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881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

大家齐读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

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

《呐喊》和《彷徨》。

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呢?

有《少年润土》、《三味书屋》、《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等等,比较出名的还有《孔已己》、《阿Q》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本课关键词:

追悼

纪念

中国人

猛士微笑

从容

惨象尸骸

屠戮流言

暴徒

下劣

杂文文学性

评论性讽刺性线索

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

一、课前基础检测(

34分20分钟)

1.选出对下列文句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项。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D)

A.革命者为生活的平淡无奇而悲哀,以为国捐躯而幸福。

B.为烈士们之死悲哀,为其献身精神而感到欣慰、自豪。

C.歌颂烈士们的勇敢,哀叹烈士生命的短促。

D.革命者为国家民族前途、人民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幸福。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B)

A.这是两个分句。

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这”,指代三个女子;后一分句的主语是“伟绩”“武功”。

B.“伟大”赞颂了三个女子的从容,又反衬了杀人者的野蛮暴行。

C.“文明”“伟大”“伟绩”“武功”都是反语。

D.“这几缕血痕”借指“三一八”大屠杀、中国军人及八国联军的暴行。

2.文中引用陶潜《挽歌》的目的是(C)

A.批评庸人,表在对庸人的不满。

B.给烈士亲属以安慰。

C.有青山埋忠魂之意,寄托了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表达了反对徒手请愿,对无谓牺牲的遗憾。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D)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A.比喻反复对比

反语比喻

B.比喻反复对偶

对比借代

C.移就反复对偶

对比借代

D.移就反复对比

反语比喻

4.默写句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

二、自主发现(自习完成)

交流发现(课上课下交流补充)

第一步:

整体感知(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1、速读一遍,独立感知

诵读方法:

(1)杂文诵读要注意把握表现思想感情的生发点和趋向。

对记叙抒情为主的杂文,要注意分析形象化的抒情方式。

(2)划出你认为的表现思想感情有力的词句。

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试着独立理解。

(3)读完后,合上课本,在脑子里形成对本文的整体印象。

2、写出你的整体感知

叙述文可参照如下格式写:

1、写作立足点(情感类文章寻找情感生发点)2、基本内容(写作对象、所写事实、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3、文章特点(如结构、写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色)4、文本与生活、社会和时代的联系,特别是与自我的联系,对你的启示,5、也可按照你独有的感知方式写出来,如画结构思路图,手舞足蹈体态展示,用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展现。

)。

我的整体感知是:

明确:

课文通过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全文七个部分,已在文中标明。

七个部分有机联系,但是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又有所不同。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步:

再读文本,记录个性发现(分条记录)。

我的发现:

和我交流的同学的有价值的发现:

小组同学的有价值的发现:

其他小组同学有价值的发现:

第三步:

再读文本,针对文章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运用学过的知识从文章中寻找证据解决问题。

1、我的问题:

我的解答:

正误判断(寻求同学帮助,加以判断):

2、我所记录的同学们有价值的问题和解答。

第四步:

交换学案。

把你自己的发现和别人的发现进行交流,交流越多,你的收获越大。

三.小组交流

班级展示(上课进行)

1、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各学习小组将个性发现和所探究问题进行交流,丰富知识,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查漏补缺,使个性发现最大化。

(2)交流中要在个性发现栏目和探究问题栏目记下别的同学有价值的发现,记录越多,收获越大。

(3)选出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报告你们小组的个性发现和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交流完后,由小组书写员迅速将成果写在黑板上。

交流发现的数量:

至少一个

2、班级交流。

交流要求:

(1)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交流个性发现

(2)合并所探究的问题,选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由中选者担任临时教师组织同学探究。

我所记录的其他小组同学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解答:

四、总结发现(自主整理学习收获,用一分钟概括本课的学习收获)

交流完后,请你梳理你的记忆,看看留在你脑子里的发现。

1、你认为最有个性的发现是:

理由:

2、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

理由:

3、你还有什么疑难。

五、自学参考材料

一、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取“鲁”是因为他的母亲姓鲁,一次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且在古代“周”“鲁”原是一家,取“迅”字是鲁迅的自励,“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

因为此名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

1927年初,鲁迅又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

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

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

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

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等重要文学期刊。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同时对美术也颇喜好,他是中国版画的发起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而逝世。

上海民众与全国各地民众为他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

上海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

二、关于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的本质特征

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

就某一(类)事物、或思想观点意识形态、或某人物言行、或某类客观存在(如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等)进行剖析,阐明自己的爱、憎、赞同、反对、评价等观点看法,并解释这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后果。

“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

杂文是如何“说理”的

(1)杂文的常用说理方法

演绎法:

即用的思想观点(当然必要时还要解释观点的来源、理由等)去评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识形态、及存在的各种体制秩序等,从而得出某一独特的观点与看法。

例如:

徐怀谦《盛世下的沉思》,用这样一个标准(“真正的盛世不仅仅有经济发达、民生殷实这样的经济指标,而且应有一个人文指标,即是否允许每个公民能葆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去衡量历史称为盛世的时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时代都不能称为盛世,特别推论出:

对于今天的“盛世”更应借鉴这一观点。

同样的还有束学山《“要是国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等。

层推法:

由所发生、所存在的事件生发开来,提出疑问,首先作了较浅的、表面的、大多数人认为的答案,随后又对这个答案产生疑问或质疑,于是再作进一步深入的剖析,这样引导读者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如层层剥笋壳一样,最后把核心昭示读者。

例如:

章明《由赵薇谈到我国历史教科书》,首先借群众对赵薇(穿日本军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怀疑:

电影学院的大学生对侵华和抗日战争一无所知吗?

然后经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为何如此呢?

终于归结到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重点不是如实记载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而是着重论证国内两党派谁积极谁消极,谁打得多谁打得少,这样当然难以使孩子收到理应收到的教育效果。

同样的还有刘兴雨《岳飞死因探微》等。

归纳法:

通过对某一类多个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结果,得出一个新的观点,

例如:

胡彬《悲剧的根源》,对“11·24”大舜号船烟台海难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如:

媒体报道、路过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后的行动、救援行动、事后处理等)分别进行揭露剖析,昭示给世人一个共同的特点:

漠视生命、冷酷、麻木!

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280个生命是被遍布社会的麻木、冷酷、病态机制所葬送的,因而找到了悲剧的根源。

同样,张雨生《腐败与体制》(在国企改革中:

卖、资产重组、产权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盘活国有资产等等每一种改革,都有一个特点:

以严重的资产流失作代价)

对比法:

望文生意,也即是通过两者(或多者)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差异,然后对这种差异及成因进行分析评议。

有以外国同本国的比较;新的材料学说与旧的材料学说比较;相似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的比较等等。

例如:

张心阳《美国人的英雄观》,以美国人那种人性化的英雄观,审视并批判了国人长期以来的那种献身的、壮烈的、无我的、英雄观。

又如:

冯伟《拿破仑如是说》[24],王得后《“伤人乎不问马”》

以上的方法,在杂文创作中常是两种或多种综合使用的,这些方法是杂文创作中较常见的方法。

不可置疑,杂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说理方法:

例如:

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等等。

(2)一些杂文中的形象分析

杂文有没有形象呢?

有一些杂文是有形象的,但杂文中的形象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以增强生动、活泼、幽默等风格,是为增强说服力服务的。

借形象。

一些杂文的“形象”是借助于已有的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形象甚至动物等形象来进行说理的,如:

《未庄一民致戴安娜王储妃》,以鲁迅曾塑造过的小说人物——阿Q,写信给英国王妃,表现两国不同的官民关系。

又如张峰《黑猫纵鼠》,借猫、鼠之形象实讽当今我们社会的现状。

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不完整、不太细致的形象。

也就是说,不可能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相提并论。

例如李昌平《孙志刚替我而死》[28],里面有一段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头拦人、查证、捉无证民工上车的过程描写,用了不足300字,所以,与其说是描写,不如说是简明的目击记录或新闻报道更恰当。

对于文学来说,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节描写,然而对于杂文来说,却是普遍得很。

杂文是为了说理而进行形象塑造的。

杂文一般篇幅较小,而且要说明道理,完成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进行细致的人物外貌、对话、动作、心理等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设计各种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也很难去进行环境描写、意境的营造等。

所以,一般地,杂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的。

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

有没有不用说理,只用形象来写的杂文呢?

答:

有!

这类杂文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形象所蕴含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说的,也就是说观点不但没有了创新,而且隐藏于形象之中,极其“曲笔”。

一般地,这类杂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

王大海《白头宫女说玄宗》,因看了一篇一个女文工团员写的回忆录《和中央首长跳舞的日子》后,(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调到首都执行“重大政治任务”——陪中央首长跳舞,过着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生活)产生联想:

联想延安王实味因抨击抗战艰苦岁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莲步,因而被枪决;联想在她个人“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时代,遍地饿殍数以百万计;联想唐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莫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文章就象电影中的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

它作为杂文的最大成功在于敢于展现独具震憾力的“画面”(形象),并运用这些“画面”所蕴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头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长(很多现在还活着),揭露首长官员的腐败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阶级反差,使文章有了极其尖锐的力度。

不可否认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来说理的成功杂文。

(3)造成一些杂文干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评:

“有些说理杂文干巴巴,原因在于作品缺乏文学性(即形象性)。

”是耶?

非耶?

其实造成杂文干巴巴有两个原因:

一是没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论基础。

二是没有掌握好说理的规律和技巧(包括逻辑论理能力和运用“形象”说理的技巧)。

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学性,却通篇在写小说讲故事,却无法把道理阐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

例如刘征的《妙语录音》、《庄周买水》[就有这种倾向。

(4)杂文亦不全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政论语体的概念及其特点:

书面语体分成:

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政论语体又叫宣传鼓动语体,它通过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论述,向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

政论语体包括社论、时评、宣言、短评等。

政论语体的特点:

a、由于在阐述各种问题时要求具体的分析、系统的论述、严谨的论证、诉诸读者的理性思维,所以它必须有很强的逻辑性。

b、为了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动或幽默讽刺的言语表达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问、反语、对偶等修辞手法常被采用。

c、在词语选用上,除大量书面语词外,间或也运用一些生动的口语词、古语词。

大量使用政治术语和专业术语。

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凡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及辩论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

议论文是在陈述辩驳意见,提出自己主张,使读者信服。

议论文的结构要求严整,立论、证明、结论三部分明确,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

有些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从现时大量的杂文来看,应该说,大部分的杂文是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是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但仍有部分的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例如:

以会议纪要形式:

陈巧林《禁白酒研讨会纪要》(1996年第5期《杂文选刊》)

以问答形式:

魏明伦《小鬼补白》(1997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荒诞故事形式:

曾颖《死神的账单》(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故事新编形式:

张峰《铁杵磨针新传》(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改写报道的形式:

朱健国《改写叶乔波》(1998年第1期《杂文选刊》)

以书信形式:

贾平凹《辞宴书》(1998年第4期《杂文选刊》)

以对偶对仗形式:

苏中杰《新编〈声律启蒙〉》(2000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拟人童话形式:

四毛《一张百元钞的一生》(1999年第8期《杂文选刊》)

以手册条文形式:

陈章《新编〈干部手册〉》(2000年第5期《杂文选刊》)

以小学生造句作业形式:

叶大春《但是歌》(2000年第10期《杂文选刊》)

以年谱并加注形式:

黄一龙《评注“成克杰年谱”大纲》(2001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哲理名言形式:

王大海《思想的落叶》(2001年第4期《杂文选刊》)

以医院诊断报告形式:

苏中杰《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新闻稿形式:

张心阳《替跟班儿记者写篇稿》(2002年第1期《杂文选刊》)

以日记形式:

燕赵客《乐和日记》(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说明文中简介的形式:

牟丕志《人科动物简介》(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文学小论文的形式:

李方《假如梁山泊没受招安》(2003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头宫女说玄宗》,通篇都没有一句议论,只有一幅幅画面。

…………

够了!

足以看到杂文的形式特点已超出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形式特点的范围,连手册、年谱、医院诊断报告等形式都可被杂文采用了,并且不一定都具备严密的逻辑性。

由此可见,认为杂文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并难以立得稳脚的。

所以,杂文也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总之,杂文就是“杂”,根本不能归到某一类文体中,只能归于文章类。

(5)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孕育的,体现的正是封建等级制度下“忠”、“义”文化。

而现今我们所言的杂文,是在现代民主、民本、人权以及权力必须接受约束、监督等的现代西方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认为的杂文源自古代的诸子百家们的讽谏、谏诤学说,并一直发展到鲁迅集大成的观点值得商榷。

杂文应源自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的杂文。

它们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有着不同和功能和作用,这是它们本质的区别。

三、研读讨论

1.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文章起始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2.对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反动势力包括“当局”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还有“中外的杀人者”,重点鞭挞的是段政府和流言家。

对这些人毫不留情,他愤怒地控诉“当局者”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对爱国青年,鲁迅突出地描写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等被害青年。

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对他们,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3.重点理解。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

“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

“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

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

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

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

“中国人”泛指中国人。

“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4)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

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

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学生疑惑之处可当堂提出讨论。

4.写作特色。

对不同特点的鲁迅杂文,要注意把握不同的分析方法。

议论性较强的鲁迅杂文,要注意在抽象的议论中把握生动的形象。

如《“友邦惊诧”论》是一篇逻辑线索明晰的驳论文。

先树靶子,开门见山提出批驳论点,然后用两个层次反驳论点,最后补驳论据。

驳论点,驳论证,驳论据,脉络清楚,有条不紊。

如果写成纯粹的议论文,势必会出现大量的逻辑语言,抽象性就会凸现出来,使读者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

《“友邦惊诧”论》在议论过程中加强了形象性,体现了鲁迅杂文的一贯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应该加以体现,将形象性较强的修辞方法,事实概括出来,使学生更易理解。

例如用形象性较强的修辞方法去摹拟蒋介石的口吻,“读书呀,读书呀”;“日兵‘无法劝阻’,学生怎么会‘无法劝阻’?

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呀?

军政当局呀?

”这是“友邦人士”的口吻。

对“党国”和“友邦人士”进行心理剖析,以生动的形象的事实告诉读者:

“友邦”惊诧什么,不惊诧什么?

“党国”为什么害怕?

鲁迅对其反动本质未做判断,但读者从形象生动的事实中早已了然于胸。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应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形象直观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以加深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领悟。

这篇文章着眼于形象,但不拘于形式;诉诸感情,但非儿女情长。

使读者在提高理性认识的同时,有能得到美感享受,情感熏陶。

鲁迅杂文追求的是情、理的有机融合。

对形象性较强的杂文,要让议论凸现于形象之中,力求形神皆备。

鲁迅杂文很注重形象性,寓情理于形象之中,使理趣、情趣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许多深刻的道理,尖锐的针砭,无情的揭露,辛辣的讽刺,都借助形象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在学习中要注意不要让形象淹没了议论,而应该让议论凸现于形象之中,体现出议论的灵魂作用。

例如《拿来主义》一文形象非常丰富,短短千余字,却阐述了批判的继承文化遗产这样一个重大而内容丰富的问题。

如果正面议论,即使洋洋洒洒数万言也不一定能谈得透彻。

文章避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