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072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2019-2020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七年级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2011)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部是战国社会变化的概述,第二部分是秦商鞅变法,第三部分是都江堰

从内容上看,它涉及到战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涵盖面非常广、容量大。

从结构上看,这三部分内容表面似乎是平行的,但从逻辑上分析,第一部的概述是后两部分的时代大背景,后两部是第一部分的具体历史事件,后两大内容实际是反映着秦强大的因由,因此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理性概括与具体实践的关系,因果相关。

而这样的逻辑关系,抽象性强,课堂的呈现比较困难,但它又正正体现着战国这个历史时代的变化这一大特质,是学生历史理解的基础。

从纵向联系上看,本课是上一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的继续与发展,是下一单元的“秦统一中国”的基础与前奏,起承上启下作用,纵向上要实现知识与观念的融会贯通。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主题定为“以战为名”,以“战争”为切入口,将战国与春秋进行类比,带出战国的战争特点变化,战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包括生产力、制度、诸侯国规模),重点立足于商鞅变法与都江堰两大历史大事作为时代实践例证,归纳出秦的强大因由,感悟战国的时代精神。

此设计一方面实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纵向的联系,实现学生时空观与历史理解上的的承接,实现知识与观念贯通;另一方面突出了战国时代特点,强化学生对的理解,实现本课的教学主体要求。

更重要的是,秦的兴起,秦虎狼之师的形成,秦日后一统一六国的必然,学生们便了然于胸了,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

从商鞅变法与都江堰认识秦的强大过程

教学难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本课依据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制订如下:

核心素养

等级

学业质量标准

历史时空

2级

学生通过对“战国”这个时期的命名的由来及时间段的发了解,通过对国七雄的名称与地理位置的认识,通过战国与春秋在战争、社会制度、生产工具等对比,通过对秦国强大的过程的了解,对春秋、战国、秦的统一这三个历史时期形成一个时间与空间上的承接,能商鞅变法与都江堰工程放置在战国的朝代背景中去认识。

历史实证

2级

学生充分利用教学中提供的史料进行分析与探究,以长平之战为例子认识战国战争的特点,通过青铜器铜冰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历史事件探究分封制的崩溃,以商鞅变法的措施内容分析它的影响,通过视频材料了解都江堰工作的工作原理等,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并且能够运用材料作作为证据进行论证,以形成自己的认识。

唯物史观

2级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唯物史观的思想理解战争变化背后激烈的社会变化是根本原因,激烈的社会变化带来各国在政治制度变革,军事、经济发展上主动创新求变都是生产力变化的带来的影响,商鞅变法与都江堰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而社会的创新的变革的结果又作用战争,奠定战争成败的基础,最终造就了秦的强大。

历史解释

2级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能够初步解释战国社会特点,结合些特点,学生在能短时,长远的解释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结果与意义,解释秦的强大过程。

家国情怀2级初步建立对事物认识与判断要建立在对社会大背景认识的基础上观念,形成从不同方面了解与分析社会思维能力。

并能够从战国社会变化中感受历史时代的精神,如创新、发展、智慧等等,促动学生对个人的成长路上的感悟。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初一新生,他们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但学习历史的时间短,学习思维,思考方式等还是很幼稚的,分析能力还是较弱,所以,在教学中,解决抽象历史概念或历史因果关系,就要以形象的事例去启发,去引导。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尝试以“战争”这个具体的形象,通过探讨与战争相关的各种因素,各国的举措等,以探讨理性社会特征。

教学上以问题教学为主要方式,在问题设计上,由浅入深,深入浅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连接,与学生的现在知识基础进行连接,形成认识的梯度,吸引学生的关注的同时,推动教学内容的展开。

四、教学过程

教学构思:

鉴于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本课教学主题定为“以战为名”,教师尝试以“战争”这个具体的形象,通过探讨与战争相关的各种因素,以“战因”、“战况”“战资”“战果”“战魂”这与战争相关的五个角度,以战争的具体形象,将战国与春秋进行类比,以问题教学方式,带出战国的战争特点变化,战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包括生产力、制度、诸侯国规模等),重点立足于商鞅变法与都江堰两大历史大事作为时代实践例证,归纳出秦的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感悟战国的时代精神。

力求一方面实现三个历史时期的纵向的联系,实现学生时空观与历史理解上的承接,实现知识与观念贯通;另一方面突出了战国时代特点,综合五大角度的逻辑推理过程,训练学生以一种多角度的,循序渐进思维方式去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为突破本课这一难重点的服务。

在此期间,秦的强大,秦虎狼之师的形成,秦日后一统一六国的必然,自然而然地镶嵌于其中,成为战国社会中最浓墨重彩的一幕,为下一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步骤1:

导入:

明确时空,设疑激趣,直奔主题

在课件上投影战国二字的繁体字“戰”“國”,以问题导入(见问题1)明确“戈”,代表武器、武力,即“战争”是这个时代的大旋律,以战为名,直奔主题。

导入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问题编号

具体内容

问题1

繁体字“戰”“國”中,共同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预设答案:

“戈”)

问题2

它的战争有什么独特?

它的时代有什么特点?

(教学设问,不需学生马上答)

【设计意图】

一方面与学生明确战国的起止时段,知道它的名称来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另一方面以“战国”二字的特点,形象带出战争是这个时代的大旋律,继而再向学生进一步的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战争的气息扑面而来,营建教学的基调,明示“以战为名”的教学主题。

步骤2:

以战观“战”,构筑情景,类比春秋,归纳战争特点

投影《战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表格,播放《长战之战》视频,让学生结合原来的认识及从视频中提取的历史信息,并以战国战争与春秋战争对比,师生讨论与归纳战国战争的特点。

板书展示:

战况:

激烈(兼并战争,你死我亡)

探究战国战争特点的问题设计

问题编号

具体内容

问题3

你知道哪些战国时期的战争?

预设答案:

依据学生的认识,来决定教师讲多少。

《战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表格。

重点讲述“长平之战”

问题4

观看《长平之战》视频(约2分钟),从中得出战国战国的哪些特点?

预设答案:

惨烈,坑杀了四十多万人;智谋,军事谋略的运用对战争影响非常大;规模大,双方应以几十万或上百万人参战等等。

问题5

秦国为什么一要坑杀了赵国投降的这四十多万人?

预设答案:

怕降兵造反,所以一定让他们死等。

结论:

战国的战争是你死我亡

的兼并战争。

问题6

为什么诸侯国要进行如何残酷的你死我亡的战争,战因是什么?

(过渡性问题,不需学生马上答)

【设计意图】

以战观战,用战国三大著名战役,特别是长平之战,探究战国战争的特点。

这一设计要实现三得。

一得,学生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实现课标教学要求。

二得,以这些战争为例证,特别是《长平之战》,结合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的特点,合乎学生认识直观的思维特点,因而他们能很快讲出自己的感受,及分析战争的特点,感受兼并战争的残酷,三得:

学生在历史实证素养上得到训练与提升。

在此基础上,继而再发问:

为什么诸侯国要进行如何残酷的你死我亡的战争,战因是什么?

过渡到战国社会变化的探究当中。

步骤3:

透析现象,剖析时代,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奠定背景基础。

出示战国青铜器铜冰鉴图片及信息资料(见资料1、资料2),引导学生对它的主人身份进行鉴定(问题7),再以春秋战国地图结合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史实,师生探究战国分封制状况(问题8),以事实证明它已完全崩溃。

继续再以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的进一步推广,说明诸侯强大原因。

最后以春秋战国地图诸侯国变化的资料(见资料3),说明随着诸侯力量增强,分封制崩溃,出现在战国七雄的局面(问题9),要求学生结合地图,认识七国的名称及地理位置(问题10)。

最后归纳地战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状态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生了剧变。

板书出示:

剧变(旧的崩溃,新的蜕变)

探究战国的社会变化所用资料及问题

资料/问题编号

具体内容

资料1

(铜冰鉴)它是一件双层器,方鉴内套有一方壶。

夏季,鉴、壶壁之间可以装冰,壶内装酒,冰可使酒凉。

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了

资料2

(铜冰鉴)年代:

战国;出地:

湖北随县;随葬:

九鼎八簋资料3春秋大小国凡一百四十八,春秋末年只有十几国,战国主要七国(分别与各个时期地图同时呈现)

问题7

结合资料1、2,你认为战国青铜器铜冰鉴的主人应该是平民还是贵族?

如果是贵族,会是哪一个阶层的贵族?

预设答案:

贵族(天子)。

最后答案是曾侯乙。

问题8

看地图(战国前期与战国后期地图),结合书本31页史实内容,寻变化预设答案: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结论分封制到战国已崩溃。

问题9

结合资料3,你可以看出诸侯国变化的什么趋势?

预设答案:

数量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战国七雄。

问题10

结合战国的地图,给你1分钟时间,你会如何记住七国的名称与地理位置?

预设答案: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欢迎学生们自创方式)

【设计意图】

此部分是突破本课难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广,逻辑推理抽象,受时间的限制,面面俱到,但它又是本课两件历史大事的大背景,没有了它,学生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历史意义。

所以在这部分中每一步的学习,都先摸清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意愿,并以问题为引导进行提升,为学生学习提供台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情绪得到保持,这对初一的学生非常重要。

每一部分教学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以提供具体的历史资料或事实,以它为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归纳。

一方面,让抽象回归到具体,减轻学生理解难度,别一方面,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历史实证与历史解释等素养,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步骤4:

变法图强,生存发展,探究商鞅变法与都江堰工程重大历史事件,理解秦强大的主因。

(1)探究商鞅变法历史事件,结合内容,分析它的历史影响。

以对“战因”过渡性问题(见问题11)的探讨,结合《战国时期主要社会变革》(见资料4),让学生明白变法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诸侯国适应社会剧变的重要举措,因而带出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大背景,也让学生以这个为例,理解什么是变法,变法的目标是什么,为学生理解它们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结合前361年的战国地图及《史记》中关于秦国地位资料(见资料5)及《资治通鉴》中秦孝公招贤令的资料(见资料6),师生分析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强秦”,为学生理解变法的历史影响再次打下基础。

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学生特别难理解的部分老师备注与解释),以问题(12)引导学生探讨商鞅变法让秦国富后强的历史作用,最后结合变法前后秦国地图的变法,令学生形象理解秦的强大。

并在地图上圈出巴蜀之地,由此导入都江堰工程。

探究商鞅变法历史事件的问题设计

资料/问题编号

具体内容

资料4

李悝变法(魏)、吴起变法(齐)、邹忌改革(齐)、武灵王改革(赵)、乐毅改革(燕)、申不害改革(韩)、商鞅变法(秦)

资料5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