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68249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

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大堰河从小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也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

二、自读感悟

1.给划线字注音

团箕(jī) 

檐头(yá

n) 

瓦菲(fēi)冰屑( 

xiè

) 

青苔(tá

i)荆棘(jīngjí

)火钵(bō 

)忸怩(niǔní

叱骂(chì

牌匾(biǎn) 

碾过(niǎn)咒语(zhò

u)虱子(shī)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注意抒情基调,感激与怀念,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思考:

(1)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概括各部分大意,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1部分(1-3节):

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4-8节):

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9-11节):

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12-13节):

讴歌与赞美

(2)读了本诗后你能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请引用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谈一谈。

(通过描述大堰河悲惨的一生,抒发了对其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

同时,在叙述悲惨一生的同时,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旧世界。

三、研读揣摩(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

1.读第前三小节,分析:

①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这句话反映了她怎样的社会地位?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从小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揭示了大堰河的地位卑微,没有任何的尊严。

②1、2节大部分文字都用人称“她”,后面改为“你”,你如何理解人称的这一变化?

(本课是一首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诗。

由于具有回忆性,用“她”便于写实,写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纯朴,但不便抒情;

而用“你”则有利于抒发自己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赞美之情,更容易激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③第三节描写了与大堰河相关的图景,其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被雪压着草盖着的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满了青苔的石椅,全是冷色调的。

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故居已人亡物非,破门关闭,一点点园地已被典当,几根枯草在瓦缝中瑟瑟发抖,门前石椅上长满青苔,再也不见往日疼爱。

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

④"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是什么?

(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四、拓展训练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经很明确。

至于诗中写到“鸟”,是把“我”比拟成了物,以丰富“我”的形象,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这里面只有两个形象“鸟”和“我”,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喻体,所以D项不恰当,这里没有“别人”只指“我”。

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38年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鸟”,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来修饰,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读者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这里用“被暴风雨打击”“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词来修饰,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用“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温柔”的修饰表明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根据时间的提示:

1938年11月17日可以看出作者为了祖国的安危而勇于献身的博大情怀。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第二课时

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懂你》

1.体会诗句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含义。

2.通过朗读,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

3.认识新旧社会劳动者地位的变化,激发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

理解大堰河的性格特点。

一、研讨第二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1.试分析第四节结构和用词上的特点。

(第4节一口气用8个排比句“在你......之后”,这8个排比句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

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

2.当作者被生母接回家后,写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同学们,她为什么要哭?

(用设问间接地表现出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

3.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

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谈个中缘由

(虽然物质条件很优裕,但精神上极其痛苦。

在大堰河家中,在将近五年的寄养中,他承受了乳母超越生母的爱,感受了亲人般的温暖,离开了乳母,便离开了母爱,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是最最痛苦的事。

尽管新家中挂着“天伦叙乐”的匾,实际上孩子失去了天伦叙乐。

通过对比,反衬出大堰河家中虽然贫穷却充满欢乐充满爱。

4.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

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

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5.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其中写大堰河的梦有什么表达作用?

(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

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

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

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二、研讨第三部分

大堰河的墓是多么渺小不起眼,这表明大堰河死后得到的很少很少,而大堰河一生付出却是那样的多,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世道的不公,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旧世界。

三、体会第四部分

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

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

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四、评读质疑:

读了这首抒情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例如:

1.作者塑造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精细描写大堰河怎样在地狱般的环境里,默默进行无休无止的各种劳动;

劳作之后,体现对诗人慈母般的爱,在流尽乳汁后,又到地主家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动;

排比句式,像特写镜头,写出她的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品质,她劳作时含笑,说明她为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计较劳累、辛苦,深爱自己的乳儿,一种宽厚品格跃然纸上。

在表现她善良宽厚性格的同时,渗透着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

不仅如此,作者还着力描写她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

疼爱乳儿,一往情深。

也可以谈到她的麻木。

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歌颂了大堰河及像大堰河般广大的受苦受难、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及大堰河般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同时也控诉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3.你认为这首诗作者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对比,反复,排比。

五、拓展迁移(讨论):

1.你如何理解生活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的大堰河为什么总是含着笑?

(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

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

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闰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

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

2.这首热烈,深沉的赞美诗仅仅呈给大堰河一个人吗?

(不是,歌颂了大堰河及像大堰河般广大的受苦受难、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及大堰河般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五、阅读理解(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两段诗节,完成练习题。

(一)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1.大堰河的“梦”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她的“梦”?

(大堰河的“梦”就是吃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让“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一声“婆婆”。

大堰河的“梦”是千千万万个贫苦的母亲与中国劳动妇女灵魂深处的梦,她们一生奉献,流尽乳汁,不图报答。

大堰河的梦,一个多么朴实的梦,一个多么平常的希望。

但是乳儿毕竟是地主的儿子,所以她的梦“不能对人说”。

2.作者反复说“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有何用意?

(反映了作者内疚的心理。

3.第九节中,写大堰河的家人对死的反应又有何作用?

(从侧面反映了大堰河的善良,同时用她五个儿子的悲来反衬自己,写出了自己的内疚。

(二)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4.这一诗段的叙事中心是什么?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简要加以说明。

(写大堰河的凄苦身世和死后的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同情,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恨。

5.诗中的定语多用数量词,其作用是什么?

(更加突出了她生前的苦难和死后的凄凉。

6.“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扩展了诗歌的主题,表明大堰河只是受苦受难妇女的代表。

7.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

排比和反复。

六、迁移运用

1.仿照示例的立意和修辞,在下列词语中任选三个,分别写出一句话。

示例:

注射器——给人以疼痛感,却是出于善意。

路标木偶镜子蜡烛卵石

路标-------只能给人指路,不能替人走路

木偶-------没有灵魂的人,才受人家牵制

镜子-------当面把人放在心里,过后却把一切忘记

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卵石-------一旦磨光棱角,就被抛弃在滩头

2.根据你对我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填空

(1)第一部词典:

 《尔雅》

(2)史学双璧:

《史记》、 《资治通鉴》

(3)三大国粹:

京剧、中医、国画.

(4)明代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6、现代诗两首

长城谣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乡愁》——席慕蓉

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1.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1.走近作者:

席慕容:

台湾诗人。

祖籍内蒙古。

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

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2.给划线字注音

焉支(yān)隘口(à

i)蹲踞(jù

)荒莽(mǎng)

山巅(diān)焚起(fé

n)敕勒(chì

)(lè

二、朗读吟诵(韵律美)

长城谣——席慕容

轻读慢读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写你/不能成篇

重读稍快

由抑而扬

炽烈深情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有你/千年的面容

冷眼/看人间恩怨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要用深沉、舒缓、

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

敕勒川阴山下

舒缓深情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三、整体感知:

(自读,同桌相互交流)

1.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

2.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

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

她要诉说的,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

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情感,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四、分组探究

1.为什么说长城“无情”“冷眼看人间恩怨”?

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

杀伐纷争,血流成河。

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

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

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

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2.为什么唱长城时“不能成声”,写长城时“不能成篇”,而一提到长城心中“便有烈火焚起”?

作者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长城已经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

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3.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长城,而诗歌中为什么写到了黄河?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

说说你的理解。

黄河与长城同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诗人渴望在梦里回故乡,可是浓浓的乡愁让她难以入睡。

五、课后巩固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

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

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6、《一片槐树叶》

纪弦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

1.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人的思想之情。

2.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了解如何读懂一首诗,怎样欣赏诗歌的美。

纪弦,生于河北省清苑县。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

他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极有建树,他的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

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

2写作背景: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一次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一片槐树叶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伤感现在——睹物生情,由喜转忧)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

(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

1.这首诗歌的线索有几条?

分别是什么?

时间线索:

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

伤感——回忆——企盼

双线合并:

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2.这首诗歌的意象是什么?

为什么如此普通的一片槐树叶,在诗人心目

中却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呢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因为它来自祖国,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3.请概括本首诗歌的主题。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

诗歌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同:

都是咏物抒怀的抒情诗,都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感情。

异:

《长城谣》语言质朴,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一片槐树叶》首尾呼应,构思完整,情思贯通,一气呵成,给人强烈的震撼。

五、迁移运用

1.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写过石头:

女娲曾以石补天,精卫曾以石填海,《红楼梦》曾名为《石头记》,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竟是一尊石猴子。

2.古诗文中“汗青”指代史册,“桑梓”指代  家乡,“须眉”指代男子,“巾帼”指代妇女,“布衣”指代平民。

3.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妻。

4.许多创意的广告巧妙利用汉字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起到了超乎寻常的宣传效果。

有一则宣传“臭豆腐”的广告是:

臭名远扬,香飘千里。

(1)请解释“臭名远扬”中“臭”字的含义

“臭”指臭豆腐

(2)请谈谈这则广告妙在哪里?

通过双关和对比,突出“臭豆腐”的名声大,气味香,此外还利用矛盾法吸引人的注意。

7、致空气

邵燕祥

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1.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巧妙的构思。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

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2.写出下列划线字的拼音

摇曳(yè

)鼾息(hān)厮(sī)守面颊(jiá

)窒(zhì

)息

3、文学常识填空

《致空气》是一首运用了象征手法写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作者邵燕祥,是当代的诗人。

二、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

(1)“空气”在诗歌中象征着什么?

“空气”象征友谊、理想、信念、真理等。

(2)诗歌中有哪些句子概括出了空气的特征?

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你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

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

  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