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1246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士族可占田地,封山护泽,荫庇佃客部曲,有免赋免役、门荫子弟仕进之特权。

其有侨姓、吴姓、郡姓、虏姓、膏梁、甲族、冠族、著姓、右族、华腴、旧族、高门之名。

士族盛于两晋,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东晋时士族轮流把持朝政,至南朝渐衰,寒人始掌机要。

荫客制 

两晋时期有关户籍的一项法令规定。

西晋占田令规定官吏可以按照品级的高低荫庇亲属,多者可以至九族,少者可以荫三世。

宗室、国宾、先贤后人及士人的子孙待遇相同;

除荫亲属外,还可以荫衣食客及佃客:

六品以上可以荫衣食客二人,七、八品二人,九品及御前护卫可荫一人;

佃客则一、二品可荫五十户,三品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户,六品三户,七品二户,八、九品一户。

荫客制使官僚荫客受到法律保护,西晋在荫客制普遍推行的同时又规定了荫客的数量,即国家在承认荫客的同时又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并没有完全起到作用。

西晋时期,大官僚奴客众多,大大超过了法令允许的数量。

至东晋,南北大族荫客现象也十分严重,达到毫无限制的程度,以致政府和大族在争夺劳动力方面形成激烈矛盾,出现了南北两方检括户籍的行动。

世兵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行的兵役制度。

世兵制创立于三国,盛于西晋,东晋南朝逐渐衰落。

所谓世兵制,就是将士兵全家从普通百姓中抽离出来,使其脱离民籍,集中居住,变为军籍,除了士兵本人终身为兵外,其家口世代亦需为兵,士死,其寡妻遗女也要配士家。

由是世兵制使服兵役成为一部分人的特定义务,这部分人称作士,其家成为士家或军户。

北朝后期,世兵制逐渐为府兵制所取代。

占田制 

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

是战国、秦汉以来「名田」制度和限田政策的产物。

晋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加强对自耕农民的控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徵发,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遂颁布占田、课田令。

占田、课田令规定: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

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

此外又规定可依官品高低荫庇亲属,最多可至九族。

户调制 

西晋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

民年十五岁以上未娶妻的,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

能从事耕织的壮年奴婢,八口出一夫一妇之调。

耕牛二十头,出一夫一妇之调。

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同。

户调制度的实行,改变了过去赋税徵收的混乱现象,对于自耕农来说,户调有所减轻;

对于大地主来说,由于户调徵收到奴婢和耕牛,比率较低,负担还是增加了。

而西晋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才废止。

部曲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大族的依附人口称部曲,本指士卒家兵。

汉魏之际,有私家佃客充任部曲,部曲多为主人耕佃。

两晋南北朝时期,部曲成为依附民的称谓。

清谈 

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

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

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

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

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

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

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三番」,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魏晋人尤其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阮籍、嵇康、王弼、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它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又鉴于汉末儒学衰落,为弥补其不足而产生出来的;

它亦是汉末魏初清谈直接演化而来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有:

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基本内容,有提出「以无为本」及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自己的本的思想;

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为其哲学目的;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把握义理,反对执着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以「辨名析理」为其的思维形式。

由是形成两晋南北朝玄学的独有特色。

侨州郡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应付大量南下移民,东晋南朝政权利用侨寄的方法,设立了众多的侨州、侨郡和侨县,以安置北方南迁来的移民。

政府在流民聚居之地,按流民原籍之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临时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登记和管理,并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和县令。

侨州郡县原意本是寄寓,并无实土,侨州郡县的户籍亦只属于临时性质,著籍者可享受免除徭役的优待。

侨州郡多在丹阳、晋陵、广陵等郡境内,侨州多以司、豫、兖、徐、青、并六州为名,侨郡、侨县更是不可胜数,由于侨州郡、县数目繁多,故此在行政管理上造成诸多不便,统属亦十分混乱。

由于十六国时期北方曾发生过多次战乱,令致大量移民南迁,于是侨州郡越来越多,领土却越来越小,有时甚至会出现两郡同置一县和两州同治一郡的双头郡县,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为解决问题,东晋南朝曾多次实行土断,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是裁撤或合并一些流寓性的地方机构,许多侨州郡县被省并。

但在省并的过程中,朝廷又往往把一些江南的县邑,转移给侨州郡管辖,使得侨州郡有了实际辖地,这样不仅没有彻底消除侨州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搞乱了长江中下游固有的地方行政系统。

土断

东晋南朝撤消侨州郡县,将侨人编入所在郡县户籍,谓之土断。

侨州郡县无定界,侨人皆免调役。

侨姓士族广占田园,隐匿人口,朝廷赋役日削。

东晋成帝咸和中始行此法,咸康七年(341年)诏核实编户,令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断白籍。

哀帝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初一庚戌日,桓温厉行土断,检括户口,称「庚戌土断」。

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再申前令,取消白籍,裁并侨州郡县。

此后南朝各代,亦数度土断。

不论侨人土著,悉令著籍同土断之例。

北府兵

东晋南朝时期,京口(今江苏扬州)是南方政权在江东的军事重镇,时称北府。

这里是北方南下流民集中留居的地方,也是南方政权的主要兵源所在。

东晋大臣郗鉴、桓温均以此为基地组建军队,并募北方流民和江淮间富有战斗经验的农民,在京口组成一支精锐部队,号称「北府兵」。

桓温死后,谢安当政,遣其子谢玄去京口重新组建北府兵,其时北府兵的士卒和下层将领皆由招募而来,他们多为北方南下流寓淮南的流民及流民武装的首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骁勇善战。

北府兵对东晋后期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北府兵以少胜多,击败了前秦的数十万大军。

这支军队还曾镇压了孙恩、卢循率领的反晋起事 

宗主督护制

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

他们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

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

这些豪强被称做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

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

而佃客形同于农奴。

北魏统一之初,只是消灭了一些敌对政权,对这些遍地存在的宗主无法根除。

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于是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三长制

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

太和十年(486年),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

内容包括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称为三长。

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

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不少守旧派的反对。

但在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和李冲等执政大臣的坚持下,三长制得以继续实施。

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加上大量的隐匿户得以清查,因此数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

北魏后来的均田制,就是在三长制的基础上推行的。

均田制

北魏初年,在宗主督护制下,官府对辖区内的户籍、田数都无从掌握,徭役、赋税也无从征调。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实行均田制,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年)始废弛。

均田制是由代北实行的计口授田演变而来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

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

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

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均田制实施初意为按口授田,平均地权,但由于地主拥有大量私属奴婢,加上他们又多隐瞒土地,以致所分的田土超过了法令所限,令到农民所得的土地达不到应受的额。

但均田制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规定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规定不准买卖,这些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族兼并土地。

国家公开授田,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大族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自耕农增多,户口滋殖,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

府兵制

府兵制为古代一种兵制。

为西魏时宇文泰所建,此后历北周、隋而至唐初,制度日趋完备,唐天宝年间始废。

府兵本泛指军府之兵。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

八年(542年),初置六军,并相继以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为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则为全军统帅,督中外军。

元欣为魏帝至亲,从容禁闱。

其余六人,分别统率六军,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

此外又在每大将军下设二开府。

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为二十四军。

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

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

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

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检阅之。

甲戟戈弩,并资官给。

赐诸将鲜卑复姓,且令所部士卒皆用其将姓氏,是为府兵制。

柱国

柱国是北朝武官名,源于旧制。

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勋官,也称上柱国。

北魏、西魏均置柱国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以统领府兵。

北周以柱国为最高荣誉,共置八柱国,均以皇帝的心腹亲信当之。

每一柱国统大将军二员,专掌国家禁兵精锐。

隋代设上柱国及柱国,分别为从一品、正二品,藉以酬功勋之臣。

北周六官

西魏北周时期,鲜卑化的宇文氏政权在关陇地区进行了一次改革汉魏制度的活动,宇文泰在关陇地区站稳阵势以后,便命汉族士人苏绰和卢辩以《周礼》六官为依据,托古改制。

六官即天、地、春、夏、秋、冬六个官府,分置六卿为长官,主管全国政务。

改制使北朝官职面目全非,但为北周争取华夏正统,笼络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起到了一定作用。

隋代三省六部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

朝廷的主要职掌在三省六部。

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

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

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

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

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

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

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

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日常行政,并参议朝政。

除此以外,中央官制内另有较次要的秘书省、内侍省分掌政务,另又有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

此外还有十一寺作为朝廷事务的执行机构。

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隋代科举制 

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

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牛李党争

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

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

原来宪宗元和年间,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为相,主张对藩镇用兵。

庶族出身的进士牛僧孺、李宗闵等应试策,反对对藩镇过分强硬,李吉甫怒而加以排斥,牛李二党由是交恶。

后来李德裕任翰林学士,因恶中书舍人李宗闵曾讥其父吉甫,指责牛僧孺等藉科举营私舞弊,贬李宗闵为剑州刺史,连带被贬者共十余人。

到牛僧孺等得势,又反过来贬逐李德裕一派。

于是牛、李便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意气之争,使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之衰亡。

南北面官制: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更戍法 

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猛安谋克制:

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

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

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以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

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相当于州,上隶所属各路都总管,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

行省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

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

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

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

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驱口 

驱口,金国奴隶的称谓。

又称驱奴、驱。

初时仅称战俘奴隶为驱口,以后则成为奴隶通称。

驱口属贱民,为主人私产,主人可奴役和买卖。

婚配须经主人允许。

金世宗大定末年,始禁止买卖驱口。

金制规定,猛安、谋克的驱口放免为良者,止隶本部为正户;

没入官的良人,隶宫籍监为监户;

没入官的驱口,隶太府监为官户。

官户、监户、奴婢(驱奴)户,均为金户籍中的奴隶户。

据《金史•食货志》统计,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在京都的宗室将军司,有户一百七十,正口九百八十二,占有驱口二万七千八百零八,平均每户占有驱奴一百六十人。

这说明金中期女真贵族仍占有大量驱口。

元时也有驱口的称谓。

锦衣卫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

前身为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

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镇压全国官吏和民众。

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

三司 

洪武九年(1376年),为削弱丞相和行中书省权力,废行中书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云南、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

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

都指挥使司管军队。

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中叶对赋役进行改革而确定的制度。

「鞭」又作「编」或「边」,简称「条编法」、「总地」等名。

明中叶时,赋役多而杂,官绅凭特权豁免,农民受压榨更重。

嘉靖年间,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朝廷乃决定改革赋役制度,其中最突出的即张居正所推行的一条鞭法。

《明史•食货志二》云: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即把赋与役合在一起,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要,所以叫一条鞭法。

嘉靖年间在部分州县试行,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

这是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

清初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

到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

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之简称,明朝于东北地区所设军事行政机构。

永乐七年(1409年)始置。

治所在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

明初,太祖、成祖曾遣行人邢枢等三至奴儿干,招抚当地各女真部落。

永乐二年初,始设奴儿干卫。

七年,奴儿干首领忽剌佟奴来朝,请设元帅府,遂置都司,以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任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职,遣宦官亦失哈同往。

九年,亦失哈等抵奴儿干,并于都司下分置卫、所,选各部族首领分掌其事。

未置都司前,其地已置有一百一十五卫。

永乐至正统中,增设六十九卫,共一百八十四卫,另置二十所,地面、城、站五十八。

至万历时,所属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地面七、站七、寨一。

所辖境西北至斡难河卫(今俄罗斯境内鄂嫩河),西至兀良哈三卫(今嫩江中下游南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北至北山女真境(今外兴安岭一带),东至兀的河卫(今俄罗斯境内乌第河)以南,包括奴儿干、苦兀(今库页岛),东濒海,南邻朝鲜,以徒门河(今图们江)为界。

军机处:

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

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但因为它便于皇帝对国家政务的独裁,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实权远远超过内阁。

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

军机处不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书班子。

士家制 

将士兵和家属另立户籍,集中居住,终身为兵,世代相袭。

如逃亡本人处死,家属没为官奴婢。

地位身份都很低下,推行目的是为了保证兵源。

这样有别于义务征兵制的世兵制,一直实行到北朝末期“府兵制”的出现。

世袭领兵制 

大族出身的将领死后,其子弟世袭为将领,手下士兵和屯田也世代承管。

将领和士兵的关系大大超过政府与士兵的关系,成了变相的私人武装

复客制 

允许官僚地主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

不管这种佃客是国家赐与还是自行招募,都不向国家服役纳税,结果家富于国,国家衰弱,难有大的作为。

侨置郡县 

为安置中原流民,东晋在侨民大量集中的地方设置与他们北方籍贯同名的州郡县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并规定侨户另立户籍,免租免役。

满足了北方门阀士族的利益,有地望可继续保持高贵地位和参政,又可控制大量不纳租服役的依附人口,政治经济利益都得照顾。

南衙北司之争 

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军权后,地位更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以至操纵官员的任命,掌握废立皇帝乃至生杀皇帝之大权。

宦官专权的局面就形成了。

当时固然多数官员屈服于宦官的权势,看他们的眼色行事。

但是也有奋起抗争者。

唐制,朝官的衙门多在皇城,宦官则居宫城,皇城在宦官衙门(在宫城)的南面,因此,便以南衙代指朝官,北司代指宦官。

南衙北司之争,就是朝官和宦官的冲突与斗争。

宦官专权既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朝臣的反对,因此,当皇帝和朝臣想有所作为时,势必与宦官展开斗争。

其突出事件有“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改新)和“甘露之变”。

猛安谋克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部落进行战争时的军事编制阿骨打借用 

其名,将其发展成了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

最初女真人行军打仗时,将领按带兵的多少分别称“猛安”(千、千户、千夫长)、称“谋克”(女真语:

乡里、族、族长(可译为百户、百夫长))。

阿骨打攻辽时,规定以 

300 

户为谋克, 

10 

谋克即三千户为猛安。

由于实行“壮者皆兵”即兵民合一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猛克谋克户的壮丁,平时从事渔猎生产,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应征出战。

.〔《唐律疏议》〕

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

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