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4149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

《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8.7%;

纳税前5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纳税额占比达到46%。

水泥行业市场化重组效果明显,参与重组企业的利润、税金分别增长110%和65%;

中联水泥集团运营中心投入运营。

促成山能集团并购重组丰源轮胎,产能达到1000万条。

联想化工(一期)、薛城能源主体项目竣工投产,煤化工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锂电、医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18.8%。

工业技改完成投资310亿元,增长15.8%。

市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挂牌运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6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3家、工程实验室达到5家。

创新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式,设立了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建成启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全域化布局乡村旅游,“一园三镇五点”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4.1%。

微山湖古镇(一期)、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成运营,真爱商城、万洲浙商城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

新发展家庭农场96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6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2个,我市整体创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城乡建设协调并进。

统筹城乡规划管理,编制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心城区整体风貌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乡建设更加有序。

统筹中心城区功能设施建设,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4.3亿元;

新城实验小学、市实验高中、市职业中专、市中医医院新院、市立医院新院、羊庄水源地供水工程建成启用,文体中心、市妇保院新院、市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中心、枣矿城等项目顺利推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流通等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统筹城区地上地下设施建设,2012年以来全市新增供热面积1186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96条,整治背街小巷200多条。

统筹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2个新型城镇化示范镇进入全省考核前20名,12个镇纳入国家级重点镇;

70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创建标准;

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全市所有村居,城乡环境更加整洁。

统筹城乡交通建设,客运换乘中心、北留线改建、枣曹线改建等工程进展顺利,通用机场、枣鱼高速跨湖工程纳入全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73公里,城乡路网更加通畅。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鲁南铁路物流中心、穆拉德石榴种植与深加工等一批大项目签约落地,新建外来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43个;

百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5亿元,泰和水处理等38个项目建成投产,十电扩建、华润三九(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

枣庄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结束了我市没有国家级经济园区的历史。

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进出口总额增长15.1%,其中出口增长21.9%、增幅居全省第六位。

生态建设亮点纷呈。

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

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实施重点园林绿化工程119项。

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代表山东省参加迎淮核查,取得了淮河流域和全国九大流域“双第一”。

铁腕治理大气污染,狠抓减煤、降尘、治企、控车等关键环节,改造建成区燃煤锅炉305台,淘汰黄标车、老旧车3.6万辆,全面完成100项工业企业脱硫脱硝治理任务,秸秆焚烧得到有效控制,治超治限工作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

围绕让资源环境休养生息,“十二五”以来累计关闭小煤矿、小石膏矿和采石场246处。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百件惠民实事得到较好落实,全市民生支出120.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5.5%。

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连增”。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完成城乡并轨。

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10元、每人每年280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500元、3300元。

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0处、农村幸福院78处。

市中区、峄城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

新建改建标准化校舍26万平方米、幼儿园21处。

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710元和910元。

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公共卫生“健康直通车”服务活动。

全民健身工程覆盖2152个村居,人均健身场地达到2.8平方米。

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9343套,改造农村危房2107户,解决了12.4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评审,创建成为全省首批“四德”工程示范市。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平安枣庄”建设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扎实有效,食品药品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作风建设得到加强。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政府党组如期完成44项整改任务、30项专项整治内容,达到了干部受教育、行政提效能、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全市清理违规公务用车675辆次、办公用房4.6万平方米,市级“三公”经费、会议费分别下降13.7%和34%。

对2002年以来457件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

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共受理群众来电来信3.1万件,办结率97%。

持续开展“庸懒散”专项整治、“百千百”民主评议和群众满意度调查,从严查处“三乱”行为,营商环境得到优化。

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102件人大代表建议和538件政协提案全部按时办结。

二、2015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工业提质、农业提效、服务业提速,突出城乡一体同步发展、生态民生同步改善,努力开创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

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三、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深化企业改革。

继续抓好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扫尾,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市南工业区建设发展,集中精力抓好产业招商,打造活力新区。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因企施策,舍得拿出“肥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对一般竞争性企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实现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

对公益性企业,以国有控股为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着重监管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本。

支持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通过技术入股、增量持股、期股期权等途径入股,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等方式,参与国企投资项目。

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实现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保值增值。

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释放“三农”发展活力。

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为抓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规范土地流转和合作社运行。

以拓展农村改革领域为导向,深化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以保障农业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搞好农民信用合作,开展马铃薯、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为农业生产提供“助力器”和“保障网”;

稳步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抓好村级供销服务中心建设,促进“三农”服务便利化。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严格落实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和行政权力清单,出台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完善政务服务平台,构建“四清单一平台”行政权力运行体系。

承接好中央和省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再取消下放一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

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再压减三分之一以上。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培育发展各类市场主体。

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今年起,市、区(市)两级全面公开政府预决算,所有部门都要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

改进和创新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采取基金引导、购买服务、PPP等多种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管好用好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争取三年内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

加强财税征收管理,合理统筹财政收入增速、税收占比和“四税”占比。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投向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资金,集中财力保民生、保改革、保重点项目、保法定支出。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风险。

深化金融改革。

加大异地金融机构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力度。

支持地方银行引入战略投资伙伴,推动增资扩股、跨区域经营。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民间资本服务中心县域全覆盖。

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跨界发展。

加大对企业上市的辅导力度,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和境外融资,开展好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试点工作,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依法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

深化其他领域改革。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继续大力实施工业转型振兴计划,通过整合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让“老产业”迸发新活力。

煤化工产业,依托鲁南煤化工、薛城能源等产业园区,加快瑞达聚丁烯、奥瑟亚建阳炭黑等项目建设,把产品往下游发展、把链条往高端延伸,抢占煤气化、煤焦化两个领域的制高点,打造国内重要的煤基新材料基地。

水泥产业,巩固好市场化重组成果,扩大重组覆盖面,大力发展特种水泥、水泥深加工,持续提升行业竞争力。

橡胶产业,着力抓好丰源轮胎(二期)等项目建设,带动橡胶加工、炭黑、钢帘线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煤电产业,加快推进十电扩建、八一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按照节能、清洁、环保要求,深化煤电合作运营。

机械机床产业,发挥国家机床质检中心的标准引领作用,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植壮大威达重工、三合机械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端精密数控机床,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

玻璃产业,着力推进中国玻璃城、省玻璃质检中心建设,加快产业整合重组,增强高端产品研发生产能力,打造国内重要的玻璃深加工产贸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抓好青纺联等优势企业,做强产业龙头,引导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上下游配套,创立自主品牌,抢占高端市场。

食品加工产业,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祥和、春藤等知名品牌,形成具有枣庄特色的食品品牌体系。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编制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扶持引导,促进规模扩张。

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成药和医疗器械,抓好华润三九、威智百科、康力医疗等项目,打造国内重要的中医药颗粒剂生产基地。

新能源产业,以创建国家锂电池质检中心为带动,加速推进海特电子等项目,壮大锂电产业规模;

抓好中广核风电等项目建设,创建太阳能应用示范城市。

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中材科技、东方光源等项目,支持企业开发特种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力争年内达到百亿产业规模。

新信息产业,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加速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跨界融合,推进通信网络基础工程建设,做大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等载体,培育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态。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技术装备、污染防治药剂、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抓好天畅环保、中科生活垃圾发电等项目建设,培植绿色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抓好布局优化、业态完善、产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制定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推进台儿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石榴文化博览园、聚艺谷等文化创意园建设,打造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精新特文化领军企业。

商贸物流产业,抓好鲁南铁路物流中心等项目,推进真爱商城等专业市场建设,支持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大力发展互联网物流。

旅游休闲产业,抓好台儿庄古城、微山湖古镇等景区建设,提升冠世榴园、抱犊崮等景区管理水平,培育一批生态旅游特色镇、特色村,积极发展观光采摘、娱乐健身等新兴业态,建设环城游憩带,打造枣庄乡村旅游品牌。

健康养生产业,抓好市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银光养老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创办老年康复中心、健康查体中心、老年公寓,构建高中低端互补的城乡养老服务网络,把“夕阳事业”做成“朝阳产业”。

市场化办好节会活动,提高节会经济质量和效益。

围绕完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中介市场,积极培育研发设计、金融保险、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形成业态全、消费足、市场旺的发展态势。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高效化水平。

区域化布局特色产业,重点培育10个现代农业示范镇、20个特色农产品标准园和10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继续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培育一批省、市级示范方,推动镇村整建制高产创建。

加快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抓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新培育区域农产品品牌3个以上,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0个以上。

统一内销与出口食品标准,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抓好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规划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

加快农业机械升级换代和推广应用,减轻农民种地的劳动强度。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探索立体种养、生物共养循环生产模式。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多依靠人才资源、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创建高层次创新平台。

发挥市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重点产业实施创新专项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增强产业、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个转企、规下转规上、规上转股改、股改企业挂牌上市,出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扶持政策,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实施英才集聚工程,突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引进培养1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着力扩大对外开放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

进一步挖掘培育差异化的比较优势,加快转变引资引智方式,增强对资本、人才、技术的吸引力。

加强市场研判和产业对接,高标准筛选、策划、包装项目,紧盯京沪、江浙、港台和“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务实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主题招商。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支持山能、中联、华电、联想等企业在枣庄增加投资。

完善项目审批前置会商机制,强化对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见效快。

突出抓好园区发展。

按照配套集中、要素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引导企业、项目到园区发展,打造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建立项目跨园区落地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各个园区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园区发展格局。

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项目考核退出机制,加快实施“腾笼换鸟”,提高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枣庄高新区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支持滕州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园区。

突出抓好外经外贸。

设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扎实开展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试点,重点引进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活动,做大做强机电机床、化工建材、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开拓境外新兴市场。

支持骨干优势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企、建立原料基地、开展技术合作。

抓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时机,适度增加关键设备、精密零部件和民生消费品等产品进口,促进外贸进出口协调增长。

发挥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密切人员往来,扩大经贸合作成果。

六、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

实施全域城镇化战略,构建功能明确、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加强各专项规划及市、区(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协同,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和刚性约束。

拓宽市场化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重点城建项目市级统筹,促进重大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共建共享。

坚持盘活存量与调控总量有机结合,引导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搭建统一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让市民享受信息化的方便与快捷。

推进中心城区发展一体化。

突出新城的龙头带动作用,建成启用市妇保院新院(一期)、文体中心,实施实验高中(三期)、职业中专(二期)和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工程,启动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打通黄河东路、长江路,加快推进新城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图书大厦、金融大厦建设,高标准做好城市亮化工程,加速人气商气文气聚集。

继续下大气力抓好老城改造提升,推动薛城区、高新区错位发展,市中区、峄城区融合发展,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坚持地上与地下并重,完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配套。

完成北留线山亭至滕州段改建及6条国省道改造,开工建设枣庄高铁换乘枢纽、枣曹线桥梁改建及万年闸复线船闸工程,加快推进港航工程和新城至滕州快速公交项目,完成枣鱼高速东延、沂台线南延、枣济线改建前期工作,启动通用机场、郯薛线改建前期工作;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逐步构建衔接顺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全面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启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防洪防涝建设试点。

建成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实现城市餐厨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示范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实施“气化枣庄”工程,扩大城乡集中供应天然气范围。

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过街通道、应急避难场所等功能设施,促进地上地下空间同步开发、综合利用。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围绕促进人的城镇化,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和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有序开展农村新型社区“村改居”,逐步纳入城镇化管理。

积极培育城镇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深化“四德”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评选活动。

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卫生、体育、养老资源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生态建设一体化。

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市,铁腕治污、铁面执法,坚决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突出植树造绿,抓好荒山绿化、城乡绿色廊道建设等十大提升工程,巩固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重点实施城区裸露土地、公园、小区和单位庭院等绿化工程,力争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突出治气治水,加大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超限超载治理和秸秆禁烧力度,淘汰黄标车3.2万辆,全面完成建成区燃煤锅炉替代改造任务;

完善“治用保”水污染防治体系,加快重点治污项目建设,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和执法。

突出生态保障,严厉打击非法开采,抓好水土流失、破损山体、采矿塌陷地等生态脆弱区治理,增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七、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换挡调速,群众更加期盼民生改善的“加速度”。

各级政府务必把保障改善民生当成最大的事,千方百计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多些雪中送炭,多办惠民实事。

积极推动创业就业。

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和创业方式,建设充满活力的创业型城市。

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广泛开展创业活动,全面激活各类创业主体。

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争取新建9处市级以上创业示范园。

组建枣庄创业大学,支持本地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

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特困家庭、“双零”家庭和高校毕业生就业。

年内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大对社保领域的财政投入,逐步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85元。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实现省内联网医院即时结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人均35元提高到40元。

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

全面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费不低于300元。

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1万套以上,改造农村危房1500户。

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构建综合性社会救助平台,规范发展慈善机构和慈善捐助。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15%以上。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新建改建标准化校舍10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食堂100个。

高质量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稳步实施中考制度改革。

积极推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实施城乡医院对口帮扶,选派500名医生到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诊疗服务。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办好第三届全国智力运动会。

在200个村居建设体育健身广场。

推进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星级评定。

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处、农村幸福院60处、市级妇女儿童家园14个。

实施212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