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整理一Word格式.docx
《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整理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整理一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有感情的讲述:
我是地主的儿子,我出生那年,父母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给我算命,那算命的先生说,得送给一个穷苦的人家喂养,我才能长命百岁。
于是我被送到我的保姆――大堰河的家,从此我就成了大堰河的儿子,我吃着她的奶水长大,她爱我“如爱自己的儿子般”。
每天辛勤劳作之后,她总要把我抱在怀里,慈爱地“抚摸”。
当她的乳汁流干,我被亲生父母领回家时,她是那样依恋不舍。
以后,在每个年节里,她总要为我(她的乳儿)做米花糖,为的是乳儿能悄悄地来到她身边,叫她一声“妈”……后来,我读书了,再后来我被父母送到法国留学……1932年初我回到祖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监狱里我又想起了乳母,看着铁窗外的大雪,我似乎看到了那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为表达对乳母的深深怀念,我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
(少顿)今天我把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献给我的乳母――大堰河!
开始时,一曲沉缓、悠扬、深情的二胡协奏曲,回响在整个教室中,一种动人的气氛就形成了,老师以作者的身份,自述了写作的背景,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让大家既感新奇,又深受感染。
接着,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老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该诗,其中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全场似无人般寂静,有的学生在擦眼泪,授课老师更是潸然泪下。
全诗读完,掌声雷动。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前导入。
5、《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照片,背景音乐。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
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红妆素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今朝之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就让来学习这首《沁园春长沙》,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宽阔的胸怀,走进诗人崇高的心灵。
点评:
直观的照片,恢宏的音乐,极富情感的语言,营造了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氛围,很快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而且,导入语不仅富有铿锵的气势,同时还高度概括了毛泽东的若干首著名的诗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初中已学毛泽东诗词的记忆,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诗一般的语言生动蕴藉,耐人寻味。
6、《再别康桥》
配舒缓的钢琴曲《安妮的仙境》。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
今天,我们来品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唯美舒缓的音乐,简短切题的导入,让学生既领略了古人无与伦比的诗情,又深深地进入了离别的情境。
学生全情的投入,使得整个课堂情感氤氲,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7、《咬文嚼字》
故事法。
相传,一次苏东坡与苏小妹及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诗。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个字,成为诗眼。
苏东坡当即加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思考后,得意地说:
“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
“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
“依小妹高见呢?
”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黄山谷吟咏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这个小故事,既有启思性,能诱发学生听的欲望,又有练字的趣味性,能带给学生文字的魅力。
故事不仅典雅,而且能让学生进入对阅读与写作中遣词造句的深入的思考,很好的将学生引入文本的学习中。
8、《林黛玉进贾府》
多媒体出示林黛玉图片,播放歌曲《葬花吟》。
在那红楼梦中人里,你有着水一样的灵魂,泥一样的归宿和命运。
三月,所有的花朵都在燃烧,你却用锄,将一瓣瓣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土中。
许多年过去了,花朵又一次次在她曾经凋落过的疤痕上,燃烧,接着落英缤纷,满地青春的碎片。
生命的美丽其实是埋不掉的。
许多年过去了,你,还有你的孤独的泪,一次次从不同版本的书页中走出来,从不同版本的银幕和荧屏上走出来,让许许多多的男女咀嚼品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林黛玉,走进贾府。
极富感染力的语言,通过这个文学形象所携带的典型细节——黛玉葬花,解读其个性,引发听者对于一个时代的生活与人生、世态与人情的思考。
熔炼于文字之中的独特生命感悟与人生见解,更是让读者走近了一个文学形象,贴近了一颗跃动的心。
为课文的学习晕染了很好的底色。
1、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华安一中邹科金
语文在目前高中各学科的地位,虽然说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在实际中学生却不是这样重要,在学生和其他的学科的老师看来,语文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多少是不必论的,学习时间也是不必多考虑,反正多学少学,学多学少,考出来的成绩是一样的。
以前语文教学也是经常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零零碎碎,教学上只重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学语文。
这里面有教师、学生等因素,也有教法、课堂效益等原因。
语文学科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是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现在是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在教学中觉得,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
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这段时间的听课所得,略列举如下:
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
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
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
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
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
“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
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
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
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
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
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
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
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
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
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
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
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
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
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对联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熟悉,但却不理解,认为这是很难的。
但教过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又明确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前几年高考福建卷有考过,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了,很想自己来对对子。
当我教到必修二的《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去读课文,我写了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让学生对,学生对出很多内容,甚至对到现代革命追求精神。
我就从内容相对、意义相关、句式、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修改,挑出对得工整的对子。
在教到《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写一副对联,这次不是对对子了。
学生先是慌了。
但当我写出上联: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让学生想该怎样写下联后,我写出了下联: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这一下,就让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的,于是兴趣就来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了。
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能先写出上联或下联让学生来对对子,以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理解知识内容。
如《药》的对联是“治痨病小栓吃人血黄泉丧命群众愚昧落后;
闹革命夏瑜丢性命刑场就义清府凶残暴虐。
”《项链》的对联是“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
十年艰辛悲剧实闹剧。
”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三、高考作文导入。
学生经常为写作文没有材料而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
高考中也是常见到利用文本为材料来写作文的。
如教到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去看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精选:
《孔雀东南飞》新传。
学生会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论。
在教到苏轼的《赤壁赋》时,我让学生提前了解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最后还给学生看了当年优卷的作文《苏轼的赤壁》。
教到《离骚》时,因高考作文中常常可以屈原的影子,所以我先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找出有关屈原的作文,特别是200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考生写的《给屈公的一封信》。
当教到《红楼梦》单元时,无论是《林黛玉进贾府》,还是《抄检大观园》《诉肺腑》等课文,都可以从高考作文导入,如可参考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以“薛宝钗”为题的作文。
这样,通过这些优秀高考作文,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对态度,让学生明白优秀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的。
但这点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去准备,且导入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学习。
四、新闻时事导入。
这一导入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代发生的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
如我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根据当时正好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返回,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正好安排在10月17日上课,而这一天当时正好是“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而当时有人写了诗,来突出一“返”一“归”,因为这天正是巴金逝世的日子,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又能够突出两大事件。
五、学科渗透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
它的知识是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这是其它学科无法表现的。
而我在教学上,也能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导入。
如在教《短歌行》时,我在投影上打出了“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时,让学生翻译,学生有的还在琢磨,有的已经译了出来,就激动地说“说曹操,曹操到”,其他学生也马上反映过来,我借问:
“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刘备或者孙权?
”由此导入对曹操为人的认识。
在教《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利用英文版的演讲“Ihaveadream”导入,让学生感觉译文与原文的不同。
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都是语言教学。
而在教《兰亭集序》时,则从高一年的美术课导入,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
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可能把火箭升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
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只要能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姻,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故事导入、悬念导入、图示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
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
课堂生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只要细心观察,可以用它来为课堂教学服务。
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它必须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导入还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即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导入的时间,不能占太多的时间而影响了主题。
同时,我要课前布置的查找资料,也正是符合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这又是建立校本教材的基础。
一举数得,确是使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当然,在教学中,教无定法,一切都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否则就成为了空理论了。
2、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八法”
侯光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个好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的一步。
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让学生,翘首以待;
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备受吸引;
像音乐的序曲,令学生心驰神往;
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
“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它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融入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一、满含情感,深情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
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
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呢?
饱含深情的描述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
如魏书生老师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有这样的一个人,全中国的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都给予及时指导;
他精力过人,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
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志哀。
”这样的语言让学生很快沉浸在对总理的深情怀念之中,进入学习时就更能体味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
二、精美诗文,美轮美奂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语言精华,其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
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典雅的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
有位老师在讲《沁园春·
长沙》时是这样导入的: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多么令人伤感的景象!
而我们要学的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
长沙》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生机盎然的秋天的图画,真是不是春
光,胜似春光。
(板书《沁园春·
长沙》)
三、优美音乐,奠定基调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
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就会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有位老师这样设计:
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老师介绍道: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他坚持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第九交响曲》。
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
四、情境故事,天性勃发
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以积累感情,从而形成动力,上课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位老师就用故事导入:
马克·
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
“马克·
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
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
”马克·
吐温笑着回击说:
“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
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
”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
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发现这种特点吗?
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五、设悬导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
“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
”学生越惊奇就越想知道,思维就会越积极。
如《纪念白求恩》一课的导入:
“请同学们看课本封面最后一幅图像,他是谁?
一个外国人,白求恩!
他的肖像为什么能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与伟大的鲁迅先生并列在一起?
他满头银丝。
年逾半百,为何来到中国?
他为何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他牺牲了,人民为何这般哀痛?
他具有什么精神?
毛泽东为何写文章赞扬他?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吧!
”一连串的发问,在学生心中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六、手机短信,标新立异
短小精悍、情趣盎然的手机短信早已是时代青少年的宠儿。
如果在导语中适当运用,必将和学生碰撞出火花。
有位老师在讲《项链》时是这样导入的:
有一次上晚自修,突然“滴滴滴”手机响了,我一看,是一则短信:
“偶然与你相见,你双眼对我放电,遇此尴尬场面,我的站姿不敢改变,想用视线与你划清界限,你竟张嘴有吻我的意愿!
我的妈呀!
”我故意戛然而止,有个大胆的男生喊:
“哪个男孩这么大胆子?
”(众生笑)我笑了,说:
“你上当了,谁家的大狼狗没拴铁链!
”(众生爆笑)那男生害羞垂头,我紧接着引入正题:
乍一看短信,我们感觉肯定是恋人初见呢!
但最后才知原来是看见狗了!
回头想想,它的确没有戏弄我们——人家又没说是“人”只是我们凭自我感觉罢了。
所以,这就叫……(学生答:
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经典作品——《项链》。
七、妙改标题,妙趣横生
在导入新课时,若能妙改标题,形成标题的相对新异性定能引起学生高度关注,使之意趣沛然。
如宁红彬老师在讲授《七根火柴》时,故意将标题写成《六根火柴》,并说:
“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你能以讲解员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吗?
当学生指出应是七根火柴时,宁老师笑道:
“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
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
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这样妙改标题,欲擒故纵,既强化了关键词语,又让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八、演示实验,别出心裁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
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好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
课上,我这样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
哗!
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一下被“吊”起。
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
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学习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语就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只有这样才能常用常新,起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山东省兖州市第十五中学)
3、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八例
夏县中学刘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