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0114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遵守游戏规则的是大多数,只有少数人想突破这个“游戏规则”。

这说明,规则不可能规范所有人的行为,这样,就提出一个问题:

规则需要不断修改,以适应新的情况;

任何规则都有滞后性,不要期望一个规则制定出来就会解决所有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有不少人就是有以为只要改变了某种“规则”就可以解决中国当下存在的所有问题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幼稚可笑的。

一个游戏有这个游戏的规则,一项社会活动有一项社会活动的规则,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规则,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规则,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必须有“游戏规则”,没有“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这是规则的重要性。

最近,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6月1日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说了这样一段话:

“中国签署了《(联合国海洋)公约》,也尊重《公约》。

可是美国并没有签署这个《公约》。

美国为什么不签署?

因为美国感到《公约》的很多地方是对美国不利的。

一个没有签署《公约》的国家,不断拿这个《公约》向中国说事,这能说得成吗?

美国打算尊重它吗?

《公约》变成了美国的武器,美国用得着的时候、对它有利的时候,就拿起来,当做武器向别的国家挥舞;

用不着的时候就把《公约》弃之一边。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

美国准备什么时候加入《公约》?

准备什么时候签署《公约》?

”这段话有力地批判了美国无视国际法的霸道行径。

规则必须与时俱进,对一个国家来说,“游戏规则”始终不变,就不会有进步。

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之所以朝代不断更换,但是制度(游戏规则)始终没变,所以社会就没有大的进步。

这是改变规则的重要性。

在现代国家中,宪法是最根本的“游戏规则”。

怎样对待旧规则与新情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当下放在每一个人面前的新课题,是打破旧规则,彻底抛弃旧规则,还是剔除旧规则中不适应新情况的内容,增添适合新情况的内容,这是政治智慧,也是生活智慧。

从以上的解读来看,新课标全国一卷这道作文考题可供考生思考的范围是很广的,所以这是一个好题目。

新课标全国二卷:

“山羊过独木桥”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

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喂”与“觅”的问题,这好像是一道很老的考题,可供考生思考的东西不多,但是考生不容易离题,因为只要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就可以写出点东西来了。

以思辨性的要求来衡量这道考题,是低水平的,最多是适合高一学生写作的题目。

  北京卷:

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可以从不同层次去思考这道考题。

浅层次地思考,一分为二地看待老规矩;

论述老规矩和新规矩之间的关系等。

较深层次地思考,这些老规矩的文化内涵,这些老规矩对人生的意义。

再深层次地思考,老规矩被人们淡忘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谈,从中国国情变化的角度思考,从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的角度思考,同时思考“老规矩”的将来等等。

可能考生也会想到与材料类似的现象,这也不失为一种思路,可以思考。

   上海卷:

穿越沙漠和自由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

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这是“游戏规则”,所以这道考题要求考生思考的是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这道考题与全国新课标一卷考题的相同点是两道题都与规则有关,不同的是,本题的“规则”是死的,不允许改动的,这从“必须”这个限制语可以看出。

考生最可能出现离题现象的是,抛开考题规定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这句话的限制,单纯谈“自由”,大谈自由的意义,赞颂追求自由的人们等等。

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考生藐视材料作文的“规则”,把材料作文混同于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的写作规则就是考生文章的立意和内容必须符合材料的含义,否则就是离题。

要使得文章符合材料的含义,那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而不能只选择材料中的个别词语立意著文。

如果考题给出的是两则以上的材料,那么文章的立意必须同时符合考题给出的所有材料的含义,否则就是离题。

这些都是材料作文的“游戏规则”。

可惜的是,这些“游戏规则”却被某些语文老师所忽视,他们会给予不符合这些“游戏规则”的某些文章很高的分数。

这很像国际足联规定了足球的规则,而裁判却无视这些规则,按照自己的想法,乱吹一气。

在足球场上当然不会有这样的裁判,如果有,那早就被开除出裁判队伍,但是在语文界却不乏这种不把材料作文的写作规则放在眼中,单凭自己的好恶随意判分的老师,所以作文教学乱象丛生!

  四川卷:

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那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标题自定,文体自选;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用规范汉字书写。

与“站起来”相对的就是“跪着”。

诡异的是,有些人自以为自己“站起来”了,实际上他在“站起来”的同时,还有另一个“他”是跪着的!

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正真能称自己是“站起来”的人,只有那些极少数的思想启蒙者,其余的都是这些思想启蒙者的追随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追随者是在旧思想、旧制度、旧事物的面前站起来了,但何尝不是“跪在”思想启蒙者的面前呢?

网上有评论说,四川省的这道考题是最励志的,但是人们容易忽视的是,你自以为站起来的同时,是不是“跪”在另一些人的面前了?

网上有人说,美国是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力量。

当美国在中国东海和南海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庇护企图抢夺中国领土的国家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在中国人的面前“站了起来”,却在美国人面前跪了下去!

这道考题还让我想到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但是有时会忽视,自己走的路正确吗?

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吗?

敢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人,必须做好在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的准备,必须做好自己的一生毫无成就可言的准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道考题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很相似。

如果不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有可能你‘站了起来”,却失去了“这个世界”!

所以,这道考题对考生思辨的要求是很高的。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考生必须注意“自己站起来”与“这个世界”是不是属于你的关系。

否则,根据材料作文的“游戏规则”,文章很可能离题。

因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跪着”的,极少有站起来的,即便是“站起来”了,这个世界是不是属于你,还很难说。

所以这是一道很小众的考题,对广大考生来说,难度很大。

考生唯一可以想到的是历史人物。

所以,谈古论今,可能是这道作文考题唯一可以选择的写作思路。

所以,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道好的作文题。

另外,值得考生注意的是举例中可能忽视的问题,因为“站起来”的前提是他或“跪着”,或躺着,或倒下,如果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前提,所举的例子就很可能是错误的。

我猜测,大多数考生会只注意“站起来”,而忽略“这个世界就属于你”,这样阅卷者不得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修改评分“规则”,这是一种无奈的讽刺。

江苏卷:

材料大致如下: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

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先来评价一下这道作文题。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这个说法违反常识。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就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至于“也有人说……”这段话更是令人莫名其妙。

我以为,除了命题者,不会有人说这样的话。

这道考题,把它当成话题作文来写是没有问题的。

讨论“什么是不朽”的,鼓励年青人为祖国建功立业,为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这道考题的良苦用心,这一点值得肯定。

“什么是不朽的”?

绝大部分考生会通过写那些不朽的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果有人写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不朽的,这样的立意可能会与众不同。

福建卷: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

”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话题作文,不少于800字。

有人说:

你是怎样的人,这个世界就是怎样的。

世界的模样就是看世界的人的镜像。

“悬崖”象征着绝望,“栈道桥梁”象征着希望。

这一点大多数考生应该能看出来,所以这道考题应该说难度不大,而“话题作文”更是扩展了写作内容,降低了写作难度。

湖南卷: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的乡村。

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也深有感触地说: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道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位乡党委书记的话:

”作文要强调“心”与“风景”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看到这句话与这位党委书记的行动之间的关系,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心”就是这个材料的关键词。

现在很多学生作文是新八股,谈古论今,举几个古人的例子,发一点议论,然后蜻蜓点水般地联系一点现实。

湖南卷的这道考题使得这种新八股没有了可能,这道考题的价值正在于此。

考生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是很难写出有水平的文章的。

 辽宁卷:

材料作文: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

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

“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

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

这则材料要告诉人们什么?

是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

还是时代的进步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

还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值得记忆、骄傲的东西?

如果有考生写“代沟”的问题,应该是离题的,因为对孙子的话,老人的第一反应是“颔首”。

广东卷:

胶片与数码时代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

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看到这道题目,我首先想到的是,在广东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不是还有贫困的地区,是不是还有贫困的家庭,是不是所有的考生家里都会有可供他们记忆的“照片”?

高考作文题,考题本身要体现公平的原则,因此命题者换位思考,为那些贫困学生考虑,把贫困学生放在心上,是必须做到的。

另一方面,即便是家里有数码相机的学生,也未必有能给予他深刻人生体验的照片,而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熟视无睹,是当代学生的通病。

要考生天马行空地“思考”生命和人生,很多人不难做到,但是要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体验生命和人生,我以为很难。

所以,我担心的是广东省今年考生作文思想的肤浅会成为普遍现象。

作文命题者要换位思考,这是拟出一个号的作文题的前提。

在网上看到冯骥才评价广东的高考作文题目,他说“我觉得更像一个作家出的题目,能调动人心里边一些经常有的感悟。

它不完全是怀旧,是人生的各种复杂感悟:

我们生活中的回忆、我们的往事,还有我们在看老照片的时候的感受。

实际上照片里边所承载的东西比照片本身要大。

照片里边无形的东西要比有形的东西多得多。

实际上照片越少越珍贵,而大量的照片往往你一翻而过。

过去留几张非常难得的照片,它本身对那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生命阶段里的记忆。

作文题目更像一个作家的东西,引起了很多人生的情怀,也唤起了我们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一个珍惜,对于生命、人生、过往的收获,以及过去的境遇、命运的很多思考。

如果说让我写广东卷的作文,我会以‘一张老照片’开头切入,我之前写过这个,我在我的一个选文诗集里写了一句话:

‘照片之外的意义比照片本身要大得多。

’”录此存照。

山东卷:

开窗看问题

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的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

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

自拟题目。

这道考题与福建卷的考题有类似之处。

心“雅”者看到的是“雅”,心“俗”的人看到的是“俗”……就像看赵本山的小品,为什么人们对赵本山小品的评价会如此大的差异?

原因皆在于此。

湖北卷:

山顶的风景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

上面有好看的吗?

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

问下山的人:

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

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考题至少可以思考两个问题:

一,如果你是游客,你会听从哪一种说法来决定自己是否上山,为什么你会听从该种说法,依据他人的说法来决定自己是否继续上山。

二,“好看”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好看的标准会不一样。

江西卷:

有些人在学习中认为探究是一种乐趣,有些人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还有一些人认为探究流于形式,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探究的理解。

不少于700字。

这道考题,明显是重点中学的考生占了便宜,因为在重点中学里,学校会给学生创造“探索”的条件,而普通中学的考生,则对不起了,且不要说应试考试之类的话,即便没有应试考试,学校也没有条件给大部分学生创造“探索”的条件,即便是重点中学,也没有可能为大多数学生创造“探索”的条件,能参与“探索”活动的只能是少数学生。

这样这道考题的先天不足就暴露了:

有条件参加探索活动的学生,有题材,有心得;

没有条件参加探索活动的学生,没题材,无心得。

作文在还没有写出来之前,高下已经分明了!

 安徽卷:

剧本修改谁说了算!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

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

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

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微省的这道作文考题在网上公布后,著名编剧李亚玲则通过微博公开声讨出题者:

“安徽高考作文题‘改剧本谁说了算’,出题者不负责任近乎玩笑。

高考作文可考文史哲功底和思辩能力,但不能考对某行业的专业了解程度。

况影视业小众,普通孩子无渠道深入了解行业生态。

尤其无条件上网的乡村孩子和不关注影视业的孩子根本无从下笔,他们无过错却遭重挫!

想到会有很多孩子考场上抓狂就心酸。

”我觉得,即便学生不懂影视创作,但是完全可以就此现象发表评论,因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少。

在家庭中有了事情,谁说了算?

在班级里,有了事情谁说了算?

所以李亚玲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认为这道考题的难点在于能不能看清楚“谁说了算”的实质是民主与集中的问题。

民主与集中不完全等同于少数服从多数。

多数人持的意见有可能不正确,有的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但是,民主与集中的问题,发扬民主需要多数人的参与,而掌握着“集中”权力的则是少数人。

就修改台词的问题,导演(不是编剧)和演员有的时候会很容易统一意见,有的时候则会发生激烈的争论,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导演手中,而不是在演员手中,更不是在编剧手中。

因为编剧完成了剧本之后,导演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思想的需要去修改剧本,尤其是分镜头剧本的创作,则是完全是导演的事,与编剧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导演与演员在台词问题上发生争论,该不该修改,怎么修改,最后还是需要导演来拍板,这是常识。

所以,掌握着“集中”权力的人,他的智慧,他有没有全局和战略眼光,就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也不要紧,能看到“真理掌握在谁手里就服从谁”就可以写出一点东西来了。

(这则材料出自2014年3月份宋方金与宋丹丹[微博]之间的一场口水战。

宋方金撰写了一篇长微博,指出在拍摄《美丽的契约》期间,80%的台词都是宋丹丹现场编改的。

于是便引发了娱乐界对于演员能否改剧本的讨论。

由此看来,这则作文材料紧贴时事要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旨在要求学生能对现实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则材料有以下立意角度。

  1.遵守规则。

从这个角度讲,表演艺术家的改动剧本是对原著的不尊重,是对规则的破坏。

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人都破坏规则,那么就无规范可言。

考生可以写规则、规范的重要性,它旨在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整个社会走向规范。

  2.创新突破。

艺术是允许个人发挥的,社会也需要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艺术家的改动剧本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就值得赞扬,因为他在剧本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表达技巧,而创新给剧本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大到社会发展,亦是如此。

  3.辩证分析。

能否改动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如果是正确的、正面的,就值得赞赏,如果是反面的,负面的就应该剔除,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创新。

  一个游客租房,在签订合同前将房东的玻璃杯打碎了,他打电话给房东道歉,房东询问,游客说已将玻璃碎片收好,房东看后说不会将房租给他了,并重新收拾了玻璃碎片,标注“危险”。

自拟题目写文,题材不限,不少800字。

估计这则材料里的房东是外国人,而且是德国人,其他国家的人做事不会这么刻板。

如果我的这个猜测是正确的话,那么这里就牵涉到文化差异的问题,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所以这道考题实在是在为难考生。

但是考生在考场上只能写出一点东西来,于是批评房东的不近人情,没有宽容心态就会成为“一律”。

会不会有考生提出质疑:

房东为什么不把玻璃碎片打扫干净,却要在玻璃碎片上标注“危险”?

这个房东是不是有点“二”?

我估计不会。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

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

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乍一看,多数人会以为这是一道“科学幻想”题,但实质上这是一道对文理科考生来说都是十分公平的考题。

理科生可以写这样的“智慧芯片”它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文科生可以写这样的“智慧芯片”它不能代替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独特人生感悟。

至于“联想”嚒,我能想到的就是人类对科学的探究,对创造的渴望是永无止境的。

也有人认为这道题可以写成科幻小说,我认同这一说法。

 广西卷: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

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

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

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

“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

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

”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

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懂得感恩,可能是考生阅读这则材料中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

如果我们再仔细地阅读思考材料,就可以发现,“感恩”——首先是必须有“恩”可感,因此老板和医院就可以进入考生的思考范围了。

深入思考:

老王受助,感恩的事迹令人感动,但是可以反思的是一、我们社会的救助机制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老王为什么没有医保?

老王的事情是个个案,但是没有医保的有一大群农民工。

浙江卷: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

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

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浙江省的这道作文考题,由于有了后面“大学的门”这段话,就规定了文章的内容必须与考生们即将跨入的大学有关。

所以这道考题的实质是要求学生们思考怎样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在大学的求学之路上留下自己的深深的脚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