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0280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

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

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

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闻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表面粗糙程度

掂轻重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谁轻谁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圉的物体》单元第二课。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轻重、形状、流动性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一一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整套教科书中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但还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

教科书共3页(5,6,7三页),分为4个部分。

1•聚焦

教科书直接提出了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物体特征一一轻重。

通过“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

”来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探究主题,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的方法的原有认识,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教科书出示了5个物体: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形状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且比木块大的球体。

探究前,学生要先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教师要强调预测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要对学生的预测结果事先做出判断。

教师需要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同质地但大小不同的橡皮的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实际上,这也是对“密度”概念的前概念调查。

接着,教科书用1幅图提示了可以用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

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之后,教科书乂用1幅图提示可用标准物称量的方法排序,比如回形针。

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标准物比较合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说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研讨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对三次排序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三种方法的优劣。

笫一种方法是根据经验预测。

我们希望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其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是不可靠的。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要两两比较。

我们希望学生发现,这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因此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如果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笫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

测量后,记录下回形针的个数:

通过比较回形针的个数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4.拓展

教科书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组物体,问题指向核心概念“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隐含指向“不同材料的物体密度不一样”。

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要根据之前的探究结果,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就可以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筷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学情分析】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第1课的观察活动中,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可以用扌店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

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种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

针对一年级学生,教科书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讣等多种手段,完成对5种物体的轻重排序。

教科书用图片的方式提示了用回形针(标准物)称量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5种物体。

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其他的测量方法。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物体的轻重是可以被测量的。

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

2.科学探究目标

知道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度不同。

认识到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感受到工具的使用比主观感受更准确。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预测、掂量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增强探究物体轻重的欲望,并寻求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工具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简易天平(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每组3张记录单。

—、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

“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于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儿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釆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

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乂是如何预测的?

”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儿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谁轻谁重

干预物体的重量

掂量物体的重量

称量物体的重量

第3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圉的物体》单元第3课。

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一一质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

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一一摆放,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

“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

”主要LI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1•聚焦。

教科书先是点出了本课的研究主题,“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

”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研究U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它占据的空间的。

21教育网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主要做法是把4种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分两个探究活动:

(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

(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

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

平铺的数量不同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一定会观察到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比如“躺着”或“立着”),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

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21cnjy.com

3.研讨。

主要围绕“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

”这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物体形状的特殊性会对装入盒子中的数量产生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用记录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一年级孩子已经具有“物体常见形状”的初步认识,能通过简单的感性比较判别物体的形状和对应容器的形状、体积的关系,但如何更巧妙、合理的根据不同物体的特点利用空间的科学认知能力还不足,对科学认同物体的特征与有限空间的“相关性”认知障碍较大。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1.小组:

透明小方盒子每组3个;

正方体小木块10个、球体小木块6个、长方体小木块20个;

圆形水槽每组1个,塑料文件袋每组1个,实验记录单每组1张。

2.全班:

课件、螺母状木块14个、1个透明小盒子、1个圆形卡纸、1个小篮球。

3.教师:

厨师帽1个、蛋糕卡片板书。

—、聚焦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儿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儿种物体吗?

2.出示另外两种物体一一木块和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3.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4.提出问题。

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

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

“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

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那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東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斑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

“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

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

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

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

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

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

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

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的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

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

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方“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

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望料块和乒兵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兵乓球和木块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

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

说说你的看法。

认识物体的形状

乒乓球

木块

螺母

橡皮

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目标:

1.让学生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让学生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让学生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让学生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让学生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让学生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让学生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让学生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让学生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具:

写有编号的7种物体、记号笔、画有圆圈的白纸、PPTo

学具:

乒乓球、塑料球、木块、小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塑料杯、铅笔、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

(播放课件,选儿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

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

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斑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

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珪展示,不便于交流。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儿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聊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

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记录单。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

是哪些方面的分类?

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给物体分类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

第5课《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活动:

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

2.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

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

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

1.让学生知道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让学生知道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

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1.让学生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让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让学生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为学生准备:

一瓶水、一瓶洗发液、相同的透明小瓶2个'

不同形状的容器、木块、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教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导入:

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

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

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设计意图:

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握情况。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

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儿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再次对前四课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