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 荷花淀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0939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2 荷花淀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12 荷花淀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12 荷花淀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12 荷花淀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12 荷花淀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2 荷花淀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 12 荷花淀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2 荷花淀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12 荷花淀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

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2.荷花淀派:

孙犁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淳朴,充满诗情画意,文学界称之为“荷花淀派”。

四、名篇名句

那一望无边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剖析:

这个细小的动作表示她受到了震动,吃惊而内心不平静,但又极力使自己镇定。

这个细节描写表明了她对丈夫将要离开感到突然和震惊。

但是她又是一个识大体的人,她性格坚强,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细节生活化,有真实感。

2.“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

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在战争年代,被敌人活捉,对一个年轻妇女来说,就意味着被羞辱的命运。

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最担心的、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种情况。

况且,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

丈夫要求妻子去拼命,这也正是爱妻子的表现。

这一句尤其使水生嫂意识到了自身的危险和现实的严酷。

此时的眼泪是面临分别的悲伤的眼泪,也是对丈夫深爱自己的感动的眼泪。

这段话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忠贞爱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3.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多么闲适的生活场景,流水的声音、水面的菱角无不透露出生活的美和悠闲,宁静中想着没有遇见的丈夫,无聊地打发时间。

但这也预示着危险的到来,“山雨欲来风满楼”。

4.那一望无边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像“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像“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更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5.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当“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全神贯注地瞄着敌人射击时,妻子们却在紧张的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使整个场面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一个“长”字,活化出游击队员们游泳本领的高超,表达了对战士们的赞美。

二、重点语段

1.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至“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这一段是极富浪漫色彩的语言描写,只是通过极其精练的语言,就刻画出一群妇女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作者功底之深厚可见一斑。

五句对话反映出五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概括如下:

文静内向、质朴憨厚、稳重谨慎、性急冒失、忸怩羞涩。

这几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看主要起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就人物形象而言,起了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作用。

这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孙先生的独到之处,即善于通过青年女性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和精神面貌。

这段文字读起来很有味,几名抗日战士的妻子惦念丈夫而又顾及抗属荣誉的情态跃然纸上。

文字明白如话,逐字逐句去抠是不必要的,让学生从中抓住最关键的一个词,才是一个引发阅读兴趣的突破点。

答案当然是不太“光彩”的“偷偷”二字。

试想,女人们又“藕断丝连”,又顾及在丈夫、村人面前的尊严,不“偷偷”又怎么办?

再想想,“水面没有一只船”,为什么呢?

倘若到处是民船呢?

鬼子的船为什么会这时候来?

可不可以设想一下,区小队早有情报,早有布置,对周围各村领导早有某种关照,伏击区早已是一个封锁了的预定的战场,那么,女人们的小船怎会意外的闯入呢?

好了,有了“偷偷”二字,就一切全在情理之中了。

这种阅读,虽不必字字抠到,却必须扣住少数字句抠尽前后情节的关联。

2.从“小船拼命往前摇”至“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本段写一次荷花淀伏击战,但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使人感受不到通常那种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惨烈景象。

因为本篇小说的主题不在表现战争的残酷,而在表现解放区普通劳动妇女的成长。

这样处理也是为了更加集中地去表现被战争本身的残酷所忽略的原本的生活之美。

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并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环境描写

小说先是对优美的夜景作描写。

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画面。

这段著名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即环境)、时间,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

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小说通过水生嫂的眼睛来写淀上风光,这幅画面描写是清新、明丽的,色调是清净、银白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

在水生嫂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

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

这样,情景相生,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另外,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以及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小说中还有两处景物描写:

一处是几个妇女到马庄探夫未遇,羞红着脸,摇船归途中的正午淀上风光,“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进一步勾画出白洋淀伏击战的典型环境,也为下面到来的激烈战斗蓄势;

另一处重要描写是“那一望无边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里的景物描写暗示了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同时对荷花形象传神而充满寓意的描写还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箭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的粉妆妇女们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

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

首先,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渲染了气氛;

其次,起烘托作用,以景显情,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最后,景物描写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合作探究

问题:

荷花淀派小说的特点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荷花淀派小说被誉为“诗体小说”。

请以“荷花淀派探究”为主题,感受那清新淡雅的荷花香味。

导思:

以阅读和研究孙犁的作品为主,阅读和研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人的作品为辅。

探究:

分组查阅孙犁等荷花淀派作家的代表作,认真阅读,初步探究,做好笔记。

然后查阅有关这些作品的赏析评价材料,进一步了解探究。

最后交流总结。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2长亭送别示范教案粤教版必修5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又一朵奇葩,以崔莺莺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喊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代强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语言精彩华美、生动活泼,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有极强的鉴赏价值。

因此,本文的教学要着重于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切实体味剧中的人物美、意境美。

本文将采取朗读式、点评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拟定二课时。

第一课时:

简介作者、背景,了解情节梗概,把握戏剧冲突焦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

鉴赏剧中精彩词曲,领略戏剧凄婉动人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老夫人与崔莺莺的戏剧冲突。

教学难点

品味鉴赏戏剧中的词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

2.品味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欣赏人物之美、意境之美。

过程与方法

1.作探究,分析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

2.品味鉴赏,体会戏剧中词曲的艺术魅力。

3.分角色朗读,感受戏剧语言美与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戏剧主人公纯真细腻的情感世界,正确理解崔莺莺的爱情追求在当时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从古到今,歌颂咏叹它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西厢记》就是其中一部经典之作,郭沫若说:

“《西厢记》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纯真执著的爱情感动着无数青年男女,而剧中的美妙曲词也倾倒了许多作家。

作者是谁呢?

(齐声)王实甫。

推进新课

有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一下本折戏共描写了哪三个场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老师巡视指导)

课文写了三个场景:

(一)奔赴长亭: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二)长亭饯别: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三)临别叮嘱:

【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

很好,“长亭送别”这折戏,戏剧的矛盾冲突的焦点是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

集中在老夫人、张生、崔莺莺对待科举功名的态度上。

老夫人对待科举是什么态度?

老夫人是什么性格?

(学生小声议论)

崔夫人重视科举,她不是考虑女儿的幸福,而是考虑到“休辱没了俺孩儿”。

性格呢?

顽固保守、势利。

在子女的婚姻上老夫人看重的是什么?

老夫人在女儿婚姻的问题上讲究门当户对,从不考虑女儿个人意愿和幸福,更不要说尊重女儿的爱情追求了。

说得很好。

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欧洲封建阶级中的婚姻关系时曾指出:

“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

至多只是在浪漫事迹中,或者在不受重视的被压迫阶级中,才有这样的事情。

”“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

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

”在旧中国,老夫人的形象也是有典型意义的。

昭君出塞,就是由于政治原因;

《红楼梦》中探春远嫁,就是为了家族利益。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贵族阶层子弟择偶的标准是门第、财产、权势。

老夫人把女儿的婚姻与家世利益联系了起来。

她是典型的封建家长。

而张生及小姐却要冲破这一藩篱。

我们先来思考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翻阅课文并轻声议论)

我认为小姐鄙视功名,重视爱情。

她只希望两人常相厮守。

崔莺莺轻视功名利禄,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很不满,对张生依恋但又很担忧,她痛苦、怨愤、缠绵、多情、愁肠百结。

如莺莺唱词【幺篇】中的“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里莺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莺莺的言外之意是张生你和我结婚以后,我们妻荣夫贵,琴瑟和谐,希望能白头偕老,不要分开。

这样讲我觉得还不够。

俗话说“夫荣妻贵”,莺莺既系相国小姐,已具身份,那么张生无须上京博取功名,亦可凭相国女婿的身份而富贵。

这里有埋怨之意。

埋怨谁?

老夫人,就是她母亲。

文中还有哪些唱词或对白反映了莺莺这样的心态?

(学生阅读课文,动笔标注信息点)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说明莺莺把“及第”看作是“蜗角”“蝇头”般的名利,形象地表达了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言外之意是“即使驳落,也要回来”,这当然是针对老夫人的了,她根本不把老夫人放在眼里,反映了莺莺倔强的叛逆性格。

这只能表明莺莺的重别离轻功名的。

张生“得官不得官”,是否“状元及第”对她来说是次要的,她想到的是相思苦、别离情,她恨的是“拆鸳鸯在两下里”的老夫人。

这些话是莺莺私下里跟张生说的还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

这些话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它不仅表现了莺莺对老夫人的怨恨和倔强的反抗精神,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向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的挑战,真是力透纸背。

莺莺无疑是封建时代不可多得的“离经叛道”的艺术形象。

这的确显示莺莺蔑视功名利禄,不过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莺莺的进步性。

在封建社会,一个相国小姐要“离经叛道”,谈何容易!

她说“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主要是担心事情再生变故,怕老夫人又赖婚,更怕张生抛弃她,这才说“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我们若把莺莺要张生快快回来的话看作是她思想上的高度地步,我以为实在是揠苗助长的说法。

这只是莺莺作为女性必有的担心。

她当时对张生的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进步,是谁“拆鸳鸯在两下里”?

是老夫人,因此她对老夫人有一肚子的怨恨,只是苦于做女儿的没有顶撞母亲的份儿罢了。

真是体察入微啊!

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这是难能可贵的。

临别前,莺莺嘱咐张生注意水土饮食,注意早眠晚起,全都是生活上的关照,只字不提中举夺魁之事,不仅不提,相反,她认为只要有情人终成眷属,远要比状元及第、金榜题名更为美好。

这说明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并没有和功名富贵纠缠在一起,仍保持着纯洁的一面。

而且她这些话都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也可看出她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不满和反抗。

所以,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以有生命和人性向无生命的封建礼教挑战的里程碑!

面对那个遵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黑洞,《西厢记》石破天惊地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此语一出,即成为千古传唱的不朽名言!

张生对待功名又是怎样的态度?

生[

张生并没有把功名看得很重。

张生有点轻狂,可能因为他很有才气吧;

但又有点痴。

(众生笑)再说,他本来就是进京赶考去的。

分析得很好!

张生的父亲官拜礼部尚书,后来病亡。

张生本来就是上京取应,途中偶遇崔莺莺的。

张生书生气和才子气十足;

为了爱情,他将赶考的事抛之脑后;

为了得到爱情,他只好向老夫人妥协,答应立即动身去赶考。

在离别前,崔莺莺对张生到底有哪些担忧呢?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

(学生阅读课文并用笔标注信息点)

在剧本中,崔莺莺有这样的唱词: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归纳起来,她的担忧有四点:

怕他“停妻再娶妻”;

怕他“一春鱼雁无消息”;

怕他“金榜无名誓不归”;

怕他贪恋异乡花草。

回答得很好!

现在我们思考一下,崔莺莺的形象在我们今天还会不会出现?

她的故事会不会在今天重新上演?

(学生议论纷纷)

会不会?

(齐声)不会!

大家都一致认为不会。

那请说说理由。

(学生议论,气氛热烈)

(抓耳挠腮)肯定不会,很明显不会。

(众生笑)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忧源于哪些社会根源。

我们来对刚才同学回答的四点逐一分析。

(学生沉默,认真思考)

我觉得怕他“停妻再娶妻”。

怕他“一春鱼雁无消息”,这是因为当时的交通、通讯很不发达。

分析得很好。

张生要从博陵赶到京城去赶考,就是要从现在的山西骑着瘦马负笈去京城长安。

生离有时就是死别。

难怪崔莺莺担忧啊!

怕他“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是因为张生是个男人。

(学生大笑)男人往往很倔强,考不到状元,他就宁愿不回家;

另外,即使回去,他知道老夫人也不把他当人。

(学生大笑)

噢,崔家的女婿不易当。

是吧?

(学生笑)另外,这还与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关。

我们一起来看看科举考试的级别、程序。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最低级别的考试在县里,叫“院试”,考取的叫“秀才”;

过三年,秀才到省里考试,叫“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次年,举人到京城应礼部考试,叫“会试”,考中的参加复试,叫“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亲自主持,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叫“状元”。

科举考试如同走独木桥,她真的怕他“金榜无名誓不归”。

那么,“怕他贪恋异乡花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笑)

这可能是信不过张生,你想,张生风流潇洒,又有才气。

怕他见异思迁。

是啊,自古才子多风流。

(师生一起大笑)

综合以上分析,崔莺莺的故事为什么不会再上演呢?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容许一夫多妻。

如果出现金屋藏娇怎么办?

我们可以用刑法。

是用《婚姻法》来保护自己。

现在还有“妇女权益保护法”。

现在不怕他“一春鱼雁无消息”,现在的通讯很发达,不仅有快速的交通工具,还可以发电报、打电话,还可以发Email。

可以紧密跟踪。

现在的高考制度,虽然竞争激烈,但名额很多。

当年的崔莺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她自己的幸福完全交给了自己喜爱的男人。

今天的女子,还等什么张生考试回来,自己去考吧!

(学生掌声)

说得太好了!

我们同学很好地理解了作品。

但毕竟,戏剧是综合的舞台艺术,它综合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表现形式,塑造舞台形象。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纯粹的、真正的艺术品——黄梅戏《西厢记·

长亭送别》。

(播放影片,师生共同欣赏,沉浸在优美的艺术境界中)

课堂小结

好,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本折戏的剧情,老夫人要的是门当户对,是科举功名,为这些她不惜生生拆散张生与崔莺莺使他们忍受离别之苦,而崔莺莺与张生要的是两相厮守的纯真爱情,戏剧冲突就由此产生。

布置作业

《西厢记》的戏剧语言以典雅婉丽著称,里面的曲子与剧情结合营造了一个诗一般的世界,值得我们去品味咀嚼,因此,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选出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并形诸文字。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欣赏分析了《长亭送别》的剧情和人物形象,追求爱情幸福的崔莺莺与张生正处在情浓意迷之时却被老夫人硬生生地拆散,因此,这一折戏中作者通过写景极力渲染了浓重的离情别绪,“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主题之一,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诗文名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

唐代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运用了哪些意象诉说了怎样的离情别意?

老师,我先背诵一遍。

(背)《雨霖铃》写“清秋节”时“伤离别”,写秋色秋思、别境别情,寒蝉凄切、骤雨潇潇、晓风习习,一片哽咽抽泣“肠断声”。

由冷清的字面、惨淡的景象、悲凉的氛围、凄恻的内心,共同熔铸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一哲理性主题。

(学生热烈掌声)

这位同学说得真好!

《雨霖铃》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秋景,酿造意境,渲染了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大胆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订终身。

老夫人知道后,以相国之门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威逼张生“上朝取应”,并气势汹汹地扬言:

“得官呵,来见我;

驳落呵,休来见我。

”无奈,张生只好启程赶考。

课文就从这里开始。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莺莺主唱。

为了把握剧情,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把你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动笔作批注)

几位同学朗读时都充分投入了情感,大家来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齐答)崔莺莺的扮演者。

好,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朗读体会,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

朗读剧本的时候,自己好像走上了舞台,在扮演这个角色,甚至好像与这个人物合二为一,融为了一体,所以,我朗读时表现的情感就自然比较真切了。

哦,进入角色了,可贵,可贵!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戏剧都是诗剧,除了有剧情外,还有优美的诗句,所以我们要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情,领悟作者的才情与风格。

我们接着来欣赏、品评自己最喜欢的曲词。

(学生默读,仔细品味课文)

我最喜欢【端正好】。

这支曲子以疏淡之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

蓝天白云,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作者用如椽之笔,由上而下,从耳边之风到眼中归雁,只捕捉了几种富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稍加点染,就衬托出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

剧情一展开,作者就把我们的心情带到了一种诗的意境里,与剧中人分享那一份凄凉的暮秋景致,体味莺莺的离愁别恨,写得含蓄细腻。

最妙的是: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你看,全篇句句是景,只这“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

清代梁廷枏《曲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

”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有人说这支曲子是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这也是不过分的。

不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几句是从宋词里抄来的。

我记得范仲淹《苏幕遮》是这样说的: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