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0595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doc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doc(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doc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夏商朝的王位世袭制 

①背景:

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确立: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③特点: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

 

④方式:

王位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⑤强化:

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建立:

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②内容:

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义务:

A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

 二、西周等级森严的的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 .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概念: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4.特征:

①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②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5.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的后代。

6.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齐鲁燕卫晋宋。

 

7.内容:

(土地和人民)即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8.推广:

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9.诸侯的义务:

①政治上:

听命天子,朝觐述职②军事上: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③ 经济上:

交纳贡赋; 

10.诸侯的权利:

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①设置官员②建立武装③征派赋役等④实行再分封。

 

11.实质:

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

 

12.评价:

①从积极方面看(前期):

A.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分封,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

②从消极方面看(后期):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也就埋下了诸侯脱离中央控制形成割据势力的隐患祸根,最终被历史淘汰。

 

13.瓦解(破坏):

 

①原因:

A..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表现:

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三.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①概念: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④内容:

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A.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B.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C.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D.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⑥作用(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⑦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B.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家国同治);

C.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2.礼乐制度(周公旦制定的) 

A.目的:

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B.含义:

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活动,例如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C.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即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     

1、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诸侯争霸(实质是分封制的破坏)。

 

①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②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秦灭六国 

①条件:

民 心 所 向,大 势 所 趋,秦 国 强 大,嬴 政 努 力。

 

②过程(BC230—BC221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③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

 

秦地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央: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三皇五帝) 

②皇帝制度的创立 a.基本内涵 :

一切大权,皇帝总揽 主要官员,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虎符为凭 

b.特征: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核心)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建立:

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②机构设置: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制。

③职能: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虚设) 

④作用(相互关系):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皇帝;军国大事,先由三公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皇帝为“首脑”;丞相为“心脏”;御史大夫、太尉为“臂膀”;郡县为“腿子” 

5)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          经济: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百越,开凿灵渠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交    通:

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民族关系:

 进行大规模移民,加强民族融合; 

三、(地方):

郡县制 

1)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

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商鞅变法时:

废分封,行郡县; 秦统一后:

全国范围内实行 

2)主要内容:

 

郡:

全国分36郡,最高长官称郡守 县:

郡下设县,称县令或县长 

3)历史作用:

 

作用: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型或“人体”型垂直管理机构,将每个地方,每户人都纳入了国家专制体制之中,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1、皇权的至高无上(核心和基本特征)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3、地方设“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1、直接影响:

 

(1)积极影响:

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秦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

 

(2)消极影响:

高度集权专制和残酷的刑法,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因素,易激化社会矛盾。

 

2、深远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1、 汉:

(1)汉初:

“汉承秦制,郡县、封国并存,即郡国并行制度 (地方初为郡县二级制,后为州郡县三级制)

(2)削弱封国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地方权力 ②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 

内容: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影响:

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唐中期:

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财大权,成为割

据的势力,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的实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地方为道、州、县三级制)

3、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为路、府(州)、县三级制) 

(1)措施:

 ①军事:

收兵权,设禁军; ②行政:

派文官,设通判; ③财政:

财税赋,中央控; 

(2)作用:

 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造成了“三冗”“二积”后患(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为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1)内容:

①河北山东山西(此三地方称为“腹里”)由中央直辖,其余地区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意义: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权之争) 

1、汉初:

“内朝外朝制”。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参与国事,相权一分为二,以削弱相权 

2、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2)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 

A、结构和职责  三省:

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按顺序记忆:

中门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六部:

户、吏、礼、兵、刑、工 

B、作用:

 

①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3、北宋:

二府三司制:

削弱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

 

二府: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 

4、元朝:

一省两院制 

元朝设中书省。

元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 

元后期,相权增大,君权削弱 

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

) 

1、“世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

 

2、“察举制”汉:

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给中央),选拔标准----孝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选拔标准----门第 (后期弊端较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3、“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明清。

选拔标准----才学 

▲对科举制的评价:

 

积极: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

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废除的原因 

①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③废行省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 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2、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集地方权力于中央 表现:

在中央废行中书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集中央权力于皇帝 

表现:

撤中书废宰相,权分六部;并创设内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