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4413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docx

《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docx

3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

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

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1 前言

在旧城改造、道路和高速公路的拓宽改造,使得一些极具历史文物保存价值的既有建筑物面临拆除的威胁。

如果根据建筑物周围条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建筑物实施整体移位,不仅可以很好的保留既有建筑,而且可以节约新建工程造价,缩短工期,减少建筑垃圾,保护环境,使得城市规划更加灵活,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拟建的安阳至林州高速公路必须从河南林州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融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慈源寺院中部穿过。

如何充分保护慈源寺的原貌不被破坏,又要避免高速改道带来的投资大幅度增加是一具有相当重大意义的技术难题。

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结合取得了“慈源寺整体平移施工技术研究”这一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于2008年通过河北省建设厅的鉴定。

同时形成了“古建筑群共用轨道单体平移整体就位施工工法”。

对旧有建筑的保护和减少新项目的投资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工法特点

2.1古建筑群沿同一轨道分别进行平移,三座建筑累计平移距离达1256m。

2.2采用预制箱梁顶管技术对古建筑物基础整体置换成大底盘混凝土基础。

对原基础不造成削弱,降低了结构风险。

2.3采用共用一条弧形轨道平移多个建筑物单体平移整体就位,平移过程采取多次转弯变向和“在运动中调向”的方法能将建筑分别进行原地90度调向并最终准确就位。

2.4该技术具有保护原有古建筑物不受破坏、保持原貌、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降低工程造价、节能、环保等优点。

3 适用范围

该工法适用于单个或多个建筑物整体平移施工技术。

4 工艺原理

平移建筑物是一项技术含量颇高的技术,它把建筑结构力学与岩土工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其基本原理与起重搬运中的重物水平移动相似,其主要的技术处理为:

将建筑物在某一水平面切断,使其与基础分离变成一个可搬动的“重物”;在建筑物切断处设置托换梁,形成一个可移动托梁;在就位处设置新基础;在新旧基础间设置行走轨道梁;安装行走机构,施加外加动力将建筑物移动;就位后拆除行走机构进行上下结构连接,最终实现建筑物的整体平移。

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施工工艺流程

图5.1古建筑物整体平移施工工艺流程

 

5.2操作要点

5.2.1上部结构整体加固:

鉴于古建筑上部结构整体性较差,为确保在基础托换和整体平移过程中原有古建筑的安全,对原有古建筑先进行了整体性加固。

各建筑物加固施工顺序为:

先内后外,先下后上,主要施工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

⑴采用合适角钢、槽钢(需按加固设计)建筑物进行外围加固,先水平周圈用型钢进行加固,并增设斜向支撑以保证整体受力。

为满足建筑物加固施工要求,首先将门洞、围墙、楼梯等四周障碍物拆除,拆除后用型钢进行加固,并增设斜向支撑以保证整体受力。

内部用脚手架管和扣件对梁架进行支撑、柱子四周采用钢立杆进行部分支顶卸荷,也可用型钢做成门式支撑进行可靠有效的支护和荷载传递支顶卸荷。

⑵加固过程中,清除建筑物上的杂物和尘土,加固角钢,安装焊接时避免高温损伤,并加紧钢架,杆件与原结构之间垫软木橡胶垫,以免损伤原结构。

⑶建筑物整体性加固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原建筑外观、造型等不受损坏,就位后应与横向、纵向型钢焊接牢固。

⑷墙体裂缝灌浆:

对三栋建筑的墙体裂缝及墙上孔洞进行压力灌浆,灌浆过程中应注意不要对墙体造成损坏。

⑸对原建筑的石台及房芯土进行压力灌浆,以防止在托换过程中该部分土体出现坍塌现象。

5.2.2基础整体托换工艺流程

⑴地质概况的确定

在古建筑基础整体托换前,应对古建筑地基、平移路径以及新址地基的岩土工程地质状况、水文地质条件、地基土地震液化判别等进行确定,为整体托换施工方案确定提供技术基础。

⑵整体托换方案的确定

由于古代建筑施工方法和材料的限制,古建筑基础大部分为杂填石或杂填土等整体性差的基础,不能满足整体平移的要求,采用现代建筑常用的方法难以保证其主体结构的安全故必须对古建筑原基础进行托换,以确保古建筑在整体平移中不发生破坏现象,对古建筑基础最好采用预制箱梁顶管施工方法进行基础整体托换成整体大底盘混凝土基础。

⑶整体托换施工

结合顶管技术应用于古建筑基础托换,边挖土边顶进箱梁,对原基础不造成削弱,将风险降低到了最小。

具体做法是:

按照设计尺寸预制混凝土空心箱梁,将箱梁按一定顺序顶进原基础下(事先做好后背,提供均匀反力),人可在箱梁内进行挖土操作,边挖土边顶进。

顶箱前开挖土方分段进行,只要能满足顶进的工作面即可,避免大范围开挖造成安全隐患。

顶进过程中进行实时观测,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其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⑴预制箱梁及基础开挖

因工期紧张且各建筑物所需尺寸不一致,决定在现场预制箱梁,施工处于冬季,为保证工期,采用C50混凝土浇筑箱梁(设计为C50)且采用内生火炉、外加盖电热毯的方式进行保温养护。

严格依照图纸要求外形尺寸加工制作,共计79个箱梁。

在预制箱梁的同时对建筑物四周的土体进行开挖,土体开挖中应做到:

开挖区放线,指定开挖区域;建筑基础四周预留放坡,开挖过程中不得挠动;挖出的土及时运走,在指定位置集中堆放;土体分段开挖,直至满足托架及顶箱施工要求,开挖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监测;顶推后背的浇筑:

厚度300mm-500mm,C30混凝土,后背内布置抗局压的钢筋网。

⑵顶推箱梁整体托换

基础四周开挖后,根据现场开挖情况准确测量古建筑基础下杂填石的厚度,分别确定各建筑物顶进箱梁的标高。

顶推箱梁托换施工步骤及要求:

采用起重设备(自制龙门架、捣链或铲车)将箱梁吊至预顶位置,布置千斤顶就位,为防止压碎混凝土,在顶推后背和千斤顶之间增设钢垫块,千斤顶与箱梁之间布置钢垫板,反力架就位。

从预留基础土坡开始顶进,箱内设开挖人员一名,箱梁内壁安装双向水平尺防止走偏和抬头,内设照明设施。

顶进过程中,千斤顶顶进速度由刃脚切土及操作人员从角刃刮土速度确定,不得使箱体正面直接推土,避免对建筑基础有较大挠动。

前一箱梁顶进就位后,吊装后序箱梁,箱壁安装双向水平尺,顶进施工要求不变。

顶推箱梁托换施工必须严格依照施工顺序施工,并且结合有关要求密切对建筑物进行整体监测。

⑶布置钢筋、浇筑箱梁内部混凝土浇筑

箱梁内部清理干净完毕后,组织人员将已经绑扎好的钢筋笼子整体穿入箱梁内。

穿筋完毕在箱梁口支带“V”型口的模板,模板口宽出洞口200mm-300mm,高出箱梁顶500mm-800mm,支模完毕,将模板和箱梁内壁浇水湿润后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采用出具的配合比现场搅拌免振混凝土。

灌注混凝土连续从一侧浇筑,利用混凝土的流动性和高差使混凝土从一侧缓慢流向另一侧,待灌入一侧混凝土达到模板顶不再沉降时,另一侧混凝土基本到达箱梁高度的50%,此时再从另一侧口补灌浇筑免振混凝土。

如此浇筑可以保证内部混凝土的密实度和饱满度。

箱梁内浇筑免振混凝土施工中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免振混凝土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施工过程中应集中连续浇筑,中间不能出现停顿。

箱梁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混凝土养护3d(期间将混凝土突出部分剔凿掉,同时在端头面上凿毛处理,以增加与后加边梁的连接)。

人工开挖箱梁与箱梁之间的土体(宽度约900mm-1200mm),箱梁之间的土体全部掏挖完毕后,将预先绑扎好的钢筋笼子穿入孔洞内,依照上述方法浇筑免振混凝土。

4.建筑物四周边梁施工

箱梁及箱梁之间免振混凝土全部浇筑完成后,开挖建筑物四周土体,开挖四周边梁处土方,施工中要求:

⑴必须采用人工开挖;

⑵同时严格控制开挖量,不得对非开挖区域挠动过大;

⑶从土方开挖直至托梁混凝土浇筑不得有较长时间间歇,尽量缩短此间施工工期。

边梁混凝土养护期间,对边梁内范围内基础土体灌注水泥浆,分别从大殿内部和外侧台阶上灌注水泥浆,分批分段的灌注。

5.2.3上、下轨道梁及行走、新址轨道的布置与施工

在行走机构(上、下轨道板、滚轴)方面,考虑到古建筑物结构整体性差且平移距离远,若行走机构在建筑物平移过程中出现异常甚至破坏,轻者会引起上部结构的局部损坏,重者则会导致整个平移工程的失败。

行走机构在建筑物平移过程中要承受非常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荷载,而不是简单的静荷载。

因此在设计滚轴时不能简单地根据其静力试验数据、上部荷载、轨道板下混凝土的局部抗压强度确定滚轴的数量,必须考虑动载作用的影响。

本工法中列举上下轨道板均采用12mm厚钢板,其中上轨道板作为上轨道梁的底模并可代替梁内部分纵筋;下轨道板则采用分段铺设,下轨道钢板可重复使用,滚轴采用φ60圆钢。

1、原址内行走轨道的布置、新址内轨道布置方式:

整体平移群体文物建筑要考虑平移距离、沿途地形、古建筑平移前后的相对位置等条件,尽量共用一组轨道,按照原址内轨道、行走轨道和新址内轨道按已定先后顺序和行走轨道公用的原则进行布置和施工。

慈源寺工程经论证分析确定最终平移先后顺序为:

先移动1号建筑文昌阁,再移动2号建筑大雄宝殿,最后移动3号建筑三教堂,共用一组轨道平移以减少成本投入及方便施工。

如图5.2.3-1。

⑴原址内部轨道根据各建筑物的现有表高布置有关轨道,通过调整托换梁标高和轨道标高,将轨道上表面的坡度控制在2%之内。

⑵行走轨道:

因行走轨道较长,为减少土方量工程,轨道自开始到就位前设1%的坡度。

同时为保证行走过程中的安全应保证行走轨道上顶面比经过区域的标高的高出不小于1m。

⑶新址内部的轨道:

新址内部的轨道采用水平标高一致以方便各建筑的就位。

⑷所有轨道经过之处,首先将表面松散的土质去除,同时素土夯实厚度不小于1000mm,素土上做450mm厚三七灰土,然后浇筑混凝土轨道。

图5.2.3-1原址内行走轨道的布置

图5.2.3-2新址内轨道布置

图5.2.3-3整体迁移平面示意图

2、建筑内部上下轨道梁的布置与施工

古建筑平移和现代建筑平移不一样,轨道施工中易采用在建筑周边挖槽,然后在古建筑地下筑轨下轨道和上轨道,这样古建筑不用做任何抬升,待轨道强度达到要求后,开挖托换底盘下的土后,建筑物就自然而然地放到了轨道上了。

图5.2.3-3内部内行走轨道的布置

图5.2.3-4外部内行走轨道剖面图

1)建筑物下面轨道施工:

基础整体托换完成后,按设计要求的位置,在轨道对应处人工开挖土体,开挖从箱梁底至外部轨道的底标高,为保证安全,开挖宽度为建筑物以外轨道基底宽度的2/3(2000mm-24mm),开挖后与建筑物外的行走轨道统一绑扎钢筋,保持轨道顶与外轨道顶部标高一致、混凝土连续。

浇筑混凝土时先浇筑孔洞内部的混凝土,因内部空间狭窄,施工速度慢,将基础放脚和上部梁分开浇筑,浇筑下轨道梁时,除控制混凝土强度外,严格控制下轨道梁上表面的平整度。

浇筑完毕后,为赶工期,内部进行加温养护。

2)建筑物上轨道梁施工:

待建筑物下轨道强度达到C10以上后开始建筑物上轨道梁的浇筑施工,施工主要步骤为:

⑴埋植连接筋:

采用钻孔植筋的方法将上轨道梁的箍筋植入托换后的混凝土基础上,植筋粘接剂采用SKY型专用结构胶。

⑵铺设钢轴、钢板:

在下轨道上表面铺设不小于12mm厚钢板,将φ60圆钢轴按设计要求的距离摆放在钢板上,为防止钢轴偏移,将钢轴的端部与下部钢板点焊。

⑶铺设上轨道钢板:

将厚钢板铺设在点焊后的钢轴上,将上轨道钢板与已植钢筋焊接牢靠,其中上轨道板作为上轨道梁的底模并代替梁内部分纵筋。

⑷绑扎钢筋、支模:

按设计要求绑扎钢筋,穿筋完毕后支设“V”字型模板,在上轨道梁两端支设“U”字型模板。

⑸浇筑混凝土:

支模完毕,将模板内壁浇水湿润后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现场搅拌C40免振混凝土。

灌注混凝土连续从一侧浇筑,利用混凝土的流动性和高差使混凝土从一侧缓慢流向另一侧,待灌入一侧混凝土达到模板顶基本不再沉降时,再从另一侧同样浇筑。

⑹养护:

施工处于冬季且工期紧,混浇筑完毕后采用内部加温养护。

3)上、下轨道板水平误差及处理措施:

建筑物在托换时一般分成多个单元进行施工,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累计误差,此误差可导致滚轴受力不均,在移位时引起滚轴与轨道板轴线不垂直,其结果将导致建筑物在移位时偏位。

因此,施工前应制定好基准线,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上、下轨道梁表面的平整度,上、下轨道梁标高总体误差控制3mm以内,轨道表面3m内相对误差平整度小于2mm。

4)开挖土体:

待上下轨道梁强度均达到C20以上后时,开挖上下轨道以外的剩余的土体,先开挖轨道外侧土体,再开挖内侧的土体。

开挖托换底盘下的土后,建筑物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轨道上。

5.2.4建筑物整体移动

1、起动设备的选择和整体起动力

顶推力的确定,根据建筑物平移实验和以往的工程经验,牵引力与建筑物的总重量、轨道板的平整度、滚轴的直径、单个滚轴承担的压力等因素有关,正常施工条件下,平移时顶推力一般是建筑物总重量的1/12-1/20之间,推力通过布置穿心千斤顶来实现。

2、整体平移过程90o中转角的实现

如整体平移工程中需要90o的转角,转角处需要转换行走机构(滚轴)的方向,因此必须在转角处将建筑物顶升,将向纵向行走的滚轴抽出,并在横向上轨道梁下放入向横向行走的滚轴。

转换行走机构(滚轴)的方向,一次顶起一侧,更换滚轴的方向。

然后再顶起另一侧,再将这一侧的滚轴更换方向。

3、整体平移过程中弯曲轨道的行走;行走过程、转弯中的纠偏

受工程周围场地的限制,避免大面积开挖或者绕行既有建筑和道路,在平移过程中新址和旧址之间的行走轨道部分不可避免的会有弧行轨道,建筑物在弧行轨道上移动就会产生建筑物的上轨道部分会移出下轨道,为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顺利移动,在弯道移动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⑴局部轨道加宽;

⑵移动过程中钢轴不停的小幅度的调整角度;

⑶建筑物前后端及中部均小范围的出轨道,行走速度降低,阻力增大;

⑷由于钢轴调整了角度且局部受压加大,造成阻力增大,应同时增大千斤顶的顶推力。

4、整体平移直线轨道移动

在直线路段,采用了穿心式张拉千斤顶,将预应力张拉技术巧妙地应用于楼房的平移牵引,为此专门设计定做了千斤顶与配套的锚具系统,在平移过程中,千斤顶处于相对不动的状态,牵引钢绞线穿过千斤顶后通过锚具固定于平移楼房的上轨道梁上,在千斤顶的张拉过程中,千斤顶前端的一套锚具带动钢绞线牵引着楼房一起向前移动,这种牵引方案的优点是:

⑴千斤顶可以相对连续地工作、工作效率高、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低;

⑵千斤顶行程的有效利用率高;

⑶平移速度快。

5、转向移动就位

1)就位旋转方案和实施

古建筑移动至新址后,剩余的主要工作就是古建筑物按照新址布置进行转向就位。

转身设计方案借鉴了汽车倒车的原理,实现“在运动中调向”,在建筑物指定的位置建一个大圆盘,建筑物在圆盘上前进一点再往后倒,调整一下方向再前进,然后后退,如此反复,直到转身90度(见下图)。

具体施工步骤为:

⑴将原圆形轨道内整个用混凝土填平整;

⑵在圆形轨道四周增设辅助调向轨道梁;

⑶前进时按图中所示的朝向布置钢轴,与上轨道梁成小于10度夹角,前进距离小于2m;

⑷后退时按图中所示的朝向布置钢轴,与上轨道梁成小于10度夹角,后退距离小于2m;

⑸每一次前进后退大约调整5-8度。

图5.2.4-3前进时钢轴布置        图5.2.4-4后退时钢轴布置

2)建筑就位 位钢轴、千斤顶撤除、就位连接

三座建筑朝向调整完毕后,开始其各自就位工作。

鉴于托换后的混凝土整体基础整体性强,建筑物的墙体和移动时的上轨道梁均坐落于对应的新址基础,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有保证。

因此,建筑就位后主要是钢板的撤除和回填夯实。

主要施工步骤如下:

⑴撤除钢轴和钢板:

对于大殿和三教堂,在一侧上轨道傍边均匀布置9台2000KN千斤顶,先整体支顶起一侧,撤除该轨道下的钢轴和下轨道的钢板;

⑵铺设砂浆:

在轨道下面铺设50mm厚的找平干硬砂浆,将该侧千斤顶逐步回压,落下该侧轨道;

⑶一天后另一侧轨道处重复上述施工步骤;

⑷回填夯实:

待建筑物全部落在混凝土底盘后,四周进行回填夯实。

填土过程中给建筑物下部预留部分孔洞,从孔洞内先灌注细砂,再灌注水泥浆以保证内部土体的密实;

⑸拆除加固型钢:

最后拆除建筑物身上用于加固的型钢,拆除过程中避免损坏建筑物。

6、恢复原貌

慈源寺三座重要建筑整体平移完成后,其它建筑按照原来的布局,按原样、原材料进行了重建,并且重新修建了山门,对这三座建筑物按照古建筑维修的通例进行了全面的维修。

历时六个月,慈源寺安全到达新址,经整体平移后的慈源寺,结构更加安全。

图6.1迁移后慈源寺效果图

6 材料与设备

6.1 材 料

6.1.1 混凝土用水泥、骨料、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水泥应易选用42.5或更高强度等级水泥,砂选用天然中粗砂,石子保证级配良好,两者含泥量应小于规范要求。

6.1.2 混凝土易选用C40及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混凝土应采用自密型免振混凝土。

6.1.3钢筋必须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GB1499—2007)的规定,钢筋的规格型号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按规定做力学性能复式。

6.1.4 所用型钢应附质量证明书,并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如对材质有疑议时,应抽样检查,其结果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方可采用。

连接材料(焊条、焊丝、焊剂、等强度螺栓、精制螺栓、普通螺栓及铆钉等)均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并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国家标准的规定。

严禁使用药皮脱落或焊芯生锈的焊条,受潮结块或已烧过的焊剂及锈蚀、碰伤或混批的高强螺栓。

6.2 机械及设备

6.2.1土方开挖:

挖土机、装载机、正卸汽车。

6.2.2液压推进系统:

电动高压油泵站、液压千斤顶、电控箱、机械式千斤顶。

6.2.3顶升机构系统:

机械式螺旋千斤顶,垫箱等。

6.2.4行走机构系统:

组合式下走道板、钢滚轴、拆装式反力支座、垫箱、后反力架等。

6.2.5监测系统:

水准仪、经纬仪、测力仪表、直尺、对讲机、全站仪、钢卷尺、水平尺、播音设备。

6.2.6其它设备:

汽车起重机混凝土切割机、空心压缩机、风锤、电焊机、钢筋切割机、混凝土振动器、混凝土搅拌机、砂浆搅拌机、钢筋调直机、钢筋弯曲机、套丝机、无齿锯、电钻。

7 质量控制

7.1 有关标准、规范

除按上述施工工艺进行严格操作控制外,还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标准、规范,见表7.1。

表7.1 该工法应满足的有关标准、规范

序号

名称

编号及版本

备注

1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0—2002

 

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1—2002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2000

 

6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2

 

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107-87

 

8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9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18-96

 

10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11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06

 

12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CECS25-90

 

 

 

 

 

7.2 质量保证措施

7.2.1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现行钢筋施工工艺标准、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及钢结构施工工艺标准中质量保证措施执行。

7.2.2托换梁底标高应严格控制,整体水平移位时水平误差应控制在5-10mm;整体垂直移位时可适当放宽限值。

7.2.3水平移位时,其平移轨道及新建基础面标高水平误差<=3mm;水平移位过程中轴线偏差应控制在1/2托换梁宽,就位时轴线偏差<=20mm.

7.2.4外加动力施工加值应控制在设计计算值10%左右内。

7.2.5建筑物就位后,除需对原有垂直度进行调整外,其垂直度不得超出原有垂直度千万之一。

如需对原垂直度进行调整,其调整后最终垂直度应符合验收要求。

7.2.6建筑物就位后,应使上部结构与基础重新连接,并保证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连接构造传力路线明确,构造简单,其承载力不低于原有结构。

7.2.7建筑物整体移位应保证主要受力构件不出现裂损,次要构件不破坏,附属构件可修复。

8 安全措施

8.1 遵守《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地方有关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8.2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条例,结合施工单位实际情况和工程的具体特点,组成专职安全员和班组兼职安全员以及工地安全用电负责人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抓好工程的安全生产。

8.3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交底制和奖罚制。

每道工序施工前必须逐级进行安全交底,并落实到书面上。

从事施工的各级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各级机械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无证上岗、酒后上岗,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的追究当事人直接责任。

8.4 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中,要注意观察模板及支架、混凝土输送泵管等有无过大变形或松脱现象,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8.5 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施工现场使用的手持照明灯应采用36V的安全电压。

8.6施工现场按符合防火、防风、防雷、防触电等安全规定及安全施工要求进行布置,并完善各种安全标识。

8.7 各类房屋、库房、料场等的消防安全距离做到符合公安部门的规定,室内不堆放易燃品;严格做到不在木工加工场、料库等处吸烟;随时清除现场的易燃杂物;不在有火种的场所或其近旁堆放生产物资。

8.8 氧气瓶与乙炔瓶隔离存放,严格保证氧气瓶不沾染油脂。

乙炔发生器有防止回火的安全装置。

8.9 电缆线路应采用“三相五线”接线方式,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必须绝缘良好,场内架设的电力线路其悬挂高度和线间距除按安全规定要求进行外,将其布置在专用电杆上。

8.10室内配电柜、配电箱前要有绝缘垫,并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8.11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保证体系,加强施工作业中的安全检查,确保作业标准化、规范化。

8.12基坑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应大于3m,不得对头挖土;挖土面积较大时,每人工作面不应小于6m2。

挖土应由上而下、分层分段按顺序进行,严禁先挖坡脚或逆坡挖土,或采用底部掏空塌土方法挖土。

基坑开挖应严格按规定放坡,操作时应随时注意土壁的变动情况,如发现有裂缝或部分坍塌现象,应及时进行支撑或放坡,并注意支撑的稳固和土壁的变化。

当采取不放坡开挖,应设置临时支护。

9 环保措施

9.1 环境管理目标

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符合施工环保要求。

9.2 环境管理措施

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加大施工现场文明管理与环境防治工作,具体如下:

9.2.1成立对应的施工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下发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对施工燃油、工程材料、设备、废水、生产生活垃圾、弃渣的控制和治理,遵守有防火及废弃物处理的规章制度,做好交通环境疏导,充分满足便民要求,认真接受城市交通管理,随时接受相关单位的监督检查。

9.2.2任务下达前,由项目工程师按国家或地方有关施工环保措施及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必要的培训。

9.2.3将施工场地和作业限制在工程建设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布置、规范围挡,做到标牌清楚、齐全,各种标识醒目,施工场地整洁文明。

9.2.4设立专用排水沟,对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