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459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docx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docx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学原理

第一章 

1、管理的职能:

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创新职能。

 

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我国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桎梏,管理能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

2.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合理的组织人员协调各种关系、调动各种积极性需要管理。

4.管理能将组织成员的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从而形成合力。

4.管理能通过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服务和生活质量。

2、什么是管理?

 答: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其包含四个内涵:

第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第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第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为什么说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P6)

 答:

由于每个企业能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以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实现某种想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

 

由于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所以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组织的目标能有效地实现。

每一个组织都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的问题,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简答:

4、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的定义及逻辑关系?

/为什么说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P7-P10) 

答:

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

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通过作用于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而对组织的成效产生影响。

组织成效的高低,除了受管理成效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同时,各个组织的组织成效会影响(形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这种环境因素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目标的确定。

所以,在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反之,低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必然导致低的组织成效。

 

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在实践中的“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各自的不足和偏颇之处,从而正确评价管理者与组织成效的关系。

 

5、管理者的类别和技能结构。

(P14-P17) 

(1)类别: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2)技能结构: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思想技能。

 

辨析:

6、思想技能与管理者的组织层次成正比关系。

(P17) 答:

正确的。

 

由于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同,对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就不同。

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人际技能则相反。

 

7、美国学者弗雷德•卢森斯的有效管理者理论。

(P19) 

(1)管理者分类:

平均的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以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为标志)、有效的管理者(以工作成绩的数量、质量以及下级对其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为标志)。

 

(2)工作活动分类:

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3)管理者类别与工作活动的关系:

平均的管理者的主要时间投入在传统管理;成功的管理者的主要时间投入在网络联系;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时间投入在沟通。

 8、什么是管理学?

(P20) 

答: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性的科学,所以它以组织中的管理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通过对管理活动的研究,以探讨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上升为理论,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管理学。

 

论述:

9、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管理二重性理论。

(P26) 

答:

马克思主义的管理二重性理论是指:

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不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还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都是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都是符合提高生产效率的客观要求的,因此,都体现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管理目的是不同的,所体现出来的生产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的管理要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社会主义的管理要反映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所以,从管理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社会属性是不同的。

 

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管理二重性理论有两点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我们正确对待西方管理理论的理论根据。

根据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资本主义的管理与社会主义的管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因此,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我们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应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批判地学习和借鉴。

第二,管理二重性理论为我们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

在管理过程中,既不能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能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第二章 

1、“实体的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人们有意识地形成的各种职务或职位的系统。

(P36) 

2、简述组织的类型和基本要素。

(P37-P38) 

(1)类型:

 ①互利组织。

若一个组织的一般成员都可以通过组织的活动而受益,则这个组织就是互利组织,如俱乐部、工会、政党、宗教团体等。

 

②经济组织。

这是一种通过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而使参与组织的活动者得到利益的组织,如各种工商企业组织。

 

③服务组织。

这是一种为某些有关的社会公众服务的组织,如学校、医院、各种福利机构等。

 

④公益组织。

是指为广大社会公众或者说为整个社会服务的组织,如军队、警察、消防队和各种行政机构等。

 

(2)基本要素:

 

①人。

对于社会组织来说,人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的要素。

 ②目标。

组织是人们实现某个目标的手段。

 ③组织规范。

每个组织都有约束组织中成员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组织规范,它表示为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

 

3、什么是管理的目标原则?

(P39) 

答:

任何管理过程,都必须始于目标。

也及管理者从事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从明确和确定的目标开始。

之所以要坚持管理的目标原则的原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指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

 

(2)目标决定了管理活动的过程。

 (3)目标能成为一种激励因素。

 

4、组织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利益要求,即所有者的利益、组织中成员个人的目标和组织的社会责任。

(P46) 

第三章 

1、组织的外部环境。

(P58) 

(1)概念:

指组织界限以外的一切事物。

 

(2)分类:

按外部环境的性质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简述外部环境对组织影响程度的衡量。

(P62) 

(1)相对稳定和复杂的环境。

处在这种环境中的组织为了使组织适应环境,一般采用分权的组织形式,同时也要加强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

 

(2)相对稳定而又简单的环境。

这种组织可以通过集中的控制和严格的纪律与规章制度及采用标准化和程序化的方式来使组织正常运转。

 

(3)动荡而又复杂的环境。

应采用分权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动荡而又简单的环境。

在这种组织中,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内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又要使组织在某一方面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组织应对外部环境的策略。

(P63)

(1)组织必须适应环境。

 

(2)组织要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组织界限的概念及其作用。

(P70-P71) 

(1)概念:

指把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的东西。

 

(2)作用:

过滤作用、保护作用。

 

5、组织界限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

(1)组织的类型;

(2)组织所追求的目标;(3)组织系统有效运转的要求;(4)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P71-P72) 

第四章 

简答:

1、利益相关者的提出对管理理论与实践有什么影响?

(P78-P79) 

其一,管理的目标导向正在转变。

 其二,管理范畴得以扩展。

 其三,管理重心发生转移。

 其四,管理理念不断更新。

 其五,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2、企业对社会负责的四种方法:

(1)妨碍法;

(2)防御法;(3)调和法;(4)积极法。

(P84) 

3、管理道德的内涵与所关注的层次。

(P90) 

(1)内涵:

管理道德是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

 

(2)层次:

一是管理者个人的职业道德。

二是管理者的组织身份所要求的管理道德。

 

论述:

4、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

(P94-P95) 

答:

管理道德是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

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

 

(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规范建设。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对道德行为有很强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健康活跃的组织文化有助于管理者在道德困境中做出灵活合理的抉择;道德规范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应当有一套表明其基本价值观的道德规范。

一方面,道德规范应该是具体的,以向组织雇员表明他们应以什么精神和态度从事工作;另一方面,道德闺房应当足够宽松,从而允许雇员有判断的自由。

 

(2)选拔合适的管理者。

一个组织在选择其雇员时就应当从其道德规范出发,严格把关。

通过对被选拔对象个人道德水平、个人价值准则等考察,可以减少选拔到具有不良道德行为的管理者的可能性。

 

(3)加强道德示范。

首先,高层管理者就是道德行为的表率,这为组织良好的道德风气的形成奠定计调;其次,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奖赏合乎公司道德规范的行为和惩罚背离公司道德规范的行为来强化组织的道德风气。

 

(4)进行道德培训。

组织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帮助员工加强道德意识,灌输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道德培训应当是互动的、民主的,充分尊重和重视员工的积极参与。

 

(5)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组织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和现实的目标。

如果目标对雇员的要求不现实,明确的目标也能引起道德问题。

在不现实的目标压力下,即使有道德的员工也可能会采取不择手段的态度和做法。

而当目标清楚且现实时,它会减少员工的迷惑并使之受到激励而不是惩罚。

 

(6)建立综合绩效评价。

当绩效评价仅以经济成果为焦点时,对结果的过分专注很可能导致手段的滥用,从而引发道德问题。

一个组织如果想使它的管理者坚持管理道德标准,它必须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包含这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 

1、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管理四原则:

群众认可、凝聚力、讲究领导方法、生存意识。

(P102) 

2、亨利•普尔的管理思想:

(1)提出了职业经理阶层观念的雏形。

(2)追求系统化的管理。

(3)关注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有效的领导来消除正式组织的刻板性。

(P109) 

第六章 

1、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P112-P113) 

(1)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

 

(2)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唯理主义哲学、实利主义经济学和新教伦理给古典管理理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3)传统的管理不利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这从主观上促进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P115-P120) 

(1)工时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

 

(2)把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及作业的环境标准化。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实行职能工长制。

 (5)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

 (6)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3、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P129) 

(1)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2)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

 

(3)“经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