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5054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docx

《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docx

级考试复习要点打印

13级土木二班毛概复习资料(2014年)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含义(P1-5)

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是:

1、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的实践、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15-19)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显示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毛泽东领导我们党, 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

经济政治条件,采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问题。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毛泽东系统的解决了如何把一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精辟的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册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这个基本观点,提出过具有很多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

6.党的建设理论:

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西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了上面讲的这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22-23)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一理论是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现实根据。

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4.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重新确立(P43-45)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2)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

他指出“两个凡是”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他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准确地完整地加以理解。

]

(3)邓小平指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讨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它归结为生产力标准,既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主要标准。

(5)1992年,“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6)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论述(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3.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7)江泽民,十四大,实事求是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8)2004年1月,胡锦涛,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6、实事求是的内容、实质、意义(P48-52)

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质:

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3.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7、不断推进理论创新(P57)

要点:

(一)科学发扬继承马克思主义

(二)科学的取舍文化

(三)科学的借鉴外国经验

具体内容: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8、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65-66)

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手段,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条件上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未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2)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①时代条件的变化: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认识到世界潮流的变化,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历史结论。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②领导力量的变化:

在五四运动的后期,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

它所表现出的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坚决性和彻底性、特有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说明中国无产阶级已经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③指导思想的变化: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P69-78)

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性质和三大法宝(P81-86)

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毛泽东指出: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1-92)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2)随着土改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3)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最终获得胜利,而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12、过渡时期总路线(P92-96)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主要内容有:

“一化”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3、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6-102)

(1)对农业: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级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对手工业: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105)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用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采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对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P113-1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苏共十二大后,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要“以苏为鉴”,探索出自己的道路。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1958年,他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看作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偏差,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为你“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虽然如此,党没有停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经过了反复的探索过程,期间也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深刻地教育了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6、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P117-120)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1.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

(1)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条式理解。

(2)长期以来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结果。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毛泽东晚年)。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第一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邓小平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并开始否定传统社会观念的阶段。

(2)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逐步形成的阶段。

(3)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确立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一,从具体国情来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生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第二,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得自己的问题。

或者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力,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第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本质要求。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色:

(1)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

(2)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首要基础地位。

(3)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性。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中提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社会主义理论本质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一,党的基本路线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制度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统一,表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长期将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指导我国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正确的目标。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依据。

 

1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27-129)

(1)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后又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2)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迅猛和知识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科学技术实力和民明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党和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4-127)

1.把发展作为执政新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

)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会取得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主要特征、长期性(P137-141)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1)逐渐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渐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渐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