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790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漯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漯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漯河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七月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2

第一节市域概况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4

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6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11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土地利用目标14

第一节战略定位14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目标15

第三节土地利用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16

第四节土地利用基本原则17

第五节土地利用目标18

第三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21

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21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24

第四章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农用地30

第一节贯彻落实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任务30

第二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32

第三节加强耕地保护33

第四节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35

第五节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36

第六节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新机制39

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41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41

第二节集约利用城镇工矿建设用地42

第三节加强中心城区用地调控43

第四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46

第五节统筹安排重大工程建设用地47

第六章加强县级土地利用调控50

第一节加强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与布局调控50

第二节加快临颍县和舞阳县城区发展51

第三节有序发展重点镇和一般镇54

第七章加强土地利用区域调控59

第一节强化土地利用功能区调控59

第二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62

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67

第一节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67

第二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68

第三节预防和减轻开发建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69

第九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71

第一节强化规划的调控作用71

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72

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手段73

第四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73

第五节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74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漯河市编制了《漯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

《规划》全面分析了漯河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市域概况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处于伏牛山前倾斜平原与黄淮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总面积2693.72平方公里。

现辖舞阳县、临颍县和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二县三区,2005年全市总人口252.89万人,城镇人口80.17万人,城镇化率为31.7%,国内生产总值322.14亿元。

全市人口密度为939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省591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是我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省辖市。

漯河境内有大小河流81条,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沙河、澧河、颍河等。

漯河市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4.7℃,日照时数平均为2181小时,年降水量为786毫米。

全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为岩盐,主要分布在舞阳县境内,面积80平方公里,总储量为400亿吨。

漯河市区位优越、交通发达,是豫中南城市群的中心。

漯河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京广、漯宝(丰)、漯阜(阳)3条铁路和京珠、漯周、漯平高速公路及107国道、5条省道贯穿全境,成为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

2005年全市公路密度122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基本实现“市县通高速、县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

优越的区位、发达的交通,为承接我国东部产业转移、推动漯河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漯河市农产品资源丰富,食品加工业特色明显,是全省唯一的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是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全市共有95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产区之一。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食品加工体系;肉制品出口量占全省的90%以上。

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澳的利集团等一大批食品企业闻名中外,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

漯河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城市。

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漯河,美国杜邦公司、美国泰森集团、日本火腿株式会社、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金大地、新瑞、中旺、旺旺、康师傅等一批知名企业在漯河有投资项目。

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既有一些国资控股企业,又有外商独资、控股企业,既有南街村、龙堂、北徐等集体经济区,又有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区,是各种经济成份都能快速成长的“百花园”。

漯河是一个生态宜居的北方水城。

淮河水系的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市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0.3%和32.6%,是北方少有的水景城市、森林城市。

凭借亲水融绿、环境秀美的独特城市风貌,漯河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中国品牌城市。

漯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城市。

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和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将中国的文字史、音乐史和造酒史都分别向前推进了3000年以上。

漯河是文宗字祖许慎的故里,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

三国时间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小商桥等名胜古迹,彰显了漯河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漯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集约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基础设施和城镇合理发展用地,促进了漯河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稳定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997~2005年全市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735.09公顷,占上轮规划目标的69.54%。

到2005年底,全市耕地保有量为189220.95公顷,比上轮规划目标(189016.27公顷)多204.6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始终稳定在162002公顷以上,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加强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积极、有序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保障了京珠高速公路许漯段、漯驻段、洛界路与高速公路连接、漯舞铁路、G107线、漯双路、漯周高速公路、漯河市输变电站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和一大批城乡建设项目用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促进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了用地效益。

规划实施期间,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积极促进用地方式转变,单位建设用地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分别由1996年的25.8万元/公顷、17.9万元/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72.1万元/公顷、59.2万元/公顷,分别增长了1.79倍、1.90倍,提高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力度,减缓了耕地下降的态势。

规划实施以来,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1734.77公顷,完成了规划指标的57.83%,全市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平衡,减缓了耕地减少的趋势。

——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工业废水、废气及生活污水等的处理,加大了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建设,水土污染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规划实施机制,进一步规范了用地秩序,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利用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上轮规划编制时的预期等各种原因,造成了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规划调整频繁、部分类别新增用地超出指标等问题,如何强化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对新一轮规划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漯河市土地总面积为269371.86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63%。

(一)农用地

2005年全市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17613.2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0.79%。

耕地:

面积为189220.9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0.25%。

其中水浇地面积133749.5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9.65%;旱地面积55379.5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57%;水田面积91.8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3%。

园地:

面积为2093.0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78%。

林地:

面积为5103.9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9%。

其他农用地:

面积为21195.2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7%。

(二)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44677.2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59%。

城乡建设用地:

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39680.2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73%。

其中城市用地面积为550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4%;建制镇用地面积为471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5%;农村居民点面积为25866.8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60%;采矿用地面积为1011.8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38%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2591.4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6%;

交通水利用地:

包括交通用地(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和管道运输等)、水利用地(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总面积4009.1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9%。

其中,交通用地面积为2724.4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1%;水利用地面积为1284.7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48%。

其他建设用地:

包括风景名胜设施和特殊用地,总面积987.8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37%。

(三)未利用地

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7081.3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3%。

其中水域面积3000.27公顷,滩涂沼泽面积2342.23公顷,自然保留地1738.85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1%、0.87%和0.65%。

二、土地利用特点

——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利用率高。

漯河市地处暖温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率高,全市目前适宜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极少。

2005年全市土地利用率达到了97.3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89个百分点,未利用地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3%。

——农用地结构相对单一,耕地比重大。

在漯河市农业产业中,种植业一直是其中的主导产业,反映在农用地结构上,呈现相对单一的特征,耕地比重大,而园地、林地比重明显偏小。

2005年耕地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重为70.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58个百分点,园地、林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78%和1.89%,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和16.35个百分点。

专栏一漯河市土地利用现状

地类

面积(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比重(%)

农用地

耕地

水田

91.85

0.03

水浇地

133749.57

49.65

旱地

55379.53

20.57

小计

189220.95

70.25

园地

2093.05

0.78

林地

有林地

4555.47

1.69

灌木林地

3.88

0.00

其他林地

544.64

0.20

小计

5103.99

1.89

其他农用地

设施农用地

4554.63

1.69

农村道路

7515.32

2.79

坑塘水面

3289.73

1.22

农田水利用地

5824.61

2.16

田坎

10.97

0.00

小计

21195.27

7.87

合计

217613.26

80.79

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

5500

2.04

建制镇用地

4710

1.75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591.49

0.96

采矿用地

1011.86

0.38

农村居民点用地

25866.85

9.60

小计

39680.20

14.73

其他建设用地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126.08

0.05

特殊用地

861.8

0.32

小计

987.88

0.37

交通水利用地

铁路用地

758.13

0.28

公路用地

1964.03

0.73

管道运输

2.24

0.00

水库水面

0.83

0.00

水工建筑

1283.94

0.48

小计

4009.17

1.49

合计

44677.25

16.59

未利用地

自然保留地

荒草地

15.25

0.01

盐碱地

2.55

0.00

沙地

10.13

0.00

其他未利用土地

1710.92

0.64

小计

1738.85

0.65

滩涂沼泽

沼泽地

5.2

0.00

滩涂

2337.03

0.87

小计

2342.23

0.87

水域

河流水面

2969.71

1.10

湖泊水面

30.56

0.01

小计

3000.27

1.11

合计

7081.35

2.63

总计

269371.86

100.00

三、土地利用主要问题

——耕地面积总体趋减,人地矛盾尖锐。

全市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1996年耕地面积189949.67公顷,2005年下降到189220.95公顷,9年间净减少728.72公顷,同期全市人口从1996年的24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52.89万人,增加近9万人,人均耕地下降到1.12亩,比全省人均水平低0.1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2亩,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土地后备资源有限,补充耕地能力严重不足。

全市尚有未利用地面积7081.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3%,适宜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已经非常有限。

待开发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舞阳县、临颍县,资源类型主要以滩涂和自然保留地中的其他未利用土地为主,待整理土地资源主要有废弃地、农村道路、沟渠和“空心村”、闲散地等,由于受分布较散、资金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补充耕地能力严重不足。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2005年漯河市单位建设用地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72.1万元/公顷、59.2万元/公顷,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2万元/公顷和40.4万元/公顷),但与郑州市的102.9万元/公顷和98.4万元/公顷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城乡土地统筹安排欠妥。

由于沿袭城乡二元发展模式,重城镇轻农村,再加上考核机制、投入收益机制、保障措施等不尽完备,对城乡土地的统筹安排和统筹利用明显欠妥,致使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能够得到优化,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是以造纸工业为主的工业污染源及城市污废水未得到充分处理而排入地表水,造成全市地表水水质下降和土壤污染。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漯河市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京广城镇发展带和伏牛东城镇发展带交汇处工业强市和经济强市,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具有较高品位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关键时期,是土地利用供需矛盾与其他各种问题的凸现期,同时也是必须抓住的改进土地管理、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耕地保护压力更重。

2005年,漯河市城镇化率为31.7%,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中原城市群平均39.5%的城镇化率,但是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42%、2020年将达到60%,快速的城镇化速度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规划期内,加快食品工业、盐化工业发展及过境铁路、公路改造拓展、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和物流枢纽建设等重点项目也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

2005年漯河市耕地面积189220.9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1.12亩,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口总规模将分别达到260万和290万。

即使现有耕地数量得到有效保护,人均耕地也将下降到1.09亩和0.98亩。

而漯河市适宜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经非常有限,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双赢”的压力增大。

——做强做大国家食品工业基地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要求。

以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为目标,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食品加工基地,打造豫中南规模最大的食品交易基地、优而全的健康食品消费基地,打造全国领先的食品研发基地,把漯河建设成为一个规模领先、内涵丰富、品质优异、高端集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是漯河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战略目标。

实施这一战略,不仅要求按照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壮大主导食品工业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集群,而且还要大力推动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加快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高效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建设,而这些都将对当前和未来的全市土地利用产生巨大影响。

——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对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推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用地需求持续增长和土地资源约束双重压力下,统筹城镇与农村发展,统筹食品工业、煤盐化工业、高效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等对城乡土地统筹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漯河因水得城,因水兴城,“生态宜居名城”是城市腾飞的一翼。

为了加快城市发展,建立和谐优美的环境,规划期内,漯河市抓住“水”这一主题,发挥沙澧河穿城而过的优势,把沙澧河沿岸建设成为独具滨河特色的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带动房地产、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产业隆起带和增长极,打造“以水为本、以河为脉、以绿为体、以文为魂”的“中原江南、绿韵名城”。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构想,将为漯河市中心城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创造和谐、宜居环境提供良好的机遇。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土地利用目标

第一节战略定位

漯河市定位:

河南省京广城镇发展带与伏牛东城镇发展带交汇处中心城市,全国性轻工、食品制造业基地和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中心城区定位:

国家食品工业城;中原城市群重要城市,豫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商贸物流之城,生态水域之城,漯河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漯河市地处河南省京广城镇发展带与伏牛东城镇发展带交汇处的有利位置,在京广城镇发展带(漯河段)重点布局和发展食品、现代物流等产业,在伏牛东城镇发展带(漯河段)重点布局和发展盐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不断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经济合作,强化城市职能,壮大城市经济规模,提高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效应,加快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巩固食品工业在全国中的地位,提升“中国·漯河”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目标

发展战略:

——新型工业化战略。

紧紧围绕“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做大做强食品工业,稳步培育化工业,扶强造纸工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战略。

围绕“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和“全国无公害食品基地市”建设,充分利用食品加工企业的加工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建设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市,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城乡一体化战略。

坚持走中心城市带动的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市发展的主导作用、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发展目标:

——宏观经济目标。

2010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808元;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000元。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到2010年,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区)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全市全部工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

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

——城镇化目标。

到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260万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42%左右;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290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60%。

——城市建设目标。

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之城和生态宜居之城。

——农产品基地建设目标。

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高效养殖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到2010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公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54公里以上。

以增强“三河”(沙河、澧河、颍河)防洪安全为核心,全面提高河道防洪标准。

第三节土地利用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两保一高”要求。

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促进漯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任务:

继续贯彻落实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战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同时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基本思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制定、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各项政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主线,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

第四节土地利用基本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与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食品、盐化工等重点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廉租房等民生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从实现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出发,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切实加强对沙澧河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对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防治力度,提高土地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