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土家族哭嫁习俗的功能探析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docx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土家族哭嫁习俗的功能探析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土家族哭嫁习俗的功能探析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土家族哭嫁习俗的功能探析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土家族哭嫁习俗的功能探析——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第28卷第1期
2010年2月
凯里学院
JournalofKailiUniversity
Vo1.28No.1
Feb.20l0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土家族哭嫁习俗的功能探析
——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丹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哭嫁习俗由来已久,在经历着多样的婚姻模式变迁的背景下,仍
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恩施土家族苗族地区得以传承.究其原因,除了与独特的文化生态有关
外,还与哭嫁所发挥的社会角色转换功能,教育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有重要联系.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土家族;哭嫁习俗;功能
Doi:
10.3969/j.issn.1673—9329.2010.01.19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被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
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抢婚习俗的遗留.而今,它早已失
去了抢婚的原始意义,而成为土家人家居生活中进行礼
义伦理和婚育教化的一种传统习俗.哭嫁是指出嫁女
子及内亲外戚在她出嫁期间的哭诉行为.哭嫁不只是
女子一人哭诉,而是她和所有亲戚的哭诉,具有集体性.
哭嫁是有一定规则,程序的,通常土家女子在出嫁前1个
月或10天开始哭,有的甚至在出嫁前3个月就开始了.
在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哭嫁达到了高潮,伴随着"哭爹
娘","陪十姐妹"和"哭骂媒人"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哭,
一
方面,土家女子宣泄了对媒人的怨恨和对封建包办婚
姻的不满.另一方面,土家女子表达了辞别爹娘和其他
长辈时难舍难分的忧伤.
一
土家族哭嫁习俗的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
系之间的生态关系."它包括文化的自然生态(或称自
然环境)和社会生态(或称文化生态,社会环境)两方面.
其中自然生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物状貌等要
素,文化生态包括科技水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
制度,社会组织,社会思想等要素"….早在古希腊,学
者们都已经注意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进而形
成了一种思潮,用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
济发展的进程.着名文化学者冯天瑜教授曾指出:
"地
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创造的作用是真实而多侧面,持续而
深刻的,但这种作用主要又不是立竿见影的".【2J
(一)独有的自然环境是土家族哭嫁习俗生成的条
件和土壤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
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东经108.2312"一110.2308",北
纬29.0710"一31.24l3".东接宜昌市,南毗湖南省湘
西自治州,西连重庆市黔江地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东
北端连神农架林区.全州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惯称
"八山半水半分田".地貌以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型山
地为主体,兼有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峡谷与溶蚀盆地,
砂岩组成的低中山宽谷及山间红色盆地,地形复杂,具
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貌,大河,小溪成树枝状展布,有
"见山不走山"的丘原,有"两山咫尺行半天"的深谷,伏
流,溶洞,冲,槽,漏斗,石林等各处可见.总的气候特点
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雾多湿重,雨量丰沛.恩施州境
内,源出利川市汪营镇上十庙的清江河是恩施土家族文
化的摇篮.它在州内河长275公里,流域面积10860平
方公里.清江河所经之处,土家风情及其浓郁.总的来
说,重重大山护卫着鄂西土家族地区,使其形成了一个
独立的世外桃源,内部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复杂,土壤肥
沃,物种繁多.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清江流域成为一个生
命力旺盛的理想王国.
"古代的许多文化事象,在其他地方已经绝迹或濒
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3】.闭塞的交
通和特殊的文化生态是土家哭嫁习俗得以传承的重要
因素.虽然在今天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之下,但哭嫁习俗
在土家社会中仍始终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当今
土家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二)奇特的民族心理是土家族哭嫁习俗生成的情
收稿日期:
2009—10—26
作者简介:
姚丹(1984一),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O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民族学.
?
69?
感基础
哭嫁在许多地区都曾经存在过,但尤以鄂西土家族
的哭嫁最具有代表性,流传也更为广泛.究其原冈,这
与土家族独特的民族心理有密切联系.土家族人往往
根据女子在哭嫁中哭诉的内容和程序的好坏,即进入痛
苦角色的深浅程度来评判她才德的优劣.出嫁时只哭
不唱,只唱不哭,或是哭的不伤心,唱的不感人,都被认
为是才低德劣.相反,女子哭的愈悲伤,就愈被认为是
贤惠和能干【.因此,土家族女子在十来岁时就要开始
练哭功,习哭词,熟哭规,在出嫁的前几天,甚至前两个
月就开始哭,临嫁前还要哭一整晚,其悲痛之声,不绝于
耳.女子出嫁,不仅意味着其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即
从女儿到妻子,儿媳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该女子与父
母和亲友的分离,即她的名字将从自己的族谱中划去而
加入到丈夫的族谱中,成为夫家的一员.两种角色在转
换时呈现出一种断裂:
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
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
开始履行陌生的角色任务因而恐惧万分l.这种转变
对女子心理上的冲击是巨大的.在男权占主导地位的
社会中,女子唯有通过哭来倾诉内心的不适应,表达自
己的爱与恨.
(三)崇尚孝道是土家族哭嫁习俗生成的思想基础
孝作为一种传统美德,首先是人们的自然情感.在
与父母长期相处中,子女形成了强烈的依恋情绪.据马
斯诺的观点,人类的五种需要中,其中就有安全的需要
与爱的归宿的需要.这两种需要都在与父母相处时得
到满足.出嫁便意味着告别双亲,告别自己的家人和熟
悉的环境,也就意味着这两种需要的丧失.越是要失去
的东西就越觉得它宝贵,何况是父母的慈爱之情,养育
之恩呢?
L6J土家族也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认为对父母
尽孝是"诸德之首".因此,在未能尽孝之时就离开自己
的父母,这对土家族女子来说是一种不孝.因此,土家
族女子只能在出嫁时通过歌唱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
感.如:
我的阿爸啊,阿爸,你把我从小抱大,手臂都抱得发
紫了;
我的阿妈啊,阿妈,你把我从小背大,肩膀都背得脱
皮了.
寨前寨后,哪儿没有背去过?
上坡下坡,背栊何时
放下过?
爸妈啊,爸妈,你们把女儿盘大了,送到他乡外地
去.
端茶煮饭谁来帮,砍柴挑水谁去做?
年老病痛谁服
侍?
弟妹年幼谁照顾?
lJ
二,土家族哭嫁习俗的功能表达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写到"一物品之成
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
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
化是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根据功能主义的
观点,土家族哭嫁习俗之所以能够存在于文化系统中并
?
70?
流传久远,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于文化系
统的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社会角色转换功能
女子出嫁就意味着其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即从女
)LN妻子,儿媳的转换."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
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
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
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I.角色理论认为:
人们
的角色有两种:
一是先赋性角色,指的是一个人不是通
过后天的努力而主要因为出身,性别,肤色等先天因素
所获得的角色地位;一是自致性角色,指的是自己依靠
努力和行动而获得的角色地位,它不依赖于个人的先赋
性因素,而主要依靠自己的后天努力【mj.根据角色理
论,可以把女儿理解为先赋性的角色,是土家女子与生
俱来的社会角色.妻子和儿媳是女子因为出嫁而获得
的一种全新的社会角色,它与其先赋性角色产生了巨大
的冲突,以至于在短期内不能适应.因此,出嫁的女子
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脱离原来的角色而进入新的角色,唱
哭嫁歌正好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
哭嫁歌的演唱者是以新娘为主角的女性群体.而
群体对个体的角色认知具有规范力量,制约着群体中的
每一个个体,引导着个体接受一致性的规范.哭嫁的作
用之一就是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
力,使土家女子从"女儿"顺利过渡到"妻子和儿媳"的
角色.
首先,土家族女子通过唱哭嫁歌来宣泄内心的情
感,为角色转换做心理准备.出嫁的女子,一反平时的
沉默,内心浓烈的情感如火山进发,汹涌而出.因为要
离别,平日不曾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在目,对父母的感
恩以及不能侍奉左右的悔恨成了新娘情感宣泄的基点.
回首往事,想到毫无把握的未来,新娘化悲伤为泪水,用
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中生活的不舍,对父母恩情的感
念.新娘拾起了儿时的生活碎片,回顾起了父母那无私
的爱,如:
白天起来娘打伴,夜晚抱在娘怀边;
白天把儿背背上,夜晚把儿放胸膛.
娘睡湿,儿睡千,左边打湿放右边,
右边打湿放左边.两边打湿放胸前.…
其次,土家女子通过哭嫁歌的训诫达到自我认知的
目的,从而接受新的角色规范.一般来说,哭嫁礼仪会
延续数日甚至一到两个月.在整个哭嫁过程中,新娘正
是通过与众亲戚反复哭唱,不断接受大家的训诫,从而
加强对新的社会角色的认知,承担起妻子,儿媳的角色.
以女子母亲的训诫为例:
天下做女都一样,世上不是你一人,
皇帝养女招附马,官家小姐配成婚;
成家立业做世界,皇朝古礼这样兴,
为娘走了这条路,女儿要踩脚后跟._J
在母亲看来,出嫁是每个女人所必须经历的.因
此,新娘不必为出嫁感到恐惧.母亲的一席话,把个体
的出嫁行为融人到了整个女性群体中,以此消除新娘的
不安,从心理上接受出嫁的事实.
(二)教育功能
出嫁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是生命历程中必须经历
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女子从"女儿"到"妻子,儿媳"的
角色变化使其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家族为了
保证女子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进入夫家生活,他们从
小就要接受一系列的教育.所谓的哭嫁习俗的教育功
能主要是指土家族哭嫁习俗对女子出嫁前所产生的教
育影响,包含对哭嫁者本人也包括对其他未婚女子的教
育【I3j.这种口耳相传式的教育体现在哭嫁歌中,如:
我的布逐啊,你到人家屋里去,
讲话要知轻和重,走路要分高和低,
顺人家大小的心,体人家大小的意.【I4J
这是母亲对女儿的告诫唱词,体现了母亲在对女儿
进行礼俗教育,也可以说是长辈对新娘所进行道德规范
的教育.此外,还有母亲对女儿在一些生活琐事方面的
叮嘱和宣教的,如《劝女歌》唱道:
我的布逐啊,布逐,
人家还没有去做工,你就要早早去做;
人家还没有去背水,你就要早早去背.
砍树不要砍树枝,砍光树枝树要死;
舀水不要舀水底,舀到水底水会浊.
听话的布逐啊,布逐,
千万不要惹事生非,莫给爹娘添苦添忧.[]—
母亲是慈爱的,生怕女儿出嫁后由于细节上的考虑
不周而给自己带来麻烦,同时为了讨得婆婆和丈夫的欢
心,提高其女儿在婆家的地位,因此,母亲尽可能全面地
教女儿出嫁后在婆家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使女
儿在思想上有准备,为今后在婆家的和谐生活打下
基础.
除了有母亲的劝女歌对新娘进行训教外,同龄人的
"陪十姐妹"同样也有其对新娘的告诫.陪十姐妹即新
娘在出嫁前,由同村年纪相仿的九名女子陪哭的活动.
他们相互叙旧,倾吐离别情绪,例如:
新嫁娘:
我们从小相友好,相友好,
寨边的小河,被我们搞浑了;
后山的芭茅,被我们踩死了.
十姊妹:
我们从小在一起,在一起,
死去的芭茅又变绿,浑了的河水又澄清.
现在阿打出嫁了,出嫁了,
剩下我们干活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