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男生
女生
留守儿童人数
留守
父母外出情况
一年级
40
15
25
27
14
13
1人父亲打工
26人父母亲打工
二年级
8
7
12
6
11人父母亲打工
三年级
16
9
4
13人父母亲打工
四年级
29
17
22
10
2人母亲打工
5人父亲打工
15人父母亲打工
五年级
20
1人母亲打工
3人父亲打工
六年级
26
21
11
16人父母亲打工
合计
155
81
74
110
60
50
13人父亲打工
5人母亲外出打工
92人父母亲外出打工
本次调查对象是苏小6-12岁留守儿童,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主要调查对象为4-6年级的58名留守儿童,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
对1-3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要采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其情况。
本文所要研究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等长者对家庭中年幼者实施的教育,重点是对儿童实施的家庭内部的教育。
对监护人(即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的调查主要针对完全留守儿童,不考虑单亲留守儿童类型。
第二章 苏小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指父母等长者对家庭中年幼者实施的教育,重点是对儿童、青少年实施的家庭内部的教育。
儿童生活在父母共同构成的家庭关系中,家庭存在的客观方式构成了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力。
家庭中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心理、人际关系氛围,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一种教育环境[1]。
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以家庭成员“面对面”为条件展开亲子互动。
而与其他儿童群体相比较,留守儿童的特点是“留守”,而“留守”即“空间距离上远离父母,未与父母生活在一起”[2]。
在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成员离散的情况下,这种教育影响力又是如何产生,又会对留守儿童产生何种影响?
本文主要从外出父母对子女所进行的家庭教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所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的现状三个方面来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2.1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进行的教育
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无法进行直接的亲子互动,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来维系彼此间的亲情与关爱。
因此,本文主要从外出务工父母与子女的联系方式、频率、内容和返乡频次四个维度来研究外出父母对子女所进行的家庭教育。
2.1.1外出父母与留守子女的联系方式
苏家渡小学的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的联系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话联系。
在所调查的110名留守儿童中,有42人表示他们与外出父母主要是通过手机联系,有13人通过固定电话与外出父母联系,有3人通过网络与父母联系,没有儿童与父母采用书信联系方式,没有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毫无联系(见表2.1)。
表2.1外出父母与子女的联系方式调查表
(单位:
联系方式
手机
座机
书信
网络
其他
所占人数
42
3
由于三农政策的落实,减免了农业税,外出务工的人员也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条件,所以村里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家家都拥有了手机,即使条件一般的家庭也会安装固定电话,加之通讯公司普遍推出长途亲情包,因此,由于通讯的发达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外出务工的父母都会与子女联系。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多半接受过初中教育,工作期间很少动笔写字,他们很少会选择书信这种联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年轻父母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随着网络的风靡,他们也学着上网,网络视频既能见到孩子的样子,又经济方便。
所以网络也越来越受外出务工父母的欢迎。
2.1.2外出父母与留守子女的联系频率
由于打电话是目前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方式,那么这里的联系频率指的是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通电话的频率。
这种联系次数的多少,将影响到二者之间感情交流的多少。
在接受调查的58名留守儿童中,有44名儿童一周内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7名儿童半月内能与外出父母联系一次,7名儿童一个月内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在一个月以上能与外出父母联系一次的为0人(见表2.2)。
表2.2外出父母与子女的联系频次调查表 (单位:
联系周期
一周内
半个月内
一个月内
一个月以上
44
总的来说,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的电话沟通频率较高,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与外出父母进行电话交流的机会。
并且一般是父母主动打电话给孩子,而孩子主动打电话给父母少。
2.1.3外出父母与留守子女的联系内容
既然父母能够较方便并且频次较多的与子女进行联系,那么打电话时外出父母会跟留守儿童说些什么呢?
在问到“爸爸妈妈和你聊天时,聊的最多的话题是什么?
”时,58名留守儿童中,56名儿童填写“关于学习”这一选项,其次依次为,听监护人的话,注意安全。
从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内容不难看出,父母最关心最想知道的是孩子“学习好不好”“听不听话”,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定电话、手机和网络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架起了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外出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内容很有限,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身体健康,要听话等例行问话,而对关系到留守儿童成长的深层次问题关注较少或不予关注[3]。
这种交流无法真正弥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造成的对孩子关爱的缺失。
2.1.4外出父母的返乡频次
外出父母的返乡频次反映留守儿童能够正常的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
调查的基本情况见表2.3。
表2.3外出父母返乡频次调查表
返乡频次
每月几次
几个月一次
半年一次
一年一次
几年一次
人数
1
38
从表2.3可以看出,外出务工父母基本上是一年回来一次。
大部分都是春节回家过年,并且停留在家的时间很是短暂,加之过年亲戚串门,亲友之间打麻将斗地主占用时间较长,因此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是短暂。
综上所述,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的长期化趋势,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而电话联系时聊天的内容又很局限,亲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机会,因此外出父母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相当局限。
2.2监护人进行的家庭教育情况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指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时,由于无法把孩子带到务工地点一起生活,而委托照顾孩子日常生活的人,一般为父母在家的一方或其他父母信赖的人。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谁,不仅直接关系到其生活照顾的好坏,还将对其行为、教育、心理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苏小110名留守儿童中,13名儿童是父亲单独外出打工,5名儿童是母亲单独外出打工;
而其余的92名,是父母都外出打工。
回答“父母亲外出打工时,你和谁一起生活”,全部选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苏小的留守儿童基本为完全留守儿童,属于隔代监护类型,所进行的家庭教育即为隔代教育型。
他们的监护人,有2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年龄在40—50之间,有13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年龄在50—60岁之间,27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
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基本上为小学程度(详见表2.5),其中,41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带孙儿或孙女的同时,还要负责家里的农活,只有一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专门带孙儿孙女。
表2.442名完全留守儿童监护人年龄情况表
(单位:
人)
年龄
40---50岁
50---60岁
60岁以上
2
表2.542名完全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情况表
人)
文化程度
文盲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及以上
以下是与四年级留守儿童何馨的奶奶的访谈内容。
笔者:
您觉得父母外出打工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
没什么太大影响吧,孩子也就非常想念他的爸爸妈妈。
你平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怎么教育?
呵呵,我们能够教育他什么,他只要不出事,不惹事,不做坏事就行啦。
我们老了,管不了那么多,自己也没什么文化,他爸爸妈妈回来了他们教。
再说在学校里有老师教啊。
你会有意识地教育孩子怎么去和同学、老师和邻居交往吗?
平时有说一点,但是没有很注意,这也不用怎么教的,
平时有没有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学习习惯?
比如,饭前饭后要洗手,少吃不卫生的食品,要讲究个人卫生,衣服要勤洗勤换之类的。
农村的没那么多讲究,他愿意怎样就怎样。
我只要求他在学校里听话,好好读书,回家了先把家庭作业做了再玩。
要是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委屈了你们怎么安慰他?
先问他怎么回事,没什么大事的话,就哄他呗!
给点零花钱让他去买吃的,小孩子忘性大,过去了就好了。
平时管孩子有困难吗?
不怎么管他,他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爸爸妈妈不在旁边多可怜,只要不犯事就随他吧。
可见,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很薄弱,受时间、精力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对留守儿童所起的教育影响很微弱。
2.3苏小留守儿童的情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父母和监护人是施教者,而留守儿童是这种家庭教育的承受方。
以下从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
2.3.1日常生活情况
由于当地生源的大规模减少,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苏家渡小学1—3年级实行走读制,4—6年级实行寄宿制。
寄宿的学生一个星期放一次假,平时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里,他们在校住宿期间由一名生活老师来照顾他们,该生活老师是在校任职二十多年但没有编制而被辞退的女教师,有一定的管理学生的经验,有丰富的日常生活知识。
并且教师房就在学生寝室对面,在校孩子基本上处于教师监管状态。
孩子吃和住都在学校里,有老师管,每个星期再给点零花钱,父母和监护人都比较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
周六周日学校放假,学生表示,他们在家把作业做完了就可以看电视或出去玩。
他们反映,爷爷奶奶都会做好吃的给他们,因为“读书的娃吃苦啦,回来要好好补补”,平时父母、爷爷奶奶和老师都十分强调安全问题,因此他们一般不敢私自进行玩水,玩火等危险活动。
因此苏小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够得到基本保证。
2.3.2学习情况
不少研究将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作为留守儿童处于弱势地位的证明。
也有研究认为对学习没有太大影响。
据本次调查,35人认为父母外出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不多,21人表示比以前更好了,2人认为学习成绩下降了。
他们喜欢学习,喜欢生活在学校里,认为老师关心自己。
据苏小教师们的反映,该校的留守儿童有很多,并且多半从入学起就处于留守状态,所以对于打工前后学习成绩没有什么比较可言。
由于父母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从小就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读名牌大学,并且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很辛苦,虽然在学习上有困难,但还是很努力,很有上进心,这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很是欣慰。
总的来说,由于父母对学习给予高度重视,加之懂事的孩子想用学习成绩来报答父母,因此,苏小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受父母打工影响不大,相反,不少孩子学习成绩更好了。
2.3.3心理情况
父母在外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心理影响。
在回答“父母外出务工时你的感受是什么”时,28位留守儿童感觉孤独无助,15位留守儿童感觉轻松自由,8位留守儿童感觉被遗弃,5位留守儿童感觉恐慌不自在,2位留守儿童感觉其他。
苏小留守儿童有着严重的亲情饥渴,38位留守儿童十分想念自己的父母,12位留守儿童有点想父母,8位留守儿童有时想有时不想,没有人不想父母。
50名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更希望父母留在家里照顾他,指导他的学习,陪他玩。
8名留守儿童希望父母外出打工。
在回答“外出父母打工期间你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时,41名留守儿童担心“学习成绩不好”,35名留守儿童担心“与父母感情沟通有问题”,30名留守儿童担心被别人欺负。
“担心学习成绩不好”并非留守儿童群体特有的问题,而是整个农村儿童群体普遍感到焦虑的问题,而“担心与父母的感情沟通有问题”则属于留守儿童群体特有的焦虑,也是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儿童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的首要弱势特征[4]。
本次问卷针对孩子的心理状况,设计了一道开放型问题。
“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
妈妈你过得好吗?
我非常想您。
您快回来吧。
爸爸,有一次奶奶和我说,您的生日快到了,可是我忘了给您庆祝,妈妈的生日我也错过了。
这次我一定给您补上来……(四年级,女,10岁,半岁时父母亲外出打工)
您快回来吧!
您不在的期间,我总是想您。
恨不得去广州见您。
我还希望不要吵架。
(四年级,女,9岁,8岁时父亲外出打工)
我最想对父母亲说你们可以不回来在外面挣钱,将来我一定努力争取考上最好的大学,希望你们健康,多挣一点钱,我一定结(节)约。
(四年级,男,10岁,1岁时父母亲外出打工)
爸爸妈妈回来吧,我很想你们,我每年在家都被我们班女生欺负没有人帮我。
(四年级,男,12岁,3岁时父母亲外出打工)
我十分的想您,希望您能快点回来。
(五年级,男,10岁,8岁时父母亲外出打工)
爸爸妈妈你们外出工作那么辛苦,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五年级,女,10岁,6岁时父母亲外出打工)
我最想对爸爸妈妈说:
“爸爸妈妈您为了我拼命地工作,为我攒了许多血汗钱,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
(六年级,男,12岁,2岁时父母亲外出打工)
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抽出多一点时间来陪我。
(六年级,女,12岁,1岁时父母外出打工)
爸爸妈妈我知道您工作事务多。
可是,您还是每次都会打电话问候我的生活,我想(对)您说:
您辛苦了。
(六年级,女,11岁,没满1岁时父母亲外出打工)
孩子们的懂事与成熟的话语,让笔者感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同时也感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强烈渴求。
天下最无私的爱是父母之爱,而留守儿童却是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在“享用”。
第三章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父母家庭教育的缺位
3.1.1外出打工的无奈
苏小学生的父母这一代人多半都接受了初中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并且轻农思想严重。
他们不愿意在家种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受村里风俗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村里人都以读书作官为荣,认为种田是很没有出息的事情。
为此,青年人不愿意在家务农种田。
其次,受务农的现实情况的影响,由于每家分的土地特别少,主要农作物是棉花和油菜,其中,油菜的种植多半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所需食用油,而作为经济作物的棉花,一年一季,种植特别耗时耗力,属于纯体力活,而每年的棉花价格又低且不稳定,挣不到什么钱。
为了孩子及过上好生活的美好愿望,他们认为最好的选择就是打工,并且多为夫妻双双外出。
一来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夫妻同在外面奔波,彼此有个照应,并且有利于感情的维持。
可见,村里的传统与现状,使得多数年轻人出去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两地分隔,使得他们无法对子女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
3.1.2家庭教育意识淡泊
农村家庭普遍存在教育意识淡泊的问题,这和文化传统以及自身素质有关。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责任在于挣钱养家,让孩子们吃好穿好长好,让孩子读书长知识,对于怎么教育子女他们没有明确的意识,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情。
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对孩子的了解来教育孩子,缺乏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并且在工作之余,也没有有意识地学习家教知识,出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普遍存在着“金钱教育”“物质鼓励”。
3.2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
从整体上看,村里老一辈人文化水平不高,监护人的的文化程度多为文盲半文盲水平,由于监护人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对于孙辈的教育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
对于孙辈的学习情况,只能起督促作用,无法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更不能对孩子因材实教,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属于隔代监护的儿童,他们的监护人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照顾孙儿的同时还要务农,因此在教育孙儿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3.2.1教育观念落后
他们家庭教育意识非常淡薄,认为他们的责任在于照顾好孙儿孙女的起居饮食,让他们吃的好睡的好身体长的好,没有注意孩子情感变化的意识,对孩子的发展问题最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而不是素质的全面发展。
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是爸爸妈妈的事情,他们回来了自然就管得好了。
我们只管他们健健康康去上学就行”。
3.2.2溺爱的教育方式
由于祖辈与孙辈的血缘关系,加之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思想深厚,因此祖辈非常爱自己的孙儿孙女。
祖辈溺爱孙辈普遍存在于城市和农村。
而在农村,对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祖辈更容易产生怜爱的想法,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很可怜”“缺少爸爸妈妈的爱已经很可怜了”。
祖辈往往无原则地满足了孩子一切物质上的要求,他们认为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所以一般孩子每个星期都能有10块钱的零花钱,有的甚至一个星期有50块钱,不少监护人表示“孩子喜欢吃(零食),看到别人吃自己孩子欠(羡慕),所以吃的我们不少他们的,他们要吃什么我们买什么的”。
他们一般忽略了或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去关心孩子,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就不管。
因而“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严重。
3.2.3关心孙辈的学习,但是缺乏相应的支持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祖辈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样,对孩子的学习很是关心。
这和村里一直以来对读书的重要性的共识有关,村里人对孩子的学习都非常重视。
每到暑假,村里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哪家的孩子考上了一中,哪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并且平时都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读一中,上北大读清华”。
他们都表示,虽然他们没有办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在家里一般会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再玩,他们会请邻里或者亲戚家高年级的孩子来辅导孙儿的学习,也会让孩子不懂的问题在学校一定要问老师。
调查表明,爷爷奶奶大多数都会询问孙辈的学习,但是在对孙辈的学习指导上却无能为力。
多数留守儿童表示,监护人对他们的学习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有监护人表示:
哪个人不希望自己家里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我们也没得办法,本身就认不得几个字。
在问到会不会让孩子参加什么音乐、美术、绘画培训班时,多数监护人的态度就是,“看他爸妈愿不愿意,给不给学费,我只负责管他吃住,其他的听他父母安排。
3.3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正常的家庭生活状态下,父母与子女间情感交流活动十分密切,子女对于父母的依恋、安全等情感体验与血缘认同感、家庭利益感交织,成为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亲子心理场,这种家庭情感氛围正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5]。
父母之爱是不可替代的,虽然有的代理监护人非常关爱孩子,但始终无法代替他们的父母。
孩子的内心依然渴望来自父母的爱,依然表现出对父母情感的强烈需要。
但是父母从空间上远离家庭,失去了经常与孩子发生面对面的互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
3.3.1情感饥渴
俗话说:
“血浓于水。
”父爱、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同时也是最本能的爱。
许多外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少了,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没有机会诉说,渐渐地,孩子的内心忽视了这份心灵的爱。
这种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渴”的孩子。
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会受到影响。
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6]。
3.3.2交友易入误区
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的调查发现,父母外出使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网络由多元化走向单一,留守儿童在情感和社会支持上更多地依赖朋友。
对于小学生来说,朋友及朋友圈的质量如何却远不是他们凭借自身的能力就可以辨别的。
这些朋友大都是同龄人,他们在人生经验、社会阅历、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并不能给留守儿童以指导,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倾诉或简单的劝解,不利于孩子的成熟和健康人格的发展[7]。
3.3.3心理易失衡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们不得不寄养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处。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的功能日趋弱化,留守儿童找不到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遇到挫折,他们脆弱的心理底线很容易崩溃,易出现的心理失衡现象。
这些对留守儿童的心智健全,自身发展,社会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8]。
第四章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4.1结束留守状态
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儿童的留守状态,因此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结束留守状态,以恢复正常的家庭教育。
结束留守有两种情况,一是随父母外出,成为流动子女,二是父母就近工作。
4.1.1随父母外出
首先,在父母方面,要意识到孩子与父母分离会对孩子的心理、学习、个性、行为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挣钱养家固然重要,自己打工是为了孩子为了整个家,本意是好,但是他们也必须意识到儿童留守潜在的问题。
不能认为把孩子交给长辈和学校就万事大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孩子带在身边。
父母对子女成长起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和教育,才有利于子女身心全面的发展,同时,养育子女也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尽量给子女一个完整的家。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如果孩子愿意跟自己一起外出,则带上孩子,孩子不愿意的话也不要勉强。
其次,在外部环境保障上,结束留守状态成为一种可能并且可能。
近年来,政府在解决流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