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9354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0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两个途径”、“两处交换”、“两对概念”;

并且以“不甘寂寞的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线索,运用幽默的话语和类比的方法引发诱导、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温故知新、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体验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感。

学法:

课前认真预习,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

课堂上合作探究,分组交流,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建构知识。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红蓝彩色粉笔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4分钟)

课件展示心脏结构图片,提出下列问题:

1.说出心脏的四个腔?

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

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4.房室瓣、动脉瓣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1.左心室壁最厚。

2.室连动,房连静,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3.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4.防止血液倒流。

【设计意图】血液之所以沿着固定方向有规律地循环流动,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如果心脏的结构熟练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探究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过渡:

前几天我的咽炎又犯了,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现在症状明显减轻了,那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1)

【设计意图】用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输液为切入点,符合生物学新课标“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任务驱动、自主探究(9分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水泵将水运输到需要的地方。

心脏如同水泵一样,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

1.课件呈现水泵抽水图片:

教师阐述: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就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

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2.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3.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下列问题(结合课本p54血液循环图):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是什么?

(2)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是什么?

(3)什么叫动脉血、静脉血?

(4)什么叫做血液循环?

生认真看视频后,阅读教材p54—p55,分组讨论,完成上述问题。

大体上回答出来即可。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故通过一段视频和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对人体血液循环的知识有初步感性的感知,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四、精讲点拨、按图索骥(23分钟)

1.两个途径

(1)课件呈现体循环图。

师:

心脏左心室中有一滴血,它“不甘寂寞”,想来一次“观光一次游”,打算到“环卫部”肾脏游览,然后再到右心房,它的路线是什么?

教师根据课件中《体循环图》来引导学生:

它由动脉到动脉,然后到达肾脏毛细血管进行游览,然后经过静脉,再经过腔静脉最后到达右心房?

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回答:

这滴血从左心室出发,到主动脉,然后经过各级动脉,然后到达肾脏毛细血管,然后到各级静脉、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

如果这滴血想去“司令部”——大脑去瞻仰一下,哪位同学为它当向导?

生纷纷举手当向导,回答为:

这滴血从左心室出发,到主动脉,然后经过各级动脉,然后到达脑部毛细血管,然后到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到达右心房。

这滴血的“旅行”始于什么?

止于什么?

生:

始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

同学们回答的很棒,那么它的“旅游路线”在生物学上我们称为什么?

体循环(根据刚开始的自学,学生应该能够回答出来)。

同学们回答的太棒了,那么请同学们绘制出体循环的路线吧。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箭头绘制出体循环的示意图,其余同学在练习本绘制。

师生共同总结体循环的路径。

(板书)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设计意图】用幽默的话语,拟人类比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印象深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滴血也渴望回家,回到它的左心室,它还能原路返回吗?

为什么?

不能。

因为静脉有静脉瓣,静脉瓣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那么它回去的路线是什么?

课件呈现肺循环图

生根据图,在老师的指导下,回答为:

从右心室到肺动脉,再到肺部毛细血管,再到肺静脉、左心房,最会终于回到自己的家。

这滴血“回家路线”在生物学上称为什么?

它的起止点为?

肺循环,它的起点为右心室,终点为左心房。

师生共同总结,肺循环的路径: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强调:

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起始:

肺循环,它的起点为右心室,终点为左心房,而体循环始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

(2)观察思考:

两条循环途径看似独立,他们真的没有联系吗?

课件呈现《血液循环示意图》

①肺循环和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还是一前一后的?

②肺循环和体循环哪一个路线长?

心脏四个腔,哪一个壁厚?

这说明了什么?

③肺循环和体循环的交汇点在什么器官?

师生归纳总结:

1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

2体循环路线长,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最强,这说明它的形体结构与它的功能相适应。

3交汇点在心脏。

血液循环的路线为(把上面两个板书合二为一):

【设计意图】用类比的方式,以一滴血为载体,很通俗的讲解了体循环和肺循环,深入浅出,学生易于接受。

2.两处交换

(1)复习: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动画展示:

设疑:

在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在哪两处发生了物质交换哪?

在肺部毛细血管和全身毛细血管。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继续完善《血液循环示意图》(继续板书):

组织细胞

氧气和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

二氧化碳↑↓氧气

肺泡

(2)能力提升

①刚开始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

前几天我咽喉发炎,输液处在手部,病灶扁桃体在咽部,药物是怎样由手部到达病灶的?

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的又对又快?

如果是吃药,药物的旅程又是怎样的呢?

经过心脏几次?

经过肺几次?

生根据血液循环路线图,讨论回答为(教师随机点拨):

②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若要被头部的组织细胞所利用,其运输路径是怎样的?

葡萄糖在被运输的过程中几次经过心脏?

生讨论回答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课堂首尾呼应,有始有终。

3.两对概念(动脉、动脉血和静脉、静脉血)

(1)设疑:

①什么叫动脉、静脉?

②什么是动脉血、静脉血?

生讨论后回答:

①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运送到心脏的血管。

②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是动脉血;

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液是静脉血。

点拨:

判断动脉与静脉的主要依据是血流方向:

血液“离心”是动脉,“回心”是静脉;

而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方法是含氧量的多少:

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是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是静脉血,也就是说,和肺泡交换后的是动脉血,与组织细胞交换后的则是静脉血。

体循环:

(动→动,静→静)

肺循环:

(动→静,静→动)

心脏:

(左→动,右→静)

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的血液循环示意图,判断一下哪些是静脉血?

哪些是动脉血?

生讨论交流后,找一位学生上黑板台,用红色粉笔涂动脉血的箭头,用蓝色粉笔涂静脉血的箭头。

如果不对,可让另一位同学纠正。

最终板书为: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的板书,逐渐绘制出人体循环彩色示意图,这样能使学生通过察“颜”观“色”、对比分析,深刻理解动脉、静脉和动脉血、静脉血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21·

cn·

jy·

com

(2)判断:

有人说:

“在动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在静脉血管中流的血是静脉血。

”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通过板书的彩色血液循环指示图,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不正确,如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肺动脉流的则是静脉血。

【设计意图】动脉、动脉血和静脉、静脉血这两对概念是非常容易混淆的,通过本题的练习,趁热打铁,夯实对这两对概念的理解。

(3)相关链接:

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冠脉循环

冠脉循环是指血液从主动脉基部的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经静脉流回右心房。

冠脉循环的意义在于给心脏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走代谢废物。

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动脉硬化、管腔变窄),就会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冠心病,甚至引发危急生命的心肌梗死。

讨论:

①通过对血液循环的学习,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②什么是冠脉循环?

它属于体循环还是肺循环?

它的意义是什么?

生积极讨论、回答(师随机点拨):

①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又不断运走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②冠脉循环是指血液从主动脉基部的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经静脉流回右心房。

它属于体循环的一部分,意义在于为心脏的肌肉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运走代谢废物。

4.角色扮演:

循环列车。

游戏规则:

(1)以列为单位,每个同学只能代表体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

(2)随意指定某同学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按顺序报出站名,如果有障碍,请下一位同学快速接上,比比看,看那列同学火车开得稳?

开得快?

一轮以后,可以增加难度,报出站名后说出血液的成分。

【设计意图】这样的游戏,能够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学生非常感兴趣,比起单纯地背诵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五、盘点梳理,整体感知(2分钟)

本课主要学习了两条途径(体循环、肺循环)、两处交换(肺泡与血液的交换、细胞与血液的交换)以及两对易于混淆概念(动脉和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现在我们用下列图表重新梳理一下。

六、当堂达标、巩固提高(6分钟)

A类:

1.(考点1:

体循环的途径)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右心室右心房B.左心室左心房

C.右心室左心房D.左心室右心房

2.(考点2:

动、静脉血)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部位是()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B.心脏

C.肺部的毛细血D.肝脏

3.(考点3:

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之间的关系是()

A.先体循环,后肺循环B.先肺循环,后体循环

C.体循环和肺循环交替进行D.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4.(考点4:

血红蛋白的特点)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部位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的部位是()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B.心脏C.肺部的毛细血管D.肝脏

5.(考点3:

体循环和肺循环)肺组织本身所需的氧气和养料是由()提供的。

A.体循环B.肺循环C.冠脉循环D.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提供

6.(考点3:

体循环和肺循环)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输入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的途径中()次经过心脏。

A.1B.2C.3D.4

B类:

(考查对血液循环知识整合贯通的能力)

7.(综合考查)下图是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关系图,据图回答问题。

(1)血液由[]______经过[]______后,由______血变成______血,再由[]______流回到[]______,完成肺循环。

(2)[①]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来实现,[①]与[②]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_实现。

(3)血液由[]______经过[]______给全身组织细胞供血,在[]______处进行气体交换,______血变为______血,由[]______流回[]______完成体循环。

(4)[⑪]、[⑫]之间的气体交换靠_______来实现。

绝大部分氧在血液内以______的形式由______运输。

8.(综合考查)下图为人体内某段血液循环的图解,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循环途径为循环。

(2)[C]所示的结构名称是,流的是血。

(3)[D]所示的结构名称是,它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仅由构成。

(4)假设图中①②代表结构B与结构D之间生理过程的某些物质,则应是。

(5)比较结构A、B、D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含量最高的是结构,含量最低的是结构。

3.生活在线(考查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的能力)

小明参加百米短跑,下肢骨骼肌会产生很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运输到肺泡的途径是什么?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题型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梯次的学生,A类是面向全体学生,B类则是面向探究能力较好的学生,而生活在线的设计则是为了体现生物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体现新课标的“解释生活、服务生活”理念。

这样既能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探究能力强的同学视野得到拓展,潜力充分开发,各尽所能。

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学反思:

因材施教是各学科通用的教学方法,而“因材施教”不仅指的是学生,也指的是教材以及教材的某些章节。

本课内容是本册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阶段最难的知识点之一,为了降低本课的难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我把本课的教学思路分为三部分:

“两个途径”、“两处交换”、“两对概念”。

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冀达到事半功倍、深入浅出的目的。

本节课本人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用拟人幽默的语句、动画演示、紧密联系生活、小游戏、讲练结合等手段,努力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

尽管我采用了以上方法,但这节内容的确很难,根据以往经验,有一部分学生做起题来可能仍然很吃力,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下节课我再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融会贯通、深刻理解。

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必要时对他们个别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