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907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2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doc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doc(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doc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①──导言

(一)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教育的第一个层次。

儿童、少年只有先学了语文,才能进一步学习自然的、社会的各种常识;再进一步,学习各种或某种专科知识和技能;更进一步,研究探求高深的知识、理论和技能。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还不够理想,有作得比较好的或者很好的,但是比例不大,也有作得相当差的。

这种情况,对于以后各层次的教育很不利。

总的说,对现代化建设是不利的。

因此,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少教师重视了,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和各种实验。

然而,苦于成效不十分显著,或者在某一处或某一点上有些成效但未能推广。

今天,在已经或即将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语文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很重的责任,它已经不仅仅是为别的学科、为接受更高的教育服务的了。

 

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

 

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

单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的对待传统。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其中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中间没有大的间断。

即使1911年之后,封建主义在不少方面仍然延续着。

它钻进了社会的每个阶层,每个角落,·教育领域自不例外。

时间久,方面广,深入,逐渐形成了传统。

既成传统,力量就强大顽固,使人很难跳得出来,以至习焉不察,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一种文明或文化,生命力如此强,存在这么久,其中必然有异常优秀的、超时间局限的东西,但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无可避免的也有大量封建主义糟粕。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整整齐齐分成两大块,互不相谋,各走各的路,成双行齐步走过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忽而此前,忽而彼后,犬牙交错,错综复杂,像泥石流那样滚落流动下来的。

教育自同此理。

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各有它的来踪去迹。

连前人都知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前边说,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作得比较好或者很好的,其中不无传统经验在起作用;有作得相当差的,其中更不免有传统糟粕方面的影响。

然而,除去少数专门研究传统的人之外,大都是不自觉的,至于是否还有遗珠没有受到注意,是否有把精华误认为糟粕,一股脑儿抛弃,误把糟粕(或者不触动实质,只改头换面一下)当成精华而抱住不放,诸种情况,都还说不十分清楚。

因此,客观冷静的,科学的,认真研究研究传统,十分必要。

首先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真正作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和今后以至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只有对自己的家底有了数,才谈得上参考借鉴别人的理论和实际经验,为我所用,不至于从外引进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

或者反之,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以为“万物皆备于我”,不理会别人有比我们先进的东西。

 

(二)为什么要从研究历代的语文教材入手

 

根据古代历史的记载,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各诸侯国互相交往,派出的“外交”人员都那么能言善辩j从西周时代起,历朝历代,出现了那么多优秀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以至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著作。

从这些事实似乎可以推断,古人有一套或几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育的办法。

可惜,只有东鳞西爪的叙述,缺少详备的记载。

所以流传下来的教材就显得特别宝贵。

 

说实在话,研究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求之于教材往往比求之于史传记载的章程、条例更可靠可信一些。

教材是实际使用的,而其余则往往是作出来的文章,说得头头是道,但与实际不见得相符,回顾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以及随后相继而起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之类,就都说得言之成理,但实际的教育教学与之出入很大,大多是各学校各教师各行其是。

 

古今中外,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

它反映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包括文化传统、风土习俗等等,反映当时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以及教育观点、教育政策,可以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读物。

语文教材充分体现本国母语的特点,使得思想教育、知识教育以及语文教育便于为儿童、少年所接受。

语文教材又受母语特点的制约,如果使用教材得法,语文教材又会起到规范语言,纯化语言,促进语言发展的作用。

所以研究教材的意义很大,收获会是多方面的。

本书可以说是以研究教材为主要线索编写的,正是为此。

 

但是,教材并不易收集。

小孩子念的书,念完就破烂不堪了,或者当作废纸处理了,极少人注意收集保藏,书商也不屑于买卖这种不值钱的书。

作者为此花了很不小的力气,花了很多时间。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特点,有点什么贡献的话,资料收集得多些是很重要的一条,居然还编成了一份《蒙学书目》。

虽然它不可能是十分齐备、完善的。

 

(三)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

 

社会背景、语言文字是对语文教育和教材起制约作用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边已谈到。

这里作一些补充。

在整个封建社会及其延续期间,起主导作用的始终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中有过一段“百家争鸣”,但到西汉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所谓儒家思想包括孔子学派和源出孔子的思孟学派,以及发展到宋代演变出的程朱理学,再发展演变出(特别到明代以下)的道学。

那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没落阶段了。

儒家思想之外,又加入了佛家思想。

东汉时期印度的佛教传人我国,到魏晋南北朝而大普及。

后经唐初抵制了一下,并没能把它压下去。

至少,作为一种思想,长期存在着,并且也分了不少流派。

此后,佛学和儒学逐步靠拢,互为表里,相互为用。

原始的儒学,后起的理学、道学,外加上佛学,这几种思想在传统语文教材中都有充分的反映,我们研究传统语文教材接触到的主要也就是这几种思想。

社会上自然还有些别的思潮,例如打着道家老子的招牌而产生的道教及其各种流派等等,在传统语文教材中也有反映。

清末维新运动之后,出现过一些用传统形式传播“新学”以至基督教思想的教材,但为时短暂,书也不多,在社会上没起多大作用。

总的情况如此,所以除非很有必要,这些就不多去重复了。

 

关于语言、文字要略多补充几句。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就是说,语言成分由小向大组合的时候,没有繁难的形态变化的那种制约,只要意义上合得拢,符合习惯,就能组合,非常灵便自如。

基本的语言成分──词,大都是单音节的和双音节的,多音节的极少。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

每个字表示一个带声调的音节(不是一个音素),有一定的形体,表示一定的(一个或多个)意义。

汉字的形体有很大的特点。

古人说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实际上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所谓“形声”字逐渐成为汉字的主体。

所谓“形声”,就是说,这个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旁”,表义,一部分是“声旁”,表音。

表音问题不去说它。

这里只说说形旁表义。

秦始皇“书同文”,在篆书的基础上形成了隶书,基本上没有象形的味道了。

所谓“形”旁,并不象形,它表示的不是这个字的确切含义,而是提示一个意念范围,引起人们联想以至想像。

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一个很有用的“符号”。

“氵,提示这个字的意义是液体范围的:

“油,酒”,“汗,泪,涕”,乃至自然界里容纳水的东西:

“江,河,湖,海”。

这个作用非常大,几乎使每个常用字都成为多义的。

甲字同乙字合用是一个意思,同丙字合用是另一个意思,同丁字合用又是一个意思。

如:

“柴米油盐”,“油腔滑调”,“油头滑脑”,“添油加醋”,“春雨贵如油”,“焚膏油以继晷”,等等。

由于前两个特点,汉语的基本语言成分──词在语言里已经很够活跃了,再有这么一种文字,在书面上,如虎添翼,达到了千变万化,用法无穷的境地。

这三个特点合起来,产生了这样三个后果:

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可以通篇是三字句,或四字句,或五字句;容易构成对偶;容易押韵。

且不说这些后果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单就编写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而论,是非常有利的。

 

我们将会发现,本书引用的传统语文教材,大都充分运用了汉语汉字的这些特点,对它们的作用本书都将在适当的地方再加申论。

 

至于汉字在初学阶段有困难,与急需进行的阅读教学之间有矛盾。

古人也想出了对付的办法,本书后边也将详加评述。

 

(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解要更全面一点

 

以往,由于我们集中注意到封建社会晚期科举考试、八股文为害之大,对后世不良影响之深,曾经对传统的语文教育有一种误解,认为,传统的语文教育就是先在官学或者根据官家要求所办的学塾里教学“三,百,千”,接下去教学儒家经典,非常狭窄贫乏,目的就在于应科考,考中了去作官,既不提倡博学多闻,也不注意语文知识。

当然,封建社会的教育,必然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封建社会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早就提倡广泛读书,接触社会,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注意到要教给学童一点必要的语文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单是正统的儒家经典,哪有“万卷”?

“万”极言其多,反正,决不仅仅是四书、五经、九经、十三经。

不单单提倡坐在屋里读书,还提倡走出书斋去“行万里路”以增广见闻,接触了解社会。

如果只是死读“圣贤书”,怎么可能产生那么多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产生琳琅满目的文学著作和各类优秀史籍?

怎么可能产生蔡伦、张仲景、毕昇祖冲之、宋应星、李时珍等等那么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从封建社会的基础教育阶段就有一路和“三,百,千”八股文”走着另一条道的思潮和实践。

研究传统语文教育不应忽视这一类的思潮和实践经验。

这样,我们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解会更全面一点。

总之,蒙学、蒙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研究很不够,并且往往有所偏。

或者认为它一切都好,或者认为它一无是处。

这项研究课题,应当赶紧补作。

五)几点说明──本书与1962年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的关系

 

1.1962年。

这本书的前身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64年重印一次,1979年再印过一次,书名叫作《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

现在这一本并不是1962—1979年本的一般的重版本,只在文字方面小作修订,而是改动幅度相当大的一个新版本。

 

2.根据前边说的,研究传统语文教育主要要从研究教材人手,本书的内容也是以教材为线索编排的,所以干脆把“教材”在书名上就标识出来,名实更相符一些。

既然侧重教材,则教材的书影宜于相应增多。

(《初探》出版后,书影格外受到欢迎)经过“文革”的浩劫,传统蒙书被当作“坏书”扫荡了一通后,幸存者无几,现在更难得到了。

因此就作者个人所保藏的,友好赠送的和借到的,有选择的补充了一些,并且把书影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书名副标题中和“蒙学书目”并列标识出来,既符合书的内容的实际,也表明了我们展示出这部分遗产的意图。

八股文是传统中属于糟粕的部分,既是客观存在,对后世影响又很深,我们也不加隐讳的选印了少量的书影示众。

 

3.作者为考察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进行了两轮考察工作(见所附的论文),这次大修订,也可以算作半车c吧。

1962年本叫作《初探》,现在总算已经再探、三探了,因此,把“初探”二字去掉了。

限于个人知见不广,探求水平不高,大概只能探到这样的程度,再求深入,要看个人精力是否许可,更有待于同道和有志于此的年轻一代共同努力。

去掉“初探”这两个字,作为标题显得有点光秃秃的。

添个什么呢?

还是照实际说话为好。

就书的实际内容看,这次修订,“论”的部分增多了一些,“述”的部分把不重要的删汰了一些,于是索性就叫“论”吧。

尽管就“论”而论,浅了些。

求“深”是无止境的,也有各种不同的“深”法,听之而已。

“蒙学书目”去掉“稿”字,因为不论有没有这个字,它总归是个稿,到任何时候也不敢说“收全了,编好了,再没有遗漏和失误了。

”这个新版本的书名大致是经过上述一些考虑产生的。

──以上可以叫作解题,也许可以算作对写作这本书的意图、设想的说明介绍。

 

4.前边说“改动幅度相当大”,有哪些改动呢?

增加书影,前边说过,大概增加到60幅左右。

此外,第一,内容的编排也作了一些调整。

“述”的部分可精简的地方删汰一些,适当增多点“论”,使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明朗一些。

在“论”之中,把作者个人现在认为以前的说法不妥当的地方改一改,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