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共七讲含配套练习与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167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共七讲含配套练习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共七讲含配套练习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共七讲含配套练习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共七讲含配套练习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共七讲含配套练习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共七讲含配套练习与答案】.doc

《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共七讲含配套练习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共七讲含配套练习与答案】.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高中衔接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共七讲含配套练习与答案】.doc

初高中衔接必备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七讲

(含配套练习及答案)

目录

第一讲数与式的运算 1

第一讲习题答案 6

第二讲因式分解 7

第二讲因式分解答案 12

第三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13

第三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习题答案 19

第四讲不等式 19

第四讲不等式答案 25

第五讲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26

第五讲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答案 28

第六讲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29

第六讲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答案 33

第七讲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 34

第七讲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答案 39

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 40

39

超越自我争创辉煌

第一讲数与式的运算

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实数,知道字母可以表示数用代数式也可以表示数,我们把实数和代数式简称为数与式.代数式中有整式(多项式、单项式)、分式、根式.它们具有实数的属性,可以进行运算.在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并且知道乘法公式可以使多项式的运算简便.由于在高中学习中还会遇到更复杂的多项式乘法运算,因此本节中将拓展乘法公式的内容,补充三个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我们已学过被开方数是实数的根式运算,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被开方数是字母的情形,但在初中却没有涉及,因此本节中要补充.基于同样的原因,还要补充“繁分式”等有关内容.

一、乘法公式

【公式1】

证明:

等式成立

【例1】计算:

解:

原式=

说明:

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2】(立方和公式)

证明:

说明:

请同学用文字语言表述公式2.

【例2】计算:

解:

原式=

我们得到:

【公式3】(立方差公式)

请同学观察立方和、立方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公式1、2、3均称为乘法公式.

【例3】计算:

(1)

(2)

(3) (4)

解:

(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说明:

(1)在进行代数式的乘法、除法运算时,要观察代数式的结构是否满足乘法公式的结构.

(2)为了更好地使用乘法公式,记住1、2、3、4、…、20的平方数和1、2、3、4、…、10的立方数,是非常有好处的.

【例4】已知,求的值.

解:

原式=

说明:

本题若先从方程中解出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琐.本题是根据条件式与求值式的联系,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计算,简化了计算.请注意整体代换法.本题的解法,体现了“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根据题求利用题知,是明智之举.

【例5】已知,求的值.

解:

原式=

②,把②代入①得原式=

说明:

注意字母的整体代换技巧的应用.

引申:

同学可以探求并证明:

二、根式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

(1)

(2)

(3) (4)

【例6】化简下列各式:

(1)

(2)

解:

(1)原式=

(2)原式=

说明:

请注意性质的使用:

当化去绝对值符号但字母的范围未知时,要对字母的取值分类讨论.

【例7】计算(没有特殊说明,本节中出现的字母均为正数):

(1)

(2) (3)

解:

(1)原式=

(2)原式=

(3)原式=

说明:

(1)二次根式的化简结果应满足: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二次根式的化简常见类型有下列两种:

①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化简时,先将它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②分母中有根式(如)或被开方数有分母(如).这时可将其化为形式(如可化为),转化为“分母中有根式”的情况.化简时,要把分母中的根式化为有理式,采取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根式进行化简.(如化为,其中与叫做互为有理化因式).

【例8】计算:

(1)

(2)

解:

(1)原式=

(2)原式=

说明:

有理数的的运算法则都适用于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

【例9】设,求的值.

解:

原式=

说明:

有关代数式的求值问题:

(1)先化简后求值;

(2)当直接代入运算较复杂时,可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倒推几步,再代入条件,有时整体代入可简化计算量.

三、分式

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是分式时,就叫做繁分式,繁分式的化简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1)利用除法法则;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例10】化简

解法一:

原式=

解法一:

原式=

说明:

解法一的运算方法是从最内部的分式入手,采取通分的方式逐步脱掉繁分式,解法二则是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一般根据题目特点综合使用两种方法.

【例11】化简

解:

原式=

说明:

(1)分式的乘除运算一般化为乘法进行,当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应先因式分解再进行约分化简;

(2)分式的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练习

A组

1.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 )

A. B. C. D.是任意实数

2.若,则的值是( )

A.-3 B.3 C.-9 D.9

3.计算:

(1)

(2)

(3) (4)

4.化简(下列的取值范围均使根式有意义):

(1)

(2)

(3) (4)

5.化简:

(1)

(2)

B组

1.若,则的值为( ):

A. B. C. D.

2.计算:

(1)

(2)

3.设,求代数式的值.

4.当,求的值.

5.设、为实数,且,求的值.

6.已知,求代数式的值.

7.设,求的值.

8.展开

9.计算

10.计算

11.化简或计算:

(1)

(2)

(3)

(4)

第一讲习题答案

A组

1.C2.A

3.

(1)

(2)

(3) (4)

4.

5.

B组

1.D2.3.

4. 5. 6.3 7.

8.

9.

10.

11.

第二讲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

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等等.

一、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在第一讲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立方和公式)

(立方差公式)

由于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是互为逆变形,所以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立方和(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差)乘以它们的平方和与它们积的差(和).

运用这两个公式,可以把形式是立方和或立方差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例1】用立方和或立方差公式分解下列各多项式:

(1)

(2)

分析:

(1)中,,

(2)中.

解:

(1)

(2)

说明:

(1)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经常要逆用幂的运算法则,如,这里逆用了法则;

(2)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一定要看准因式中各项的符号.

【例2】分解因式:

(1)

(2)

分析:

(1)中应先提取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中提取公因式后,括号内出现,可看着是或.

解:

(1).

(2)

二、分组分解法

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

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例3】把分解因式.

分析:

把多项式的四项按前两项与后两项分成两组,并使两组的项按的降幂排列,然后从两组分别提出公因式与,这时另一个因式正好都是,这样可以继续提取公因式.

解:

说明:

用分组分解法,一定要想想分组后能否继续完成因式分解,由此合理选择分组的方法.本题也可以将一、四项为一组,二、三项为一组,同学不妨一试.

【例4】把分解因式.

分析:

按照原先分组方式,无公因式可提,需要把括号打开后重新分组,然后再分解因式.

解:

说明:

由例3、例4可以看出,分组时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为了合理分组,先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分组后,为了提公因式,又运用了分配律.由此可以看出运算律在因式分解中所起的作用.

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

【例5】把分解因式.

分析:

把第一、二项为一组,这两项虽然没有公因式,但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其中一个因式是;把第三、四项作为另一组,在提出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也是.

解:

【例6】把分解因式.

分析:

先将系数2提出后,得到,其中前三项作为一组,它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再和第四项形成平方差形式,可继续分解因式.

解:

说明:

从例5、例6可以看出: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后,各组都能直接运用公式或提取公因式进行分解,并且各组在分解后,它们之间又能运用公式或有公因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三、十字相乘法

1.型的因式分解

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

(1)二次项系数是1;

(2)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

因此,

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例7】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解:

(1)

(2)

说明:

此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正数时,应分解为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例8】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解:

(1)

(2)

说明:

此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负数时,应分解为两个异号的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例9】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分析:

(1)把看成的二次三项式,这时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是,把分解成与的积,而,正好是一次项系数.

(2)由换元思想,只要把整体看作一个字母,可不必写出,只当作分解二次三项式.

解:

(1)

(2)

2.一般二次三项式型的因式分解

大家知道,.

反过来,就得到:

我们发现,二次项系数分解成,常数项分解成,把写成,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如果它正好等于的一次项系数,那么就可以分解成,其中位于上一行,位于下一行.

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

必须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