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学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2023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学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学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学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学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学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学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学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学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学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______;

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

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

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2)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_______;

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

   

(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

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

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

(4)李白的《行路难》中以“_________”两句诗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_______。

(5)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___________”的呼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

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的诗句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课文学习 

《饮酒(其五)》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别字元亮,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影响。

2、背景介绍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本诗为第五首,并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3、诗词赏析: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

外物篇》的说法: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4、诗词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李白(701-762),唐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后随父适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少年时代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25岁出川漫游,。

曾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政治上不受得视,又遭谗毁,仅一年多就离开了长安。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

李白诗豪纵奔放,善用夸张,想象丰富,意境神奇,为我国继屈原后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流传九百多首,《李太白集》三十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3、诗词赏析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

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4、翻译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杜甫(712—770),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美誉,他本人被后世尊为“诗圣”。

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杜工部。

个人简历:

7岁学诗,15岁名扬洛阳。

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①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到江南和齐鲁进行两次长时间的游历。

名作《望岳》便出自这一时期。

②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年至十四年,生活在长安的杜甫,对贵族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多有接触。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作出自这一时期。

③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杜甫经历了各种磨难,目睹时局的动荡,对政治深感失望。

著名的《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便出自这一时期。

④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著名的成都草堂就建造于这一时期。

作品的思想内容:

①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贯穿杜诗的一根红线。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便是很好的例证。

②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交织在一起。

这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诗句便可见一斑。

③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和祸国殃民的罪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生动写照。

④其它还有描写日常生活、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人、论诗题画等诗作。

艺术成就:

①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②语言概括准确、凝练苍劲、通俗自然、丰富多彩。

③“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④体裁的多样化。

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表现为承继《诗经》、汉乐府以来的写实传统,博采古今众家之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昭示后世诗人;

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后世诗歌中以诗论诗、用诗题画、用诗写日常生活、用诗代替奏疏信札,杜甫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诗题本身就很有趣。

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

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

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

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

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

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

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

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

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

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

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

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

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

这是怎样的生活啊!

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

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

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

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艺到安石、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

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

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长于七言歌行。

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

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有《岑嘉州诗集》。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

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

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

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

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

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

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

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

“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

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

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

“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

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北风铺天盖地,把白草部折断了,西北边塞八月就大雪纷飞。

像一夜间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树梨花开得多么绚丽。

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狐皮大衣不暖而锦被无温。

将军的硬弓冻得无法拉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以着身。

浩瀚沙漠坚冰结了百丈厚,愁云暗淡凝重,低垂万里长。

中军帐里举杯劝行人痛饮,胡琴琵琶喧闹,羌管儿悠扬。

饮到黄昏,大雪落满了辕门,红旗僵硬,疾风中不再翻动。

送君上路直送到轮台东门,这时大雪迷茫,覆盖了天山路。

山回路转看不见友人身影,雪上空留马蹄印伸向远处。

《己亥杂诗》

龚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字尔玉,又字璱人;

后更名易简,字伯定;

又更名巩祚,号定庵,又号羽(王岑)山民,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①20岁以前,在家跟随母亲、姥爷段玉裁学习经学、文学。

13岁作《知觉辩》,15岁诗集编年,19岁倚声填词,21岁编集《怀人馆词》3卷、《红禅词》2卷。

显示了绝异的才能。

②应乡试到入仕时期(20-28岁)。

1819年会试落选,1820年任内阁中书。

此间师从刘逢禄学习《公羊传》,作品多伤时、骂坐之语。

③29岁至去世。

落选后又先后六次参加会试,38岁时始中进士,继续担任低微的官职,48岁辞官南归,50岁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

这一时期,多写评论,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一些著名诗篇和散文名篇也写于这一时期,如《已亥杂诗》、《病梅馆记》等。

政治学术思想:

深刻认识到清朝末年来自国内外的严重危机,主张改革政治,抵御外侮。

学术思想之路:

学习正统派考据学——对正统派考据学严厉批判——坚决抛弃考据学——接受今文经学——主张经世致用。

文学影响:

他的文章不同于桐城派散文,也不同于唐宋散文,而是上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一种新开拓,形成了一股新风气,是新学家崇拜的偶像。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

在众人酣歌太平之时,就指出了危机四伏的前景。

他称当时的社会为“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极力呼吁改革。

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

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

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4、诗词翻译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三、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明确】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

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行路难》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充满了隐喻。

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3.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明确】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

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4.岑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明确】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足以让世人对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刮目相看。

其实岑参集中的好诗很多,他的诗歌成就很大,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

岑参中年以后几度出塞,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诗,写大漠风烟,写荒崖古道,写火山,写热海,写城障要塞,都来自亲身的感受,因此独创性很强。

他和杜甫是好朋友,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可以说一语道出了他的个性。

岑参的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这些艺术特色,很好地体现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

歌行是岑参最为擅长的诗体,这首诗,写得流畅洒脱,意气飞扬,读之令人心快,在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5.怎样理解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明确】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

龚自珍少有大志,博学多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他在清王朝还金玉其外之时,就敏锐地感到内忧外患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威胁。

他幻想着像北宋的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