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企促进质量强省建设讲座课件---杨PPT推荐.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27598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强企促进质量强省建设讲座课件---杨PPT推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质量强企促进质量强省建设讲座课件---杨PPT推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质量强企促进质量强省建设讲座课件---杨PPT推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质量强企促进质量强省建设讲座课件---杨PPT推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质量强企促进质量强省建设讲座课件---杨PPT推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强企促进质量强省建设讲座课件---杨PPT推荐.ppt

《质量强企促进质量强省建设讲座课件---杨PPT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强企促进质量强省建设讲座课件---杨PPT推荐.ppt(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强企促进质量强省建设讲座课件---杨PPT推荐.ppt

才能有效破解能源、土地、环境承载力等要素的制约,向质量要资源,向质量要效益,提高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质量强省”命题的提出,2、建设质量强省是加强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方面,改善环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只有通过质量这个抓手,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走出一条高技术、高效益、低耗能、少污染的新型发展路子。

因此,质量强省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质量强省”命题的提出,3、建设质量强省是保障改善民生、提高生活品质的内在需求。

质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质量强省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质量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一方面,只有加强质量建设,才能保证民生安全。

近年来,各种类质量事故,如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危及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质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保障民生安全重大政治问题。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只有创造更多的优质产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和优质环境,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从而营造“以人为本、政通人和”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1、树立三大理念

(1)牢固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努力实现由产品质量向发展质量转变。

宏观上看发展质量是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从微观上看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质量强省必须从宏观着眼,从实处着手。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1、树立三大理念

(2)牢固树立全程的质量观,努力实现由质量监管向质量建设转变。

要求把质量建设措施落实到制造、销售、消费等质量形成的全过程。

就必须坚持围绕经济转型升级,把提升质量标准、推动质量创新作为解决质量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1、树立三大理念(3)牢固树立全民的质量观,努力实现由“以物为本”的发展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转变。

必须坚持围绕改善民生,把质量建设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中去。

一方面,要动员和引导群众关注质量、讲求质量,参与质量建设和质量监督;

另一方面,要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的质量问题,惠及人民,建成属于全省人民、服务全省人民的质量强省。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2、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增强质量竞争力

(1)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质量创新。

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到2015年,实施50个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培育500家创新型企业,商标注册总量达到70万件(其中国际注册6万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全国前列,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2、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增强质量竞争力

(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引领产业转型。

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技术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争取标准“话语权”。

推进全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11大重点产业实质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到2015年,为主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0项以上,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以上,建设200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2、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增强质量竞争力(3)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质量竞争力。

通过品牌政策等激励措施,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树立浙江品牌形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推动传统产业培育区域品牌,带动形成一批现代产业集群。

加强品牌保护和品牌宣传,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

到2015年,累计培育创建“省政府质量奖”单位30家,浙江区域名牌100个,浙江服务名牌300个,浙江名牌产品3000个,驰名商标250件,浙江省著名商标3000件,新增“鲁班奖”30个,“钱江杯”500个。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3、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强化质量基础

(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增强质量安全防控能力。

加快与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市场准入、标准化、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准入等方面的地方立法,确保质量安全有法可依。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责任落实、条块齐抓共管、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加快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3、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强化质量基础

(2)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增强质量技术服务能力。

切实加强检验检测、计量测试等质量技术基础,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全面、接轨国际的质量技术服务体系。

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配套建立一批国家级质量检验中心,建设提升一批融合技术研发、分析试验、标准研制、培训咨询功能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3、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强化质量基础(3)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增强质量行为约束能力。

以“信用浙江”征信系统为载体,搭建反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

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制度与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注重质量信誉,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树立浙江质量信用形象。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3、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强化质量基础(4)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增强质量建设引导能力。

以建立和实施质量状况调查制度为基础,研究建立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统计指标体系。

运用检验检测、市场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和方法,客观反映全省四大实体质量的变化情况,作为衡量区域和行业发展质量的依据。

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每年开展质量建设目标考核评价。

将质量评价指标纳入全省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及全省企业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以质取胜、转型发展上来,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4、狠抓四大实体质量建设,提升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

(1)提升产品质量。

推进千家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万家企业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等有效管理体系。

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85%以上。

在块状产业实施联盟标准,推进转型升级。

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实施新一轮“菜蓝子”工程,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质量监管,打造放心浙江。

到2015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省级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2%以上,其中地产食品、药品和农产品分别达到93%、95%和96%以上;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4、狠抓四大实体质量建设,提升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

(2)提高工程质量。

探索建立工程招投标和质量监管联动制度。

严格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

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打造安居浙江。

积极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

到2015年,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在建筑节能改造和引导低碳绿色建筑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4、狠抓四大实体质量建设,提升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3)改进服务质量。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重点企业。

开展服务质量惠民行动,制定和实施卫生信息相关标准,建立信息共享的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打造和谐浙江。

到2015年,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行业的标准体系;

推进5000家服务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显著提高。

二、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4、狠抓四大实体质量建设,提升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4)改善环境质量。

开展环境质量惠民行动,加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城市蓝天工程,进一步提高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加强森林生态、海洋生态等保护与建设。

抓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低碳经济,打造生态浙江。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城乡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区域噪声得到有效控制;

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三、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质量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负责日常工作。

省质监局、建设厅、发改委、环保厅分别牵头负责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建设工作,其它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质量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细化工作目标,研究建立质量强市、县(市、区)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领导小组主推的责任落实机制,层层组织开展质量强市、强县(市、区)、强镇(乡、街道)活动,确保质量强省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措施,2、加大政策扶持。

建立并实施省、市、县三级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推动企业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建立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技术改造的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鼓励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鼓励企业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

配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块状向集群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高水平的检测检验、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公共财政支持的力度;

加大对质量安全、民生计量等工作的财政投入。

三、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措施,3、发挥主体作用。

注重发挥企业在质量强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推动企业完善内部质量分析、质量问题报告以及质量事件应急处理等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指导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控制,履行质量检验检测义务,落实售后服务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倡导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价值观,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违法排污行为。

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标杆作用,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将质量管理的先进方法向供应链的两端延伸,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链。

三、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措施,4、加强人才培养。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有关高等院校要开设质量管理、标准化等课程,重点培养高层次的质量管理人才;

鼓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一线员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开展职工操作技能及企业经营者管理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能力。

重视和加强质量工作的对外合作与人才交流,培养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

加快推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重要产品生产企业关键质量岗位应当配备必要的质量工程师和具有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的技术人员。

三、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措施,5、优化质量环境。

进一步完善质量法制环境,加快建立健全适应我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质量违法行为。

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产品、优质工程和优质服务集聚。

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

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开展全民质量法制教育。

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为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制修订、科学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推进第三方质量评价(鉴定)、用户满意度测评等技术服务活动,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三、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措施,6、营造质量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质量强省建设进行广泛宣传,促进各行各业思质量之举、谋质量之策。

加强舆论监督,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曝光力度。

继续深入开展“质量月”、“315”、质量万里行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树立质量关系人人,人人关心质量的理念,倡导理性科学节能环保的消费观念。

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进质量强企,1、企业是质量强省建设的主体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没有质量强企不可能有质量强省。

质量强省建设的落脚点要放在质量强企上。

质量强企必须从质量管理基础抓起。

政府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强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要增强主体意识;

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

“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质量是和平占领市场最有用的武器。

”,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进质量强企,2、质量强企必须将质量战略融入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质量战略是企业的核心战略;

朱兰博士:

“质量优劣将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

企业发展由诸多战略组成,而质量战略已上升为这些战略的核心。

”质量建设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

经营者必须重视质量战略,形成战略意图;

形成企业核心的价值观;

贯穿实现战略目标的始终;

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进质量强企,3、质量强企必须和全员素质的提升有机结合质量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全面的全程的质量,包括源头研发、设计、生产、储运、销售各个工序各个过程的质量,质量控制活动也应包括从市场调研、产品规划、产品开发、制造、检测到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

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共同参与到质量改进和创新中来,进而达到提高全体员工素质的目的。

质量管理意识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质量管理方法要由传统型向科学型转变,质量管理人员要由专业型向全员型转变,质量管理范围要由单一性向全过程转变,质量管理特点要由把关型向预防型转变。

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进质量强企,4、质量强企必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企业质量管理方法应该通过优化、创新,征对企业的特征,创造性的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和消化,达到真正提高质量管理水准的目的。

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进质量强企,5、质量强企必须把质量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是全体职工共同认同,根植于心灵的价值观,使命观,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自觉地行为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职工自觉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实践证明,企业应用各种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都需要相应的质量文化作为支撑,否则难以获得成功。

当质量管理活动融入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主要领导、高管、中层和职工都具备这一理念和习惯的时候,企业就会焕发无限的生命力,能够抗击各种风险,立于不败之地。

五、建议,1、充分发挥衢化股份公司质量管理排头兵的作用,争创省政府质量奖。

并以此为契机,把创奖作为一个工作平台,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设立政府质量奖,是政府对质量方面的引导,鼓励企业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戴明奖”日本国家质量奖,1951年设立;

“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美国国家质量奖,1987年设立。

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政府质量奖,全国20个省、直辖市先后建立了政府质量奖。

五、建议,浙江省政府质量奖的建立为“质量强省”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平台。

浙江省政府质量奖是省政府对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或其他组织的最高质量奖励。

只要导入了卓越绩效模式满3年,且合法经营的企业均可申报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遵循企业自愿申请,科学、公开、公平、公正,好中择优的原则,每年评定一次。

首届浙江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为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康奈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五、建议,首届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的共同特征:

树立以人为本,以质取胜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企业长期以来始终秉持对顾客高度负责的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

坚持持续创新、卓越管理的发展模式。

这些企业从小到大到强,靠的是自我超越,永不满足的精神,靠的是全方位、各领域的坚持不懈创新。

形成诚信和谐、报效社会的企业文化。

这些企业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事业,重视员工发展,形成了比较和谐的内部氛围。

五、建议,2、在转型升级发展中更加重视品牌战略。

品牌培育要在做强上下工夫。

3、在实现战略目标中更注重创新与标准化的结合。

标准化战略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通过创新、支持创新实现话语权,实现从创新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因为任何创新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要通过标准的转换实现。

要转型发展,必须要通过创新和导入新兴产业来实现。

所以要鼓励创新与标准的结合,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