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9502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八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八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八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八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第八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C.教育的内容D.教育的规律

5.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A)。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现状B.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

C.四项基本原则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D)。

A.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智力劳动B.从事智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当代中国教育的战略主题是(B)。

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特长教育D.继续教育

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A)。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方法C.教育的效益D.教育的规模

9.首次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的法规是(D)。

101页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A)。

107页

A.德育B.劳动技术教育C.体育D.智育

1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C)。

95页

A.我国的政治政策B.我国的教育方针

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12.素质教育是以(C)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3.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A)。

92页

A.社会本位、个人本位B.理性价值观、个人本位

C.感性价值观、个人本位D.社会本位、感性价值观

第七章教学实践

一、选择题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D)。

A、教师教的方法B、学生学的方法

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形式D、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2.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C)。

A.观察法B.实验法C.演示法D.练习法

3.现代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的(A)。

A、情感性、双边性、发展性B、双边性、情感性、情感性

C、教育性、情感性、发展性D、情感性、情感性、发展性

4、(A)教学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A、讲授法B、谈话法C、练习法D、实验法

5.(B)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大的应用性,但对太复杂、太简单的内容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

A、实验法B、发现法C、练习法D、讲授法

6.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A)。

A、特朗普制B、道尔顿制

C、贝尔——兰卡斯特制D、分组教学制

7.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A)。

A、作业、参观、讲座、辅导B、作业、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C、参观、讲座、辅导、上课D、讲座、辅导、上课、课外活动

8.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B),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A.写教案B.课后辅导C.制作课件D.熟悉学生

9.课时备课的结果是(D)。

A.上课B.熟悉教材C.布置作业D.编写教案

10.教学策略具有目的性和(A)。

A.主体性、调控性B.知识性、调控性C.调控性、趣味性D.主体性、高效性

1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行为分教学行为和(C)两大类。

A.主教行为B.助教行为C.管理行为D.对话行为

12.在备课的所有资源中,(B)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A.学生B.教材C.课程计划D.课程标准

13.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有(A)。

A.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B.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C.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D.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发现法

13.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A)。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14.我国的考试制度主要由(A)两个部分组成。

A.考查、考试B.期中考试、学期考试C.书面测验、闭卷考试D口试、笔试

第七章课程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

1.请在下列与教育目的相关的范畴中,选出顺序正确的一组(C)。

A.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时目标

B.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时目标

C.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D.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2.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类为:

(B)、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A.知识目标B.认知目标C.事实目标D.知道目标

3.隐性课程是(B)。

A.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B.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

C.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D.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4、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科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是(A)。

A、结构主义课程论B、经验课程论C、范例方式课程论D、发展主义课程论

5、“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B)

A、布鲁纳B、杜威C、赞科夫D、卢梭

6.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B)。

A.课时分配B、开设哪些学科C、学科顺序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7.范例方式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布鲁纳B、赞科夫C、瓦根舍因D、杜威

8.综合课程的作用,一般表现在(B)。

A.认识方面的作用B.社会方面的作用

C.心理方面的作用D.学科逻辑性方面的作用

9.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

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D.劳动技术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测试题

 

1.教育的三个面向是(BCE)。

(89页或101页)

A、面向学生B、面向未来C.面向现代化D、面向21世纪E、面向世界

2.教育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划分为(B)。

(XX)

A、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B、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C、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D、正功能与负功能

3.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D)。

(52页)

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生产力

4.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A)。

(57页)

A.教育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

5.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

(54页)

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制度D.文化

6.杜威所讲的对文化的简化、净化、平衡作用,就是教育对文化(D)。

(64页)

A.传递功能B.传播功能C.交流功能D.选择功能

7.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C)。

A.生产性B.阶级性C.民族性D.历史继承性

第十一章学校德育测试题

1、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C)。

A、社会政治意识B、思想观念

C、人格塑造D、无答案

2、(C)倡导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A、皮亚杰B、杜威C、柯尔伯格D、无答案

3、在道德教育理论中强调教师中心,重道德灌输的是(A)。

A、涂尔干B、罗杰斯C、卢梭D、无答案

4、教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思想问题那就违反了(C)。

A、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意(A)。

A、针对性B、多开端性C、全面性D、长期性

6、对不同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对象发生的同类思想品德问题,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采取的教育原则和方法(C)。

A、应是相同的B、应是完全不同的

C、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D、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7.德育的主要途径是(A)。

A.各科教学B.班主任工作

C.说服D.榜样

8.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A)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A.知、情、意、行B.思想、情感、目标、行动

C.思想、意志、目标、行动D.知、情、思、行

9.思想品德教育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比较多的认为是:

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A世界观教育B人生观教育C理想教育D政治教育

10、以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品德,而经过选择和处理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及其体系的是指(B)。

A、德育方法B、德育内容

C、德育模式D、德育过程

11、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受制于(A)

A、政治经济B、学生年龄特征

C、当前形势和学生思想品德实际D、教育者的价值观

12、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A)。

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D、社会实践教育

13、下列属于说理教育法的是(A)。

A、讲解B、典范C、表扬D、批评

14.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绩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B)。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讨论法D.品德评价法

15.学生围绕一个社会问题,通过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测试或通过不同观点的争辨、论证,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分辨问题能力的方法。

(C)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讨论法D.品德评价法

16.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C)。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

17.学校德育的“主旋律”是(D)。

A.坚持人道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B.坚持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C.坚持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D.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A.教育目的B.教育媒介C.教育理论D.教书方法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现状B.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方法C.教育的效益D.教育的规模

A.德育B.劳动技术教育C.体育D.智育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五章教师思考题

1.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是(B)

A.教师中心B.民主平等C.授受关系D.教学相长E.尊师重教

2.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A)。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3.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D)。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B.新教师的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和合作交流D.包括以上三者

4.应该把教师职业视为专门职业的观点,是(B)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

A1959B1966C1985D1969

5.我国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始于(A 

)年。

A.1985 

B.1989 

C.1993 

D.1995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B 

)。

A.《学记》B.《师说》 

C.《论语》D.《春秋》

7.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8.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D)。

A.管理学生权B.科研学术活动权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9.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A),二是教育能力素养,三是教育研究素养。

A.教育理论 

B.教育手段 

C.教育思想 

D.思想品质

7.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A.学科专业素养B.教育专业素养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10.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C 

A.管理能力 

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11.“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12.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绪论与教育概念》章节思考题

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D)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A.模仿性B.目的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

6.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D)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C)

A.无阶级性B.为生产劳动服务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E.在特定场所进行

8、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

9、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

10、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B)。

A.普通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

11.“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D)。

A.强迫性B.民主性C.基础性D.阶级性

12.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

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

13.学校教育产生于(B)。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4.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A)。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

第十一章班主任测试题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D)。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C)。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3.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B)。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4.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C)。

A.《论语》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5.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B)。

A.任课教师 

B.班主任 

C.教导处 

D.校长

6.(D)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A.16B.17C.18D.19

7.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于(A)。

A.情感陶冶法B.实际锻炼法C.说理教育法D.奖惩激励法

8.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D 

)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学校 

B.教师 

C.教育内容 

D.学生

9.评选班级“三好学生”属于班主任工作方法中的(D)。

A.情感陶冶法B.实际锻炼法C.说理教育法D.奖惩激励法

10.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A 

A.共同的奋斗目标B.班主任的要求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11.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地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思考题

一、单选题

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个人是(a)。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a)。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B.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

C.教育内容、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形式D.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6、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d)

7、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d)。

8、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

9、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10、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d)。

11、“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d)。

12、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13、学校教育产生于()。

14、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15.教育的本质()。

A.教育是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