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文档格式.docx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对比阅读法:
把作者所说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与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对比起来阅读,思考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相关文字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
查阅作者资料,了解作者概况,为明确课文主旨作铺垫。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随笔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5分钟)
导入一: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物质世界,还拥有心灵世界,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心灵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
那就必须要给人的心灵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导入二:
如果说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心灵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
心灵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
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约15分钟)
(一)检查预习,了解常识。
1.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预约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
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行文十分精彩。
2.生字、新词。
宽宥(yò
u)游弋(yì
)轻觑(qù
)
麾(huī)下广袤(mà
o)窗棂(lí
ng)
坍塌(tān)要诀(jué
)困厄(è
襟怀(jīn)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wù
俯拾即是(jí
)驰骋(chěng)
自惭形秽:
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
措,安置,处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
林林,众多的样子;
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
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
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
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
胸襟;
胸怀;
心胸。
广袤:
开阔,广阔。
驰骋:
①骑马奔跑,奔驰。
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坍塌:
崩塌。
形销骨立:
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二)整体感知,初识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正音明义。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
明确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1层(7〜8):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2层(9〜13):
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3层(14〜17):
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
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通过这一环节,多角度促使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和主要内容加以掌握,纠正字音,梳理字义,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探究本文的写法特点打下基础。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一)理解内容
1.第1〜6段写的是什么?
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
第1〜3段:
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段:
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
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博大的胸怀。
4.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爱和恨打扫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
5.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让人们树立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
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竭,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6.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文中“鹊”指的是什么?
“鸠”指的是什么?
“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事业”。
“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鸠占鹊巢”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7.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
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努力向上的小屋)
8.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了我们的精神小屋没有自己的悲哀。
告诫人们:
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9.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地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10.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
”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11.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
读后反思: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有没有给自己心灵存放的适当的空间?
对于我们在课内课外吸收的信息有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
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12.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13.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①修辞手法(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②成语、词语的运用(找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及句子)。
14.概括第18、19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二)主旨归纳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通过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如何给自己的心灵寻找合适的存放空间。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约10分钟)
(一)理清逻辑
1.学生讨论:
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列平行关系,你同意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
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
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2.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栋民族的精神大厦!
3.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总括全文,集中发表议论的?
第18段,作者首先指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
接下来用一组排比句加以说明: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性和健康人格的期盼。
第19段,作者最后提议:
当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还要增修新舍,矗立起我们精神的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弄清文章的逻辑关系,排除疑难,体会作者的精妙构思和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为探究“精神的三间小屋”,带领学生建立自己的精神小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取了目标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和对话教学法。
学生带着目标,在课堂时间内体验自己学习上的喜悦和成就感,并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作者的情感,去接受感染,关注自身心灵,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授课时,通过问答、谈话、讨论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参与,发动学生就课文内容,结合自身进行讨论,找到建立自己精神小屋的有效途径。
本文的思想性较强,有些同学因口语表达能力上的制约,没能充分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究其原因,还是讨论和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充分发挥效能,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