台阶,父亲心愿达成,父亲坐在上面什么感受?

为什么?

小结:

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

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这样一位父亲,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崇敬、同情

读书还有一境界:

读出学问。

我们就从中借鉴本文写作技巧的几个方面,为了便于大家体会,我们通过分析几个问题来学习。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台阶上费了大段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父亲的脚的细节描写与主题有关吗?

 

思考交流回答

 

研讨问题,来细心体会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单元第课总第课时

课题

作文《成长的故事》

1、使学生通过对例文的讲评,知道从哪些方面来修改自己的文章。

2、引导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文章。

3、在讲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乐于写作。

重点

尝试修改自己的文章

难点

在点评中,感悟修改作文的几方面

教学

方法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二、体验成功

1、导言: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齐上了一节作文课,你们还记得我们的习作内容是什么吗?

2、复习作文要求:

指名说出来本次作文要求:

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事情的经过及自己的感受。

1、榜上有名:

(1)出示优秀篇目:

学生的姓名及文章的题目。

(2)师生齐读。

(3)访问学生感受,教师加以鼓励。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三、教师小结

2、佳篇赏析:

(1)出示习作,并让该文作者读一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评议。

①在例文上勾勾划划,也可写出自己的感受。

②交流评议。

教师加以鼓励、肯定、引导,并板书主要优点,例如:

语句通顺、内容真实……

3、展示自我成功之处。

(1)启发谈话:

佳作可能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人的文章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得意之笔,精彩之处,请你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并夸夸自己。

(2)学生勾划自己的成功之处。

(3)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夸夸自己,并生生互动,交流。

4、锦上添花。

(1)启发谈话,经过刚才的交流,互相启发,大家一定有很大触动吧!

那就让我们来取长补短,修改自己文章中的不足,使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2)修改自己的习作。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单元第课总第课时

课题

以秋天为话题作文

1、本次“习作”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