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历代画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3827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历代画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三章 历代画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三章 历代画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三章 历代画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三章 历代画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历代画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三章 历代画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历代画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历代画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又说:

“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

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

”李、关、范的画风,风靡齐、鲁,影响关、陕,实为北方山水画派之宗师。

四、南方山水画派

亦称“江南山水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说:

“董源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气;

建业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

”米芾《画史》也说:

“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

”此派以董源和巨然为一代宗师,世称“董巨”。

惠崇和赵令穰的小景,为此派支流。

米芾父子的“米派云山”,画京口一带景色,显出此派新貌。

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涧)等,属南画体系,至元代而大盛。

五、黄筌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

为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代表画家黄筌。

黄居西蜀画院统治地位,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当时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黄、徐体异”时说: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并指出黄派之画多写禁中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用笔工整,设色堂皇。

此派画法,以细挺的墨线钩出轮廓,然后填彩,即所谓“勾填法”。

后人评为“勾勒填彩旨趣浓艳”。

六、徐熙画派

为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代表画家徐熙。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黄、徐体异”时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又说“徐熙江南处士”,“多状江南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

”此派多作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而笔迹不隐,素有“落墨花”之称。

七、湖州竹派

画竹原以唐代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

北宋文同、苏轼画竹著称于时。

元丰元年(1078)文同奉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未到任,病故陈州(今河南淮阳);

苏轼接任湖州太守,未几坐狱贬黄州。

他们虽籍隶四川,但画史上皆谓为“湖州竹派”始祖。

米芾论及文、苏画竹特点:

“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

”元代画竹成风,李衎、赵孟頫、高克恭、吴镇、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继承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一卷,凡二十五人,系辑录《画史》、《画继》、《图绘宝鉴》等书而成。

八、常州画派

亦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

毗陵、武进皆为江苏常州的古地名,北宋于居宁,南宋于青言,元代于务道,明代孙龙,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皆属此派。

祖述徐崇嗣、赵昌的没骨法,以草虫、花卉写生为胜。

居宁画迹不复可见,据梅尧臣(1002~1060)诗“宁公实神授,坐使群辈伏。

”居宁草虫似属禅于光实源出于氏。

恽寿平尝言:

“余与唐匹士(于光之号)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

”恽、唐花卉写生,多空灵之感,是徐崇嗣没骨法的继承者,世称“恽派”,对后世影响甚大。

九、北宋三大家

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

元汤垕曾说:

“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

自王维、张璪、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

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

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

”他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

三大家之特点:

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雄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平淡、天真、朴茂静穆;

范宽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

李成之画挺拔雄奇,富有变化,惜墨如金,别具一格。

十、北宋山水画三大流派

北宋南北两大山水画派中的李成、范宽、董源以不同的画风和卓越的贡献,创立了当时三大主要流派。

荆浩虽然开创了北宋北派画派,并著有经典的《笔法记》,对山水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荆浩,包括关仝、李成在内则没有一幅作品传下来。

我们从实际的记载中和后人的有关摹本可以了解到,荆、关、李三人中,起决定性的是李成。

米芾曾云:

“李成真见两本,伪是三百本。

”可见李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画的水墨山水,善用淡墨的情韵,体现山水的灵秀,展现的是文秀的一路。

米芾又谈到:

“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山动。

”李成创造了“卷云皴”,他的作品虽没有留下,但从师承李成的郭熙的画中可以看到卷云皴的表现形式。

“卷云皴”是最早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山水画皴法之一。

北宋另一主要流派山水画家是范宽。

范宽与李成虽然是北方流派,但是与李成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画体现的是壮武的风采,王诜将他与李成比较,称之为“一文一武”。

范宽传世的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

他画山水,强调主峰突出,要占三分之二的画面。

以一种雄伟峻厚的气势,显示一种咄咄逼人的威严。

同时,范宽又十分重视具体景物深入细致的刻画,精心经营山坳深壑中的飞瀑流泉和山峦的顶端密密层层的树木。

特别是正面的山体以稠密的小笔,皴出山石巨峰的质与骨。

这种皴法便是后人所称的“钉头皴”或“雨点皴”,稍大一点的被称为“豆瓣皴”。

与北派两家对峙的便是以董源为代表的江南山水派。

董源笔下描绘的是江南景区。

米芾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

“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

”《夏山图卷》等便是他的代表作。

董源最大的成功之一是创造了最能表现江南山石形质的皴法“披麻皴”同时他又十分讲究淡墨的渲染,使湖山增强了湿润的感觉。

最后他还用点来丰富表现手法,重重叠叠的点,使江南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郁郁葱葱的感觉。

董源的继承者有巨然。

巨然山水在董源的基础上开创了“长披麻皴”,然后再以焦墨破笔点苔。

浓点淡皴,更显得气格秀润,墨彩腾发。

由于北宋三大主要流派的争奇斗艳,使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形成耀古开今的局面。

十一、米派

宋代山水画流派之一。

米芾(古代著名书法家)所创,其子米友仁又加以继承发展,其特点在于用水墨点染的方法,描绘烟云掩映的山川景色,自称“墨戏”,世称“米氏云山”,或称“米家山水”。

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绘之画。

画史上也称“大米”“小米”,或曰“二米”。

米芾尝与李公麟论古今山水,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

自称:

“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米芾则以卧笔横点成块面,称:

“落茄法”,打破了线条成规。

其特点,能表达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景趣,世称:

“米氏云山”。

友仁继承和发展家传,善画无根树、朦胧云,每喜自题“元晖戏笔”。

因父子均居襄阳和镇江,对潇、湘二水和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别陶醉,故能画出水气蒸郁、烟雾弥漫的妙趣。

此派为大写意风格,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林义等皆师之,对后世影响甚大。

十二、南宋四家

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简称“李、刘、马、夏”。

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

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

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

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

马远、夏圭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

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屠隆说: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

”张丑认为:

“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

”张泰阶则日:

“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十三、元四家

“元四家”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

画旨》。

但也有人认为“元四家”为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见明王世贞《艺苑言附录》)。

也有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

但大多数是认可第一种说法的。

元四家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对于山水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四人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

虽然每个人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其共同特色,是以“雅洁淡逸”山水画风。

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他们的风格和特点:

黄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华滋;

王蒙是画山水多至数十种,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迦环重迭;

吴镇山水苍茫沉郁;

倪瓒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萧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中年为吏,后因事入狱,获释后活动于杭州、富春、松江、常熟一带,为全真教道士。

黄曾得到赵孟頫的指点,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

山水主要表现常熟的虞山、浙江富春山一带景致,多以披麻皴画法,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卷、《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等。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

工诗文善草书,除山水外精梅竹。

他家境贫寒,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

他在绘画上也吸取董源、巨然的皴法,笔墨雄秀清润,有苍茫气象,曾作渔父图,题句多“只钓鲈鱼不钓名”、“一叶随风万里身”内容,抒写了他安贫乐道的情操。

传世作品有《渔父图》、《竹谱册》、《秋江渔隐图》等。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

倪瓒早年为富户,家中多藏书画古物,生活优游安适。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他疏散家财遁迹于太湖直至明初。

他的山水主要表现太湖风光,创“折带皴”,意境清幽萧索,表现了孤高的气息,极为明清文人画家推崇。

作品有《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容膝斋图》等。

王蒙(?

~1385)字叔明,湖州人。

王蒙为赵孟頫的外孙,曾作过小官,后隐居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

山水也多写黄鹤山景,他的山水皴法丰富,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他是元四家中极具绘画功力的一位。

有《春山读书》、《青卞隐居》、《夏日山居》、《葛稚川移居》等作品传世。

十四、吴门画派

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亦称“吴派”。

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故名。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四人,均属吴郡人,又称“吴门四家”。

在吴门派崛起之前的明代初期,江南苏州、无锡地区已经有一批画家,如杜琼、刘珏、陈汝言、徐贲、陈暹等人,他们大都擅长诗文,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黄公望、王蒙传统,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

他们的艺术给吴门派的开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故可称为这一画派的前驱。

由于当时受皇室赏识的宫廷院体绘画以及别具一格的浙派称雄画坛,杜琼等人的作品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他们的主要活动为文学创作,故未自成派系。

宣德(1426~1435)年间,苏州诞生了吴门派开宗大师沈周,继起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并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开创一代新风,取代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历时150多年。

画史将沈、文、唐、仇并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为吴门派的代表画家。

这4位画家虽同时崛起于苏州,但风格迥异,各有师承。

沈周因家学渊源,并受杜琼等前辈熏陶,主要承元代文人画衣钵,以简练浑厚、苍劲雄健的粗笔画见长。

文征明从学沈周,并吸取赵孟𫗲

、王蒙画法,以缜密工致、文静清秀古雅的细笔画着称。

他们两人主要发展了元代文人画传统,注重笔墨表现,强调感情色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平淡自然、恬静平和的格调,其画风奠定了吴门派的基调。

唐寅是位落魄文人,与文徵明同为沈周学生,但也从学于周臣;

他的山水画主要师承李唐、刘松年,并适当融汇文人画技法,形成笔法挺健细秀,墨色淋漓融和、风格谨严而清逸的艺术特色。

仇英出身工匠,初学周臣,后悉心临摹历代名迹,尤着力于刘松年、赵伯驹,善作精细鲜丽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

唐、仇两人均从南宋院体绘画入手,并远追北宋名家,重视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造型准确,笔墨谨严,风格柔韵雅秀,其艺术行利兼备,雅俗共赏。

吴门派在山水画上成就突出,无论对元四家或南宋院体绘画,都有新的突破。

在人物画和花卉画方面也各有建树,除仇英外,另外3人尤其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使文人画的这一优良传统更臻完美、普遍,有力地影响了明代后期直至清初画坛。

吴门派形成后,其派系世代相传,绵延不断,其中文徵明的学生和子孙即达30多人。

在吴门派后期画家中,著名的有陈淳、陆治、钱谷、陆师道、周天球等人,其中不少人在某些领域有新的发展。

如陈淳发展了水墨写意花卉画,周之冕创造了钩花点叶的小写意花鸟画法,陆治以工整妍丽的花鸟画著称于世。

另外,谢时臣的粗笔山水,尤求的白描人物,周天球的水墨兰石,均别开生面。

吴门派绘画对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也很大,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后来派生的苏松派、云间派等,都与吴门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十五、松江派

明末山水画流派之一。

以董其昌为代表,其支派有三:

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派”。

以沈士充为代表的称“云间派”。

这两派都导源于宋旭。

赵左和宋懋晋同师宋旭,沈士充师懋晋,兼师赵左。

以顾正谊为代表的称“华亭派”。

他们都是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古称华亭)人,风格互有影响,故总称“松江派”。

其画风逸润苍郁,骨格灵秀。

气韵笔法。

当时董其昌的书画,为一时之宗;

与陈继儒并称于世。

十六、浙派

中国明代前期绘画派别。

因其开创人戴进是浙江人,故名。

继起者吴伟,进一步发展了此派长处,遂出现更多追随者,因吴伟是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人,画史上亦称其为江夏派,实属浙派支流。

浙派与明代宫廷绘画关系十分密切。

在宣德(1426~1435)至正德(1506~1521)年间,浙派与院体同时雄踞画坛,代表了绘画的主要倾向。

浙派的宗师戴进、吴伟,与院体绘画有着相同的传统渊源,都宗法南宋院体画风,他们两人也曾一度进入宫廷,后来流落社会,成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

浙派其他画家也有很多入宫供奉者。

基于在成员上两派彼此交叉和在画风上非常接近,浙派与院体几乎很难分别,因此,亦有画史将戴进、吴伟合归院派。

浙派与院体,在对继承传统的态度上和艺术追求上仍有所不同。

院体继承南宋山水画传统,比较谨守旧规,仿效几能乱真,风格雄健仍不失严整。

浙派虽有明显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痕迹,但用笔更加粗简放纵,墨色也显得淋漓酣畅,画面动感强烈,气势豪放,具有较多的新意。

在人物和花鸟方面,两派也各呈异趣,故而浙派能自成一系。

浙派诸家中,各人风格亦有区别。

开派画家戴进,以取法南宋画院画家马远、夏圭为主,上溯北宋及元人,笔墨劲健精微,稍增壮阔的气势。

吴伟则变为简括纵逸,格调更加豪放激荡。

继起者张路、蒋嵩、汪肇等人,则趋于简率狂放。

戴进和吴伟以其精湛的功力和创新的面貌,使浙派一时崛起和持续兴盛,学者蔚然成风,左右画坛一百余年。

明末蓝瑛为浙派殿军,擅长画山水,花卉,初年秀润,晚年笔力苍劲,学者甚众。

后期浙派日渐出现末流之弊,缺乏新意,一味草率,遂使此派趋于衰微,其地位终被明代中期新兴的“吴门画派”所取代。

十七、董其昌与南北宗

明代董其昌关于划分山水画家为南北两个派系之说。

《容台别集·

画旨》: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

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亦知六祖《即慧能》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神秀为代表)微矣。

”又云: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维)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此说与山水画家师承演变的史实不尽符合,且有崇“南”贬“北”之意。

明代陈继儒(当时与董其昌并称“董陈”)所说尤为明显:

“李派板细,乏士气;

王派虚和萧散。

”清方熏认为:

“画分南北宗,亦本禅宗‘南顿’、‘北渐’之义,顿者概性,渐者成于行也。

南北宗原是指佛教史上的宗派,所谓“南顿”、“北渐”是把“顿悟”和“渐识”(苦功修练)作为彼此的主要区别。

这种划分法,标榜了“南宗画”即文人画出于“顿悟”,因而为“高越绝伦”、“有手工土气”;

同时,以为“北宗画”只能从“渐识”,也就是从勤习苦练中产生。

明末清初画坛群起附和,形成以“南宗”为“正统”之见。

十八、水墨写意派

明代花鸟画派之一。

主要以画家陈淳(白阳)、徐渭(天地)为代表,他作花虫竹石,善用水墨,淋漓疏爽,随意挥洒,泼墨豪放,不拘成法。

用墨浓淡干湿,恰到好处,在明中期极为兴盛,形成了一种风尚。

对清代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有很大影响。

十九、勾花点叶派

主要以画家周之冕为代表。

周之冕字少谷,长洲(今苏州)人,善画花鸟,撮合陈淳(写意)、陆冶(工笔)法,取两家之长,设色鲜雅,富有神韵,时称勾花点叶派。

二十、黄山派

明末清初山水画流派之一。

代表画家为梅清、原济(石涛)、弘仁(浙江)。

三人画风各异,而都以描绘黄山的峰峦烟云之变化著称,故称“黄山派”。

世人称:

“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形,弘仁得黄山之质。

二十一、四僧

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石涛(朱若极)、八大山人(朱耷)、髡残(石溪)和弘仁(江韬)。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

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

髡残之画,苍老淳雅;

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都自具风采。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二十二、四王

“清六家”中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的合称。

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

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

王翚、王原祁一度出入宫禁,煊赫南北。

前者,综合宋元各家各派,缔造一套体例完备的画格;

后者把元代黄公望一系,糅和实质,融化精神,亦有成就。

“四王”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

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

其后又有王三锡(字邦怀,号竹岭,昱侄)、王廷元(字赞明,玖长子)、王廷周(字恺如,玖次子)、王鸣韶(字夔律,号鹤溪),画山水画俱师法“四王”,只是遵循前规,并无创新突破。

前者称“小四王”,后者称“后四王”。

二十三、清初六大家

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

亦称“四王、吴、恽”。

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视为“正统”。

“四王”提倡摹古,笔法超凡,功力极深。

吴历和王翚同学于王时敏之下,工诗善画,气韵高雅。

恽寿平原善画山水,后见王翚作品,自感不能驾王翚之上,而弃山水专攻花卉画。

别开生面,名盛一时。

他们的画风一直持续到清末乃至民国初年。

二十四、常州派(没骨派)

清代花鸟画派之一。

其代表画家是恽寿平。

纯没骨体是其特色。

宋代的没骨还有细的轮廓(勾勒),至清代恽南田等,发展成一种全然不同勾勒的纯没骨体,称为写生的正派,流传甚广。

因恽南田是常州人,故称常州派。

二十五、娄东派

清初,比王翚稍晚,在与虞山相邻的江苏太仓(亦称娄东),也出了一个山水画大师王原祁,名在“四王”之列。

王原祁的祖父是四王之一的王时敏,他本人身为京官,参与了宫廷中许多重大的绘画活动,因而影响日益扩大,不少人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形成了娄东派。

一些身居宫廷要职的达官显贵也加入了这一门派,如张宗苍、董邦达、钱惟城等,宫廷画师也师承王原祁,势力甚于虞山派。

娄东派的绘画艺术只是祖述宗师,缺少创新和开拓,出了一些诸如王昱、王宸等“小四王”一类的画家。

在崇尚“四王”画风的年代里,这些画家和画作也是颇受时人欢迎的。

画中十哲即指清代娄东画派的十位画家。

即董邦达、高翔、高凤翰、李世倬、张鹏冲、李师中、王延格、陈嘉乐、张士英和柴慎。

二十六、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安徽南部(今黄山市一带)的绘画流派。

现黄山市原称徽州,秦、晋时设新安郡,新安江又是这一代的重要河流,故又常以“新安”称之。

明代的丁瓒、程嘉燧、李永昌等新安画家,崇尚“米倪”之风,枯笔皴擦、简淡深厚,当为新安画派的先驱。

弘仁(渐江)是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

清初张庚《浦山论画》云:

“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法,即失之疏,是一亦一派也。

”而在此之前,诗人、金石家王渔洋(士祯)即谓:

“新安画家,多宗倪、黄,以渐江开其先路……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称为新安四家。

徐卫新《黄山画人录》云:

明清以降,因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诸种因素,尤其以徽商的兴旺发达,在黄山脚下这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徽州土地上,众多的先贤为丰富中国文化艺术宝库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其中尤以书画篆刻艺术最为突出。

以渐江、查士标、程邃、汪无瑞、汪家珍、雪庄、郑燮、吴山涛、姚宋、祝山嘲、方士庶、汪梅鼎等代表的新安画家,冲破了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步履古人,摹仿逼肖”的摹古风气,高扬“师从造化”的大旗,以变幻无穷的黄山为蓝本,将中国山水无尽的情趣、韵味与品格生动地表现在尺幅之间,并且在结构与技法上亦打破了四王“三迭”、“二迭”等陈陈相因的公式,一反柔媚甜俗、奢糜华贵之气,开创了一代简淡高古、秀逸清雅之风,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新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