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893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docx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docx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

端砚的历史

  唐代

  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对于实用工艺品端砚来说,由于尚处在初采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艺术。

从现传的唐砚看,主要是偏重于实用,流行的是箕形砚,它形状像个簸箕,带足,不分砚堂、砚池,储墨很多。

这与唐代书法艺术出现一个高峰,书家辈出,需要书写大字,只有研磨大量的墨汁才够使用的情况是相适应的。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并不妨碍它具有审美价值。

  宋代

  宋代(960-1279)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

文臣学士在宋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文人士大夫阶层更为庞大,他们对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印刷的发明,都无不刺激砚台和其他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

加之到了宋代,雕塑巨像如洞窑摩崖、峙观已渐超消替,而可陈置几案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雕刻则日渐兴旺,其中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端砚已被视为全国第一名砚。

因此,端砚的开采量大大增加,水岩在宋代继续开采,坑仔岩,宋坑、梅花坑、绿端等砚石则都是始采于宋代。

此外,端砚雕刻也与各种工艺品一样,适应了墨客骚人实用与欣赏、收藏的需要,大文豪苏东波(1036-1101),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收藏的端砚就留传至今。

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端砚工艺的发展。

因此,宋代端砚的砚形也较前代为多,据[端溪砚谱]记载就有五十多种,主要砚形是抄手砚、太史砚等。

再者,宋代端砚也越来越重视装饰图案,并突出石眼,且有把端砚作为随葬品的习俗。

五福临门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

  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端砚工艺达到了顶锋。

砚式无定型,各具匠心,但因端石大块的不多,故多因石构图,随形雕刻,追求气韵,自然界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日月风云,山川海洋等无不成为它反映的对象,还有仿古铜、玉、瓷器的砚式等等。

广东省博物馆的藏砚中就有茄瓜形、苦瓜形、葫芦瓜形、桃形、荷叶形、蕉叶形、竹节形、竹笠形、鱼形、螺蚌形、布袋形、佛手形、飞云形、山崖图形、古琴形、钟形、鼓形、钺形、兽耳瓶形、仿古钱式、仿哥窖瓶式、平板式、杂形滑菱式、随形,椭圆形、长方形、抄手砚、太史砚、井田砚、两面砚等砚形砚式。

砚堂、砚池也因砚石质地、砚形及反映的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因材施艺,不拘一格,使整个砚台更加协调。

此外,还有一种以圆为特点的端砚,砚堂是圆的,砚池还绕包围着砚池。

  明清端砚雕刻的纹饰和题材内容也更加广泛、丰富,我们从广东省博物馆藏砚中就可略见一斑(在砚形砚式中提及的不再敷述),按纹饰类型及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一、植物类:

棉豆、瓜藤、瓜叶、荷花、玉兰花、牡丹花、苍松翠柏等等;二、动物类:

鹿、马、蜂、猴、牛、松鼠、蝙蝠、蜘蛛、白鹳等等;三、动植物混合类:

花鸟、草虫鸣蝉、瓜瓞双蝶等等;四、自然山水类:

五岳图、山石松云、太阳、月亮、云海纹、卷浪纹等等;五、仿古类:

云纹、回纹、弦纹、几何纹、饕餮纹、螭龙纹、龙凤纹、方格纹、鼓钉纹、兽面纹、云蝠纹、云纹纹、,云蝠腾龙、橘皮地云龙、云龙猛虎、双龙戏珠,卷草瑞兽等等;六、器物类:

布袋、绳带、琴套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现象是,明清尤其是清代端砚的造型和装饰也和其它工艺品一样,普遍含有吉祥的内容。

这类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最多的是通过动物等的谐音谐意,或者寓形寓意加以表现,寓意隐讳、含蓄。

面对这些凝聚着端砚艺人智慧、精湛技艺和惊人想象力的作品、我们不能不惊叹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家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观察得那样的细致入微,使端砚既包容了自然山水美的千姿百态,又凝聚了社会艺术美的精华。

月是故乡明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

  有人说,砚台是“养”出来的,一块好的砚台,在保养方面的确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

首先,要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台会出现干燥、爆裂等情况。

另外,尽量不要让砚台和金属、玻璃器物有“亲密接触”的机会,因为这些硬器物很容易把砚台刮伤。

再者,定期给砚台打蜡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这样可以养砚。

其实这些做法并不妥当,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蜡涂抹于砚台四周,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是最不可取的。

  据《古砚考》记载:

“昔日云:

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甚矣。

砚之必当勤洗也,多洗则不竭燥,多洗且得神气,三日不涤,宿墨胶凝,书写滞笔,墨色尘灰,不能清鲜矣……”意思是说,砚台要注意及时清洗,而洗砚最好用清水(切不可用热水、茶叶水等含酸碱性的水)配以丝瓜瓤慢慢洗涤。

另外,洗砚时一定要小心谨慎,盛水的器具最好用木盆,如果在水泥盆或者瓷盆中清洗,很容易将砚台碰伤。

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

  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又称端溪砚。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从史料记载来看,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

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

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

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

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

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饰”,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作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

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制砚工艺十分雅致,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

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文玩之物,成为欣赏品和珍藏品。

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

  端砚之所以名贵,其一是因为材质优良。

其坑种有老坑(也称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为端砚的四大名坑等几十种之多。

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还具有呵气可研墨,磨墨细无声,贮水不损耗,发墨不伤毫,冬天不结冰的特点。

唐刘禹锡《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赞曰:

“端州石砚人间重。

”在文人墨客眼里,端砚被视为珍宝。

苏东坡云:

“我生无田食破砚。

”所谓“墨砚精良,人生一乐”,说明人们对砚台的重视和珍爱。

除了"终身以俱"以外,还把名砚作为珍藏和传世之作。

  其二是石品花纹丰富多姿。

端石具有独特、丰富的石品,端砚问世之初即以其砚石中天然生成的绚丽石品花纹倾倒了世人。

唐代诗人李贺的《青花紫石砚歌》,其标题就点出了端砚的珍贵石品"青花"。

端砚的珍罕石品大都集中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上。

除青花之外,还有××眼、冰纹、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金银线等。

端石石品花纹的丰富,可谓"文斑绚丽、玉德金声"。

铁拐李过海、逢凶化吉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

  其三是雕刻工艺精湛。

古今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

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

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砚奇巧而有灵气。

李贺诗曰:

“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收藏者对端砚艺术价值的认可,使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

近年来,随着端砚文化节的举办,端砚市场不断升温,“文房四宝”界、收藏界、艺术界以及更多的爱好者越来越重视端砚,对端砚的工艺价值愈加青睐,使端砚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与日俱增。

  如1993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清代长方带眼松树端砚(长34.1厘米)就被人以36.8万港元高价买走。

  明朝的金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清代麒麟型端砚则以15.5万元成交。

近年来,端砚拍卖价格持续上升,如一方"端州八景"的老坑端砚卖出98万元;在端砚文化节时,一方“中华九龙宝砚”则以200万元天价成交。

古端砚价值很高,但现在一掷千金而求一砚的买家毕竟少数,对于大多数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那些目前价格不太高、制作精良的现代端砚会成为首选。

只要认真从石质石材、石品花纹和雕刻工艺方面研究,择优购入,必将获得较大的升值空间。

出自名家雕刻题款的端砚更是难得的古代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即使是现代仿制的端砚,其价格也往往在数百元至数万元人民币不等。

1993年4月在香港,一对清代长方带眼松树端砚长34.1厘米就被人以368000港元的拍卖价买走,目前,一些收藏家对端砚更为重视,据传日本部分砚界人士已在下力搜寻中国古端砚。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

夹岸崇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

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

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

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

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

古人云:

“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

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

 

肇庆端砚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肇庆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历代文人骚客都喜爱并收藏。

端砚和肇庆文化紧紧相连,肇庆有“中国砚都”之称。

肇庆人深深知道中国砚都沉甸甸的份量。

中国砚都的称号固然使人感到欣喜和荣耀,更使肇庆人感到继承、保护、发展端砚事业的任重道远。

  虽然我们这一代已经是不需要再用到端砚的一代了,但是身在浸染端砚文化的肇庆,对于她的过去还是从老一辈口中听得耳熟能详的。

  砚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不称砚而称为“磨器”,后来将“磨器”改称为砚。

砚的品种很多,有石砚、砖砚、陶砚、玉砚、漆砚、金属砚等。

在种类繁多的砚中,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西的澄泥砚为我国的四大名砚。

  端砚在四大名砚中最为称道,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延至今天。

而端砚在唐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

端砚是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俗语云: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

在端砚历史上,共有六十多位皇帝与端砚结缘,文人雅士更是数不胜数,历代文人墨客大都爱砚,爱收藏砚,常与砚相随相伴,因而有文人就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之说。

李贺、刘禹锡、苏轼等历史上的文人对此都曾挥毫留诗赞叹。

李贺诗中有名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文人不仅爱砚、藏砚,大都喜欢把座右铭刻在砚上,亦称砚铭。

纪晓岚被贬新疆时,多次上呈请求随身携带与他相伴多年的一方砚,行前在砚首自题砚铭:

“枯砚天嫌似铁顽,相随同出玉门关。

龙沙万里交游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