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6645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5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Word文件下载.docx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Word文件下载.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Word文件下载.docx

设计单位

北京首都工程建筑

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温州东瓯建设集团

有限公司

投资总概算

2000万元

环保投资

总概算

200万元

比例

10%

实际总投资

实际环

保投资

验收监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2003年10月1日;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2005年12月1日;

(4)《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2号,2010年1月1日。

(5)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环境保护部令第3号,2008年12月6日;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6)《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2011年5月1日;

(7)《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3号,2002年2月1日;

(8)《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0〕38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0年2月22日;

(9)《关于放射性药品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2015年第2号,2015年1月8日;

(10)《浙江省放射性同位素转移使用备案规定》浙环函〔2011〕8号,2011年1月5日;

(11)《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1993);

(12)《表面污染测定第1部分:

发射体(Eβmax>0.15MeV)和发射体》(GB/T14056.1-2008);

(13)《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

(14)《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89号,2011年12月18日;

(15)委托竣工验收监测技术服务咨询合同;

(16)《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PET-CT和直线加速器等医用辐射装置项目(扩建)环境影响报告表》,2011年6月;

(17)《关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关于PET-CT和直线加速器等医用辐射装置项目(扩建)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浙环辐〔2011〕69号,浙江省环境保护厅,2011年9月6日。

验收监测目的

(1)检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辐射安全许可制度执行情况。

(2)检查环评文件及环评批复文件要求的各项辐射防护设施的实际建设、管理、运行状况及各项辐射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3)通过现场监测及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评价,明确项目是否符合辐射防护相关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项辐射防护设施和措施的有效性;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

(4)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管提供依据。

(5)为建设单位日常管理提供依据。

验收监测标准、标号、

级别

1、验收监测执行标准:

验收监测执行标准与该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一致。

(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①剂量约束值

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

5mSv/a;

公众照射剂量约束值:

0.25mSv/a。

②β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控制区:

40Bq/cm2,监督区:

4Bq/cm2。

(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

6.2机房应有足够的使用面积。

6.3摄影机房中有用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侧墙壁应有1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

设于多层建筑中的机房,天棚、地板应视为相应侧墙壁考虑,充分注意上下邻室的防护与安全”。

(3)《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GBZ180-2006)

4.2剂量目标值

①机房外的人员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剂量小于0.25mSv(相应的周有效剂量小于5µ

Sv)。

②在距机房外表面0.3m处,空气比释动能率小于7.5μGy/h。

(4)《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26-2002)

本标准规定了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人体治疗时的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能量在50MeV以下的加速器的生产和使用。

(5)《放射性废物的分类》(GB9133-1995)

第5款,第I级(低放废液):

浓度小于或等于4×

106Bq/L;

第Ⅱ级(中放废液):

浓度大于4×

106Bq/L,小于或等于4×

1010Bq/L;

第Ⅲ级(高放废液):

1010Bq/L。

第6款,含有半衰期小于或等于60d的放射性核素的废物,按其放射性比活度水平分为二级。

第I级(低放废物):

比活度小于或等于4×

106Bq/kg;

第Ⅱ级(中放废物);

比活度大于4×

106Bq/kg。

(6)《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

6.1使用治疗量发射γ射线放射性药物的区域应划为控制区。

用药后患者床边1.5m处或单人病房应划为临时控制区。

控制区入口处应有GB18871规定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除医务工作人员外,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患者也不应该随便离开该区。

6.2配药室应靠近病房,尽量减少放射性药物和已给药治疗的患者通过非放射性区域。

6.3根据使用放射性药物的种类、形态、特性和活度,确定临床医学治疗病房的位置及其放射防护要求。

6.4接受放射性药物治疗的患者应使用专用便器或者设有专用卫生间和浴室。

(7)《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133-2009)

5.1放射性废液

5.1.1使用放射性核素其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等于或大于2×

107Bq的临床核医学单位和医学科研机构,应设置有放射性污水池以存放放射性废水直至符合排放要求时方可排放。

放射性污水池应合理选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渗漏措施。

5.1.2产生放射性废液而可不设置放射性污水池的单位,应将仅含短半衰期核素的废液注入专用容器中存放10

个半衰期后,经审管部门审核准许,可作普通废液处理。

长半衰期核素的废液,应专用收集存放。

5.1.3经审管部门确认的下列低放废液可直接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普通下水道;

每月排放总活度或每一次排放活度不超过GB18871-2002中8.6.2规定的限制要求,且每次排放后用不少于3倍排放量的水进行冲洗,每次排放应做记录并存档。

6.1废物收集

6.1.1按第4.2条放射性废物分类和废物的可燃与不可燃、可压实与不可压实、有无病原体毒性,分开收集废物。

6.1.2供收集废物的污物桶应具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

警示标志。

污物桶放置点应避开工作人员工作和经常走动的区域。

6.1.3污物桶内应放置专用塑料袋直接收纳废物,装满后的废物袋应密封,不破漏,并及时转送贮存室,并放入专用容器中贮存。

6.1.5每袋废物的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1mSv/h,重量不超过20kg。

2、验收监测参照标准: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

①具有透视功能的X射线机,机房外0.3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μSv/h。

②CT机、乳腺摄影、口内牙片摄影、牙科全景摄影、牙科全景头颅摄影和全身骨密度仪机房外0.3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μSv/h。

其余各种类型摄影机房外的人员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剂量约束值应不大于0.25mSv。

《密封放射源及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14-2006)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使用单位应有密封源的帐目,设立领存登记,状态检查,定期清点,钥匙管理等防护措施。

根据密封源类型、数量及总活度,应分别设计安全可靠的贮源室、贮源柜、贮源箱等相应的专用贮源设备。

贮源室应符合防护屏蔽设计要求,确保周围环境安全,贮源室应有专人管理。

贮源室应设置醒目的电离辐射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

在加速器迷宫门外、控制室和加速器机房墙外30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

穿越防护墙的导线、导管等不得影响其屏蔽防护效果。

治疗室和控制室之间应安装监视和对讲设备。

治疗室应有足够的使用面积,新建治疗室不应小于45m2。

治疗室入口处必须设置防护门和迷道,防护门应与加速器联锁。

相关位置应安装醒目的照射指示灯及辐射标志。

治疗室通风换气次数应不小于4次/h。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

总β排放限值:

10Bq/L。

验收监测范围

验收监测范围与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致,即各机

房周围50m区域。

表2工程基本情况

2.1项目概述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位于府学巷2号,前身为创建于1919年的“瓯海医院”,为省属三级甲等医院。

由于温州医学院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作为其附属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14年1月正式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目前配置有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DSA、CT、ERCP(内镜胰胆管造影)和磁共振等医疗设备,以上设备均已于2007年完成了现状环境影响评价,于2008年3月28日取得了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关于该医院现有辐射诊疗设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浙环辐〔2008〕30号),并于2015年2月3日向浙江省环境保护局申领了《辐射安全许可证》(浙环辐证[C0014](00644)),许可范围为:

使用Ⅴ类放射源和Ⅱ类、Ⅲ类射线装置,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目前该院核技术应用已获许可的项目规模为Ⅱ类射线装置11台,Ⅲ类射线装置16台,放射性同位素2种(22Na、18F)。

实际应用项目规模为Ⅱ类射线装置7台,Ⅲ类射线装置8台;

共使用22Na、18F放射性同位素2种;

其中本次拟验收的规模为Ⅱ类射线装置3台,Ⅲ类射线装置1台,放射性同位素2种(22Na、18F)。

为了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需新增和更新PET-CT、直线加速器、定位CT等设备。

根据国家有关管理规定,该项目的实施需编制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为此该医院于2011年对本次拟验收的射线装置等项目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新增配的一台PET-CT、直线加速器和定位CT,以及本次更新的2台DR和1台DSA,编制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PET-CT和直线加速器等医用辐射装置项目(扩建)环境影响报告表》。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以“浙环辐〔2011〕69号”文对上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予以批复。

扩建项目于2011年9月开工建设,2011年12月项目竣工。

受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委托,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于2015年7月开展该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

在现场监测、检查的基础上,编制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

续表2 工程基本情况

2.2工程地理位置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位于府学巷2号,其东侧靠近园西路,南侧靠近府学巷,西侧靠近九柏圆头路,北侧靠近公园路。

本项目拟新建的PET-CT机房和定位CT机房利用医院现有的自行车库西侧部分,位于医院中央,距北侧的病房大楼约20m,西侧的医药技房约20m,南侧的病房大楼约15m,其地理位置见图2-1。

本项目所在地

图2-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地理位置图

2.3项目内容及规模

根据“浙环辐〔2011〕69号”文,本扩建项目内容及规模包括新增医学应用18F和7枚22Na密封源,PET-CT、直线加速器和定位CT1台,更新DR2台和DSA1台。

由于医疗保健中心更新的1台DR和门诊楼更新的1台DSA需搬迁至新院区使用,故这部分项目暂不列入本次验收监测内容。

本次拟验收的项目内容及规模包括:

环评及验收阶段项目内容及规模对比情况见表2-1、表2-2和表2-3。

表2-1环评和验收阶段项目内容及规模对照表

序号

设备名称

环评阶段

竣工验收监测阶段

型号

主要技术指标

类别

数量

(台)

位置

备注

目前位置

许可情况

是否列入本次验收

备注

1

直线加速器

Elektasynergy

15MeV

原模拟定位机房

新增配

Elektasyneugy

6MeV

已获许可

列入本次验收

2011年环评批复,厂家将最大能量限至6MeV。

2

定位CT

LispeedPro16

150kV

新建机房

BrillinanceCTBigBore

140kV

一楼模拟定位机房

2011年环评批复。

3

DSA

ALLURAXPERFD10

120kV

门诊二楼DSA室

更新

ALLURAXPERFD10

新院心导管室

不列入本次验收,另行验收

2011年环评批复,设备搬迁至新院区。

4

DR(X光机)

DIGITALDIAGNOSTVR

医疗保健3中心

医疗保健中心

2011年环评批复,设备需搬迁至新院区。

5

DIGITALDIAGNOSTVR+TH

门诊三楼放射科

6

PET-CT

Gemonitf

140KV

PET-CT机房

表2-2环评和验收阶段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对照表

核素

名称

环评、许可规模

2014年日最大使用量(Bq)

2014年总使用量

(Bq)

日最大操作量

年最大用量

18F

109

4.7×

1011

外购

表2-3环评和验收阶段密封源使用情况对照表

放射性活度

物理、化学性状

贮存

方式

分类

情况对照

22Na

3.7×

106Bq/枚

1枚

22Na的半衰期为2.60年,毒性分组为中毒组。

主要发射0.196keV的β射线(90.55%)和2.20MeV的退激γ射线(9.45%)。

共4.07×

106Bq(0.16mCi)

源库

Ⅴ类

已获许可,未超过环评规模

PET

校准源

0.37×

6枚

2.4总平面布置

该医院各射线装置机房总平面布置见图2-2~图2-5。

府学巷小学

住宅

医药技房

病房

图2-2医院总平面布置图

控制管理区

监督管理区

受药点

图2-3PET-CT、定位CT机房平面布置图

DR机房

图2-4门诊3楼DR机房平面布置图

拟验收机房

图2-5直线加速器机房平面布置图

表3工艺流程和污染源

3.1PET-CT

(1)工作原理

PET-CT是目前国际上最尖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是目前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人体功能显像的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

PET-CT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加速器生产的超短半衰期同位素,如18F、13N、150、11C等作为示踪剂注入人体,参与体内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

这些超短半衰期同位素是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利用它们发射的正电子与体内的负电子结合释放出一对γ光子,被探头的晶体所探测,得到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活体断层图像,以显示人脑、心、全身其它器官及肿瘤组织的生理和病理的功能及代谢情况。

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手段,PET-CT可以从体外对人体内的代谢物或药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动态检测,成为诊断和指导治疗各类肿瘤疾病、冠心病和脑部疾病的最佳方法。

PET-CT的发展及其成功的临床应用是当代高科技医疗诊断技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PET-CT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肿瘤三大领域。

在临床应用方面:

PET-CT是非常灵敏与特异的诊断心脏病的工具;

PET-CT对脑肿瘤、癫痫、痴呆、帕金森病、抑郁症、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诊断、疗效观察具有独特的作用;

PET-CT在肿瘤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体应用有:

良、恶性的鉴别;

评定恶性程度;

临床分期;

寻找原发灶和转移灶、评价疗效和确定是否复发。

(2)操作流程

根据确定的放射性同位素注射剂量,定量购买放射性同位素,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确定病灶部位。

(3)污染因子

该院PET-CT扫描室内安装一台具有多排CT定位功能的PET扫描仪,用于对病人进行正电子断层扫描检查,受检病人使用的为18F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该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产生能量为511KeV的γ射线。

扫描仪CT定位时X线球管管电压一般采用140kV,在通电并处于扫描状态下产生X射线。

病人离院将对周

围的公众造成短暂的辐射照射。

因此18F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进入人体后产生的γ

续表3 工艺流程和污染源

射线和PET扫描定位仪运行状态下产生的X射线为该院核医学场所的主要污染因子。

3.2直线加速器

(1)性能参数

X射线最大能量:

6MeV。

(2)工作原理

医用直线加速器是产生高能电子束的装置,为远距离放射性治疗机。

当高能电子束与靶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韧致辐射,即X射线,其最大能量为电子束的最大能量。

因此,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既可利用电子束对患者病灶进行照射,也可利用X线束对患者病灶进行照射,杀伤肿瘤细胞。

典型医用直线加速器见图3-1。

图3-1典型医用直线加速器示意图

(3)操作流程

a.进行定位。

先通过模拟定位机对病变部位进行详细检查,然后确定照射的方向、角度和视野大小,拍片定位。

b.制订治疗计划。

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性质、部位和大小确定照射剂量和照射时间。

c.固定患者体位。

在利用加速器进行治疗时需对患者进行定位,标记,调整照射角度及射野。

d.开机治疗。

(4)污染因子

由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可知,电子枪产生的电子经过加速后,高能电子束与靶物质相互作用时将产生高能X射线。

这种X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

由于直线加速器的最大X射线能量为6MeV,故不需考虑感生放射性问题。

因此,本项目直线加速器在开机期间X射线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为臭氧。

3.3定位CT和DR

定位CT和DR均为采用X射线进行摄影的技术设备。

由X射线管和高压电源组成,其典型X射线管结构详见图3-2。

图3-2典型X射线管结构图

定位CT是一台X射线装置。

它利用X射线对人体不同组织的穿透力不同的原理,寻找病灶部位、形状及体积并予以定位、摄影。

经过加速器控制系统的数字化仪表,将影象数据输入计算机,精确划定靶区位置及范围,以供制订治疗方案时使用。

定位CT影象产生过程见图3-3。

图3-3定位CT影象产生过程示意图

DR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不同组织穿透力不同的原理,寻找病灶部位、形状及体积大小并予以定位、摄影,它用X线胶片代替荧光屏,永久记录被检部位影像的一种设备,这种方法比透视能发现更多有诊断价值的信息。

定位CT:

确定患者体层摄影的体位,扫描定位,投照摆位,屏气曝光。

扫描过程中,X线球管连续地发射X线,扫描床持续同步前移,实现无间断容积数据采集。

DR:

依据X线检查单,核对摄影部位,确定投照条件,患者摆位,有时需屏气,曝光。

由X射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X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

因此,该院使用的X射线装置在非诊断状态下不产生射线,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线状态时才会发出X射线。

因此,在开机期间,X射线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因子。

3.4密封源

本项目PET中心使用6枚0.37×

106Bq和1枚3.7×

106Bq的22Na校准源,为PET配套使用,共4.07×

106Bq(0.16mCi),平时都存放在铅屏蔽容器中。

22Na放射源模拟注射同位素药物的人体,用于探头采集均匀性和能峰的校准。

a.将22Na放射源放置在病床上;

b.做放射源透射的质量控制;

c.进行病人检查,采集病人体内核素发射的射线,然后再采集校准源的透射线;

d.将源卸下,放入放射源存储室内。

22Na放射源衰变放出γ射线,所以本项目以其γ射线为主要污染因子。

3.5放射性同位素

目前该医院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为PET-CT项目使用18F一种核素。

18F用于PET-CT各器官显象诊断。

医院视病人需要,直接外购放射性同位素药剂供患者使用。

各放射性核素的性能参数及用途见表3-1。

表3-1同位素性能参数见及用途

半衰期

衰变类型

毒性

Eγ主要

(keV)

用途

1.83h

β+

低毒

511

诊断

当受检病人注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