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原版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兽医原版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兽医原版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脾
胃
肉
口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耳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
•现代化畜牧业四大技术支柱主要是优良的品种、完善的动物营养、兽医防疫体系及家畜适宜的生活生产环境。
其中前三项经过多年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卓著,惟独环境因素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气候变化、畜牧场规划设计以及环境管理等人为的缺陷,以致优良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
营养完善的全价饲料因环境的变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而兽医防疫体系中,环境管理问题已成为各种疫病发生发展的诱因、穷于应对,难以控制。
因此,良好的环境是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2辨证论治
3.2.1病、症、证
v病:
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v症:
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v证: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3.2.2辨证论治
v辨证:
对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v论治:
根据证的性质制订出治则和治法。
3.2.3辨证论治的运用
v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中,可因畜种、时令、地区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相同,因而治法亦异。
v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因此,中(兽)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4中兽医学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4.1中兽医学与西兽医学是两个不同体系的学科,不能以西兽医的标准来衡量判断中兽医科学与否,也不能硬性的对号入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2根据中兽医学的特点,在学习时要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对理、法、药、方逐步融会贯通。
所以要反复学习,反复体会,力求掌握其运用规律。
•4.3学习中兽医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因为中兽医学的理论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所以,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临床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体会,掌握对病证防治的实际操作技能。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这一思想(指阴阳五行学说)在它初发生的时候,我们应当说它是反迷信的,更近于科学的,在神权动摇了的时代,学者不满足于万物为神所创造的那种陈腐的观点,故而有无神论出现,有太一阴阳等新观念产生,对于这新观念,犹嫌其笼统,还要分析入微,还要更具体化一点。
于是便有原始原子说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出现,万物的构造求之于这些实质的五大元素,这思想应该算是一大进步。
”
—郭沫若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
1.1什么是阴阳?
1.1.1最初的含义为日光的向背。
1.1.2加以引伸:
凡光明、温暧的东西(事物)或现象─归于阳;
凡黑暗、寒冷的东西(事物)或现象─归于阴。
1.1.3据上进一步推演:
人们逐渐认识到:
各种事物都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反,又相成,既相互排斥,又相到依赖,进而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统一观。
为了表明这种对立统一的观念,就以阴阳来概括。
结论: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具有相对性,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总规律。
1.2怎样区分阴阳?
1.3表1-1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举例)
属性
天体
空间
时间
季节
质能
温度
湿度
亮度
重量
数目
事物运动状态
阳
日
上外左
快昼
春夏
功能
温热
干燥
明亮
轻
奇
火
清
刚
动
出
向外
升浮
兴奋
阴
月
下内右
慢夜
秋冬
物质
寒凉
湿润
晦暗
重
偶
水
浊
柔
静
入
向内
沉降
抑制
凡表露于外的,热的,实的,明亮的,伸张的,开放的,向前向上的,无形的,活跃的,急速的……具有积极特性皆系阳的特征。
凡收藏于内的,寒的,虚的,晦暗的,屈缩的,闭合的,向后向下的,有形的,平静的,迟缓的……具有消极特性皆系阴的特征。
1.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随比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还可再分阴阳
阴阳的相互转化性---------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1阴阳的对立制约
含义: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例证:
如动与静,上与下,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等。
色泽明亮如橘子色,发热口渴,小便黄赤,
脉数有力-阳黄(如急性黄疸性肝炎):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黄疸
色泽暗黑似烟熏,不发热不口渴,小便不黄,
脉细无力-阴黄(如慢性肝炎);
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2.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与下,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也无所谓上等。
左归丸
右归丸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枸杞子
川牛膝
菟丝子
龟版胶
鹿角胶
杜仲
肉桂
当归
制附子
2.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例证:
如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由春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即为“阴消阳长”的过程;
由秋冬,寒气渐增,温热日减,即为“阳消阴长”的过程。
2.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发展到一定阶段(“极”、“重”),必然要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3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3.1生理方面
3.1.1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类别
动物机体部位
组织结构
上
表
体表
背
四肢外侧
皮毛
下
里
体内
腹
四肢内侧
筋骨
3.1.2说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
生命活动,即指功能活动(阳)与营养物质(阴)的矛盾运动。
阴阳平衡示意图
3.2病理方面
3.2.1疾病发生
3.2.2疾病发展
3.2.3疾病转归
3.2.1疾病发生
阳盛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阴盛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
3.2.2疾病发展
阴阳互损阴阳两虚
3.疾病转归
恢复“阴平阳秘”--痊愈
恶化“阴阳离决”--死亡
(三)诊断方面
1.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四)治疗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
2.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指导临床用药
1.确定治疗原则
实热证—热者寒之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实寒证—寒者热之
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五)预防方面
适应四季阴阳变化
第二节五行学说
→→示相生
……示相克
五行生克规律示意图
1.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
2.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方法:
①取象比类法: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某种事物与五行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归属
②间接推演络绎
1、“取类比象”直接归类法
东方为日出之地,具有生发、生长特性——木
南方气候炎热,具有炎热、火性——火
西部为日落之处,具有肃杀之气——金
北方气候寒冷虫类蛰伏,具有寒凉、静藏之性——水
中原地带气候适中长养万物,具有土的性质——土
2、间接推演络绎法如:
1、春属木,而春季多风,故风也属木。
肝属木,中医学认为肝胆互为表里,肝开窍与目,其华在爪,主筋,故与肝密切联系的胆、目、爪、筋也属于木。
2、夏属火,而夏季暑热,故暑也属火。
心属火,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开窍与舌,其华在面,主脉,故与心密切联系的小肠、舌、面、脉也属于火。
3、长夏属土,而长夏潮湿,故湿也属土。
脾属土,中医学认为脾与胃互为表里,脾开窍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故与脾密切联系的胃、口、唇、肌肉也属于土。
4、秋季属金,而秋季干燥,故燥也属金。
肺属金,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开窍与鼻,其华在皮毛,故与肺密切联系的大肠、鼻、皮毛也属于金。
5、冬季属水,而冬季寒冷,故寒冷也属水。
肾属水,中医学认为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开窍与耳,其华在发,主骨,故与肾密切联系的膀胱、头发、骨骼也属于水。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举例)
五行
畜体
自然界
五腑
五窍
五季
五化
五味
五气
木
春
生
酸
风
舌
夏
长
苦
暑
土
肌肉
长夏
化
甘
湿
金
秋
收
辛
燥
冬
藏
咸
寒
2.3五行的相互关系
2.3.1五行相生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有相互协调的一面。
规律(五行相生次序图):
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
五行母子关系示意图(举例)
(生我)(我生)
木火土
(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2.3.2五行相克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和制约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相拮抗的一面。
规律(五行相克次序图):
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五行所胜、所不胜关系示意图(举例)
(克我)(我克)
水火金
(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2.3.3五行相乘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
太过----克者太过如:
木旺乘土
引起相乘的原因
不及----被克者太弱如:
土虚木乘
同:
次序相同
相克与相乘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
异
相乘----异常、病理
2.3.4五行相侮
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相侮次序与相克相反。
太过----被克者太过如:
木旺侮金
引起相侮的原因
不及----克者太弱如:
金虚木侮
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异常相克现象,皆因太过
相乘与相侮的异同不及引起
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
异
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
五行相乘相侮示意
3.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①按五行的特性来分别脏腑器官的属性
②以五脏生克制化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资生和制约的关系
木—曲直、条达、向上、向外、生长、舒展
肝—条达、舒畅—主疏泄,恶抑郁遏制
火—温热、炎上、蒸腾、热烈
心—禀阳气
土—敦厚、生化万物
脾—运化水谷、气血生化源泉
金—清肃、收敛
肺—肃降
水—润下、寒凉、下行、闭藏
肾—主水、藏精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肝藏血济心之阴血(木生火)
心阳温煦有助脾之运化(火生土)
脾运化精微上输于肺(土生金)
肺金肃降以助肾主水、纳气(金生水)
肾藏精滋养肝之阴血(水生木)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肝疏泄助脾之运化(木克土)
脾健运止肾水泛滥(土克水)
肾水上乘防心火亢盛(水克火)
心阳温煦防肺金清肃太过(火克金)
肺金清肃防肝升发太过(金克木)
应当指出的是,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以五行的特性及其生克规律来论述的。
然而五脏的功能是多样的,其相互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说明五脏的所有功能,而五行的生克关系也难以完全解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
因此,在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时,不能囿于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理论。
v五脏病变时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解释。
①母病及子
②子病犯母
③相乘为病
④相侮为病
3.3治疗方面
①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A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治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举例):
培土生金法
B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
②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第二章藏象学说
第一节概述
藏象的概念
中医学对脏腑的划分及脏腑功能特点
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教材P22页7行)。
脏腑—内脏的总称。
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中医脏器的名称虽与西医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
中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
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
中医的脏和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
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
而西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
第二节心
心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解剖之心居于胸腔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
五行属火。
心为君主之官
心的主体功能:
一、心主血脉二、心藏神
心的联属功能:
①开窍于舌②在体合脉③其华在面④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主血脉
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教材P22页倒11行)。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A心气充沛B血液充盈C脉管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1.面色红润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心气衰竭:
血行停止,心脏搏动消失,生命终
心火旺:
面色舌红,脉数,心胸烦热
心血虚:
面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常觉心悸、心慌
心脉瘀阻:
面色、舌色较暗,舌有瘀斑,脉涩或结、代脉,胸前区常闷痛
二、心藏神
神:
广义: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
人体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活动的功能(教材P22页倒5行)。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一)心藏神的概念内涵
病理生理学
中医所谓的心解剖学归类标记标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哲学思辩
心藏神:
中医将现代医学中脑的功能主要归属于心,而分属于五脏。
人体精神活动的调节是以心脑为主的,多脏腑相互协调的共同作用。
(二)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
“主明则下安”。
2.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任物者谓之心”
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五志唯心所使也”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
心藏神功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方面
心本身阴阳气血失调、火热、痰饮、瘀血等病理因素心藏神功能失调
1.心主宰脏腑形窍功能失调“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2.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异常
治疗方面
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瘀、祛痰开窍
三、心与体窍液的关系
(一)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二)心开窍于舌
(三)心在液为汗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光彩之意。
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面色青紫或晦暗
2、在窍为舌
舌---司味觉;
协助吞咽、发音。
心气通于舌→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
心火上炎→舌生疮糜烂
心血不足→舌色淡而无光
心血瘀阻→舌色青紫
3、在液为汗
汗---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
心神调控汗液的分泌和排泄。
心阳虚自汗,心阴虚盗汗。
治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现代医学而言,汗主要是水和无机盐,属水电解质体系。
在临床可见,对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最为敏感的就是心脏。
严重者常可导致心律不齐,心率失常,心悸等。
水电解质平衡是维持心脏正常机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
备注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第三节肺
肺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解剖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又称“华盖”
肺五行属金。
肺为相傅之官
肺的主体功能:
一、主气,司呼吸二、主宣发和肃降三、通调水道
肺的联属功能:
①开窍于鼻②在体合皮③其华在毛④在液为涕
肺与大肠相表里
一、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主一身之气: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气的生成(宗气)
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异常:
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咳嗽气喘,气虚、甚至呼吸停止生命告终。
二、肺主宣发和肃降
A.呼出体内的浊气
宣发B.将精微和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
C.宣散卫气
肃降B.将精微和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
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的作用。
肺失宣发→胸闷,鼻塞,无汗,皮肤水肿。
肺失肃降→咳喘气逆,小便不利、面目水肿。
三、肺通调水道
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教材P24页17行)。
《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
肺失宣降:
A失于宣散:
无汗,皮肤水肿
B失于肃降:
小便不利,水肿
四、肺与体窍液的关系
(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二)肺开窍于鼻
(三)肺在液为涕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
(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
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2、在窍为鼻
鼻---司嗅觉、通气。
肺之精气上通于鼻→嗅觉灵敏,通气畅顺。
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嗅觉失灵。
3、在液为涕
涕---鼻粘膜的分泌液。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肺阴不足→鼻干
肺寒→鼻流清涕
肺热→鼻流黄浊涕
⏹从上述肺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的肺,主要指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和肺),但与体液调节,血液循环有一定关系。
因此,在临床上呼吸系统疾病大多宜从肺治;
一部分体液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及一部分皮肤病,也和肺有关,有时要考虑用治肺的方法进行治疗。
第四节脾
脾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解剖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五行属土。
脾为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