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0276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文档格式.docx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文档格式.docx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三、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

因此,从全诗的结构来看,“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诗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抓住“诗眼”命题往往可以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①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②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解答古诗歌“诗眼型”题目的方法

1.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诗歌鉴赏“综合表述型”解题方略

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

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常见设问方式:

1.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2.请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词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

第二,选好自己的答题角度。

第三,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

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

失误提醒:

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

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

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

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

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

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

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

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

诗歌的表达技巧——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不同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其特点是:

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例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这首诗的白描手法体现在什么地方,有何效果?

第一步,先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的效果、体现的意境或抒发的感情。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如琵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借助意向、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

2、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

(1)答题步骤。

分三步:

①点特点:

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

②析例句: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③明作用:

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2)答题套路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

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语言特色型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

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

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③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用 典

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二是用典的作用。

(1)按引用内容分:

引用历史故事、引用前人诗句。

A.引用历史故事(用事):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B.引用前人诗句(用诗):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按表现形式分:

①明用典故 如: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明用《史记·

冯唐列传》中的故事,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②暗用典故 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暗用《楚辞·

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

“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③正用典故 如: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

窦章传》言:

“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

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这里有自比的意味。

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

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

④反用典故 如: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1.诗中作者大量引用典故,有何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诗歌中作者为什么引用这一典故?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样的典故。

2.结合诗句阐释使用典故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是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

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1.诗的哪一句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所设问题可以涉及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刻画作者的形象等方面。

1.两首诗都是写×

×

,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答。

2.两首诗的题目相同,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两首诗同写×

,两首诗歌中的×

各有什么特点?

4.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什么相同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

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

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

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咏物诗

1.咏物诗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

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咏物诗。

2.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本质特征,托物言志又叫“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是指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品格志向。

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明品格高洁的人不需任何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通过餐风饮露的秋蝉形象,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也流露了“飞难进”而欲飞、“响易沉”而仍欲响的不甘沉沦的奋进精神。

李商隐的《咏蝉》中“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展示了一个怀才不遇、生活清贫的正直文人形象,谴责了当时整个政治集团。

三位诗人均借咏蝉比兴,寄托个人不同身世遭遇。

3.咏物明理是指凭借外物阐明某种道理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和咏物明理共同点:

表意依托于物而意旨含蓄蕴藉。

两者不同点:

托物言志重在抒写主观情志;

咏物明理重在说明客观道理。

如罗隐咏物明理诗《泾溪》:

“泾溪石险人兢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借泾溪行舟阐明了安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行舟安全取决于驾舟人重视程度的道理。

4.咏物诗除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外,还兼用拟人、比喻、双关等修辞,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

如于谦的《石灰吟》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写石灰来之不易,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的性格;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以拟人手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展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

末句中“清白”一语双关,画龙点睛,既指出石灰外部色彩,又高度概括了诗人崇高清白的人格。

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的心愿和高洁磊落的襟怀。

解题步骤: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联想和想象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想象和联想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

1.诗中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准确指出诗中用了联想或想象手法。

意境类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1.“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2.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题格式:

体会意境:

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

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

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情感主旨类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重要的环节。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所谓的“评价”,大多只要求判断写了什么,进而对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做出判断,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考题还是不多,少数考题即使涉及这一层次,也多是开放性题目,考生可以任选一面做答,只要言之成理就可。

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多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热爱祖国及其山水,忧国忧民;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

咏史规劝统治者,揭露社会黑暗;

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

抒发个人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恰淡、闲适等情感。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4.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1.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总分总式)

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采用的做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乐景写哀情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会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

乐景?

愁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3.这首诗歌的第几联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烘托、渲染

1.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

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

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①以物烘托人。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②以人烘托人。

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③以物烘托物。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山林”之静。

又如“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2.渲染:

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渲染的对象。

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

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3)渲染的原则。

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1.第几联(颔联、颈联、尾联)是如何渲染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对 比

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方式虽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比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准确把握这一手法,对我们鉴赏诗歌无疑是有帮助的。

1.请分析对比手法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