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三角洲井组砂体对比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274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流三角洲井组砂体对比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流三角洲井组砂体对比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流三角洲井组砂体对比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流三角洲井组砂体对比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流三角洲井组砂体对比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流三角洲井组砂体对比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河流三角洲井组砂体对比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流三角洲井组砂体对比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流三角洲井组砂体对比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1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各种砂体的对比方法及连通类型的标准,以及各种图幅的编绘标准。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萨中地区河流--三角洲沉积相的油层

2井组连通类型

2.1四点法面积注水井组

 

2.2五点法面积注水井组

2.3反九点法面积注水井组

2.4注水井排上的调整注水井、更新注水井与两侧最近采油井

3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对比方法及对比原则:

3.1对比方法:

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单油层对比方法。

3.2对比原则:

以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方法为前提,划分对比油层组和砂岩组。

在砂岩组内部,根据河流--三角洲不同相带砂体发育的不同模式,分别采取相应的方法划分对比沉积单元。

3.2.1三角洲外前缘相、稳定的湖湾沉积和滨外坝沉积,仍然采用湖相对比方法。

即在标准层的控制下,按照岩性相近,电测曲线形态相似,厚度大致相等的原则进行对比。

3.2.2泛滥--分流平原相采用河流相不等厚对比方法。

3.2.3三角洲内前缘相采用过渡相对比方法。

对大面积分布的席状砂,采用湖相对比方法;

对散乱分布的不稳定水下分流河道砂,采用河流相不等厚对比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要详细掌握各砂岩组的沉积环境,以便选择相应的对比方法。

4单井沉积单元的划分:

沉积单元的划分是以骨架井排上各油层组、砂岩组和沉积单元划分的结果为基准,向周围井点进行追溯对比。

在进行单井沉积单元划分和对比时,应遵循下列方法和原则。

4.1在河流沉积区域,一般按正旋回组合划分沉积单元,采用不等厚对比方法,以保持河流原始沉积旋回的完整性。

4.2中等强度的独立型河道砂岩和深切独立型厚砂岩,单元界限划于河道砂底部的冲刷面上。

4.3迭加型厚砂岩,砂岩内部旋回界限应划于夹层顶界。

4.4如遇介于两单元中间的“骑墙层”应通过平面追溯对比决定归属于哪一单元更合适。

4.5大段泥岩、薄层、薄互层发育段,应划于泥岩低值处和曲线上旋回性显示相对明显处。

4.6在单井测井图上,应以沉积单元的编号重新编制各个解释砂岩的层号。

具体方法是:

4.6.1在某一单元内砂层层号就是该单元编号;

4.6.2跨越不同单元的下切型厚砂层,仍然采用该单元编号;

4.6.3跨越不同单元的迭加型厚砂岩,可用“一”连结最上、最下单元的首尾数字,并在总的砂岩编号后面,

按照各个单元的劈层界限标出每个沉积单元编号。

在画各沉积单元剖面图和填写对比表时,可直接应用劈层后的编号。

沉积单元的详细划分方法,详见研究院编写的“河流--三角洲沉积油层对比与编图操作规程”中的单井沉积单元的划分和对比部分。

对比方法分区使用说明

/////表示河流相对比方法..........表示过渡相对比方法空处表示湖相小层对比方法

5沉积亚相的判断:

判断沉积亚相的关键是确定古湖岸线,湖岸线确定后,其上方即为泛滥平原相、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其下方即为三角洲内、外前缘相及前三角洲相。

在各大相内,可依据测井曲线形态区分各种亚相。

5.1湖岸线上方:

5.1.1河床亚相(河道砂):

包括曲流点坝砂体,高弯曲分流砂体,底弯曲分流砂体等。

5.1.2非河床亚相(河间薄层砂):

包括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河道充填等砂体。

5.2湖岸线下方:

5.2.1河口砂坝、水下分流砂体等。

5.2.2内、外前缘席状砂、滨外坝等。

6厚砂层内部I、II、III类夹层的确定

目前划分的厚层砂岩,常常是由不同时期的河道砂体互相切割、迭加而成。

也就是说,可以细分为不同砂体甚至细分为不同的沉积单元。

考虑到不同砂体、不同沉积单元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和测井曲线的可分性、将厚层内部的夹层分为I、II、III类。

6.1I类夹层:

上部单元迭加于下不单元的顶层亚相之上,两单元之间有稳定的泥质薄夹层。

主井出现一类夹层,可作为稳定夹层,与邻井作分层对比。

6.2II类夹层:

上部单元切割下部单元的顶层亚相,两个单元之间没有泥质夹层,但尚存岩性变差段。

6.2.1主井出现二类夹层,邻井为一类或二类夹层时,可分层对比。

如相邻大多数井点为一、二类夹层,可作为稳定夹层。

6.2.2主井出现二类夹层,邻井为三类夹层或无夹层显示时,可不作分层处理。

6.3III类夹层:

上部单元切入下部单元的底层亚相,两个单元串通为一个单元。

6.3.1主井出现三类夹层,邻井为一类或二类夹层,可分层对比,但主井的夹层为不稳定夹层。

6.3.2主井为三类夹层,邻井为三类夹层或无夹层显示时,不作分层处理。

确定三类夹层时应十分慎重,必须与周围邻井进行反复对比,以免误判。

主要应参考老井曲线,避免水淹造成假象。

以上三类夹层表示在晒兰图时,I类夹层为红铅笔线,II类夹层为黄铅笔线,III类夹层为绿铅笔线。

7砂体之间I、II、III类连通关系的确定

针对河流--三角洲沉积的特点,按照不同砂体的沉积模式,采取“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原则,来判断各类砂体的井间连通关系。

依据砂体的沉积成因,可将井间连通关系划分为I、II、III类连通。

7.1I类连通:

层位互相对应的同单元、同亚相砂体的连通。

7.1.1同一河道砂体内部的连通:

7.1.1.1单一河道砂体的连通。

7.1.1.2河道与废弃部位的连通。

7.1.1.3迭加型砂体的连通。

7.1.1.4切跌型砂体的连通。

7.1.2相同层位泛滥沉积物的连通:

7.1.2.1河间薄层砂与河间薄层砂的连通。

7.1.2.2独立顶层亚相与河床砂上部顶层亚相的连通。

7.1.3相同层位湖相沉积物的连通:

7.1.3.1席状砂与席状砂的连通。

7.1.3.2席状砂与河床砂底部迭加的席状砂的连通。

7.2II类连通:

层位互相对应,同单元或不同单元、不同河道砂体间的连通。

7.2.1单一河道砂体的连通。

7.2.2迭加型砂体的连通。

7.2.3切跌型砂体的连通。

层位上刚刚搭边或有少部分对应(以重跌厚度小于1米为最有把握)的河道砂,一般可认为不连通。

7.3III类连通:

层位相互对应、同单元或不同单元、不同亚相间的连通。

8填写对比表:

8.1对比井中的砂层编号一律用沉积单元编号。

对于对比井中厚砂层,如存在I、II、III类夹层,可根据各个单元的劈层界限,劈层后的沉积单元编号。

8.2被对比井中的I类连通只写在其层号。

8.3被对比井中的II类连通层在层号外面加()2。

8.4被对比井中的II类连通层在层号外面加()3。

8.5对比井之间不连通添“O"

.

8.6被对比井层号的右上角仍表示同一单元中的第几个层。

如SI3单元有3个砂层,可连续编为SI31、32、33

8.7对比井中的未划砂岩在层号前加“*”,并与砂岩连续编层号。

如PII1、*1、1三个砂层,可连续编为PII1、*1、1。

8.8对比井间有断层时,应标出断层隔开符号。

若被对比井断失某层,要写上“断失”字样。

8.9主对比井油层中有断层,应在备注中注明断层资料。

8.10对比表中,主对比井的层号前面应标上沉积亚相。

9对比步骤。

9.1在井位图上,以注水井为主对比井向周围建立对比关系,并连好关系线。

9.2统一井组内部各井的油层组、砂岩组、单元界限。

9.3确定井组内部各井每个砂层的沉积亚相。

9.4确定井组内部各井厚层内砂层部的I、II、III类夹层。

9.5对比连通关系,确定I、II、III类连通,并填写对比表。

9.6主对比井与被对比井之间有搭桥井时,主对比井应先与搭桥井进行对比,然后再用搭桥井与被对比井进行对比。

说明

本操作规程只适用于井组连通对比,其结果可供动态分析、调整挖潜用。

对于区块追溯砂体,划分沉积单元,编制砂体形态剖面图,沉积相带图等工作,要待全区钻井工作基本结束后,才能正式开展。

具体内容详见研究院编写的《河流---三角洲沉积的油层对比方法》。

10几种图幅的编制

10.1砂岩组砂体形态剖面图的编制

10.1.1应用资料:

井位图、横向图、井组对比表、射孔通知单。

10.1.2绘制单井剖面:

10.1.2.1以砂岩组为单元,将各井的砂层剖面搬到图上。

10.1.2.2画砂层剖面时,要按距该砂岩组最近的上或下标准层拉齐。

10.1.2.3各砂岩组的单井剖面柱子,位置应一致。

10.1.2.4队面线用实线表示,三公分宽,应标:

层号、砂岩厚度、有效厚度、有效渗透率、水淹级别、射孔符号。

未划砂岩应在层号前加“*”表示。

10.1.2.5砂岩编号一律用新编砂层号

10.1.2.6迭加型或切跌型厚砂岩内部的一类夹层用“---”线表示。

二类夹层用“一、一、一”线表示。

三类夹层用“.......”线表示。

10.1.2.7跨单元迭加型或切跌型厚砂岩按其分层后的相应单元编号。

参数全部用劈分后数据填写。

劈分厚度前加“O”表示。

10.1.2.8跨砂岩组的迭加型或切跌型厚砂岩。

当一、二、三类夹层与砂岩组界限一致时,砂岩组分界限用一、二、三类夹层符合表示。

10.1.2.8.1 在砂岩组顶界分层的厚砂岩用"

"

表示。

10.1.2.8.2在砂岩组底界分层的厚砂岩用"

10.1.2.8.3在砂岩组顶、底界都分层时,用"

+"

10.1.2.9未占穿时,注明“未”字样。

10.1.3砂体连通方法:

10.1.3.1追溯砂体时应考虑砂体的沉积成因。

参考周围井并按照沉积模式进行合理的砂体组合。

10.1.3.2 砂体连通:

10.1.3.2.1河床砂

    当砂岩厚度>

=3.0米时,砂体延伸到两井之间的三分之二处。

    当砂岩厚度<

3.0米时,砂体延伸到两井之间的二分之一处。

10.1.3.2.2非河道砂:

1.0米时,砂体延伸到两井之间的二分之一处。

当砂岩厚度<

1.0米时,砂体延伸到两井之间的三分之一处。

10.1.3.3井间连通时,要画出各类砂体的直观形态,区分出不同亚相,不同河道砂的连同类型。

10.1.3.3.1河间薄层砂、席状砂的连通;

10.1.3.3.2同一河道砂体的连通;

10.1.3.3.3河道与废弃部位的连通;

10.1.3.3.4 同单元或不同单元,迭加型、切跌型砂体的连通;

10.1.3.3.5 独立顶层亚相与河床上部明显可分的顶层亚相的连通;

10.1.3.3.6 独立顶层亚相与河床砂上部不可分顶层亚相的连通;

10.1.3.3.7同单元或不同单元,河道砂切割席状砂的连通;

10.1.3.3.8同单元或不同单元,河道砂跌在一起的连通;

10.1.3.3.9同单元或不同单元,河道砂切割席状砂或河道砂的连通;

10.1.3.3.10一个完整的河道砂,由于不稳定夹层(局部钙层等)引起的分层,若与邻井对比后,确认为一个层时,可合为一个砂层连通;

10.1.3.3.11 同单元或不同单元,不同河道砂体的连通;

10.1.3.3.12同单元或不同单元,不同亚相的连通;

10.1.3.3.13同单元或不同单元,砂体厚度重跌部位<

1.0米时不连通(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0.1.4剖面上断层的表示方法:

10.1.4.1先在构造平面图、构造剖面图上定出断层在哪。

两口井之间通过。

断层面向哪口井倾斜,然后用断层线示意表示。

10.1.4.2 当本井砂岩组内部部分层位断失,顶底界未受影响时,要从断点处向下拉开一段距离,使其厚度等于断距。

拉开部位的井轴线以虚线表示。

然后根据构造平面图、构造剖面图确定出断层的位置和倾向。

再通过拉开的井轴线中点画出断层线。

并在虚线右侧注明断失层位、断距。

同盘者可进行连通对比异盘者不连通。

10.1.4.3当本井砂岩组顶界断失时,可用邻井底界或其上、下连通层控制。

定出顶界层位。

10.1.4.4当本井砂岩组底界断失时,可用邻井顶界或其上、下连通层控制。

定出底界位置。

10.1.5清绘

10.1.5.1层号、砂岩厚度、有效厚度、有效渗透率等数字字体大小为2x3毫米。

10.1.5.2层面线与连通线用粗0.3毫米。

10.1.5.3 射孔层段用“I”表示。

线粗0.6毫米。

10.1.5.4断层隔开线粗0.6毫米。

10.1.5.5未划砂岩“*”符号为2x2毫米。

10.1.5.6劈分厚层“O”符号为2x2毫米。

以上方法亦可用于绘制各井排砂体形态横剖面图或栅状图。

10.2沉积单元相带图的编制

10.2.1选择适当比例尺的井位底图

   各井剖面纵向厚度比例为1:

500,砂体厚度小于1米时,均画2毫米。

10.2.2按沉积单元编制沉积相带图

10.2.2.1绘制单元砂体剖面

10.2.2.1.1画某一单元剖面时,可把该单元通过追溯的砂体从砂体形态剖面图上按比例搬到图上,柱子各项内容的规格与砂体形态剖面图相同。

10.2.2.1.2若为河床亚相,井圈涂红色;

若为非河床亚相,井圈涂绿色.

10.2.2.1.3单元内砂岩尖灭时,用“”表示。

10.2.2.1.4单元无资料时,用“无”表示。

10.2.2.1.5单元断失时,用“O”表示。

10.2.2.1.6单元未钻穿时,用“未”表示。

10.2.2.2勾绘平面相带区域线。

    勾图时,应把底图中相同亚相勾绘在一起,具体要求如下:

10.2.2.1按井距之半勾绘两条线,即河道砂体的边界线和非河道砂体的边界线。

步骤是:

先勾出河道砂体的边界线,再勾出非河道砂体的边界线。

10.2.2.2.2绘河道砂体边界线时,应尽量区别出不同河道。

10.2.2.2.3河道砂与河间泥可以直接相邻,二者之间不划过渡的河间砂边界线。

10.2.2.2.4同一单元的河间薄层砂不在进行单层追溯对比,平面上勾绘在一起,其层位差异可以从剖面上反映出来。

10.2.2.2.5对无资料、断失、未钻穿井点,勾图时都按无资料处理,线条可从中穿过。

10.2.2.2.6最后,要根据河流沉积的特点,详细检查相带组合的合理性。

10.2.3清绘:

10.2.3.1沉积相带图内各项内容的规格要求均与砂体形态剖面图一致(相带区域线粗0.6毫米)。

10.2.3.2河道砂体边界线内涂红色,非河道砂体边界线内涂淡绿色。

10.3这分单元沉积相带图上绘制含水率等值线

10.3.1勾图方法:

10.3.1.1在分单元沉积相带图上勾绘含水率等值线。

10.3.1.2在砂体边界线内,按照水淹级别。

用内差法勾绘。

10.3.1.3含水率等值线共三条:

即一级含水率等值线。

二级含水率等值线,三级含水率等值线。

10.3.1.4先勾绘一级含水率等值线,再勾绘二级含水率等值线,最后勾绘三级含水率等值线。

含水率等值线不能相交。

10.3.1.5勾好含水率等值线后,应检查其是否与相带区域匹配,若矛盾很大时,应检查基础资料并酌情修改。

10.3.2上色

一级含水率等值线用兰色、二级含水率等值线用绿色、三级含水率等值线用黄色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