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3070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章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章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章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章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三章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般来讲,国防动员的规模和范围主要表现为动员领域的大小,涉及部门的多少,地域范围的广狭,它反映了在不同条件下国防动员活动过程中的规定性和强制性要求,在整体上表现为局部动员和总动员。

一、局部动员

局部动员,是指国家安全受到局部威胁,在部分地区和局部范围内,或部分领域和部门进行的动员。

具有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相对独立的特点。

在总体上国家仍然实行平时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国家仍保持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国家的主要资源和主要精力仍集中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

(一)局部战争与局部动员

局部战争,是指在一定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有限目的的战争。

除了世界大战外,其它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战争都属于局部战争的范围,既包括世界性的大规模局部战争,也包括一个国家某一域内爆发的战争。

自人类有史以来,虽然世界性的大战就那么两次,但局部战争从未间断过,可以说,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局部战争史,只要有战争就有动员,所以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局部动员史。

局部战争与局部动员是一组对应的关系,有战争就有动员,有局部战争就必然有与之相应的局部动员,有什么样的局部战争就有什么样的局部动员。

以华约组织和前苏联的解体为标志,世界两极战略格局被打破,各国均相应的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都把战略着眼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条件下有限规模的战争上,局部战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它已成为处理国家或地区间利益冲突和纠葛的一种常见的军事手段。

形成这种国际战略环境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多极化战略格局的走向,表明超级大国在国防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不仅以自身的力量较难以打赢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地区性战争,而且纠集多个国家组成打赢一场世界性战争的军事力量集团的可能性逐渐变小。

尽管暴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性依然存在,但构成各国安全和人类和平的主要威胁已由各种范围的局部战争的替代。

二是战争手段的现代化向高技术化发展,一方面,使达成战争目的的手段变得更加迅速有力;

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造价昂贵,不仅使用受限制,而且战争消耗有可能与战争目的相背离。

因此,在现代条件下,任何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都会给进攻或防御一方的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害,使世界大战和世界性大规模战争的形成受到有力的制约,即使是中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也因防止战争升级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其作战强度也受到严格限制。

三是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人民和掌握国家机器的政治家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更加理智和冷静,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已成为世界主流和共识,人民普遍反对战争,反对使用武力解决国家间地区间的矛盾和冲突,解决国家间地区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办法的办法不再是以战争为主,而是以和平解决的方式为主,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言战争,千方百计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和避免战争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与局部战争相适应的局部动员,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国防动员的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的最高利益,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谋求战争的胜利。

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如果国防动员的规模过小,则不足以形成战争力量赢得局部战争胜利;

相反,如果动员的规模过大,超出战争的需要,不仅可能使战争升级,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战争浪费。

因此,在实施国防动员时要千方百计地把动员的规模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既能满足需要,又不造成的浪费,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

在应对局部战争进行局部动员的时候,要根据战争对国家安全构成的主要威胁,区分情况,分清主次,把动员的重点放在主要战略方向或重点范围和领域,切勿须倾国力而为之。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讲的局部动员是国家为了适应国家遭遇的局部战争的需要所进行的动员。

作为世界范围的局部战争可能涉及的是几个国家或地区,从全球角度看,是局部战争,从某一个国家看,则可能是全面战争,对这个国家看是全面战争,而对另一个国家有可能是局部战争。

如2003年3月20日美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对伊拉克是一场全面战争,对美国是一场局部战争,从全球角度看,更是一场局部地区爆发的局部战争。

因此,考察判断国防动员是不是局部动员,只能站在国家的角度而不能站在世界角度。

(二)我国局部动员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不同的局部战争,由于作战地区、对象、条件和方式的不同,其动员也有较大的差异。

国家所面临的局部战争将会因作战对手的不同和外敌介入程度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战争既可能是较大规模的,也可能表现为中、小规模的军事对抗;

既可能是在某一主要战略方向上作战,也可能在其它次要战略方向作战;

既可能主要在海上作战,也可能主要在陆地作战;

既可能是联合作战,也可能是防空袭作战。

显然,与之相适应的国防动员,在动员的领域、范围、强度和重点上也将具有多样性特征。

从我国来讲,局部动员,是我国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主要的动员类型。

我国地处局部战争的多发区,又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陆地边界漫长,共21656公里,与12个国家接壤,与7个国家一衣带水,在部分领土领海的归属和国家利益等方面,与一些国家还有纷争。

同时,由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受到世界霸权主义者的觊觎。

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历来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存在的争端与矛盾,反对诉诸武力。

然而,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不仅有部分领土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全实现,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问题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使世界霸权主义者不可能轻易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

但地区霸权主义者和政治野心家在世界霸权主义者的支持和怂恿下,对我国边境的蚕食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边境武装冲突随时都有可能发展为一场局部性战争。

因此,局部战争是未来对我国安全构成的主要威胁。

我们不仅要有对付高技术之敌进行局部武装干涉的准备,也要有对付拥有部分高技术之敌边境作战准备。

因此,我国未来局部战争动员具有多样性。

我国未来可能采取的局部动员的样式,一般可以分为跨战区动员、战区动员和边防省区动员三种。

跨战区动员,这是在爆发较大规模局部战争的情况下,与之相适应的动员。

这种动员通常主要突出一个主要战略方向,同时在一个或多个次要战略方向上实施动员。

战区动员,这是指在爆发中等规模局部战争的情况下与之相适应的动员。

它是爆发战争的战区总动员和国家部分领域,如政治、经济、外交和科技的部分动员。

边防省区动员,这是指在爆发小规模局部战争情况下与之相适应的动员。

它是由国家发布的在有限局部地区或某些行业(部门)进行的动员。

如我国曾经实施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珍宝岛反击作战,就属于边防省区战争的范围。

二、总动员

总动员,亦称为全面动员,是国家遭受全面威胁发生全面战争时,将整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一切领域纳入战时体制,集中统一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

总动员涉及国家整个政治、军事、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全民性的特征。

总动员是在国家确已发现全面战争征候或大规模战争已经爆发,需要举国进行迎敌的情况下被迫并公开实施的,其动员的效果,往往关系国家民族的安危存亡。

能否有效地实施总动员,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动员的组织能力、准备程度和动员时机的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都实施了总动员。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员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界积极参加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朝鲜在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朝鲜战争,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都实施了总动员。

认识总动员的重要性要以以下几点来把握:

(一)总动员是世界各国一项重要的国防制度。

(二)不断提高总动员能力,是确保国防稳定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三)总动员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做好总动员准备,要做到未雨绸缪。

首次总动员源于法国。

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为反抗欧洲联合部队的武装干涉,实施总动员。

前苏联在二战中实施了国防总动员,动员兵力人数达2700万人,占总人口的14.2%。

瑞典、瑞士、以色列等国都重视总动员,把总动员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

三、局部动员与总动员的关系

从二者的联系上看:

首先,二者都是以国家为主体,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无论总动员还是局部动员,都需要经最高国防领导决策,并以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动员令。

其次,二者都包括准备——实施——复员三个阶段,对战争潜力的积蓄、转化、利用的基本要求具有一致性,共同反映国防动员的一般规律。

第三,实施动员的工作程序都是相同的,通常都是按发布动员令——调整和加强动员机构——修订动员计划——按计划组织直接保障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战时的生产与生活——做好持续动员的各种准备等环环节组织实施。

都是以武装力量为动员重点,目的要求都是要有安全保障,时间快捷,及时形成抗击力量。

第四,局部动员和总动员二者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局部动员既可能保持着一定的动员强度和范围,直至战争结束;

也可能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而发展成为总动员。

而此前的局部动员即成为总动员的前奏和组成部分。

总动员虽然有很强的整体性特征,但不同的战区、行业和部门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在总动员之下进行的相对独立的战区、行业和部门的动员又具有性近似于局部动员的特征。

总动员实施后,随着战争规模的缩小,战争威胁的减弱,为避免国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必要停止某些地区和行业,部门的动员,总动员可能转为局部动员。

我国在抗日战争中,“九·

一八”事变爆发,进行了局部动员,到“七·

七”泸沟桥事件后,特别是西安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抗战总动员。

前苏联为抗击德国侵略,于1941年6月22日宣布部分地区进入战时状态,随着战争的发展,实行了全国总动员,改组国家机构,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

局部动员和总动员的区别主要在于动员要求的规模、范围和强度的不同。

局部动员是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和部门进行的动员,规模相对较小,范围较窄,强度较弱。

总动员是将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一切力量纳入战时体制,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全民性的特征,因此,其动员规模大,范围广,强度高,难度大。

第二节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

在应战动员中,依照战争谋略运用的不同要求,可秘而不宣,实行秘密动员,也可公开进行宣传鼓动,实行公开动员。

秘密动员可以隐蔽战略企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公开动员,动员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广,政治号召力强,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动员效果,有时公开动员也可作为一种姿态,宣而不战,达成威慑的效果。

一般来讲,军事动员,多采用秘密的方式进行,而政治动员则必须以公开的方式进行。

一、秘密动员

秘密动员,是根据应战动员的需要,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实施的动员,其目的主要是在军事上掩盖己方的行动企图,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的效果;

在政治上是为了避免给敌人以发动战争的口实。

秘密动员主要涉及军事领域,包括武装人员的征集、编成、集结和调动,武器装备运输和配给,军事科技的研发和使用,军用物资的筹集和调拨等。

(一)秘密动员的时机选择

秘密动员既是一种动员类型,又是一种战争谋略。

常言道,“兵不厌诈”。

我国古代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空城计”、“围魏救赵”等秘密方式,成功进行秘密动员,而大胜、险胜、奇胜敌军的范例屡见不鲜。

因此,正确选择和把握秘密动员的时机,直接关系秘密动员的成败,对于能否实现战略企图,掌握战争主动权,迅速达成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要。

一般情况下,秘密动员都选择在战前进行。

秘密动员一般根据两种情况选择动员时机。

一是在确切判明敌方战争方企图的情况下进行的战前秘密动员,这样做既不能给敌方以发动战争的口实,又能为作好抵抗侵略取得胜利作好充分准备,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二是我方在采取战争行动前实施秘密动员,这种方式从国防动员的角度来讲,一般适用于收复领土、领海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选择在这种动员时机,有利于隐蔽我方战略企图和作战计划,达到出奇制胜的战争效果,保证在战争初期能够给敌人以突然快速的沉重打击,使敌方处于既无还手之力也无招架之功的被动境地,我则抢占先机,夺取并控制战略主动权,甚至经过初战就能决定胜局。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由于高科技手段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的突发性、隐蔽性、快速性、速决性更为明显,初战制胜,“一战定乾坤”的战争理念越来越被现代军事理论家所接受和运用。

所以,秘密动员必将成为现代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普遍运用的一种动员手段。

(二)秘密动员的基本措施

对中外历次战争中动员经验的考察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进行秘密动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是很多的,不同战争背景,不同战争条件和不同战争类型,秘密动员的方式和措施各有不同。

总的来讲主要采取的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

1、隐蔽传递动员令

隐蔽传递动员令,就是利用各种保密措施作掩护,在保密条件下秘密传递动员令的动员方式。

秘密动员令,是国家的最高机密,在传递时应采取机密手段逐级传达,不得向无关人员和非动员对象泄露,对下级动员机构和人员传达时要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必须要将国家的动员意图和动员内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2、实施军事佯动

由于大规模的军事部署调整和部队调动,目标大,很容易暴露战争企图,只有采取军事佯动,才不至于暴露目标。

如以例行军事演习、训练、调防为名进行扩编、集结展开,达到隐蔽动员的效果。

例如,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在战前频繁进行的后备军训练,两次大规模退役军人的动员演习和白天以一个旅的兵力进入运河前线,晚上又以一个营的兵力明火执仗地返回等集结兵员的做法,使以色列误以为埃及只不过是例行的军事活动而已,未作任何防备,战争一打响,以色列即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又如,1958年夏季,美国入侵黎巴嫩,海空力量云集中东,企图武装干涉中东革命。

我军于8月下旬实施炮击金门,猛烈的炮火震动美国也震动世界。

造成我军将武力解放台湾的强大态势,迫使美国急忙调动五艘航空母舰、八十几艘巡洋舰、驱逐舰急赴台湾海峡“救火”。

此次调兵是美国自二战以来美国在远东的最大规模的海空力量集结。

待美国兵力集结完毕,我军战略目的达成,炮击则随即减弱甚至停止。

毛泽东通过炮击金门,收到多方面的效果,支援中东革命,缓解中东国家的压力。

导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围魏救赵”精彩活剧。

3、战略伪装

战略伪装是利用政治上、外交上、舆论上的假象迷惑敌方所采取的措施,如舆论宣传、领导人的讲话、外交出访、正常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例行的谈判对话等,用这些手段来掩盖正在进行的动员。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希特勒在入侵奥地利的头一天向全世界发表长达两个小时的和平演讲,着实蒙蔽了许多善良的人们;

德国在入侵英国之前与到访英国首相张伯伦签订互不入侵条约,当时的英国政府还自以为是这一时期取得的巨大外交成果,虽然当时有丘吉尔这样的政治家识破了希特勒的阴谋,但英国社会主流都认为英国可高枕无忧了,结果是受了德国的欺骗;

希特勒在入侵苏联之前也与苏联签订了和平协议,极大地麻痹了前苏联领导人。

而在军队的调动、集结过程中军事装备、物质的运动和储存也还可以采取必要的高技术措施进行伪装。

例如,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对其坦克、装甲车、大炮进行巧妙的伪装、转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虽然实施了精确打击,但打击的目标都是假目标,南联盟军队的实力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

战后,北约公布空袭南联盟的战果,共计摧毁坦克120辆、装甲运兵车220辆,火炮450门。

实际后来调查小组核实只损失坦克14辆,装甲车18辆,大炮20门。

南斯拉夫还用塑料建假桥成功地吸引北约飞机的视线,避免了很大的损失。

利用舆论作战略伪装迷惑敌人的实例,要数毛泽东在西柏坡“一纸吓退十万雄兵”。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石家庄是我军控制的唯一的大城市,也是我军首脑机关的“门户”。

傅作义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偷袭石家庄。

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万分危急。

毛泽东突然想出一奇招。

10月26日,毛泽东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题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的评论,称:

“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向石家庄一带进扰的蒋傅军[指国民党军傅作义部。

傅作义当时任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一九四九年一月率部接受和平改编],此间党、政、军各首长已向保石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命令,限于三日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用的武器,以利作战,尤其注重打骑兵的方法。

闻蒋傅军进扰石家庄一带的兵力,除九十四军外,尚有新骑四师及骑十二旅,并附属爆破队及汽车百余辆,企图捣毁我后方机关、仓库、工厂、学校、发电厂、建筑物。

据悉,该敌准备于二十七日集中保定,二十八日开始由保定南进。

进扰部队为首的有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新编骑四师师长刘春芳,骑十二旅旅长鄂友三(即今春进扰河间之敌)。

此间首长们指示地方各界切勿惊慌,只要大家事前有充分准备,就有办法避开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今春敌扰河间,因我方事前毫无准备,受到部分损失,敌部亦被其逃去。

此次务须全体动员对敌,不使敢于冒险的敌人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

今年五月,阎[阎,指阎锡山,当时任国民党军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傅曾有合扰石家庄的计划,保石线及正太线各县曾经一度动员对敌。

后来阎军一个师在盂县被歼,傅军惧歼未动,但保石线人民已有了一次动员经验。

此次因蒋介石在北平坐督,傅作义不敢不动。

华北军区已向各县指出,不要以为上次未来,此次也不会来,不作准备,致受损失。

即令敌人惧歼不来,我有此种准备,总是有益无害。

”评论中把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企图予以公开揭露,内容十分详尽,包括敌军各部队进军路线、番号、指挥官姓名以及作战计划、解放军和民兵歼敌人准备和措施等,尽在其中。

这篇文章由新华电台播发后,傅作义见我军对其作战计划了如指掌,并做了充分准备,深怕遭到埋伏,只好撤回。

石家庄之危得解。

二、公开动员

公开动员,就是公开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实施的动员,通常在战争即将爆发或已经爆发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的情况实施。

公开动员,动员全传播快捷,覆盖范围广,政治号召力强,是快速动员、争取主动的方式之一。

二战中,苏联在德国突然发动进攻的第二天,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就向全苏发布了动员令,并通过广播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快速行动起来,为保卫祖国而战。

”极大地鼓舞军民的斗志,坚定苏联军民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

政治动员是在政治上外交上激发军队和人民的爱国热情,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争取本国人民和国际友好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因此,必须采取公开动员的方式。

公开动员除了以实战为目的外,还可以作为一种威慑手段发挥震慑敌人的作用。

二战时德国本来计划进攻瑞士,但瑞士的相关媒体公开揭露了德国的动员战争企图,而且做了充分的动员准备,德军预计进攻瑞典至少要损失150万人,被迫取消进攻瑞士的计划,转而进攻波兰。

实施公开动员既要采取各种媒体及通讯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传递动员令,又要抓紧实施外交活动和对外舆论宣传,争取外界和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国防动员的自卫性和防御性特点,一般来讲,国防动员大多以公开动员动员的方式进行。

三、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的关系

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的背景、目的、时机、方式、途径不同。

秘密动员主要是居于军事谋略上的考虑而采取的动员方式,往往在战前采取行动,目的是为了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整个过程都处于绝对机密的状态,直至达成战争目的。

公开动员不仅居于军事的考虑,而且更多是要居于政治的考虑,往往是在战争不可避免或战争已经爆发的情况下,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目的是迅速向相关系统、部门和广大军民传播动员令,告诉国民进行战争的目的和意义,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号召力,激发军民战争热情,鼓舞军民斗志,坚定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同情,除了军事准备是秘密地进行外整个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

其次,两者又相互渗透穿插。

任何行动的透明度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从来都是秘密中有公开,公开中有秘密。

在秘密动员中,往往政治上的宣传鼓动是公开的透明的;

公开动员中,往往在军事领域作战方案的制定,战略方向的确定,军队的集结展开,武器装备的运输配备等又是在秘密中进行。

第三,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秘密动员随着战争的爆发,战略企图的暴露,军事行动已无法继续隐蔽,秘密动员就失去了意义,秘密的不得不变成公开的;

在军事战略部署当中,往往在一个方向上是采取秘密的方式,另一个方向采取公开的方式,随着战争进程的推移,秘密的可能转为公开,公开的可能转为秘密。

适应进攻目的的动员,往往开始是秘密的,一旦达到战争目的,就会转入公开动员。

防御性的动员,一旦确认了敌人的进攻企图后就应当实施秘密动员作好应战准备,战争一旦爆发,就要广泛地运用公开动员手段宣传战争的目的和意义。

而在战争处于防御阶段为了更加广泛地发动军民,动员可能是比较公开的,进入反攻阶段后,则有必要隐瞒自己的战略企图,往往要在保密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确保行动机密,达到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第三节紧急动员和持续动员

任何战争都是交战双方力量对抗的过程,未来反侵略战争也不例外。

在这一过程中战争力量的形成、分配和使用直接影响着战争的结局。

国防动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未来国家进行自卫作战的需要,国防动员潜力是战争潜力的直接源泉,国防动员潜力决定着战争潜力。

在未来国家防御作战中,及时将战争潜力在作战初始阶段转化为战争力量,以及战争过程中的新锐作战力量的形成,在战争的各个阶段合理分配使用战争潜力,以保证战争力量处于优势低位,这是国防动员的基本作用。

只有梯次有序地转化战争潜力,合理分配使用战争资源,才能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也使战争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战争资源发挥出最大化的成效。

在应战动员中,从战争进程对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