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66680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命表(lifetable):

用来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动态生命表:

又称同生群的生命表(cohortlifetable)。

连续观察一群同一时期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成的。

生物种:

是由一些具有一定的形态和遗传相似性的种群构成的,属于一个种的种群之间,以及同种所有的个体成员之间的形态与遗传的相似性大于它们与其他物种成员的相似性。

哈代-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个无限大的可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如果没有任何形式的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的干扰,则群体中各世代基因频率维持不变。

适合度:

某基因型的个体将其基因传递到其后代基因库中的相对能力,是衡量个体存活和生殖机会的尺度。

W=mlW为适合度,l为存活率,m为生殖力

遗传漂变(geneticdrift):

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遗传瓶颈:

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这个过程叫遗传瓶颈

建立者效应: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设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奠基者效应)

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生活史:

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寿命

他感作用:

也称异株克生:

指植物体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生态位(niche):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寄生作用: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建群种:

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多度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群落野外调查。

密度(density):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盖度(coverage):

是指植物的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叫投影盖度。

频度(frequency:

)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重要值(I.V.):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或其他),用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盖度代替。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产效率(productionefficiency):

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Pe=Pn/An=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摄入能量

消费效率(consumptionefficiency):

n+1营养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

Ce=In+1/Pn=n+1营养级消费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同化效率(assimilationefficiency):

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Ae=An/In=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收的日光能=被动物消化吸收的/动物摄食的能量

应用生态学:

研究如何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来解释、指导、解决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营养物质过剩,尤其是氮、磷过多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影响了水体与大气的正常氧气交换,死亡藻类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迅速下降,水质恶化,进而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二、填空题

1、生态学研究对象:

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和生态系统(ecosystem)。

2、生态学研究方法:

野外研究、实验研究、理论模型研究

3、光的类型:

紫外光:

波长<

380nm,可见光:

波长380~760nm,红外光:

波长>

760nm。

4、生物的昼夜节律包括外源性周期和内源性周期

5、火主要有两个类型:

林冠火,地面火。

6、陆生植物类型:

湿生植物,旱生植物、中生植物

7、旱生植物类型:

少浆液植物、多浆液旱生植物

8、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9、土壤类型:

沙土、壤土、黏土

10、土壤动物包括:

线虫、环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的生长。

11、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分解动植物残体,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质化

1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

(2)数量特征

(3)遗传特征

13、种群个体在空间上有不同的分布类型:

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14、种群数量受: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4个种群初级参数的影响。

15、种群的初级参数又受到:

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

16、种群动态是:

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17、种群空间分布型:

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成群分布型

18、初级种群参数,包括:

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率immigration和迁出率emigration。

(这些参数与种群的密度变化密切相关)

19、次级种群参数,包括:

年龄结构agestructure、性比sexratio和种群增长率等。

20、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

增长(increasing)、稳定(stable)和下降(declining)型。

21、存活曲线类型

Ⅰ型:

凸型存活曲线,

Ⅱ型:

对角线型存活曲线,

Ⅲ型:

凹型存活曲线,

22、在一个无限大的可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如果没有任何形式的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的干扰,则群体中各世代基因频率维持不变。

23、种群内变异包括:

遗传物质、基因表达蛋白质及表现型数量性状的变异。

24、地理物种形成说:

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繁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25、迁移方式

迁徙(migration)

扩散(dispersal)

26、迁移模式

☐反复往返旅行

☐单次往返旅行

☐单程旅行

27、种内关系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他感作用

28、种间关系竞争、捕食(predation)、寄生(parasitism)、互利共生(mutualism)

29、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

30、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

分散利用领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领域。

31、植物的防卫反应:

毒性与差的味道;

防御结构

32、物种多样性具有下面二种涵义:

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种的均匀度。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3、根据群落变化的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不明显波动2.摆动性波动3.偏途性波动

34、裸地:

原生裸地、次生裸地

35、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3种:

(1)快速演替

(2)长期演替(3)世纪演替

36、演替方向:

进展演替、逆行演替:

37、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分类单位1)植被型(高级单位)2)群系(中级单位)3)群丛(基本单位

40、密度效应:

41、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

42、植物的防卫反应:

43、物种多样性具有下面二种涵义:

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4、根据群落变化的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45、生态系统:

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6、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47、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收获量测定法

☐氧气测定法

☐二氧化碳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叶绿素测定法

48、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取决于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分解资源的质量、分解时的理化环境

49、对生物元素循环研究,通常从两个尺度上进行:

一个是全球尺度循环、另一个是局域循环。

50、生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1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目前的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垃圾焚化和综合利用

52富营养化营养物主要磷,氮

53、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类型有资源开发利用类型、区域整体规划类型

54、种群数量统计:

绝对数量统计;

相对数量统计

55、绝对数量统计:

总数量调查法;

取样调查

56、取样调查:

样方法、标记重铺法。

三、简答题

1、生态学定义及内涵:

定义:

内涵:

(1)环境对生物的决定和塑造作用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2、生态学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

全球变化

•生物多样性国际生态学研究的“三大”前沿领域

•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生态系统研究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流;

2)在研究层次上向更加宏观的方向发展,更加重视全球性生态功能的研究;

3)定性描述的传统生态学向定量化研究进一步发展;

4)系统理论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有效工具,该理论在生态学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系统生态学,即系统分析和生态学的结合(建立系统的模拟模型,最优化原理实施系统管理);

5)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与社会科学、经济学的结合,成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标志(生态工程、技术、建设、管理、恢复、安全、健康等)。

●生态学不再仅是一门解释自然的科学,也成为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理论依据;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3)作用的阶段性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光照

(1)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2)影响动物的体色

(3)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形成——黄化现象

(4)影响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裂、组织器官的生长和分化

(5)影响植物花果的数量和质量

5、土壤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扎根出苗

(2)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能力

(3)限制养分的转化来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

•低的土温会降低根系的代谢和呼吸强度,抑制根系的生长,减弱其吸收作用

•土温过高则促使根系过早成熟,根部木质化加大,从而减少根系的吸收面积

6、陆地上水的分布

(1)降雨量:

地球上降雨量随纬度变化。

纬度0-20°

降雨量最大。

纬度20°

-40°

地带,由于空气下降吸收水分,降雨量减少

陆地上降雨量的多少还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

离海洋越远降雨越少;

山脉的迎风坡降雨多,背风坡降雨少;

夏季降雨多,冬季降雨少。

年降雨的均衡性对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热带稀树草原湿度高,降雨集中,长期干旱。

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会随地理位置、昼夜、季节等因素发生变化。

热带雨林通常在80-100%,荒漠、半荒漠地带为20%,夜间、夏季相对湿度高

(2)大气湿度

(3)我国降水量的地域分布

从东南往西北降水逐渐减少

7、简述年龄锥体的类型及特点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

a.增长型种群:

呈典型金字塔形,幼年组个体数多,老年组个体数少,种群的死亡率小于出生率,种群迅速增长。

b.稳定型种群:

种群出生率大约与死亡率相当,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少,老年组个体数多,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种群数量趋向减少。

8、逻辑斯谛增长特点

•①环境条件有限,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②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形成“S”型增长曲线。

•③种群密度上升,种内竞争加剧。

•④以该种生物为食的捕食者数量相应变动

9、简述存活曲线的类型及特点

存活曲线类型:

凸型存活曲线,种群接近生理寿命之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迅速上升。

如人类和大型哺乳动物。

对角线型存活曲线,种群下降速率(死亡率)各时期相等。

如许多鸟类。

凹型存活曲线,早期死亡率高,以后死亡率很低并稳定。

如牡蛎等甲壳类,固定下来后死亡率很低;

鱼类、两栖类、海产无脊椎动物、寄生虫等都属这一类。

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0、生态入侵例子

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凤眼莲、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松材线虫”就是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

椰心叶甲、烟粉虱

稻水象甲、空心莲子草、铜锤草、毒麦、湿地松粉蚧、非洲大蜗牛、美国白蛾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11、简述r选择与k选择特点

r--选择者是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r最大。

•高r-选择种类的特征表现为:

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时间(周期);

K-选择者正好相反,它们在稳定的环境中进化,因而适应竞争。

•高竞争力的特征表现为:

生长缓慢、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时间。

13、群集生态学意义:

(1)有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

(2)有利于取食(3)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4)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抚育幼体(5)便于进行迁移或迁徒

14、分散利用领域生态学意义:

1)、确保食物的供应;

2)、保证有足够的筑巢和隐蔽场所;

3)、促使种群分散,防止种群密度过高;

4)减少不必要的奔波,减少能量消耗。

15、简述寄生作用及寄生物类型

✓①微寄生物:

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

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②大寄生物:

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如寄生蠕虫、昆虫(蝴蝶、蛾的幼虫、甲虫)。

✓③拟寄生物(重寄生物):

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如寄生蜂和蝇

16、偏利共生

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的共生类型。

✓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以及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如兰花)附生在树皮上,藤壶生长于软体动物的外壳上也是如此。

互利共生

●定义;

互利共生是指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

如菌根,是真菌菌丝与高等植物根的共生体。

清洁鱼和清洁虾与“顾客”鱼之间的关系,豆科植物与固氮菌,地衣:

藻类与真菌,食草动物与其胃中微生物。

17、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相互联系、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18、水生演替系列:

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的群落演替过程。

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根据淡水湖中湖底的深浅变化,水生演替系列将有以下几个演替阶段:

●自由飘浮植物阶段:

在这个阶段,水很深,水体中只有浮游植物,没有有根植物。

有大量的动物存在。

随着湖底有机残体和无机物质的积累,湖底逐渐抬高,于是进入了下一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当湖水浅到5-7米时,在水底下出现了丝状藻类和有根植物,此时,湖中的大型动物开始减少,而只剩下小型动物。

湖底进一步变浅,进入了一下个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随着湖底变浅,出现了有根的浮叶植物,如莲、睡莲等。

随着湖底的升高,又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4)挺水植物阶段:

水体继续变浅,出现了大量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水葱等。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湖底部分露出水面后,于是又出现了大量的湿生草本植物,如莎草科和禾本科的一些湿生植物种类等。

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湿生草本植物逐渐被中生草本植物所取代。

●(6)木本植物阶段:

在湿生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出现湿生灌木和湿生乔木,如河柳、柽柳、杨树等。

以后,又出现了中生乔木树种。

●整个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

湖沼填平的过程。

●通常是从湖沼的周围向湖沼的中心顺序发生的,生境由水生变为中生。

19、旱生演替系列:

旱生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

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1)地衣植物阶段: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能腐蚀分解岩石表面,为土壤的形成创造条件,地衣的有机残体参与土壤的形成。

使岩面生境开始改变,为其它生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2)苔藓植物阶段:

在干旱时进入休眠,待到温和多雨时,大量生长。

能积累的土壤更多些,为以后生长的植物创造条件。

●草本植物阶段:

蕨类、一年生、二年生植物,低小耐旱种,取代苔藓植物,土壤增加,小气候形成,多年生草本出现。

使土壤增厚,遮荫,减少蒸发,土壤中真菌、细菌和小动物增多。

●(4)灌木群落阶段:

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与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以后灌木大量增加,形成优势灌木群落。

●乔木群落阶段:

阳性乔木树种生长,逐渐形成森林,林下形成荫蔽环境使耐荫树种定居,随着耐荫种的增加,阳性树种在林内不能更新而逐渐从群落消失。

林下生长耐荫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复合的森林群落形成。

●旱生演替整个过程是:

●土壤不断形成和积累的过程,环境由旱生变为中生。

20、演替方向:

进展演替:

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

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例如,某个区域植物群落的演替,从稀疏植被逐渐演替为森林群落。

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

逆行演替:

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例如:

森林植被演变为稀疏的植被,云南元谋。

21、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

–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

•苔原

经向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内(或在同一热量带内),从沿海到内陆,随着离海洋距离的增加,降水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比如在温带地区,从沿岸到内陆依次分布着:

落叶阔叶林(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荒漠

22、世界三大热带雨林群系: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

此群系包括亚洲和大洋洲所有的热带雨林。

、非洲雨林群系:

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

美洲雨林群系:

该面积最大,以亚马逊河河流为中心

23、热带雨林的特点

(1)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

(2)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3)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丰富。

(4)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5)茎花现象很常见。

(6)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乔木的根茎上。

(7)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24、我国生态农业主要特点:

(1)一业为主,多业结合

(2)利用共生相养关系,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

(3)循环利用“废”物

(4)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规划,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

25、我国生态农业典型类型

(1)立体种养殖类型

(2)物质循环利用类型(3)生物相克避害类型

26、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规划(DIVERSITAS)

5个核心研究计划:

(1)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变化

(3)系统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编目和分类(4)生物多样性的监察

(5)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5个特殊研究领域

(1)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生物多样性

(2)海洋生物多样性

(3)微生物生物多样性(4)淡水的生物多样性

(5)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人文因素

27、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的重要原理

(1)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当前主要是降低改变地球及其生态系统的速度:

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有限度)、污染物质的资源化(重复利用)等。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做好生态系统管理,多部门、多学科、群众与领导相结合。

(4)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研究

28、生物多样性保育对策

(1)保育对策应该包括全球的、国家的、地区的和地方的等一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