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命题与证明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488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上命题与证明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命题与证明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八年级上命题与证明教案.doc

《沪科版八年级上命题与证明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上命题与证明教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科版八年级上命题与证明教案.doc

命题与证明

一、证明

(1)概念:

从已知的概念和条件出发,依据已被确认的事实和公认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某结论正确与否的过程。

(由于证明的需要,可以在原来的图形上添加一些线,这样的线叫辅助线)。

推导证明的条件除了已知条件外,还有公认的事实、公理和学过的定理。

例:

(1)证明“对顶角相等”

分析:

第一步的因是∠1与∠2,∠2与∠3分别是邻补角,果是∠1+∠2=180°,∠2+∠3=180°。

确立因果关系的依据是——邻补角的意义.

第二步的因是∠1+∠2=180°,∠2+∠3=180°,果是∠1+∠2=∠2+∠3,依据是——等量代换。

第三步的因是∠1+∠2=∠2+∠3,果是∠1=∠3。

依据是——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整体来看,前一步的果为后一步的证明提供了因,这样一连串连贯、有序的因果关系组成了完整的证明过程。

证明一般采用的分析方法是:

从“要证什么”着眼,探寻“需要知道什么”,由此考虑“只要证什么”,一直追寻到“已知”。

而证明的表述一般是从“已知”开始,推导出“可知”,直到求证的“结论”。

例:

(学生做)已知,如图,AD⊥BC于D,EF⊥BC于F,EF交AB于G,交CA延长线于E,且∠1=∠2.求证:

AD平分∠BAC,填写“分析”和“证明”中的空白.

分析:

要证明AD平分∠BAC,只要证明∠=∠,而已知∠1=∠2,所以应联想这两个角分别和∠1、∠2的关系,由已知BC的两条垂线可推出∥,这时再观察这两对角的关系已不难得到结论.

证明:

∵AD⊥BC,EF⊥BC(已知)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即AD平分∠BAC()

例:

已知,如图,AD⊥BC于D,EF⊥BC于F,EF交AB于G,交CA延长线于E,且∠1=∠2.

求证:

AD平分∠BAC

二、命题

(1)概念:

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

例: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

哪些不是命题?

1、将27开立方;2、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吗?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4、|a|<0(a为实数);5、鸟是动物会飞的动物是鸟吗?

(2)其中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例如: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平分线平行。

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例如:

互为补角的两个角都是锐角。

确认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而确认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

例:

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

哪些是假命题?

请说明理由。

1、三角形的任何一个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一条直线截另外两条直线所得到的同位角相等;

3、两个锐角的和还是锐角;

4、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4整除。

5、素数是奇数;

6、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变换后原图形全等。

7、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数学命题通常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是判断的根据,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是判断的结果。

这样的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例:

“同角的余角相等”可以改写为“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例: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4、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6、对顶角相等。

7、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三、公理和定理

(1)概念:

从长期的实践中周总结出来的真命题叫公理。

例如: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有些命题是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为正确,并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

例如:

依据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推导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还是判断其他一些命题真假的依据,所以它是定理。

四、证明举例

例1:

已知:

如图,AB∥CD,AB=CD,BF=CE,点B,E,C,F同在一直线上。

求证:

AE∥DF。

:

例1例2例3

例2:

如图,在△ABC中,∠A=70°,BO,CO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求∠BOC的度数.

A

例3:

已知:

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AO=CO,BO=DO。

求证:

AB∥CD

例4:

已知:

如图,AD是∠BAC的角平分线,BC⊥AD于点O,AC⊥DC于点C.

求证:

(1)⊿ABC是等腰三角形;

(2)∠D=∠B.O

C

B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