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用算盘表示数。
(4)《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是整数加、减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整十数加整十数(和大于100)、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大于1000)以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能正确地进行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估算。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进行加法和减法的验算;
能通过估算确定两、三位数加减法的和或差的大致范围,以检验计算和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2.“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3个单元:
《认识方向》、《分米和毫米》和《角的初步认识》。
(1)《认识方向》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的基础上编排的。
认识方向既是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技能之一。
教材主要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认识东、南、西、北及相应的平面图;
第二段,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2)《分米和毫米》
本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要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线段的长度,测量或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常见的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平行四边形、线段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3.“统计与概率”安排了1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过简单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初次接触统计活动。
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类;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
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综合与实践”安排了2次:
《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1)《测定方向》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方位、方向等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开展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测定方向的活动过程,会利用指南针或方向板辨认校园里的八个方向,能用学过的方向描述校园里物体或场所间的位置关系,积累一些确定和描述方向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了解你的好朋友》
这次综合与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了解自己的好朋友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向的情况,并在参与调查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了解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的一般过程,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经验,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期末复习》单元。
本单元是全册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增进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明晰各部分内容的发展线索及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能和发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册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联系对数的已有认识,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会用算盘表示万以内的数;
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联系对四则运算的已有认识和相关计算经验,探索井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的加、减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加、减估算:
联系对乘、除法的认识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经验,探索并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能认识钟表,认识时、分、秒,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认识除法竖式,会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以及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能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获得初步的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正确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
•通过观察、操作、数数、交流等活动,认识万以内的数,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能根据数的组成口算几百加几十、几千加几百,以及相应的减法;
认识约等号“≈"
,会求一个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近似数;
了解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能在算盘上表示出万以内的数。
•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和大于100)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大于1000))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理解加、减法计算的算理,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知道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进步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
•结合现实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认识简单的平面图,能正确运用学过的方向描述现实生活中及平面图上物体或场所间的位置关系。
•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和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直观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初步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正确地识别锐角、直角和钝角。
(3)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了解画“正”字等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能结合统计数据回答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据在表达与交流中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万以内的数和用算盘表示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的意义、十进制计数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数感。
(2)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等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不断积累口算、估算和笔算的经验,提高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的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3)在应用加、减法运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思路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有根据、有条理进行思考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在认识角和直角,认识方向,认识分米和毫来,以及相关的操作、测量、交流等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体会现实空间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感受平面图形与相应物体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5)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分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问题解决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用学过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借助摆学具或画图等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在描述物体方位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图和口头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一般方法。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与同学合作,能有条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时思考,逐步增强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和验算方法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进行四则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4)在经历将现实问题数学化,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学习价值,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三、教学建议
(一)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教学建议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把握教学的“度”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在统筹规划第一学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的。
选择教学内容时,还充分考虑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既不能降低思维训练水平,也不能随意拔高要求。
例如,认识方向,方向具有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双重属性。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是指一个区域,是对一类方向的粗略描述。
在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是教学的重点。
不要求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行走路线;
再比如:
把一年级尚未涉及的加、减法口算集中安排在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之间进行教学。
测定方向(综合与实践)中,教材提供的是场景图,不是平面图,判断不同方向景物的依据是图中指南针所显示的结果。
选择的观测点不同,观测结果也随之变化。
认识万以内的数,用方块表示数,突出的是数所表示的数量多少。
用计数器和算盘表示数,突出的是计数的位值原则。
借助计数器和算盘数数,突出的是“满十进一”。
用计数器表示数过渡到用算盘表示数,是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
数的读、写要特别关注中间、末尾有0的情形。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现实的学习素材,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里接触或经历过的内容。
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这样的素材,还便于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根据这样的认识和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教师可以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
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具体情境来学习数学。
例如,选择学生跳绳的数据,提出加、减计算方面的问题,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研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习两、三位数加法和减法计算的主动性,体会数学的存在和作用。
如选择学生能体验到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认识不同的方向,利用方向对物体“确定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此外还可以设置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等等。
另一方面,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用“童心园”情境、调查小组里同学的蛀牙情况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类统计等。
3.关注教学细节,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数学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
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捕捉细节,从细节上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知识和新经验。
比如:
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含义不尽相同,笔算加法的重点是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
隔位退位是笔算减法的学习难点,退位点可以让学生标上。
4.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线索,着重组织好如下几个步骤的活动。
第一,让每个小组准备10枝铅笔或10根小棒,提出: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结果怎样?
每人分3枝,结果怎样?
每人分4枝、5枝、6枝呢?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有次序地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把操作结果进行分类。
第三,根据分类情况,即时指出:
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出示一道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介绍余数及算式的读法。
第四,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中其他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尝试列出不同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理解数学知识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认识角”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既可为进一步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认识秒”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1秒的实际长短。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5.重视综合实践,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数学发展与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也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与时间。
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提前谋划,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操作实践过程,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合作、多交流,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6.灵活取舍、合理利用习题
目前,学生除了数学课本以及与之配套的《补充习题》,还有根据主管部门审定使用的教辅材料《练习与测试》。
面对这些专家们精心选编审定后的习题,切忌不能拿来就用,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水平等情况,对习题进行灵活取舍,值得做的习题必做,可做可不做的习题选着做,价值不大的习题就不做。
鼓励自主改编习题,最大化地发挥每道习题的功能。
改编或者设计习题时要难易适度、灵活多变、利于比较且要题型多样。
(二)本册教材各单元的教学建议
1.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无论是按每几个一份去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即,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
“正好分完”的情况,得到的商是完全商,而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得到的商是不完全商。
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所以“平均分”的操作依然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重要支撑。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时,教材通过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实现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扩展,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除法的含义,获得良好的认知结构。
(2)借助直观,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竖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有余数除法,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其与上学期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这就需要用竖式进行计算。
所以,教材先教学除法竖式的认识,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材分别创设了把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每5个放一盘的问题情境,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把12个苹果每4个一盘平均分的问题,告诉学生“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时示范用竖式计算除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竖式。
接者,引导学生通过在图上圈一圈的操作,解决把12个苹果每5个一盘平均分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时示范竖式的写法,启发学生通过思考“12里最多有几个5”,学会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这样,让学生联系具体的操作活动,依托除法的竖式,通过类比推理学习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他们体会有余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教材十分重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经历“提出有余数除法的问题——联系除法含义列出算式——根据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算出结果”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有别于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动手操作的过程,而是前面所学习知识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的唯一性,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此外,在练习一的第9、10题中,通过连续两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事理来理解“30张纸,每4张纸做一个灯笼,不够做8个灯笼”和“把45个皮球,每6个装一盒,至少需要8个盒子”的问题,进而初步体会“进一”和“去尾”的求商方法,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锻炼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是:
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时、分、秒
(1)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呈现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接触到些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些认钟表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正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呈现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认识常用的时间单位,初步建立有关的时间观念。
例如,在认识时、分时,用学生上学时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间这一习惯动作来引入对钟表的认识,进而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
在认识几时几分时,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小朋友早晨起床、吃早餐、上学、到学校的场景,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在认识秒时,用100米赛跑的计时场景引人“秒”,让学生感受“秒”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很小的时间单位。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
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有机会接触钟表,对钟面并不感到陌生。
为此,教材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主动探索并理解相关的知识。
例如,对于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等问题,教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呈现了一个钟面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在交流中主动发现钟面上大格与小格的个数,以及大格与小格之间的关系。
这样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认知平台,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对钟面结构的深刻印象,为进一步认识时间打下扎实的基础。
此外,在教学几时几分和时间单位的进率时,教材都十分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主动地获取知识。
(3)在活动中体验并建立时间观念。
时间单位看不见、摸不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注意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1时、1分、1秒的长短,在充分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例如,在认识分后,引导学生通过了解1分钟大约能写字多少个、跳绳多少下、踢毽子多少下等活动,从不同角度感受1分的持续时间。
又如,在认识秒后,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记录做次深呼吸用了多少秒,从1写到20要用多少秒,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多少秒,用30秒的时间能背多少句乘法口诀等,感受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4)由易到难,突破重点,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判断钟面上时间的方法。
根据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正确说出该钟面上表示的是几时几分,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为此,教材一方面注意改进传统的编写思路,把这部分内容单列一课时教学,以便于学生相对集中地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教材注重由易到难呈现相关活动内容,安排的3个例题,分别教学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几时几分和接近整时的时间。
例1教学认识钟面上的整时,知道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例3通过表示7时15分、7时30分和7时45分的三个钟面,引导学生学会看钟面上几时几分的基本方法。
对于容易看错的、接近整时的时间,则专门安排例4来突破。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大约几时一比几时多或少是几时几分”的探索过程,以突破认识上的难点。
同时,还注意用色块清楚地标明分针从12起走过的部分,以方便学生观察和思考。
此外,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都安排了接近整时的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认、读方法,逐步形成技能。
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3.第三单元认识方向
(1)利用现实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例如,认识东、南、西、北时,充分利用学生对“太阳从东方升起”这生活现象的已有认识,在早晨面向太阳站立,根据“前面是东”。
分别确定后面、左面、右面各是哪个方向,把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生已有的对“前、后、左、右”的认识建立联系,促进学生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认识平面图时,教材通过操场四个方向“各有什么”这样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使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时,与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新的方向。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识关于方向的知识。
方向本身是抽象的概念,需要联系生活情境,通过具体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