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500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doc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doc

新教材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泽雅中学周龙云

5.1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Ø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掌握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难点】

Ø重点:

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Ø难点:

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训练

(1)、在植树活动中,一年级一班有树苗80棵,二班有48棵树苗,如果要使这两个班的树苗一样多,需从一班调x棵到二班,则所列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现由甲单独做4小时,剩下的甲、乙合做要x小时完成,则所列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____________

 同学们这上面所列式子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方程,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上面所列方程有什么特点?

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请试做下面练习: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B、C、+25=0D、

(3)如果x3m-2+6=0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____________

2.分组讨论两个练习;取什么值时下列方程等号成立

(1)+25=0,

(2)

引出方程解的定义: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1:

判断下列各的值是不是方程4(+1)=16的解

(1)=-2

(2)=3

解:

(1)把=-2代入方程,得

左边=4(-2+1)=-4

∵;左边≠右边

∴=-2不是原方程的解

(2)把=3代入方程,得

左边=4(3+1)=-4

∵;左边=右边

∴=3是原方程的解

练习:

已知x=2是方程2(x-3)+1=-2x+a的解,则a=____________.

例2:

求上页合作学习第(3)题2+0.3=5的解

∴=10

课内练习:

1、2

课堂小结: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及检验方法

作业:

作业本

板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

(一)知识回顾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ØØ知识与能力:

在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的基础上,尝试用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理解移项的概念,使全体学生初步掌握移项法则,并会用这一法则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使大部分学生掌握移项法则,并在一道题中多次运用这一法则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ØØ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示变化的归纳,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探究移项法则。

经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践与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不断增强解题能力。

Ø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供适当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ØØ重点:

了解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索过程,掌握移项法则,熟练的运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ØØ难点:

等式性质2的应用以及移项要变号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电脑、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问:

1什么是方程?

与等式的关系?

2.什么是方程的解(根)?

解方程?

3.判断下列式子哪些是方程?

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4x=3x+50;

(2)2x=100;(3)2×3+5=11;(4)2x+3;(5)y2+7=8;(6)z=0;(7)3y+2=4;(8)-x=4;(9)-=-;(10)3y+4y;(11)ab=ba;(12)x-=2(x+1)

4.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上述方程

(1)、

(2)?

观察下图(见教材合作学习):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分别观察上述两图,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从甲到乙再到丙的变化过程中,天平称盘上的物体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应的方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能用等式的性质说明上述各变化过程的正确性吗?

通过图例归纳,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归纳:

上述过程表明,求方程的解,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成x=a(a为已知数)的形式。

(三)指导应用,深化理解

例1解方程:

(1)5x=50+4x;

(2)-x=4;

按课本讲解、板书。

(组织学生口头回答例题的解答,注意用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

上述解题过程应用等式的哪些性质?

如何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问题2:

已出现哪一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各步骤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3:

如何正确规范书写解方程的各个步骤?

哪些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例2:

解方程,并口算检验:

(1)8-2x=9-3x;

(2)-x=x+5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完成解题过程.

随堂练习:

课本练习1(板演),2(先做在书本上再口答)

探究活动1:

(1)简要分析下列错解,写出正确答案:

解方程:

-x=-2x+6

解:

把-2x移到左边,得-x-2x=6

合并同类项,得-3x=6

两边都除以-3,得x=-2

(2)由上题解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应怎样纠正?

(3)解方程:

3x=2x+7,试着把2x移到等式的左边,怎样移动?

这样移动的依据是什么?

它简化了解方程的哪一步?

由师生共同得出移项的概念:

一般地,把方程中的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时,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注意移项必须改变符号后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例3解方程:

(1)5+2x=1;

(2)8-x=3x+2

画出移项路线图(见教材),说明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在方程变形中经常用到,移项时应注意改变项的符号。

例4解方程

(1)3-(4x-3)=7;

(2)x-=2(x+1)(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说明:

对方程中一边或两边有括号时,一般应先去掉括号,在进行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求解。

随堂练习:

课本5.2

(2)练习:

1(口答),2(板演)

探究活动:

(1)课本练习3;

(2)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已经学过的有几个步骤?

各个步骤的依据是什么?

(四)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问题:

通过本课的探讨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你认为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让学生进行小结,经过学生个人回顾—同桌交流—给大家说说的过程,总结本节课的所做、所听、所感,让知识系统化、合理化。

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训练学生的归纳和表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纳:

1.知识:

等式的两个性质,移项法则,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方法:

本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应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和移项法则。

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3.体验:

感受生活中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存在与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探索与交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布置作业:

课本5.2

(1)节作业题的A组、B组和5.2

(2)节作业题的A组、B组

【板书设计】

银幕区

§5.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知识回顾例4、例5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

(三)例题解析练习设计

(五)课堂小结

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

Ø知识目标:

1、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掌握诸如行程问题、等积变形、调配问题、利率问题、工程问题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Ø能力目标:

1、会用图示法、列表法、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2、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Ø情感目标:

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Ø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掌握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教学重点。

Ø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法、图示支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T:

×××同学今年你几岁?

S1:

14岁。

T:

我今年48岁,再经过几年你的年龄正好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S1:

再过二年。

T:

你说说,为什么再过二年你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S1:

再过二年我16岁,您48岁,正好是三分之一。

T:

他说得对吗?

S2:

不对,再过二年他年龄16岁,而您50岁了。

T:

那你说要再过几年呢?

S2:

再过二年不对,再过三年,他17岁,您51岁,正好是。

T:

他说得对吗?

S:

T:

这里有一个怎样的基本数量关系?

S2:

人的年龄是同步增长的。

T:

很好,用等式来表示是:

学生年龄=老师年龄

14+O=48+O

其中O代表再过几年

如果把O用字母x来表示,则可列出方程:

,这个方程是什么方程?

S:

一元一次方程

T:

说明用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今天开始我们就是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

2002年亚运会上我国获得150枚金牌,比1994年亚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的2倍少38枚,问1994年亚运会我国获得几枚金牌?

1、哪个量是未知的?

2、你能象刚才老师一样,找出一个基本的等量关系吗?

2002年的金牌数=2×1994年的金牌数少38枚

150 = 2 x - 38

3、方程的解是多少?

三、典例分析

例1:

5位教师和一群学生一起去公园,教师按全票的票价是每人7元,学生只收半价,如果买门票共花费206.50元,那么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 题中涉及的数量有人数、票价、总价,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是:

人数×票价=总票价;

学生的票价=×教师的票价;

教师的总票价+学生的总票价=206.50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

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

2、设元:

选择一个适当的未知数用字母表示(例如x);

3、列方程:

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

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例2:

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后经3时两人相遇。

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90千米,相遇后经1小时乙到达B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