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8188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一)总体目标18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重点20

四、推进策略20

(一)“中调”引领20

(二)“亚运”推动21

(三)“创新”驱动21

(四)“转型”促动22

(五)“总部”带动22

第三部分空间布局24

一、总体布局24

二、“一区聚合,双轴驱动”25

(一)“一区聚合”25

(二)“双轴驱动”26

三、“三心拓展,四极辐射”27

(一)“三心拓展”28

(二)“四极辐射”29

四、八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31

(一)八大功能区的划分31

(二)八大功能区的发展导向33

第四部分规划与发展重点35

一、中央商务区35

(一)发展思路35

(二)主要集聚区36

二、西部商贸文化创意区40

(一)发展思路40

(二)主要集聚区41

三、南部新型商贸旅游区44

(一)发展思路44

(二)主要集聚区45

四、东北部科技创新核心区47

(一)发展思路47

(二)主要集聚区48

五、东部生产服务区51

(一)发展思路51

(二)主要集聚区52

六、东南部知识创新及文体服务区55

(一)发展思路55

(二)主要集聚区56

七、北部空港经济区60

(一)发展思路60

(二)主要集聚区61

八、南沙海港经济区66

(一)发展思路66

(二)主要集聚区66

第五部分区(县级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规划指引69

一、越秀区69

(一)规划依据69

(二)规划指引70

二、海珠区71

(一)规划依据71

(二)规划指引72

三、荔湾区73

(一)规划依据73

(二)规划指引74

四、天河区75

(一)规划依据75

(二)规划指引76

五、白云区77

(一)规划依据77

(二)规划指引78

六、黄埔区79

(一)规划依据79

(二)规划指引80

七、萝岗区81

(一)规划依据81

(二)规划指引82

八、南沙区83

(一)规划依据83

(二)规划指引84

九、番禺区85

(一)规划依据85

(二)规划指引86

十、花都区86

(一)规划依据86

(二)规划指引87

十一、从化市88

(一)规划依据88

(二)规划指引89

十二、增城市89

(一)规划依据89

(二)规划指引90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和政策92

一、建立工作体系92

二、明确实施步骤92

三、创新管理机制94

四、强化规划引导94

五、完善基础设施95

六、建立考核机制95

七、制定促进政策96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广州要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广州要成为“首善之区”和国际大都市,就必须坚定确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主攻方向,率先实现经济发展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的转变。

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是新时期广州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中调”发展战略,促进城市新一轮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载体。

为促进广州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广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广州市城市规划(2001—2010)》、《广州城市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广州市商业网点规划(2003—2012)》等,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20年。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是指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在市域范围内规划建设的空间上相对集中、由一个或若干个发展组团(集聚区)有机聚合而主导产业较突出的特定区域。

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一般由功能区——集聚区——具体产业项目三级体系构成。

当前,广州正处于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布局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强化广州城市功能和经济竞争力必然的战略选择。

2008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4849.1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9.0%,成为国内仅次于北京而最接近“服务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心城市,这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规划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空间分布看,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县级市)呈现联动发展的格局,其中,中心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处于城市核心的天河和越秀两区服务业增加值合计超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50%,充分体现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同时,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不断拓展和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处于中心城区外围的服务业组团也迅速崛起,并呈分类集聚的发展特征。

总体上看,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初始萌芽、90年代的加速形成及“十五”以来的有效规划与培育,广州已形成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的良好基础与雏形框架。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态势日益显现

“十五”以来,广州以物流、会展、商务、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且呈现分类集聚态势,服务业功能区数量迅速增长,类型更加丰富。

在数量上,广州已从20世纪80年代末仅有的环市东、流花路、沿江路等少数几个商贸商务集聚区发展到目前天河IT圈、科学城、大学城、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琶洲国际会展区等几十个服务业功能区。

在类型上,也从比较单一的传统商贸型演变为包括商务、会展、创意、物流、文化、教育科研、生态旅游等各行业在内的多元发展态势。

(二)现代服务业呈现圈层分布特征

由于各主导产业特性不同,发展要求不同,广州服务业功能区分布逐步呈现明显的空间特性。

其中,中央商务区(CBD)、会展会议区、商业中心区、文化艺术区、创意产业园、历史文化旅游区等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大学城、科学城、体育城、批发园区、软件园、高技术服务区等专业性服务区主要布局在城市中圈层,而国际物流园区、汽车产业服务区、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则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圈层。

(三)商贸商务与总部经济效应日益凸显

广州历来是华南商贸中心,商业文化底蕴深厚,商贸商务类功能区发展成熟。

在商业中心方面,沿中心区东、南向主干道,已先后形成上下九、北京路、天河路及正在形成天河东部商贸文化区、番禺长隆—万博商业中心等都会级商业区;

在CBD方面,环市东、东风路、天河北等区域商务环境日趋成熟,番禺及开发区一带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打造总部经济基地方面成效显著。

其中,以环市东——东风路为主要区域的总部经济成为推动越秀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入驻越秀区的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逾100家,开发区也引入世界500强100多家,成为异军突起的总部经济区,而完善中的珠江新城正快速形成最重要的总部企业集聚中心。

(四)金融、物流、信息、创意、文化、科教、旅游休闲功能区初具规模

随着城市中心的逐步南拓东移,天河北金融区趋于成熟,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广州科学城金融创新服务区建设加快推进,未来将成为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柱和载体。

广州现代物流已规划形成“3+5”(三大国际性物流园区和五大区域性物流园区)的空间发展格局,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以大学城、亚运新城、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等为标志,广州新的科教文化功能区逐步形成。

以软件和信息外包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和互联网增值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为特色的信息服务业在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番禺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南沙资讯园迅速兴起。

伴随着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广州创意产业园、广州设计港、联星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创意产业功能区迅速崛起,并自西向东逐步形成工业设计——动漫与影视传媒——软件与网络游戏——动漫衍生品等适度分工的产业链。

此外,广州旅游功能明显提升,随着番禺长隆旅游休闲区、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长洲—庙头历史文化旅游区等功能区不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凸显。

(五)服务贸易及外包业务稳步发展

预计2008年国际收支平衡表项下的服务贸易收支总额将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初步形成了软件、动漫、创意设计、金融、物流等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和特色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涌现一批技术基础雄厚、产业规模较大的产业群体和以承接系统软件设计、数据处理、系统应用和基础技术服务、企业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为主要业务的服务外包企业群体,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国际服务外包中心。

(六)多方合力推动功能区良性发展

广州大部分服务业功能区是由政府推动的,如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大学城、科学城等,这些功能区投入大、周期长,提升了城市形象。

同时,也涌现了许多由民营资本、社会力量推动发展的服务业功能区,如“文化星城—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由省文化厅、海珠区政府、联星村等共同发起建设,而万博—长隆商业旅游休闲区的建设主要由外资和民营企业推动。

总体来看,广州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服务业功能区推进工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功能区布局相对散乱,总体规划水平不高;

中心城区职能过度集中,对拓展区域承接功能、培育力度不够;

功能区内产业链不完整,分工协作较差,企业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集群效应有待提高;

大部分功能区及集聚区还处于规划建设起步阶段,交通、道路绿化、公共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对产业扶持不够,功能区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发展后劲受到一定影响。

二、发展环境

(一)主要机遇

1.世界服务经济新趋势带来的机遇

目前,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60%,服务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所有消费额的1/2左右。

在此背景下,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服务外包迅猛发展,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外包、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目前全球跨国公司选择离岸服务外包的企业总比例已经上升到45%,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成为新时期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引擎。

跨越式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利于广州加速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建设国际大都市,从而确保在新一轮竞争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都市是现代服务业生长和国际服务外包的集聚地,而大都市服务业布局逐步由单一、集中的大型中心商贸区模式,演变为在级差地租和交通布局引导下的分散化、多类型、多中心集聚模式。

以上服务经济趋势及都市服务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广州服务业功能区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2.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目前,我市正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战略,努力突破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等瓶颈制约,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推进祥和广州、文化广州、生态广州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高端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同时,我市工业布局基本完成,今后全市产业战略重心将逐步转向服务业,在这一背景下,规划发展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将有利于广州经济布局的优化提升。

3.“中调”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

“十五”以来,通过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广州城市空间实现了有效“突围”,拉开了城市骨架。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鉴于老城区交通、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广州开始加大对中心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功能完善,城市发展将逐步实现从空间拓展为主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这对主要位于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一个有利契机,而构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将有助实现这种空间战略转移。

4.市场需求日益壮大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汽车、石化为代表的重化工业高速发展,同时珠三角地区己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通讯设备、轻工产品制造基地,为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功能区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随着CEPA的深化实施,广佛都市圈、泛珠三角和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加速了服务资源的整合和服务市场的拓展,使广州服务周边地区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

2010年广州举办的亚运会,也将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相关功能区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5.广州都市圈发展阶段带来的机遇

目前,广州正处于由工业化后期向“服务经济”加速迈进的关键时期,处于以发挥极化效应为主的都市圈发育阶段上。

随着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广州在珠三角都市圈中的交通枢纽、信息中心、金融控制、总部中心等功能日益突出,必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出更高要求,以集聚更多的战略资源和高级要素。

加快规划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顺应中心城市功能转型及对战略性服务资源集聚的内在要求。

6.国家政策引导带来的机遇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等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了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政策框架。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全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广州市制定的配套政策,将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主要挑战

1.来自产业升级和人居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

目前,广州已经具备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良好基础,但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离“首善之区”的定位要求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产业方面,高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方式较粗放、专业化国际化程度较低,尚缺乏完备的产业链条、内生集群效应较低的优势服务业。

人居环境方面,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广州硬件设施及软环境相对薄弱,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尚有差距,社会事业和民生福利水平有待提高。

2.来自国内中心城市的激烈竞争

目前,国内主要中心城市都以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契机,积极推动创意产业园、大学城、科学城、CBD等战略性高端服务功能区或集聚区的规划与发展,力图抢占新一轮城际竞争的“制高点”。

而走在最前面的上海更是率先规划、启动和完成了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根据“十一五”规划,上海拟规划建设20个左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建筑规模将达800万平方米左右,重点集聚以金融、物流和各类专业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企业,这必将对国内外相关高级服务资源形成强大吸引力,也对后来者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3.来自省内各大城市的区域竞争

近年来,省内各大城市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2007年,深圳市政府以一号文形式发布了关于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在全市范围内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在主要现代服务业领域,省内各大城市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以会展业为例,深圳“高交会”成为“广交会”的有力竞争对手,东莞、珠海等城市纷纷凭借“电博会”、“航博会”等知名展会,争夺高端会展资源;

在金融、物流、创意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也存在激烈的区域竞争。

总体上看,广州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将面临省内发达城市以及香港、澳门在资源和需求上的有力挑战。

4.来自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

战略性功能区建设往往都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如对金融企业的税收优惠将直接影响金融商务区建设,能否对城市中的工业用房、农村经济发展用地、集体物业等在用地性质、用地指标等方面实行灵活务实的政策,将关系着服务业功能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税物流政策则直接影响枢纽型物流园区建设,等等。

而国家出于调控与统筹发展的考虑,在这些政策上时有调整,一些支持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及不确定性。

第二部分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围绕建设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定位,以“中调”战略为统领,以增强集聚辐射与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以实施“退二进三”工作为契机,按照“地理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资源集约”的原则,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既体现城市战略地位,又凸显区域特色的功能区,使之成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支持,进一步提高广州服务输出带动能力、集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组织之城”的核心功能,把广州建设成为服务珠三角、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规划原则

(一)体现城市战略与定位

充分体现“中调”战略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中心城区的功能优化与转换,加快外围新城的功能承接、促进外围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

同时,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和国际大都市的新发展定位,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总部经济、创意之都、生态城市发展,通盘考虑总体布局,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功能区。

(二)体现城市特色与品质

空间布局要充分凸显广州作为“千年商都”这一商业城市的最大特色,将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优化提升传统优势服务业相结合,充分展现高品质、专业化、人性化的“广州服务”。

同时,体现广州作为多功能综合性国际化城市的地位和潜力,加大金融、信息、物流等高端服务功能的布局。

此外,顺应广州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趋势,着眼于产业集群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力求功能区区位特征与产业特色相统一,在不同区域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服务功能区。

(三)体现统筹发展的要求

在空间上,既要重视主城区的功能布局,又要考虑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心城区无疑是现代服务业布局的主要承载区,但对于新拓展区和生态涵养区,也应布局一定数量和适宜类型的功能区。

在时序上,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注重远近结合,以当前已形成的产业、功能布局为基础,同时适度考虑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潜力区域,力求现状与未来、存量与增量有机结合。

(四)体现重大设施的支撑

机场、港口、地铁、铁路枢纽、通信网络等既构成城市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围绕这些基础设施形成的产业体系及经济组团往往构成一个地区的独特功能区和重要增长极。

作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广州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应充分体现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

(五)体现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首先,功能区规划要贯彻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想,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

其次,功能区带有空间规划的性质,其操作性必然受城市规划的影响,因此,功能布局还要以广州新一轮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空间策略为指导。

此外,功能区规划还应注意与广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广州商业网点规划、广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上位或专业规划相衔接,立足在这些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细化。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规划发展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聚度高、辐射力强、文化内涵深厚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有效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促进金融、物流、信息等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整合优化餐饮、商贸等生活服务业空间布局,显著增强广州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凸显广州的城市形象,精心打造和形成岭南风韵与都市时尚相融、提升生活与增值生产并重的新时代“广州服务”品牌,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服务珠三角、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具体目标如下:

——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的服务业功能区。

优化提升一个核心功能区,拓展完善五大新兴功能区,规划新建两大国际枢纽物流经济区。

到2015年,力争使八大功能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总量的80%以上。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巩固,金融、信息、创意、中介、文化、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0%。

——优化城市产业布局。

到2015年,服务业“多中心、组团化”集聚趋势进一步凸显,中心城区工业集聚点基本完成搬迁和改造,旧厂房和历史建筑实现向服务经济形态转变,楼宇经济比重进一步上升。

同时,沿大型交通设施和依托区域中心(如新城组团、产业基地、中心镇)的布局日益明显,一批规划新城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点上集聚”与“面上平衡”同步改善。

——提高都市辐射能级。

到2015年,广州现代服务企业对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总部经济比重显著上升,总部型企业业务收入中来自市外业务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企业“走出去”取得积极成果,服务外包取得突破性发展,服务外包出口保持年均30%的增长率,培育形成一批特色服务外包园区、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和一批知名服务外包品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考虑各区域功能区发展布局,在引导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主要向中心城区集聚的同时,加大新城区和远郊区现代服务业布局力度,引导批发市场、区域物流等向城市外围迁移,形成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到2015年,各区之间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系数明显缩小。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重点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各阶段目标及工作重点如下:

启动示范阶段(2009——2010年):

建立市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推进体系,逐步探索形成各部门、各区(市)协调推进机制;

制定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其他指导性文件,明确推进功能区建设的工作路线图;

分别在中心城区、规划新城、远郊地区筛选确定首批代表性集聚区,启动并基本建成一批示范性集聚区及其重点支撑项目。

全面推进阶段(2010——2015年):

在示范性集聚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市功能区建设,基本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完善集聚区建设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基本落实政策、投入、队伍、奖励等相关保障措施,逐步建成一批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使得绝大多数集聚区进入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2/3左右集聚区开始动工建设,半数以上集聚区完成土建工程而进入产业招商发展阶段。

四、推进策略

从现状条件看,广州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规划发展的推进策略应主要着眼于以下五个方面,即“中调”引领、“亚运”推动、“创新”驱动、“转型”促动、“总部”带动。

(一)“中调”引领

重点体现广州“中调”战略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公共配套建设,着力打造中央商务、高端商业、创意产业、文化旅游类集聚区,巩固中心城区的金融控制、总部经济、信息中心等高端服务功能。

同时,迁出部分不适宜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及远城性、低层次服务业,通过资源整合,加快新城地区重点功能区域开发建设,形成新兴服务功能组团和富有潜力的区域增长极。

(二)“亚运”推动

以承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广州在世界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