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816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docx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docx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一、基本要求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

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

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和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

(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

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

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

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

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

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

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

(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

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化救治

培训任务;

(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项目A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A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

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

键技术。

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

化的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

已初步建立全国性的创

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

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的规化、标准

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

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

以及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

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

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

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介入

放射科、中医科。

(二)诊断服务项目。

能够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

盆、四肢X片,全身快速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

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创伤超声重

点评估(FocusedAssessmentSonographyinTrauma,FAST)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三)创伤及其并发症诊疗能力。

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

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

治疗能力;曾收治病种覆盖严重创伤病种和严重创伤并发症

的90%以上(详见附表1、2)。

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后,

具备快速评估及抢救的流程和能力,能够在1小时实施数字

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手术和损伤控制性手术,具备开

展各项急诊手术的能力和条件,具备严重创伤生命支持能力

及相关仪器设备。

能够开展或指导开展创伤康复治疗。

(四)关键技术开展情况。

具备创伤救治先进理念及技

术,能够开展创伤复、损伤控制手术、确定性手术和康复治

疗所涉及的完整创伤救治技术,包括创伤核心技术清单(详

见附表3)所列的90%以上。

(五)建立院前急救与院救治信息联动系统。

具有院前

急救与院救治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预警联动系统,在创伤患者

经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到达医院前,能够完成患者基

本信息及医疗信息传输,并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对应的预警级别和准备工作。

三、教学能力

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教学能力与硬件设施能满足教学需求。

(一)教学条件。

具有面积A2000M的教学区域;教学

硬件资源应当包括供查阅资料的图书馆、教学专用的多媒体

教室、面积A2000M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具备相应

的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和模拟教学设备;具备创伤救治培训的

模型、配有独立多媒体临床教学示教室。

(二)师资构成。

教学团队应当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博士学位授予点A8个;研究生导师人数A6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A25人;住院医师规化培训专业基地A8个,带教指导医师A60人;有脱产带教教师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教学薪酬保障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带教指导医师

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培训。

应当为国家住院医师规化培训基地,

其中至少90%的核心科室(专业)能够承担该专业住院医师规化培训任务。

近三年,培训的住院医师首次参加住院医师

规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通过率>95%承担严重创伤规化培

训等创伤相关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A3个。

拥有规的创伤

培训教程,配备相应的创伤培训设备和器材。

近三年,开展

创伤规化救治培训班A100次,培训人数A10000人。

四、科研能力

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及科研平台、省部级及以上创伤

相关重点实验室,曾获得国家级创伤相关研究课题。

有组织

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的经验,具备开展国际多中

心临床研究的能力。

在创伤相关的临床研究、科研成果、技

术转化、科研影响力方面,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

具有国一

流的科研及转化平台,具备整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成果

转化的能力,有建设成为国际水平的创伤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一)平台建设与科研人才队伍。

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具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立项建设;

②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1项;

③国家级临床能力培训中心;④建设有生物样本库;

⑤建设有临床数据中心。

2.核心科室人才队伍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数>1个;

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人数A1人;

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由青年人数A1人;

④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专业二级分会曾

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人数A1人;

⑤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或青年长江学者人数>1人;

⑥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指导专家人数A25人。

(二)科研项目。

近三年,承担创伤相关的国家级重大

科技研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

(973)、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2项;主持省部级及以上

科研项目A9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A50项。

(三)科研成果。

近三年,累积获得以下科研成果:

1.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A1项,省

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

2.累计获得授权国家专利A30项;

3.有自主创新的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适宜技术,并

在临床得到应用与推广;

4.发表SCI收录文章A200篇,且在影响因子A5分的期刊发表学术文章A30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A200篇;

5.发表创伤相关的国家级专家共识A10篇。

五、承担主要公益性任务情况

(一)推动严重创伤规化救治及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发

挥辐射带动作用。

在创伤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

职务,引领我国创伤医学事业发展。

近三年,担任医学类国

家一级学协会常务理事及以上职务的人数A1人;在医学类

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专业二级分会中曾任、现任、侯

任主任委员的人数A1人或常务委员的人数A2人;在国际创伤相关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在国医学相关学术团体或联盟担任核心或领导职务;承

办国际性创伤医学论坛或会议A3次;指导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医院A200家;在全国围开展创伤救治培训班A100次,培训人数A10000人。

(二)建设创伤救治网络。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伤急

救信息联动系统,支撑创伤救治网络建设。

对全国创伤救治

的网络建设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创伤救治网络具有一定规

模,网络覆盖医院A200家,网络覆盖全国80%Z上的省份。

(三)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任务。

拥有包括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的指导专家在的固

定专业救治团队。

具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救治

的能力,参加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A5次。

有协调、指导各级创伤中心救治大规模创伤患者的能力和经

验。

(四)承担政府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

积极组织开

展义诊、健康扶贫、疑难重症患者会诊等活动,根据卫生健

康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五)开展创伤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拥有创伤救

治公众号、、报刊等宣传媒介且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

具备

多种途径向全社会开展防灾减灾、创伤基本急救方法等科普

教育,并开展创伤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和宣教工作。

六、落实医改任务及医院管理情况

(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在全国围推动以综合医

院为核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创伤患者的

评分、评估、转运及治疗制度。

建立不同级别创伤救治中心

的人员、设备、技术、信息化及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标准。

头成立全国围的创伤专科联盟,覆盖80%以上的省级行政区

域;来院进修人员A100人次/年,医联体创伤救治相关会诊或病例讨论A100次/年。

(二)远程医疗。

具有高水平远程医疗设备设施及服务

能力。

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A200家,定期开展远程咨询、

会诊、预约挂号、远程诊断、教育培训等远程医疗服务,每

年提供远程医疗服务A500例。

接到远程会诊申请后,由副

高级及以上职称医师提供远程会诊服务,对急危重症患者1

小时响应,对疑难患者24小时响应。

(三)信息化建设。

按照国家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关标准

和规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

具备完整的医疗信息化支撑体系,能够支持院前救治与院急诊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院急诊与院各个创伤相关专科救治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换。

建立国

家级创伤医学数据库,具备创伤数据分析处理、转化、应用

能力。

医院电子病历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病历应用功能

水平四级要求,能够为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提供信息化

支撑。

医院核心业务信息系统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

(四)医院绩效管理。

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

章程为统领规医院部管理。

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

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A35%。

近三年,日均接诊量A6000人次,平均住院日W8.5天,术前平均住院日W3天。

四级手术占比高于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

落实“两

个允许”,人员支出占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逐年提升。

1.严重创伤病种

2.严重创伤并发症

3.创伤相关核心技术清单

附表1

严重创伤病种

厅P

疾病名称

疾病名称

(国家临床版2.0)

疾病分类代码

(国家临床版2.0)

1

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

S02.900X002

颅底骨骨折

S02.100

颅底骨折

S02.100X001

枕骨骨折

S02.101

2

头皮撕脱伤

头皮撕脱

S08.000

3

局部脑损伤

局部脑损伤

S06.300

4

弥散性脑损伤

弥散性脑损伤

S06.200

5

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

S06.901

6

脑干挫伤

脑干挫伤

S06.201

7

创伤性硬脑膜外出血

创伤性硬脑膜外出血

S06.400X002

8

创伤性硬膜卜出血

创伤性硬膜卜出血

S06.500

9

创伤性蛛网膜卜腔出血

创伤性蛛网膜卜腔出血

S06.600X001

10

创伤性大脑水月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